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美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数学是美的,数学之美充满了整个世界。
由于它的结构完整、图形对称、布局合理、语言表达简洁,无不体现其美的因素。
就连数学家罗素也认为:“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
因此,我觉得数学教学应当激起学生对数学美的关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在数学中不是不存在美,恰恰是缺少发现。
在复杂的数量关系、代数式、几何图形之间,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寻求数学的“形态美”。
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正确地使用好教材,维护神秘的数学美对学生产生的感染力是巨大,当学生引起对某一数学现象突发奇想时,要积极鼓励,不要简单地认为那是想入非非,或许他有着独特的理解。
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再是那样抽象难懂,枯燥无味了。
一直以来,我总在思考如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如何使他们能够在课堂四十分钟内尽可能地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尤其对于我们六年级学生来说,要始终认认真真地集中注意力学习,再加上教学设施不够丰富,只能靠黑板、粉笔、多媒体来开展教学的环境,这真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然而最近我的一次连续性实验,却取得了我意料之外的效果。
那天在学习《比例的应用》时,我尝试着在班中四个小组里展开竞赛,学习解题方法、解题步骤、解题格式、解题思想等各方面,只要做得出色,都可以得分,类似现在流行的益智互动类电视节目,最后算出总分,宣布赢得比赛的小组,胜出的小组可以得到老师用红印章印出的五角星。
第一次比赛后,我觉得效果不错,随口说了下一课我们继续比赛,谁知孩子们兴致勃勃,没有赢的小组争相说下一次一定要获胜。
于是我在学习后面的3节内容时,都采用了这样的办法,说实话,我也没有偏向于哪个组,巧的是,四节课下来,正好每个组都胜出了一次。
我曾担心哪个组实力太强,会连续赢,这样会使得别的小组失去信心,那我的“好方法”也就落空了。
可喜的是,不需要我的“暗箱操作”,孩子们居然能够打成平手,我也为他们高兴。
当然,这样的比赛肯定也存在着问题,我想,我将继续这样的尝试和探索,在不断发现问题的同时,多去反思,争取能够总结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为真正提高课堂效率走出一条不错的路子。
2、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应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我在教学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尝试了这样的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师: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生: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六个面的面积总和,分别是它们的表面积。
师:圆柱展开图怎样?圆柱沿着高展开,展开图包括哪几部分?(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圆柱展开图的情况。
)
生:这个圆柱体展开后包含侧面、上下底底面,
师:那么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
生:表面积应该是两个底面积与侧面积之和。
师:这些面积中你能求出哪些面的面积?不会的是什么?
生:我能计算出上下底的面积。
生:只要量出底的半径就可以算出。
生:知道圆柱底面周长、底面直径都可以求出底面积。
生:上、下底底面积相等。
师:那侧面积怎么求吗?根据圆柱侧面展开图的知识,能不能想办法求出圆柱侧面积?
生:它展开就是个长方形,它的宽就是圆柱的高,要是能知道它的长就好办。
师:请同学们利用学具展开比较一下,合作交流: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的什么?
生:长相当于底面的圆的周长。
师:是,我们可以求出长是多少?
生:2πr或πd
师:侧面积怎样用公式表示出来?
生: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生:s侧面积=2πr×h
师:圆柱表面积怎样求呢?怎样用公式表示出来?
