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关于医学生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医学生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
一、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是体现高校育人以及进行成长成才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一方面可将志愿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理想信念教育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志愿服务活动也是学校重要的育人载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依托志愿服务,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使之成为学生早期接触社会的重要窗口,发挥社会育人的作用。高校对推动全社会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是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构建和谐社会,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各高校有责任、有义务根据其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努力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
笔者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随机抽取的550名在读学生为调查对象,展开了医学生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的探索与思考。在对回收的536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
的基础上,希望摸索出一套更适合学生成长成才、提高自身素养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模式。
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类型的调查中,有29.7%的同学参与过社区类的志愿服务,有48.3%的同学参与过医院类志愿服务,有87.5%的同学参与过校园内的志愿活动。被调查的同学中有74.8%在志愿服务中曾经运用过所学的医学卫生知识。
由于医学生相对于其他高校大学生来说,有着医学知识上的优势,能更好地服务社会,这也对志愿者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志愿服务的专业性越来越凸显。医学院有其自身的优势,各志愿服务组织能提供大量医院类志愿工作,一方面学生能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也锻炼了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便今后和患者更好地沟通。此外,志愿服务精神与医护工作者职业素养的要求也是相契合的,有利于医学生以更高的热情和更认真的态度投入到医学事业中去。
在本次志愿服务现状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被问及对志愿者活动组织管理的满意度时,有39%同学认为尚有待完善。
三、当前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前缺少系统培训
仅26.4%的同学称在正式开展服务活动前接受过培训。很大一部分临时招的募志愿者,缺乏前期培训,而他们参与志愿者服务的效果也不理想,他们仅仅是简单地接受并相对完成任务,对组织的服务宗旨、服务内容、预期目标或活动的来由没有清晰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将造成志愿服务质量的下降,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也很难在服务后使志愿者获得成就感,对服务的长效性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志愿服务活动后缺乏反馈与评价
在被问及是否在志愿活动后会收到相关组织方的评价反馈时,有29.1%同学称从未收到过反馈。在学生志愿者服务过程中,社会、学校、社团的联动可以建立起依托服务评价与反馈总结的激励机制,可以双向地看到大学生志愿者的真实状态。在奖励的同时,也能将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真实地反映出来,促进志愿者更好地继续服务社会。因此,志愿者的个人意志与个人价值需要通过社会的认证与反馈。
四、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对策
(一)加强正面引导,激发大学生的志愿者精神
建立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进行宣传和教育,使学生充分理解和体会志愿者精神,在志愿者服务过程中融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八字理念;通过树立“身边的榜样”,使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在服务帮助他人的前提下,接受教育,丰富志愿服务的人文性,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人文氛围。此外,志愿服务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有显著的作用,让学生感受人生的价值,有利于其成人成才。以本校为例,每学期开展“医路先锋”的评选活动,通过答辩人自述志愿服务的经历与收获,选出本年度身边的志愿者榜样。这种宣传方式对于个人志愿积极性的塑造和鼓励学生群体参与志愿服务是非常有利的。
(二)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并重,注重个人价值实现
志愿服务活动中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起到促进作用。大学生志愿者所参与的志愿服务工作,大多属于公益服务,需要志愿者付出大量的耐心、恒心和细心,需要高标准、严要求,否则志愿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大多数都能认真对待志愿服务,能遵守相关志愿者制度和守则。但会有少部分的志愿者行为散漫,无视规则,对待工作马马虎虎,敷衍了
事。所以,可以通过对服务对象反馈和抽查的方法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监督,促使大学生养成对服务对象负责任、对社会有担当的良好习惯。
(三)积极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为主、兼顾多元化的发展策略
医学生志愿服务者群体在医学专业性上的优势明显,一方面能彰显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也能传播与普及志愿服务的文化理念和行为方式。医学生通过自身所学的医学知识向服务对象提供健康护理方面的帮助,并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慰藉。在志愿活动中,从健康和心理层面上提供帮助,绝大多数人对于医学生这个特定身份有着极大的信任且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依赖,使志愿者能更有效地服务他们,切实解决他们的所需。将医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志愿服务中能提高医学生的专业素养,对其自身沟通能力、职业奉献精神的培养有所裨益。此外,医学生在注重专业化服务的同时,也应兼顾志愿活动的多元化,拓宽视野,更好地走入社会。医学生更是社会上的一个群体,在志愿活动中还需要运用到医学以外的知识。这就要求组织方对于志愿者前期培训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志愿者对于活动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服务的质量,能有效避免志愿服务流于形式。
(四)提升志愿者自我认同感,推动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服务社会帮助他人来实现自身价值。自我认同感是志愿服务过程中对自己身为志愿者这一身份的认同。只有积极的自我认同才能提升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的激情与热情,使他们以更加饱满、热情、健康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从而进一步保证志愿服务工作的可持续性与长效性。有研究表明,大学生能从志愿活动中感受并收获快乐,这是同学们积极主动参加志愿服务的主要心理原因之一。因此,志愿组织方可以通过一些途径使志愿者收获快乐,增强自我认同感。例如,建立长期的志愿者服务基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长宁区华阳敬老院建立“社会工作服务基地”,树立“天使在行动”等品牌志愿者服务队,还可在志愿服务中营造仪式感,定制活动志愿服务文化衫、徽章的设计发放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认同感,从而推动志愿服务的长效化。
五、结语
志愿精神倡导志愿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志愿服务的自愿性、奉献性、公益性、服务性、组织性、纪律性、价值性等,其特性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