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参考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泪的骆驼
申平
冬天的沙漠,荒凉寂寥。
几个蒙古老乡正围着一头小骆驼说着什么。
小骆驼看样子只有几个月大,瘦骨嶙峋,皮毛凌乱,估计它是个孤儿。
这时候,有个壮汉牵了一头大骆驼走了过来。
这是一匹巨驼,身材高大,背上双峰突起,头颅高昂。
小驼一见,立刻冲了过去。
它的眼睛里充满渴望,要不是有人抱住它,不知道它的速度会有多快。
但是,迎接它的却是愤怒的吼声,还有喷鼻摆头等表示强烈反感的动作。
大驼好像在说:我不是你妈妈,赶快给我滚开!如果不是壮汉死命拉住缰绳,它也许会对这个素不相识的小家伙踏上几脚。
人们只好把小驼拉到一边去了。
这时,马头琴手从袋子里面拿出了马头琴,一个老人上前帮助他系上了一条蓝绸带。
老人走到大驼身旁,把马头琴挂在它的驼峰上。
大驼很不情愿,吼叫反抗,甚至回过头来要把马头琴扯掉。
谁都不明白,他们这是演的哪一出戏。
大漠空旷,冷风袭来,马头琴弦在风里发出轻柔的声响。
大驼安静了一些,它仰起头来,东张西望,侧耳倾听,仿佛在寻找琴声的来源;它放开喉咙吼叫,好像在呼唤同伴的到来。
一位30多岁、身穿紫红色蒙古袍的漂亮少妇走到了大驼身过,她做了几个敬天敬地的动作,然后用手轻轻抚摸大驼的皮毛。
老人也从驼峰上摘下马头零,把它交还给马头琴手。
此时的小驼,被拴住了一条腿,正在远处挣扎哀呜。
它就像一个被人抛弃的孩子,在寒风之中哭泣。
少妇突然开口歌唱,其声悦耳悠扬,响遏行云。
她边抚摸骆驼边唱,歌声在荒漠之中飘散开来。
听不懂她唱的是什么,但是你完全可以知道,她唱的歌曲首定和母爱有关,因为她的眼睛里充满柔情——这是一种善良母性特有的柔情,她正在把这种柔情通过自己的手指,通过自己的歌声,一点点地传达给眼前这头暴躁不安的骆驼。
一会儿,马头琴也响了起来。
琴声配合着歌声,弥漫挥洒,犹如春风吹过草原,又如阳光雨露洒满沙漠。
荒漠在聆听。
老人和孩子在聆听。
远处的骆驼在聆听。
眼前的大驼当然也在聆听。
天空湛蓝,云起云飞,大漠苍凉。
一定是大驼内心之中最柔软的东西被触动了,唤醒了,它渐渐安静下来,目光开始变得柔
和。
有人乘机推着小驼走了过来。
小驼看着大驼,发出乞怜的叫声。
大驼这次没有吼叫喷鼻,倒是小驼战战兢兢不敢靠前。
少妇停止歌唱,亲自把小驼推到大驼腹下,让它去吸奶水。
大驼回头看了一下,依然显得不大情愿。
小驼吃了几口奶,大概找不到母亲的感觉,就又从大驼的腹下钻了出来。
它甚至来到大驼眼前,再次发出哀怜的叫声。
少妇手抚大驼,继续歌唱。
她的歌声更加温柔,她的目光更加纯净。
马头琴继续响着,琴声穿越时空,刺破荒凉,伴着歌声直达人和动物的内心。
大驼似乎被深深打动了,它的眼睛湿润了,口中发出呜咽之声;它垂下头来,嗅了几下小驼,好像在最后确认这个素不相识的孩子的身旁,确认是否应该接受它,给它以无尽的母爱。
歌声继续响着。
少妇轻柔地唱着,再次把小驼往大驼腹下送去。
小驼的胆子好像大了,钻进去仰头吃了起来。
母驼不动,任由它吸吮奶水,吱咂有声。
歌声停了。
少妇看着眼前这对刚刚结识的母子,眼中充满欣慰,她缓缓转身离开。
所有的人纷纷从骆驼身边走开。
留下空间给这对通过歌声沟通相认的母子,人人脸上都挂满笑客。
马头琴继续响着。
浑厚低沉的马头琴声在大漠里滚动着,飘荡着,犹如江水,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人和动物的心弦。
令人称奇的是,母驼眼中竟然泪水滚滚……
世界沉寂下来,沙漠不再荒凉,温暖笼罩天地。
在明亮的天光之中,小驼继续吃奶,大驼温柔站立,人群静静观看。
忽然一声欢呼,是一个十多岁的男孩扑进了少妇的怀抱,少妇疼爱地摸着他的头。
在那边,大驼也低下头去,亲昵地嗅着小驼的身体。
人们纷纷起身离开,走向远处的蒙古包,那就是他们的家园。
几声驼鸣响起,不知什么时候,小驼竟然卧在了大驼的脚下。
这显然是孩子找到母亲、重回母亲怀抱的特有动作,就像我们人类的动作一祥。
母驼轻轻呼唤,小驼站起身来,跟随它的新妈妈,走向沙漠,走向远方,去开始它们新的生活。
(摘自网络)
1. 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骆驼瘦骨嶙峋,皮毛凌乱,眼中充满渴望,意在暗示他需要母爱,需要被接纳,但这个愿望的满足要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
B. 大骆驼对小骆驼的接近是愤怒的,因为这不是自己的孩子,心理排斥很容易理解。
后来它接受了这个孩子,温馨的画面令人感动。
C. 马头琴手把马头琴挂在它的驼峰上,马头琴弦在风里发出轻柔的声响,使母驼“安静了一些”,很显然,乐音的传递在母驼身上有了回应。
D. 少妇温柔的歌声,和着马头琴乐音,穿越时空,刺破荒凉,直达大骆驼的内心,母驼眼睛湿润了,是因
为小驼的气息,激发了它母性的潜能。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把叙事的重心放置于那个少妇的歌声和马头琴的和鸣,再配置独特的大漠背景,形成了一个唤醒母驼的场,极具艺术张力。
B. 本文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母骆驼“垂下头来,嗅了几下小驼”,“垂”和“嗅” 的动作,说明母驼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开始接受这个小生命了。
C. 作者开篇描墓大漠的荒凉寂寥,与后文“沙漠不再荒凉,温暖笼罩天地”,形成鲜明对比,以此凸显一个地方的环境会因人的参与而改变的主题。
D. 本文以散文化的语言,描摹大漠独特的自然和人文风光,创造出一种地域之美,音乐之美,母性之美。
这种母性之美,是人和动物一起展示的。
