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的债券交易市场是如何形成的?中国的债券交易市场经历了哪些过程?中国债券是长有什么特点?下⾯店铺总结了这些年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史和⼤家⼀起学习⼀下啊。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债券交易市场从1981年国家恢复发⾏国债开始起步,历经20年的发展,经历了实物券柜台市场为代表的不成熟的场外债券市场主导、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代表的场内债券市场主导到银⾏间债券市场为代表的成熟场外债券市场主导的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过程(⼀)实物券柜台市场主导时期(1988年-1993年)
中国1981年恢复发⾏国债之后,经历了长达7年的有债⽆市的历史过程。

⽽债券市场的起步,还要从1988年,财政部在全国61个城市进⾏国债流通转让的试点开始算起。

这是银⾏柜台现券的场外交易,是中国国债⼆级市场的正式开端。

1990年12⽉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开始接受实物债券的托管,并在交易所开户后进⾏记账式债券交易,形成了场内和场外交易并存的市场格局。

但1994年前交易所的交易量⼀直很⼩。

当时债券市场的主要特点是不记名的实物券没有统⼀的托管机构,⽽是发⾏后再分散托管在代保管机构,交易只能在代保管机构所在地进⾏,不能跨地区交易。

1994年以后,机构以代保管单的形式超发和卖空国库券的现象相当普遍,市场风险巨⼤。

以各级财政部门的国债服务部、信托和证券公司为主的⽆记名实物券国债柜台转让市场,因滥发假国债代保管单⽽被关闭。

以武汉证券交易中⼼等为代表的区域性国债回购市场,由于虚假的国债抵押,⽽市场回购资⾦⼜有相当部分投向房地产或股市,导致它们在1995年的最终关闭。

作为场外债券市场的实物券交易柜台失败了,尽管其原因很多,但关键在于没有记账式债券作为市场的基础。

由于实物券难以搬运,必然导致托管的分散,其结果是托管的真实性很难监管。

事实证明,不论债券交易采取何种形式,前提都需要记账式债券和统⼀的托管。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交易所债券市场主导时期(1994年-1996年)
1994年财政部发⾏国债1028亿元,⽐上年增加近两倍,从⽽也促进了交易所债券交易的活跃。

更为重要的是,这⼀年,交易所开辟了国债期货交易,在其配合之下,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债券现货交易开始明显放⼤。

这种状况⼀直维系到1995年5⽉,之后因国债“327”事件,国债期货市场关闭,交易陡然萎缩。

当时,财政部和市场管理部门将实物券流通中所发⽣的问题,归因于场外市场的存在,并认为记账式债券是交易所才可能拥有的特性。

随即,1995年8⽉,国家正式停⽌了⼀切场外债券市场,证券交易所变成了中国惟⼀合法的债券市场。

1995年财政部仅试点发⾏了117亿元的记账式国债,到了1996年,记账式国债开始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量发⾏。

这⼀年,证券交易所发⾏了六期共1 116.7亿元的记账式国债,占当年国债发⾏量的52.5%。

同时,⼆级市场成交量也迅速放⼤,1996年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债券成交量⽐1995年增长了近10倍,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占成交总量的95%以上。

同时,随着债券回购交易的展开,初步形成了交易所债券市场体系。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三)银⾏间场外交易市场的兴起(1997年)
1997年,⾦融体制改⾰的需求和偶然外部事件的推动,使得中国的场外债券市场获得了历史契机,以银⾏间债券市场的形式出现,并得以快速发展。

从当时的情况看,全社会对建⽴场外债券市场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是中央银⾏要进⾏直接货币政策向间接货币政策的转轨,没有成熟的场外债券市场制约了间接调控体制的建⽴。

中央银⾏的公开市场操作必须依托于规模⼤、流动性好的场外债券市场来进⾏,1996年⼈民银⾏开始进⾏债券的公开市场操作,由于没有中国场外债券市场的⽀持,1997年初就停滞了;⼆是国家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只有以机构为主的场外债券市场才能⽀持⼤规模的国债发⾏;三是商业银⾏需要通过债券回购市场解决银⾏间的融资问题,同时需要增加债券资产⽐重以改善⾃⾝的资产结构,这些都必须有场外债券市场作为基础。

