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推荐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第1篇】
【教学内容】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第21课第98页《文言文二则》之《伯牙鼓琴》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
这已经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了,六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

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2.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
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教法】
情景创设、引导探究、资料拓展
【学法】
图文对照、借助注释、诵读感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课题。

(1)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演奏视频,引导:听了这首乐曲,大家有什么感受呢?
(2)导入:这首动人的乐曲叫《高山流水》,诉说着流传千年的知音难觅的感人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伯牙鼓琴》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提示:“琴”的下半部分是“今”,不是“令”。

2.理解课题。

(1)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停顿。

(2)指名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
点拨:“鼓”就是弹奏的意思。

“伯牙鼓琴”就是伯牙弹琴。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在优美的古琴乐曲中指导学生理解课题,引人入境,舒缓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压力。

抓住课题的易错字与难理解的词进行有效指导,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二、初读课文,正确流利
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学生大声读课文,读两至三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需注意的字音:
“少选之间”的“少”读三声shǎo,不要读成shào。

“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āng,不要读成tāng。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二声wéi,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四声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课后生字:“巍”、“弦”读准确。

语气词“哉”“乎”要读好,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2.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

(课件出示正确的朗读停顿。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全班根据朗读停顿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

教师通过示范指导,自由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中前后一一对应的特点,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及插图说说课文的意思,用“?”标出不理解的词句,和同桌讨论。

2.交流句子的意思。

课件出示: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1)教师引导:谁能借助注释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2)指名交流。

预设:“方鼓琴而志在太山”意思是(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意思是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

课件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理解词语:课件出示,结合,说说“巍巍乎”“汤汤乎”的意思。

预设:“巍巍乎”,(山峰)巍峨高耸入云。

“汤汤乎”,(流水)浩浩荡荡,奔腾不息。

(4)引导:谁能结合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指名说)
预设: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高山。

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

(5)指名学生说说“破”“绝”的意思。

预设:破,摔碎。

绝,扯断。

“破琴绝弦”意思是伯牙摔琴断弦。

(6)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

预设: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3.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结合图文等多种方法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进而读懂文言文的大意。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1.朗读课文,圈画语句。

课件出示:
自由朗读课文,用“____”画出描写伯牙鼓琴的语句,用“”画出锺子期听琴的句子。

2.汇报交流。

(1)指名朗读,相机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
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引导:读着句子,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教师:伯牙鼓琴,锺子期痴迷地听着。

伯牙想着高山弹琴,锺子期情不自禁赞叹道——
学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教师:伯牙鼓琴,锺子期忘我地听着。

伯牙想着流水弹琴,锺子期情不自禁赞叹道——
学生: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想象拓展。

(1)引导:伯牙的琴声不仅表现了高山流水,还表现了哪些美丽动人的场景?
课件出示:杨柳依依炊烟袅袅清风徐徐白雪皑皑明月皎皎波光粼粼金光闪闪
(2)引导: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模仿句式,想象写话,体验知音心有灵犀一点通。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3)小结:我们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可以像锺子期一样,感
受伯牙心中所念,感受乐曲的变化。

不管伯牙的琴声在表达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

你想用哪个词来形容他俩?(板书:知音)
4.教师引读课文,体验知音心心相印。

教师:伯牙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学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教师:伯牙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学生: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教师: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伯牙、锺子期真是——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一点通……
【设计意图:文言文教学最基本的策略就是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想象。

本教学板块以读代讲,指导学生读出音韵美,读出画面美,读出情感美,在诵读中感悟知音那份真挚的友情,在想象中体验知音那份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质朴纯真。


(二)研读“破琴”,读懂“知音”
1、链接“资料袋”,体验伯牙痛失知音之“悲痛”。

课件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指名读。

提问:锺子期死后,伯牙是怎么做的?
(2)追问: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
(3)引导:他为什么这样做?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课件出示: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春秋时期人。

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列子》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

由于
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

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我国古诗常提及伯牙、锺子期的传说,如:
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孟浩然《示孟郊》
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王安石《伯牙》
(1)同桌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