3. 小说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时插入对大漠环境的描写,请赏析其作用。
4. 小说以“流泪的骆驼”为题,有何炒处?请结合全文赏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时下热播的、由作家猫腻网络小说《庆余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引发全网热议。
除了改编尊重原著、表演到位、制作精良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原著将千百年的中华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展现在众人眼前,用文化的力量引发读者深深的情感共鸣。
有些精彩篇章,如庄墨韩与范闲“朝堂斗诗”的情节,直接取用古代诗词的精粹制造故事爽点,在弘扬传统文化之美上有着“点穴”之功。
近年出现的优秀网络文学作品,都注意汲取传统文化营养,让民族文化精髓成为这些作品的价值基因。
入选“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的《诛仙》是一部东方玄幻仙侠小说,作家以道家文化“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为基本立意,采用蕴含东方文化神韵的故事来架构。
在人物描写、氛围营造和语言表达上,《诛仙》吸收和化用了《山海经》等古代文化典籍元素。
作者在创作中又受到《蜀山奇侠传》《鹿鼎记》等现代仙侠武侠小说影响,将其神韵融入作品血脉,使《诛仙》对传统文化有独到的理解和艺术阐释。
网络文学创作实践一再表明,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网络作品的艺术魅力,让民族文化中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融为文学的“精神血脉”,网络文学作品才能传承民族精神,构建与人民大众情感共鸣、与时代价值共振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欧阳友权《传统文化是网络文学的“精神血脉”》)材料二:
近年来,网络文学持续高产,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持续深耕,日益向着精细化、多方位、纵
深化发展。
日渐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学,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大众文络文学自诞生起便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厚渊源,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发轫时就模仿经典或戏仿名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一些早期作者,在文学经典指引下,一步步走进网络文学园地。
通过化用和改造的方式致敬经典作品,是网络文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莲青漪的《狼毫小笔》,模仿唐诗宋词情韵兼备,描绘名胜古迹形神俱足,演绎历史传说袭故弥新,广受读者喜爱。
还原和再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境,也是网络文学的典型创作模式。
纵观当红的网络文学作品,如《琅琊榜》《鹤唳华亭》等,往往营造一种古雅和精致的意境,表现出对民族审美传统和优秀传统美德的认同和追慕。
这些作品的成功固然各有原因,但有一点大致相同,那就是原作者大多是酷爱古典文学之人,他们对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宋诗词中经典意境的巧妙借用和转化,让雅好此道的读者对其作品爱不释手。
许多网络作家想方设法吸收优秀传统文学创作经验,希望能够更为生动形象、更具中国风格地表现当下中国人的处世方式、生活理念、美学追求,希望能更充分展现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更广泛凝聚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生存经验、生活智慧,更深刻容纳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基因。
在这些方面,网络文学拥有观念后来居上和技术上弯道超车的优势。
可以说,网络文学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已经从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等相对表浅的层面,朝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内里更为纵深地开掘。
例如,在众多网络文学作品中,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精神得以更充分、更精彩、更接近青年读者阅读心理的阐发与呈现。
网络文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还在于其数量的庞大和产业转化的日益成熟,这使其在传播上具有巨大优势。
