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现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现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的特殊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群体也紧跟时代的频率,展现着独特而复杂的心理状态,而这种状态必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质疑,有针对性的适应改革和建设成为了必需。

【关键词】: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大谈人才战略的今天,好象众人都明白这个时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

于是那些拥有高级知识储备的科技人才,名校造就的批量式的莘莘学子,也似乎就成为全民,包含着学生,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努力期望的对象。

很显见,这已体现了我们民众群体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趋向,而且我们还不能不说这的确是时代进步的表现。

可这样的要求对于这个时代的青年其实是有所偏差的,因为我们知道正确全面的评价一个人的标准是从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来看,其中德历来都是不可回避的主题内容,德才兼备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

然而在事实上,今天在我们的很多青年学生以及家长们那里,对于德的呼声并非如此的迫切。

那我们的德怎么了?是不需要了,还是被忽略了?学校是培育人才的重地,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历来都没有放弃过德育的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也始终没有离开过我们的校园。

但最终关键性的问题应该出在这样的形式已不够实效,它存在着一些必要的建设性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首先从其目标对象来看,很明确的是指向人的,再说其任务也是实现对人的教育,解决人的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以期能达到对人由内至外的正面影响。

因此,这里对于人的定义也就显得格外的需要。

我们常这样概括人:”人是社会的动物,是社会关系,社会化的产物”。

所以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从头到尾就是一项带有社会性质意义的对人的工作。

社会一词,非常明确了人的生存状态,绝不是单独的个体空间,而是以群集方式。

再如果谈社会性,也自然离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他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在一定意义上,理解人的这种不离群的社会性对于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尤为的有价值。

还特别还需要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目标不仅仅是单个的个体人,而是更加广泛,更加普遍的群体人,它的影响不是针对特殊的个体,而是要实现一般意义上的群体效用。

因此,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对于群体存在意义的度量是必不可缺的。

而群体存在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则是体现在群体心理的力量上。

若要说人的心理力量的巨大,它可见于人的行为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单独表现的行为和在群体中表现的行为是不一样的,那这就是有群体心理存在的结果。

一、群体心理与当前大学生群体心理现状
(一)群体心理
人类的存在是很复杂的状态,他并不简单的表现为我们肉眼可以看到的外
在躯体形态,不管是指个体人,还是群体人而言,他的高级之处就在于他有更为复杂的区别于即使相当聪明的动物的内在心理状态。

所以相对于外在形态,人的心理也因人的存在状态不同而大致分为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

群体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的必须,是相比社会更为具体化的元素,是组成社会模样的部分。

因此,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群体一定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和种类呈现的,当然他们的出现可有大有小,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

而且他们一定是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相互作用,直接或间接的使有效的相互作用在持续性,广泛性和融洽性上达到密切程度,并自身形成一个内部准则,指导价值的实现。

所以,我们就可以这样来看待复杂的群体心理,它是相对于个体心理而言,是群体成员共同拥有的心理过程和心理倾向,反映着群体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认知,引导着群体行为活动方向等。

今天在我们的校园里,同样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各色群体,譬如非常清晰可见的学生群体,教师群体,职工群体等,他们甚至还可以归属更多更具体的群体,且这些群体也各有其独特的群体心理,也正是由于这些群体及群体心理存在,才构建了我们丰富的校园生活。

(二)当前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现状
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它的存在本身就属于这个时代的一番新面貌,而且这样的一个群体总是时刻不停的活跃着,表现着它别样的形态,在他们的身上,我们总能感受到沸腾的时代感,总会发觉他们不经意间的变化,毕竟他们的成长背景也总在前行中。

总体上应该说,至少我们能看到的是,这个群体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这对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是非常有利的。

不过,跟随发展而来的,也有我们不情愿看到的一些变化,当然,对于这些特征现状的了解分析,就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非常必要的前提。

(1)群体成员意识的混乱。

当代的大学生所经历的是一个极度开阔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以它不寻常的速度变化着,而他们也有意或无意的接纳着,或被塑造着。

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伟大的工具,可以塑造一个人,一个群体,甚至一个民族的心理,中华民族就是一个接受着几千年文化积淀的民族,我们可以看到世世代代的中华人身上传承下来的那种持续而稳定的心理状态。