(2)指名交流。

3.点拨:“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知音已逝,再没人听得懂伯牙的琴声了。

请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

【设计意图:“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用墨极其简练,但极富视听冲击力,想象空间丰富。

教学时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袋”,联系生活实际,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伯牙痛失知音锺子期的悲痛绝望之情。


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播放音乐《高山流水》,齐读课文,结束全文。

教师: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做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动人的故事,也创作了一曲《高山流水》。

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再齐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同学可以背下来。

小结: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懂自己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生:知音。


2.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1)积累关于友情的名言佳句。

(2)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对话的过程。

《伯牙鼓琴》就是从“伯牙、子期”超越了地位、国籍而成知音,就是因为音乐艺术的魅力。

“评价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

”最后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很好的达成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个基本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伯牙志在泰山志在流水破琴绝弦
钟子期巍巍乎汤汤乎死
知音难觅,知己难求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第2篇】
教学目标:
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能根据意思确定“巍巍”“汤汤”“少选”等词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3、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文的基础,读懂句子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并背诵。

4、凭借想象,展开想象,感悟“知音”深情,感受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
借助“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流水”展开想象,体会琴声之美妙,感悟知音之情深。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播放《高山流水》。

2、出示单元导语,齐读。

3、由《高山流水》古琴曲,引出课题。

4、讲解“鼓”是“弹”的意思。

板书,齐读课题。

二、体味音韵美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①教师重点指导难读易错的字词。

②指导难读的句子
③自由读全文。

2、二读课文,读出韵味。

①借助注释,想想意思再读,试着划出停顿。

②点名反馈难读的地方。

师随机指导。

③重点指导难读句型的停顿。

④再自由读,点名读,齐读。

3、三读课文,了解大意。

借助注释,同桌边读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点名反馈。

三、赏读语言美
1、出示课文插图,师引读。

2、师介绍伯牙和子期的身份。

3、提问:从我刚才的介绍中,你有什么感受?点名反馈。

4、文中哪些句子能看出子期很懂伯牙呢?点名反馈。

5、出示句子
①齐读
②交流:为什么从这里能看出子期懂伯牙呢?
③听着伯牙的琴声,子期是怎么赞叹的?师生合作读。

④在琴声中,子期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太山和流水呢?点名反馈
⑤现在我们带着伯牙琴声里所表达的这种情感再读。

点名读,齐读。

⑥引出“知音”,板书。

6、出示《列子.汤问》中的句子,师带读。

7、提问:大胆想象,伯牙鼓琴,还会志在哪里呢?
8、运用这些词语,仿照句式写一写。

完成学习单。

四、品读主题美
1、师讲解,提问。

2、再读最后一句,读出伯牙内心的悲伤。

3、出示关于伯牙子期和友情的诗句。

4、引出“知音文化”。

5、最后在优美的琴声中,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伯牙鼓琴》教后记—
《伯牙鼓琴》是第七单元“艺术的魅力”主题下的开篇之作。

83个字的古文展现了伯牙、子期心意相通、志念相投的高洁情怀和真挚情感,从古至今,成为了“知音”经典。

起初,在选课文时,有老师建议我上这一课,我欣然接受了。

我把课文反复读了几遍,越读越喜欢,感觉很符合我个人风格,并有把握上好。

备课伊始,我就想
着,一定要抓住单元目标,整个课堂要以单元主题“艺术”贯穿始终,因此,整个设计,我分为琴声导入、体味音韵美、赏读语言美、品读主题美几大板块。

设想以“琴声”作为串联整个教学的主线,以“文字”作为想象琴声的载体,以“知音”作为情感渲染的坐标。

从而努力达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这一目标。

一、读为主线,感受文言之美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因此,这节课以读贯通。

先是读准文中难读易错的字词,通过自读、指名读、带读、齐读的方式,课堂上孩子们都已顺利掌握。

接着读出停顿和节奏,我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给的注释,想着意思再读。

理解文意,是读出文言文停顿的最佳方法。

因此,课堂上带领着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字词,学生自然就会停顿了。

本篇文章,还应读出韵味,我重点抓住“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这两个句子来指导,告诉他们把“乎”适当延长再停顿,在指导过程中,我通过范读、带读,孩子们很快掌握,如果再强调重音的落脚点,相信,他们会读得更加自然。