网络文学出现以来,新媒介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在文学生产与消费领域得到充分发挥,使文学创作、作品传播和阅读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给传统文学造成巨大冲击和强烈影响,网络文学在表现方式、语言形态、创作手段、审美元素、评论手段等诸多方面都与传统文学有所不同,扩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给传统文学注入新活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也是其重要贡献。
(摘编自陈定家《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文学开掘宝贵资源打造精品力作》)材料三:
中华悠久的历史给网络小说丰富的历史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各个历史朝代都被网络小说当作背景进行“演义”。
《明朝那些事儿》尊重历史事实,以现代人的情感讲述明朝故事,在人情事理的基础上还原历史。
《后宫·甄嬛传》《芈月传》等小说,或以真实的历史为依据展开飞驰的想象,或虚构一段模糊的历史,演绎中国式的人情事理与中国智慧,在想象的故事中以中国人当下的社会视角来表达情感,让读者从中获得愉悦和启悟。
网络文学在作品的文化意蕴、虚拟世界的想象力、人物形象的精气神、作品的类型风格等方面,表达
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立场。
那些优秀网络作家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于精彩的故事中,以艺术的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网络作家们应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即以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
如《木兰无长兄》向《木兰诗》致敬,《将夜》中的夫子及其弟子,保持着精神的独立,又有强烈的家国责任意识。
但我们也应看到,网络小说中不乏后宫争宠、厚黑学、封建迷信等文化糟粕,如梦入神机的小说《佛本是道》蕴含着“生命如同蝼蚁”的观念,跳舞的小说弘扬“丛林法则”等。
这样的创作动向值得警惕、并亟待及时纠偏。
(摘编自周志雄《网络文学如何传承中华文化》)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络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们模仿文学史上的经典进行创作,这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大众文络文学作品的成功,离不开原作者对古典文学的酷爱,他们对古典诗词意境的借用和转化,得到读者的认可。
C. 新媒介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既使文学创作、作品传播和阅读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又给传统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D. 悠久的中华历史给网络文学提供了丰厚的创作土壤和广阔的想象空间,网络文学能从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6.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无论《诛仙》还是《将夜》,都在汲取传统文营养的同时,将现代思想融入其中,对传统文化做出了新的阐释。
B. 随着网络文络作家们不再关注唯美语言和写作技巧这类浅层的形式,而是注重对思想与精神的开掘。
C. 如果网络作家意识不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创作的重要性,那么他的作品将不会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D. 网络作家应当用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来解决文学创作中的走偏问题,从而表达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立场。
7. 网络文学要想打造精品力作,应该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驴打滚儿(节选)
林海音
半个月过去,宋妈说,她跑遍了北京城的马车行,也没有一点点丫头子的影子。
树荫底下听不见冯村后坡上小栓子放牛的故事了,看不见宋妈手里那一双双厚鞋底了,也不请爸爸给写平安家信了。
冬天又来了,黄板儿牙又来了。
宋妈让他蹲在下房里一整天,也不跟他说话。
这是下雪的晚上,我们吃过晚饭挤在窗前看院子。
宋妈把院子的电灯捻开,灯光照在白雪上,又平又亮。
天空还在不断地落着雪,一层层铺上去。
宋妈喂燕燕吃冻柿子,我念着国文上的那课叫作《雪》的课文: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飞入芦花都不见。
老师说,这是一个不会作诗的皇帝作的诗,最后一句还是他的臣子给接上去的。
但是念起来很顺嘴,很好听。
妈妈在灯下做燕燕的红缎子棉袄。
妈妈说:“把你当家的叫来,信是我请老爷偷着写的,你跟他回去吧,明年生了儿子再回这儿来。
是儿不死,是财不散,小栓子和丫头子,活该命里都不归你,有什么办法!你不能打这儿起就不生养了!”
