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减负政策回溯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减负政策回溯与反思
温渝帆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 404100
)作者简介:温渝帆(1997-)
,女,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㊂ʌ摘要ɔ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多次颁布相关政策以减轻学生的负担,但是效果不明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致使减负到今天依然还是热门话题,这不禁使人疑惑,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导致减负收效甚微㊂回溯我国减负政策及反思可以为当前的减负政策提供参考和思路,进一步完善政策㊂
ʌ关键词ɔ 新中国成立;减负政策;回溯;反思ʌ中图分类号ɔG 656 ʌ文献标识码ɔA ʌ文章编号ɔ1672-7851(2021)01-0212-01
一㊁减负政策回溯(一)以提高身体健康水平为主的时期㊂1949-1966年,由于新中国刚成立,急需恢复,而苏联和我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全面地学习了苏联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但由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教条化㊁机械化,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㊁考试多,学生身心健康受到影响㊂因此国家颁布‘关于减轻国家中㊁小学校学生负担过重的指示“等文件,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㊂
(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时期㊂1977年,我国恢复了搁置已久的高考制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卷土重来,由于高考的恢复,以及改革开放的政策,社会主义需要大量人才,导致学校培养人才过于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智育的培养,忽视了德育等方面的培养㊂因此国家颁布‘全日制普通中学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㊁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十项规定“(试行),要求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㊁要正确指导和全面评定学校的工作㊁控制考试和竞赛次数;课余时间用于预习㊁复习㊁做作业,或阅读课外读物,不得用于授课或进行集体补课;不得额外购买练习册等资料;帮助后进生㊂
(三)推进素质教育时期㊂1993年2月13日,‘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发布,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 应试教育 转向 素质教
育 ㊂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已经成为推动素质教育的阻碍,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国家再次颁布‘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指示“等文件来减轻课业负担,相比以往的政策,此次减负增加了如小学各年级和初中非毕业年级一律不准组织购买各种名目的教科书㊁学业成绩评定实行等第制等方式来减负㊂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期㊂21世纪以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然而课程政策滞后于课程活动事务等问题开始显露出来㊂学校的减负导致家长的焦虑心理,家长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课业负担又转移到了校外,而这种 剧场效应 使得很多家长都开始采取同样的做法,纷纷将孩子送去课外补习班㊂2013
年,教育部颁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该规定在入学政策㊁作业
规定㊁考试要求㊁补课现象等方面都作了要求㊂
(五)发展核心素养时期㊂2014年3月,
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核心素养一词
正式出现㊂2018年12月29日,
教育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下文简称 减负30条
)㊂这一时期减负政策不再局限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是把重点侧重于减轻学生的校外负担,特别是来自校外培训机构和校外线上培训的负担,为此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的校外培训机构整治整改工作,规范校外线上培训发展,同时加强了对家庭教育的指导,避免 教师
减负㊁家长增负 , 学校减负㊁社会增负 这类现象的发生㊂政策逐
步规范健全课后,校外教育培训体制㊂二㊁减负政策分析
(一)现实依据㊂每个时期颁布的减负政策都有各自的现实依
据㊂虽然不同历史时期的减负政策有不同的重心和任务,但均以关注某个特殊的学业负担问题来制定学业负担政策㊂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到解决盲目追求升学率,到破解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的障碍,再到如今解决学业负担及其产生的原因㊂
(二)减负措施㊂我国几十年来的减负措施,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㊂一是从学生方面,通过规定学生的学习时间㊁减少作业量等方式来减负㊂二是从学校角度,通过改变评价和考试制度㊁降低教材难度以及禁止参加各种竞赛等方式来减负㊂三是从教师角度,要求教师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授课内容㊁提高课效率等㊂
(三)减负失效原因㊂学者徐本玉基于博弈理论的视角,对教育减负失效现象进行分析,从博弈相关利益主体﹑博弈行为﹑博弈结果说明这一教育减负过程㊂学者马健生㊁吴佳妮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学业负担的时间分配本质与机制,认为时间分配不均衡㊁不合理阻碍了中小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㊂学者刘家访则是从课程改革的角度,认为课程改革和减负目标和路径完全不同,导致二者分离,要在课程改革中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就需要课程改革将减负作为目标,且在减负中实现课程改革目标㊂学者罗建河则从政策本身出发,认为政策力所能及的范围㊁调节能力程度有限㊂
综上所述,减负还需社会㊁学校㊁家庭一起努力,单凭单主体的努力从实践上已经证明是没有成效的,多主体共同应对减负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减负㊂通过对减负政策问题的原因分析对往后的减负政策制定能有借鉴㊁反思之用㊂
参考文献
[1] 温亚丽.我国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政策演变及分析[J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06):240-242.
[2] 杨柳,张旭.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 减负 政策的历史回溯与反思[J ].
教育科学研究,2019(02):13-21.
[3] 崔允漷,汪贤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㊁进展及问题[J ].
全球教育展望,2006,35(01):31-35.
[4] 郑晨,
王甍,赵金凤,孙微,孙小锋.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政策的演变特征与启示[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2):185
[5] 山子.
过重课业负担 是概念,还是判断? 针对 过负 概念及其直接目的的探讨[J ].基础教育,2014,11(02):11-17.
[6] 王小利.建国以来基础教育 减负 政策的演变及其思考[J ].
教育与考试,2009(05):77-80.
[7] 胡惠闵,殷玉新.我国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历程与思考[J ].
全球教育展望,2015,44(12):48-58+95.
[8] 徐本玉.教育减负为何失效:基于博弈理论的视角[J ].改革与开放,2017
(13):148-150.[9] 马健生,
吴佳妮.为什么学生减负政策难以见成效? 论学业负担的时间分配本质与机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5-14.
[10] 刘家访.未来十年立足减负的课程改革[J ].课程㊃教材㊃教法,2013,33
(05):33-37.
[11] 罗建河. 减负 政策的限度分析[J ].教育科学研究,2009(11):17-19.
2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