总之,每次的朗读环环相扣,通过多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美。

二、拓展练习,赏读语言之美
教学中,讲解“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这些句子尤为精彩,我先让孩子们想象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太山和流水,他们说了很多好词,我立马说:那你能把你看到的画
面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这时朗读的情感相比之前又饱满了许多。

同时,孩子们还领悟了伯牙的琴声不只表现在高山流水,还表现在许多动人的场景。

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对“徐徐清风、皎皎明月、点点星空、皑皑白雪等”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仿写,学生不仅感受了文言句式的结构之美,又不断深入,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知音,就是世上那个知你懂你的人。

三、补充拓展,品读主题之美
感悟伯牙子期知音情深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我结合本文的背景资料,讲解了他们相遇、分别、不能相遇的感人场面。

此刻,课堂的气氛十分沉重,这正是我所设想达到的,我立马追问:此刻,你就是伯牙,你为什么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呢?我见一个平时不怎么举手的孩子缓缓地举起小手,眼眶湿润,声音低沉地说:“知音都不在了,这一曲高山流水还能弹给谁听呢?”我想,他是真正被这故事所打动,用心感悟到人生苦短,知音难觅啊!此刻,我又随机引出一些文人墨客写的关于他俩的诗句和赞美友情的诗句,大家齐读,再次把课堂拉向高潮。

接着引申到更高的高度“知音文化”。

最后,在这首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大家带着情感再次朗诵课文。

虽然课堂已接近尾声,但我和孩子们还沉浸在这美好的课堂中,享受这美好时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第3篇】
一、导入
1.你们知道什么是知音吗?人们常说,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人
的一生要找到与自己心心相息的知己的确不容易,春秋时期,楚国的俞伯牙和锺子期是怎样成为知己的呢?让我们一起到《伯牙鼓琴》中去探讨吧!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揭示课题:
1.谁来读一读课题?(读得好)咱们一起读。

清晰响亮,字正腔圆,非常棒!“鼓”是什么意思?(弹)
2.你怎么知道的?(看文后注释)
3.知道题目的意思吗?(伯牙弹琴)
4.看注释是我们学习的一种方法。

(板书:1.借助注释)
大家真正读懂了这个题目的意思。

我们学文言文就要学会变通。

(板书:2学会变通)
三、范读引路:
1、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这篇古文,读不懂的词句就看一看下面的注释,想想它的意思,然后反复多读几遍,争取把它读通顺。

自己读自己的。

2.古文已经和我们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说说你的初步印象(都是难的印象)
3.你们数数这篇文言文有几句话?只有四句话,就讲了一个故事。

所以说文言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简练,内容丰富,涵意深刻,所以它们读起来有点深奥。

第一次感觉有难度很正常,接触多了,你就会发现它很美很有意思,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的朗读不一样,光读通
顺了,读流利了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

下面我们再来读一遍,这一遍在读的时候,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这样吧,老师带着你们读好吗?音乐起,领读。

4.看来大家读得挺起劲儿,能不能自己找找那感觉?自由读。

(板书3反复诵读)
5.检验朗读: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大声读一读,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老师还没有作任何讲解,他就能读得这么通顺,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给这位同学鼓鼓掌。

请四人小组朗读。

看来,同学们的朗读没问题了,我们一齐读一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伯牙鼓琴”,读。

6.师: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虽然没有读到百遍,四、五遍已经有了,那么,文中的意思是不是已经自现了呢?
四、研读交流:
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在弹琴,锺子期听他弹。

当伯牙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时,锺子期(仿佛就看到了高山)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巍的大山!”一会儿,当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时,锺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说:“弹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
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发誓终身再不弹琴。

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谁能成为自己的知音了。

(一)品读伯牙绝弦的原因:
1.出示句子: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讲一讲?(生: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人听懂他的琴声了,就摔破了他心爱的琴,终生不再弹了。