生:圆柱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面积
生:s圆柱表面积=2πrh2πr2
在“圆柱的表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机会,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掌握新知。
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
刻的体验,从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
在组织教学时,“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通过学生操作认识到:侧面展开的长方形图形的长就是圆柱体的底面圆周长,采用了边说边操作边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手、脑、口并用,真正体验促进新知识的学习掌握。
二、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建构新知。
教学时首先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公式推导过程,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学生有了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此基础上,我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关注了学生探索的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圆柱展开图与圆柱的比较,发现侧面展开图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的关系。
另外我处理了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较充分的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培养。
在整个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表面上是你一言,我一语,实际上是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己
对这个“公式”来由的理解,真正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体验上建构了新知,掌握了新知。
3、今年我带五年级的数学课,这天我进行单元检测,在教室里,我没有什么事情,就要求潜能生交基础训练。
突然在一本书里面掉出来一张纸条。
我拣了起来,上面写着:XXX:51392010 我一生就爱你一个!我本来打算课后再处理这件事情,没想到几个调皮的学生看见了。
他们问:“老师,上面写了什么呀?”这时,其他同学都把目光投向了我,问:“老师,上面写了什么呀?”“没什么。
”我说。
“我知道,是要传递的情书”一个调皮的男生脱口而出,“老师,念念看。
”“好,那我就念给你们听。
”我把纸条慢慢地展开了,我就一本正经地念道:“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随后,我就把纸条折了起来,把它放入口袋里。
旁边一个男生问:“老师,就这个?”“当然了。
”我郑重地告诉他,“学习不就是这样吗。
”我朝她那里看了看,发现她的脸一直红到了脖子。
我又接着说:“继续认真做题。
”第二天中午,她来到我的办公室里,低着头红着脸不敢说话。
我说:“在你们这个年龄段,男女同学之间相互有好感,这非常正常。
因为你们的年龄到了青春的发育期,但是你们毕竟还是孩子,现在的任务是学习,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不告诉你的家长,也不告诉其他教师,但是希望你今后好好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功课成绩。
因为你们今后的路还很长,你知道吗?”她点了点头,眼里噙着泪花..最后,那位女同学非常用功的学习,在她毕业考试时数学成绩是班级前3名。
记的有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的首条金科玉律。
”确实,通过陈陈的事例,我深深感到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是多么重要。
精神是行为的支撑。
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多从精神上关心孩子,教育孩子,那么对孩子行为上的过错,我们也会多一份理解,对孩子的迷惑行为我们也可以找准标本兼治的对策。
现代教育理念倡导教育要“以人为本”,学校要以教师为发展之根本,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人为本,就要以教师为最重要的,最渴望的,最有利于发展的一切为根本,为此我们工作中要做到勤学习,辩方向,明确思路,重研究,找突破,谋求发展,办实事,暖人心,追求幸福。
我们的学校是教师干事业图发展的乐土,对单位应该有一种眷恋,有荣誉感,优越感,成就感,责任感,总之为职业的幸福感。
献身职业,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以忘我的精神献身于崇高的职业,这是一个教师的最大幸福。
教师的职业意识和责任在职业劳动中的反映,就是个人把献身职业和做出成就看成是自己的职责、使命和责任,把它看成非这样做不可的需要和义务。
教师在职业生活中,经常感受到这种责任的存在,并在履行这种责任、使命的同时,不断形成和发展内在的责任感、使命感一并以其献身于职业。
全身心的投入到职业劳动和创造中去,才可能是幸福、愉快和有成就的。
既然选择了做教师,我就要去提升自己的品位,去完善、充实自己的教师人生。
为了祖国的下一代,为了民族的未来,我就要勇担责任,就要去感动自己,感动学生,感动社会,就要去体验教育的快乐,感受教育的幸福,就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才是教师的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才是教师完美的人生!
4、我教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一课时,我创设了以下情境:在班上选择了全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最差的进行口算比赛,两组题目如下:
优生:324+198 5968—3999 396+498
学困生:324+200 5968—4000 400+500
比赛的结果当然是学困生的获胜,顿时全班学生从疑惑不解道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意思,“气氛”比赛的不公平:两组题目中,加减整百整千当然简单一些。
课的发展如设计一样顺畅,但是比赛的学生的表现却令我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静:2
名优秀的学生的在不发表任何意见的基础上伤心的哭了,而2名学困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得意,但是脸上没有一丝的笑容,他们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令我记忆犹新,那不是许多成大事者追求的境界吗?