有了突破旧体制的需求还要有突破旧体制的契机。

1997年上半年,⼤量银⾏资⾦通过交易所债券回购⽅式流⼊股票市场造成股市过热。

为此,根据国务院的统⼀部署,中国⼈民银⾏决定商业银⾏全部退出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的债券市场,同时,建⽴银⾏间债券市场。

中国⼈民银⾏规定,各商业银⾏只能使⽤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所托管的国债、中央银⾏融资券和政策性⾦融债进⾏债券回购和现券买卖。

尽管银⾏间债券市场建⽴初期仅有16家商业银⾏总⾏作为成员,但这毕竟是⼀个开端,它意味着⼀个⼤规模的债券场外市场在中国已经起步了。

据发达国家的统计,场外债券市场的单位交易成本仅为交易所的1/10,这就⽅便各种类型的投资者参与场外债券市场。

⽽中国的场外债券市场以银⾏间债券市场的形式出现,⼀开始就将主体限定在了银⾏,反⽽使得场外债券市场的交易主体的类型和数量少于交易所债券市场,不能覆盖全社会所有的债券投资者,⼤⼤限制了功能的发挥。

随着银⾏间债券市场的出现,中国债券市场就此形成了两市分⽴的状态。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过程(四)从银⾏间资⾦融通起步(1997年-1998年)
这个时期,银⾏间债券市场突出解决了银⾏间的资⾦融通问题。

1997年下半年,⼈民银⾏停⽌融资中⼼的⾃营拆借业务,着⼿解决融资中⼼的逾期拆借问题。

同时⼈民银⾏开始⼤量增加银⾏间债券市场的成员,推动商业银⾏将资⾦融通的⽅式转移到债券回购上来。

1998年5⽉,⼈民银⾏债券公开市场业务恢复,当时以买进债券和逆回购投放基础货币,为商业银⾏提供了流动性⽀持,⽴竿见影地促进了银⾏间债券市场交易的活跃。

1998年,银⾏间债券市场尚未成为国债发⾏的最主要场所,但发展势头可观。

这⼀年,财政部在银⾏间债券市场发⾏量达到4 636亿元,其中包括补充国有银⾏资本⾦的2 700亿元特种国债、对冲下调存款准备⾦率的423亿元专项国债、1000亿元建设国债和谈判发⾏的513亿元国债。

尽管这个时期依然是凭证式国债主导着发⾏市场。

1998年9⽉,国家开发银⾏通过银⾏间债券发⾏系统,采取公开招标⽅式⾸次市场化发⾏了⾦融债券,随后国家进出⼝银⾏也开始市场化发债。

1998年两家银⾏市场化发债410亿元。

财政部和政策性银⾏发债的结果使1998年底银⾏间债券市场存量达到了1 0103亿元,⽐上年底增加两倍。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五)银⾏间债券市场确⽴主导地位(1999年-2001年)
1999年开始,随着银⾏间债券市场规模的扩⼤,场外债券市场已渐渐演变为中国债券市场的主导⼒量。

银⾏间债券市场成为中国债券发⾏的⾸要场所,1999年财政部和政策性银⾏在银⾏间债券市场发⾏国债和政策性⾦融债券,共计4 426亿元,占当年中国债券发⾏总量的74%。

2000年财政部、政策性银⾏⼜在银⾏间债券市场发⾏国债3904亿元,占当年中国债券发⾏总量的62%。

1998年10⽉,⼈民银⾏批准保险公司⼊市;1999年初,325家城乡信⽤社成为银⾏间债券市场成员;1999年9⽉,部分证券公司和全部的证券投资基⾦开始在银⾏间债券市场进⾏交易;2000年9⽉,⼈民银⾏再度批准财务公司进⼊银⾏间债券市场。

⾄此,代表中国批发债券市场的银⾏间债券市场,其组织成员达到了693家年⾦融机构,基本覆盖了中国的⾦融体系。

⽽且在2000年初,⼈民银⾏推出《全国银⾏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管理办法》,⾸次提出双边报价商的概念,到了2001年8⽉,⼯商银⾏、农业银⾏、建设银⾏等9家商业银⾏获准为双边报价商,我国银⾏间债券市场的做市商制度正式确⽴。