宋妈一声不言语,妈妈又说:“你瞧怎么样?”
宋妈这才说:“也好,我回家跟他算账去!”
爸爸和妈妈都笑了。
“这几个孩子呢?”宋妈说。
“你还怕我亏待了他们吗?”妈妈笑着说。
宋妈看着我说:“你念书大了,可别欺侮弟弟呀!别净跟你爸爸告他的状,他小。
”
弟弟已经倒在椅子上睡着了。
宋妈把弟弟抱到床上去,她轻轻给弟弟脱鞋,怕惊醒了他。
她叹口气说:“明天早上看不见我,不定怎么闹。
”她又对妈妈说:“这孩子脾气犟,叫老爷别动不动就打他;燕燕这两天有点咳嗽,您还是拿鸭梨炖冰糖给她吃;英子的毛窝我带回去做,有人上京就给捎了来;珠珠的袜子都该补了。
还有……我看我还是……唉!”宋妈的话没有说完,就不说了。
妈妈把折子拿出来,叫爸爸念着,算了许多这钱那钱给她;她丝毫不在乎地接过钱,数也不数,笑得很惨:“说走就走了!”
“早点睡觉吧,明天你还得起早。
”妈妈说。
宋妈打开门看看天说:“那年个,上京来的那天也是下着鹅毛大雪,一晃儿,四年了!”
“妈,宋妈回去还来不来了?”我躺在床上问妈妈。
妈妈摆手叫我小声点儿,她怕我吵醒了弟弟,她轻声地对我说:“英子,她现在回去,也许到明年的下雪天又来了,抱着一个新的娃娃。
”
“明天早上谁给我梳辫子?”我的头发又黄又短,很难梳,每天早上总是跳脚催着宋妈,她就要骂我:“催惯了,赶明儿要上花轿也这么催,多寒碜!”
“明天早点儿起来,还可以赶着让宋妈给你梳了辫子再走。
”妈妈说。
天刚蒙蒙亮,我就醒了,听见窗外沙沙的声音,我忽然想起一件事,赶快起床下地跑到窗边向外看。
雪停了,干树枝上挂着雪,小驴儿拴在树干上,它一动弹,树枝上的雪就被抖落下来,掉在驴背上。
我轻轻地穿上衣服出去,到下房找宋妈,她看见我这样早起来,吓了一跳。
我说:“宋妈,给我梳辫子。
”
她今天特别和气,不唠叨我了。
小驴儿吃好了早点,黄板儿牙把它牵到大门口,被褥一条条地搭在驴背上,好像一张沙发椅那么厚,骑上去一定很舒服。
宋妈打点好了,她用一条毛线大围巾包住头,再在脖子上绕两绕。
她跟我说:“我不叫你妈了,稀饭在火上炖着呢!英子,好好念书,你是大姐,要有个样儿。
”说完她就盘腿坐在驴背上,那姿势真叫绝!