当学生作业时,我立即教过“优生”,向他进行了简单的解释,课后我想学生道歉(老师没有考虑你的感受),并重点帮助了分析了哭的原因,希望他在遇到困难是,变得坚强和从容。
对差生我问他为啥胜了不高兴呢?我表扬了他的进步,鼓励他继续努力,那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
一、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美感,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学生的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
事实上,健康的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反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益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学困生比优生算得块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少学生而言,可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时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学困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
二、教学中应该考虑学生更多的鼓励,对优势进行挫折教育。
学困生体现出荣辱不惊时我想到了小学数学教育网上讲的一个意义深刻的故事:一位老教师到市场上买菜,遇到当年他教育过的一个做小生意发财的学生,正在卖鸡蛋的学生热情地邀请老师去吃饭,老师说:“卖鸡蛋这样的工作里不觉得难为情吗?”学生说:“这和当年你教育我的情形相比,我觉得算不了什么”
这个故事主要讽刺了老师对待学困生教育行为,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正如学生比赛赢了也不敢伸张,是啊,我们真的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阳光,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挫折,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康的人格。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身受益。
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的优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中哭泣。
回想起前一教学片段,教师对自己忽视尊重学生的无意识行为表示迁就,但是心里活动明显是倾向于优生。
在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中,“优生”几乎是在“优待”中成长。
身上存在害怕困难、承受能力差等特点。
事实上,孩子们的一生中不遇挫折时不可能的。
老师有责任早一点让他们具有免疫能力。
让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从容不迫,不产生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
面对挫折能够从容不迫是说教式无法得到的,儿童必须经历挫折才有可能超越挫折。
因此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应注意设计教育环境,不要一味给学生营造一种都能轻易满足的教育环境,更不要阻碍他们适当接受困难和挫
折磨难的机会。
5、1)结合学生心理,创设游戏情境
兴趣是有意注意的开始,唯有兴趣,才会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
因此,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征,创设愉悦的游戏情境进行课堂教学,以数学自身的魅力去诱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一接触就有妙趣横生之感,从而开阔思路。
这种课堂教学的实施,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并有效地从实践中获取知识。
例如在确定位置(一)“数对”的教学中,吸引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并不是一
件很容易的事情。
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做数对接龙“找朋友”的游戏。
从老师开始说一个数对,那个位置的学生就要站起来,再用数对说出他好朋友的位置,这样依次进行下去,每一个孩子都听得非常认真,积极投入到数对的思考中,想被叫起的是不是自己。
这样来组织教学,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注意力也集中了,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趣味情境
生活中处处涉及数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小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动机。
另外,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但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还能使数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利于学生掌握。
例如在一年级“整理房间”的教学中,我把真实的房间带进课堂,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先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再讨论准备如何整理房间。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亲自动手整理一次房间。
整堂课孩子们学习积极性一直很高,既学到了数学知识,又感受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心理特征,认知结构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
把学习过程还原为他们自身的活动过程,引导他们在自主、积极的数学活动中更好地建构和完
(3)
运用多种媒体,创设直观情境
教育家荀况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形、声、色的感官刺激,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从信息论角度看,利用直观教具,尤其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吸收。
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和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具有形声性、展现性、先进性、高效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能较好地接近客观实际,使学生不但能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两、三位数乘法时,课本是由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引入的,近期天宫一号和神州八号顺利对接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全社会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
教师可搜集有关天宫一号和神州八号顺利对接方面的录像和图片资料,并在数学课上进行展示,生动形象的资料必将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刺激。
当学生心潮澎湃、兴奋不易时,教师结合有关资料提出思考题:卫星绕地球21圈需要多长时间?在这样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必然能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新鲜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
“情境”对学习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
以“情境”为中心,
围绕科学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展开学习,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重要特征。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情境”,通过“情境”启发学生积极的观察、思维。
以“情境”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