1999年,银⾏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成交量迅速放⼤,直⾄2000年8⽉,中央银⾏公开市场业务开展双向操作之后,银⾏间债券市场⽇成交量稳定在200亿元左右的⽔平,远远超过了交易所债券市场。

交易制度的创新,使⼤宗债券交易变成了现实,提⾼了银⾏持有债券的积极性。

这不仅有⼒地降低了发债成本、扩⼤了债券市场容量,⽀持了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同时也使商业银⾏改善资产结构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商业银⾏资产中,债券的⽐重已从1997年底的5%,提⾼到了2001年底的17%,商业银⾏资产单⼀、贷款⽐重过⼤的情况已有了明显改观。

银⾏间债券市场快速⽽平稳的发展,为中央银⾏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提供了基础,并使之逐渐成为央⾏实现货币政策的主要⼿段,同时也为中国央⾏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打下了基础。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过程(六)债券柜台交易市场的再度兴起(2002年-今)
2002年4⽉3⽇,中国⼈民银⾏和财政部颁布了《商业银⾏柜台记账式国债交易管理办法》,允许我国商业银⾏开办记账式国债柜台交易业务,以满⾜没有证券账户的投资者⽅便地买卖记账式国债的市场需求。

为了配合商业银⾏柜台交易,2002年6⽉6⽇,财政部在全国银⾏间债券市场发⾏2002年记账式(六期)国债,试点银⾏为在北京、上海、浙江三地的⼯、农、中、建四⼤商业银⾏。

这期国债于6⽉17⽇在全国银⾏间债券市场和试点银⾏柜台上市流通。

在商业银⾏柜台购买记账式国债实⾏实名制,除⾦融机构外的各类投资者,均可凭有效证件在试点银⾏柜台开⽴国债账户购买本期国债。

同时,通过试点银⾏柜台购买的本期国债,可以在债权托管银⾏质押贷款。

显然,商业银⾏在记账式国债柜台交易中充当了⼀个债券做市商的⾓⾊,这有利于我国商业银⾏加快⾦融服务业国际化和市场化的进程。

同时,这对商业银⾏的⾦融理财服务提出了更⾼的要求,也为商业银⾏开展其他⾦融理财服务,如为客户提供代客理财、投资咨询、财产鉴证和抵押贷款等⼀系列相关服务带来了重要机遇,并因此增强了综合⾦融服务的竞争⼒。

记账式国债柜台交易的推出,还将促使债券市场健康发展。

我国⾃1981年恢复国债发⾏以来,逐渐
形成了包括银⾏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和柜台市场在内的债券市场体系,但这三个相互联系⽽⼜分割的市场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表现在银⾏间债券市场存量⼤但缺乏流动性;交易所债券市场规模太⼩,⼤额交易发⽣时价格波动性较⼤,从⽽也使其流动性受到影响;⽽原有的柜台市场则只是发⾏不能流通的凭证式国债和企业债,只有债券⼀级市场⽽没有⼆级交易市场。

记账式国债柜台交易的推出,进⼀步完善了我国债券市场的结构,使柜台市场与银⾏间债券市场有机的联系起来,使债券场外市场成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进⾏批发性交易的银⾏间市场和以中⼩企业及个⼈投资者为主的柜台零售交易市场构成的多层次市场,并在⼀定程度上促进了银⾏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

另外,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在全国城乡拥有⼤量的营业⽹点和⼴⼤的客户资源,加上记账式国债柜台交易所具有的⼀些优点,这将促使⼴⼤的居民个⼈和各类企业成为国债的投资⼈,将⼀部分银⾏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分流到国债投资中来,促进国债市场的规模扩⼤和流动性增强。

随着投资群体规模的扩⼤,⼆级市场交易的活跃,国债在⼀级市场上发⾏的筹资成本有望进⼀步降低。

在记账式国债柜台交易市场、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和银⾏间债券市场各⾃发展到⼀定阶段的时候,这三个相对分隔的债券市场将有望趋于统⼀。

记账式国债柜台交易的推出也使我国的柜台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债券场外交易市场,⽽不仅仅只是扮演凭证式国债分销商的⾓⾊,从⽽使那些没有在交易所开户的普通⽼百姓和中⼩企业有了⼀个除银⾏存款之外的投资渠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