黄板儿牙拍了一下驴屁股,小驴儿朝前走,在厚厚雪地上印下了一个个清楚的蹄印儿。
黄板儿牙在后面跟着驴跑,嘴里喊着:“得、得、得、得。
”
驴脖子上套了一串小铃铛,在雪后的清新空气里,响得真好听。
(选自《城南旧事》,有删改)【注】《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
《驴打滚儿》是其中一篇,写宋妈的悲剧命运。
她嫁给一个好吃懒做的赌徒,生下一双儿女后,就去了英子家做佣人,丈夫则偷偷把女儿卖了,儿子因没照看好掉到河里淹死了。
过了好几年,宋妈才知道,之前她还在一直给儿子小栓子做新衣服、新鞋子往家里带。
8.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中写英子念课文《雪》这一情节,营造了温馨的氛围,表明宋妈与这个家庭关系融洽,同时也反衬了宋妈的悲苦。
B. 宋妈在离开前的晚上,跟英子的妈妈交代了很多注意事项表现出宋妈对英子和弟妹的不放心,体现了她矛盾心理。
C. 宋妈说回家和丈夫算账,英子的爸妈都笑了,他们笑的原因是他们了解宋妈,宋妈不是那种跟人算账的人,宋妈这样说表明她接受了他们的安排。
D. 小说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回忆了关于宋妈的生活点滴,表现了英子对宋妈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9.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宋妈的形象特点。
10. 请探究小说结尾两段的丰富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程昱字仲德。
初平中,兖州刺史刘岱辟昱,昱不应。
是时,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绍令妻子居岱所,瓒亦遣从事范方将骑助岱。
后绍与瓒有隙。
瓒击破绍军,乃遣使语岱,令遣绍妻子,使与绍绝。
岱议连日不决,乃问计于昱。
昱曰:“夫公孙瓒,非袁绍之敌也。
今虽坏绍军,然终为绍所禽。
夫趣一朝之权而不虑远计,将军终败。
”岱从之。
范方将其骑归,未至,瓒大为绍所破。
岱表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
太祖临兖州,辟昱。
昱将行,其乡人谓曰:“何前后之相背也!”昱笑而不应。
太祖征徐州,使昱与荀彧留守鄄城。
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
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汜嶷取范,吏民皆恐。
昱过范,说其令靳允曰:“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
兵虽众,终必无成。
”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
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昱至东阿,东阿令枣祗已率厉吏民,拒城坚守,又兖州从事薛悌与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
太祖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
”乃表昱为东平相。
太祖与吕布战于濮阳,数不利。
蝗虫起,乃各引去。
于是袁绍使人说太祖连和,欲使太祖迁家居邺。
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
时昱使适还,引见,因言曰:“窃闻将军欲遣家,与袁绍连和,诚有之乎?”太祖曰:“然。
”昱曰:“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愿将军更虑之”太祖乃止。
昱性刚戾,与人多迕。
人有告昱谋反,太祖赐待益厚。
文帝践阼,进封安乡侯,增邑三百户。
方欲以为公,会薨,帝为流涕,追赠车骑将军。
(选自《三国志·程昱传》)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愿将军更虑之/
B. 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愿将军更虑之/
C. 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愿将军更虑之/
D. 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愿将军更虑之/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和亲,指我国古代不同民族或不同政权之间所进行的政治联姻。
B. 太祖,属谥号,不仅对皇帝一生的作为给予了评价,而且表明这是开国皇帝。
C. 侯,古代爵位的一种。
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D.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官员的死亡,也可用于妃嫔、皇子、公主等。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程昱择木而栖。
刘岱曾两次征召推荐程昱为官,但是程昱都没有答应刘岱;太祖到了兖州,征召程昱,程昱便欣然前往。
B. 程昱料事如神。
公孙瓒打败袁绍之后,派人让刘岱遣返袁绍妻儿,刘岱于是向程昱询问计策,程昱认为公孙瓒终会失败,最后事情果然如程昱所料。
C. 程昱审时度势。
袁绍派人劝说太祖与他联合,想让太祖迁家到邺城居住,太祖于是召回程昱协商,程昱帮太祖分析形势,使太祖打消了与袁绍联合的念头。
D. 程昱深受信任。
有人告发程昱阴谋反叛,但太祖相信他,给他的赏赐和待遇更加丰厚;魏文帝时又封他为安乡侯,加封邑三百户。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氾嶷取范,吏民皆恐。
(2)太祖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
”
15. 听了程昱的劝说后,范县县令靳允是怎样做的?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韦应物在滁州任职的一年里,对朝政紊乱、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极为忧虑。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塑造了一个有志而无奈、进退两难的官员形象,披露了一个官员的思想矛盾。
B.首联点明分别的时间,“又”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C.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诗人个人的前途。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感激友人李儋的问候,急切盼望友人的来访的情感。
17.诗歌的颈联备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
请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