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大钊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后絮语

在《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外二种)出版之际,还觉得有几句关于李大钊研究的意见需要表达一下,算是自己对这项工作有一个小结。

我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学术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李大钊研究、历史教育教学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近代中国留学生研究等方面。此外,还就中国现代历史人物陈独秀、毛泽东、刘少奇、瞿秋白、高一涵、张君劢、梁漱溟、陈序经、邓初民等做过专题研究,发表了一些相关的学术论文。但实事求是地说,个人用功最勤、花费时间最多的,还是在李大钊研究方面。这就是我为什么在《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出版之际,以“外二种”形式附以《李大钊早期思想体系与中外文化》、《李大钊研究史》两本专著的重要原因。

我为什么要研究李大钊呢?又为什么能坚持这么多年呢?

研究李大钊,是我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一种选择。我在大学时代,产生了研究现代历史人物的兴趣。我在《李大钊与中国现代学术》一书的“后记”中这样说:“在大学时代,讲授《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课程的叶青教授对我影响很大,是叶先生激发了我研究现代历史人物的兴趣。”在工作之后,我觉得选择一位现代历史人物作为研究对象,必须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

一是资料条件,即能够搜集到相关资料,否则研究工作无从谈起。

我一开始选择研究刘少奇思想,但在基本资料方面除了《刘少奇选集》上下卷外,我并不能掌握更多,因而在写了一两篇文章之后,没有将研究工作继续下去。而我当时,拥有李大钊研究主要的相关资料,这是我选择以李大钊为研究对象的重要因素。

二是研究对象的历史内涵,即研究对象必须具有较为丰富的历史内涵,本身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大致来说,研究任何问题都有价值,只是价值有其高低不等、大小之别。我当时想,研究一个不起眼的现代历史人物,不是说没有意义,但这样的研究对象,实际就限定了成果的预期。于是,我选择了李大钊这样一个在中国现代史、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上都颇为关注的、具有重大历史内涵的历史人物。

三是有比较容易的突破口,便于取得初步成果。研究工作自然是由易到难,这有助于提高自信,提升研究兴趣,同时也易于取得一些成果。我选择以李大钊为研究对象,找到了一个易于研究的突破口——“李大钊与青年运动”,于是就试着研究这个问题进行,写成《略论李大钊对中国青年运动的贡献》文章,结果不仅迅速得以发表,而且发表后即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专题全文转载;接着,又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重点阐发李大钊对青年运动的理论指导和组织指导作用,发表了两篇文章。这增加了我的自信。

四是符合或大体符合研究者自身条件,有进一步深化研究的空间。研究工作不可能待所有条件都具备后才开始,往往是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提高,但研究工作的基本条件还是要具备的。这首先是对研究者而言的。我是学习史学专业的科班出身,对中外历史、文化

还算有较好的功底,也非常自信。在当时,我的缺点主要是:理论水平不是很高,对史学之外的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积累不够。我知道,研究李大钊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学基础,面临的困难是可以想见的。但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积极地弥补自己的不足,是应该能够有所进展的。我这么多年,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我这么多年能够坚持李大钊研究,有多种因素。首先,是得到名师的指导与鼓励,掌握了一些研究的门路,不断地提高了研究兴趣,而且这种兴趣可谓是“继长增高”。自然,研究中所表现出的不足及其存在的问题,这应该由我个人负责。其次,是因为进入李大钊研究领域,一直比较顺利。当时,只要是用了一些工夫写成的文章都能发表,用现代的话说是形成良性循环,继而就是“乐此不彼”了。再次,在经济上也有所收获,能够贴补家用。我开始研究李大钊时,当时的稿费是非常可观的,一篇文章的稿费在不少情况下,是超过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工资水准,助教只有70多元,讲师90多元,副教授120多元,教授150多元。而我1990年在《广西大学学报》上发表李大钊论文就得了95元,在1991年的《社会科学》上发表李大钊文章就得了136元。当时的收入结构比较单一,知识分子基本上就是工资收入。我因为有稿费,再加上当时的盐城教育学院实现稿费奖励政策,因而生活还是比较富足的。正是因为研究李大钊还“有利可图”,所以个人的李大钊研究也就一直坚持下来了。这在今天,根本上是无法想见的事。最后,是因为研究李大钊有点成果,觉得自己的价值得到了体现,在当时也受到社会上

高度的尊重。当时就是这样的情形,学问做到好,是高尚的,有出息的,这与今天社会上的价值观不同。

我20多年来研究李大钊,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李大钊早期思想的研究。我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以研究李大钊与中国青年运动关系为起点的,继而主要就是开展李大钊早期思想的研究,其特点是:力图揭示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各个层面,梳理李大钊早期思想的特征,并从中外文化方面来探讨其思想渊源。代表性专著,是本书“外二种”之一的《李大钊早期思想体系与中外文化》。代表性论文是:《李大钊早期自由观初探》(载《社会科学》1991年第7期)、《李大钊前期民主观初探》(载《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李大钊早期真理观》(载《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早期李大钊对进步党研究系认识的变迁》(载《松辽学刊》1994年第4期)、《试论早期李大钊对传统文化的审视》(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1912——1920年间李大钊对国民性问题的探索》(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留学日本与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发展》(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早期李大钊政党政治观初探》(载《宁夏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李大钊早期政治思想与民国初年的中国政治》(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论柏格森哲学对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影响》(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试论爱默生对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影响》(载《李大钊研究》第3辑,1992年)、《论穆勒对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影响》(载《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