2.刚才那个同学说是伯牙觉得这个世界再也没有知音了。

3.他永远地告别了弹琴,他彻底地放弃了弹琴。

而且,这里的绝弦绝不是一般的绝弦,它实际上是在向世人宣告,他怎样?(从此永不弹琴了。

)察其言,观其行才能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什么伯牙会有如此举动呢?我们还得了解文中人物的特点开始。

4.出示句子: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5.你从哪个字和哪个词能感受到锺子期能听懂俞伯牙的琴声呢?谁来说说你的意见?伯牙弹琴,他弹出巍峨高山。

志是想的意思,你从哪里看出伯牙的琴声有高山的意境?为什么会想到高山呢,你们从课前查找资料《伯牙学琴》的故事中就能找到答案。

6.当伯牙鼓琴,心里想着高山的时候,锺子期的心中浮现了怎样的高山呢?谁看到了?(锺子期看到了高高的泰山)哪个词让你感受
这山特别的高?
(巍巍)那好,咱们把这高高的感觉读出来,谁来读?
(一名男生起来读)孩子,我感觉这山还不够高,女孩,你来!听她这么一读,你看出了什么?请把你看到的读出来了。

山高了,你朗读的水平也高了,咱们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
师: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锺子期会听?(我从锺子期曰:“善哉!”“善哉”这个词听出来的。

)“善哉”用今天的话说是什么意思?假如是你听到伯牙的琴声,你会说什么?(伯牙,我听了你的琴声,我知道你的心就好像比泰山还要高。


所以,善哉!这个“善哉”是什么意思?(太好了,十分的好,妙啊!)
师:妙哉,妙啊,那咱们就把那种妙哉,妙啊的感觉带到这句话中去读。

(自由有感情地读)老师也要对你说,善哉!(请几个同学读)咱们一起来赞美赞美!(全班有感情地齐读)
3.“汤汤”的理解:想象画面读出情感、感受,同学们,听他这样读,你门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我看到了一条很长很长的江河,还听到了波涛澎湃的声音)那把你听到的读出来。

(生声情并茂地读第三句)读得真好!咱们把掌声送给她。

(学生掌声)善哉!谁还想读?你来,可爱小女孩。

对,读书就得这样,想着画面读出情感(板书:6.想象画面)咱们一起读这句。

4.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
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生1:还会有鸟语花香。

生2:春天百花盛开。

生3:冬天白雪皑皑。

……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师:好一个善听的锺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身在宫廷,伯牙虽然是著名的乐师,名满天下,可是没有人听懂他的音乐,只有锺子期才听出伯牙的志向,伯牙的胸怀。

这子期才是伯牙的知音哪,这知音二字(师板书:知音)概括了千言万语,同学们,此时的伯牙是怎样的心情?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伯牙是非常高兴的心情。

)是啊,是眉稍眼角都带笑,你把这高兴之情读出来。

还有什么心情?再读一读。

好一个喜出望外的伯牙,同学们,此刻的伯牙可能是春风满面,喜出望外。

因这世上知音难寻,可他得到了。

“所以伯牙所念”咱们一起读。

(老师意味深长地引导)可能伯牙也是百感交织,喜极而泣,因为知音难寻。

咱们再来读。

(二)播放音乐,出示图画,体会到的情感不同,读出的味道也就不一样。

这对知音约定第二年中秋在老地方见,可是当伯牙赶去的时候,看到的是锺子期那冰冷的坟墓。

原来分手后不久,子期就病死
了。

在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锺子期。

大家轻声读一读,你仿佛听到伯牙在说什么?看到他在做什么?在想什么?
出示伯牙在墓碑前的一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同学们,你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我听到了伯牙的哭泣声,他在向老天爷问,为什么?为什么?我好不容易才寻找到的知音,为什么这么快就让他失去生命?)读出这个句子,把伯牙的这种责问读出来。

(我仿佛看到了伯牙把琴摔坏了,而且再也不弹琴了)他是在怎么地摔琴啊?(很伤心,而且很悲痛。

)那你把悲痛之情,读出来。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读!(出示句子: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三)拓展延伸:
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生齐说: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想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请一个学生把他想说的话读给大家听听。

生:子期,你死了以后,没有人听懂我的琴声。

想到你在时,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