所以,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改变一个群体心理的重要因素。

今天的大学生之所以有着与父辈们不同的状态,不同的观念,甚至有时带着叛逆的色彩,恰是因为他们正在文化冲撞中徘徊的结果。

他们一面在回首民族的,一面在眺望更广阔的世界,总之,他们就是在这纵横交错间成长。

(2)功利性行为取向。

历史上,中外对功利的解释众多,用在我们今天的大学生的身上,是一种对其行为方式的评价,也是体现他们追求目的和结果的行为倾向。

而实际上对功利的评价不应该笼统而谈,因为,放远了看,或许正式由于这样的一种方式,才有我们整个社会的进步。

但值得一说的是,在今天很多的青年大学生那里,我们已很难找到父辈时代的感觉。

而且这样的年代,雷锋似乎已经走远了。

的确,这一代的青年,或许从出生开始,就直面着一个欲望横生的世界,利益的产生复杂多样,这让很多人自然的懂得了选择,自然的体验着本性的趋利弊害。

(3)群体心理间的对抗性因素的加剧。

有对抗,实际意味着群体存在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同样的也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加敏感的看待这个群体。

今天在高校这样看似相对简单的小社会,已经开始越来越提起我们的关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入学的扩招,给众多的学生带来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也庞大了这个群体。

2005年,
就有统计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达到了70%。

这样一来,在我们的校园里,就集合着不同生活背景和成长经历的学生群体,他们在同属于大学生群体的同时,也能各自找到不同的归属与情感依托。

多样的群体一面给校园添加了活力,另一面则是群体间的磨合。

而这种磨合的结果,可能是以协调平稳的,也可能是充满矛盾,不平衡的状态呈现。

这种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就能引发很多问题的滋长。

高校弱势群体就是相对于强势而言的特殊群体,他们有着相似的背景特征,主要是指在生活,学习,家庭环境上处于劣势的学生。

而这些特征,某种程度上也造成这个群体某些共有的不平衡心理特征。

自卑,抑郁,不安全感,以及情绪不稳定等等,这些既是其心理特征的表象,也是对我们的整个教育提出的考验。

二、加强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放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因此,从领导人的话中,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是一门永久性的课题,在我们的大学生群体心理呈现新的特征状态的同时,它也停止不了建设的步伐,也应该用发展性的要求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首先,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打破长期以来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的”刻板印象”。

其实,之所以产生这种知觉,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长久以来在大学生群体当中形成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定向认知。

很多时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依旧是在突出政治和道德,政治教育上所采用的方式也是偏重于政治观点的灌输和立场的训练。

应该说,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父辈那一代,是很有力量的,在那时,肯定能感受到什么是自觉自愿的服从。

今天我们的很多教育者似乎习惯的继续这样的方式,而这在我们大学生群体发展需要已经变化情况下,它的效果也确实不是特别的实效。

(二)其次,社会实践中端正群体意识。

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不管是长期以来,在大学生中直接或前接形成的一些错误的心理定势,还是他们的坚定的立场和观点,都需要实践的引导。

而大学生本身不成熟的心理特征,就更加需要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三)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应当积极营造良好的群体环境。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会本能的寻找他的归属,都会自然的依附于某些特定的群体,或许是一个,也或者更多。

因此,每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化的过程都脱离不了群体环境的影响。

可以说,群体环境是改造人和教育人的最佳环境。

前苏联著名教马家马卡连柯就曾利用学生集体力量改造了许多流浪犯罪青年。

大学生是易感性十足的群体,大学时期也是他们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

而从众心理的影响,也可以让我们深刻的意识到,营建良好健康的群体环境的必要。

(四)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特别需要加强大学生群体心理保健工作。

今天心理健康教育随已经着发展的需要走进了校园,贴近了我们的大学生,而且越来越密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做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心理素质的培养,它的效用也将实际的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的帮助,共同实现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贵成,高校弱势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探究[J].中州学刊,2006,
(2).
[2] 邵莉敏,《高校学习困难学生群体行为特点分析几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6,(5).
[3] 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 王诗坤,群体心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