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美学”串讲笔记(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什么是美学:美学是⼀门⼈⽂学科,是⼀门关于⼈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与社会的各个⽅⾯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研究的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就是说,⼈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必定以⼈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因此从根本上说,美学就是⼀门关于⼈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崇⾼:崇⾼是美的⼀种范畴,⼜称壮美。
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量和精神⼒量,雄伟的⽓势,给⼈以⼼灵的震撼,进⽽受到强烈的⿎舞和激越,引起⼈们产⽣敬仰和赞叹和情怀,从⽽提升和扩⼤⼈的精神境界。
(有让⼈惊喜或惊奇的⼒量)
3、优美:优美是⼀种美的范畴,⼜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
是指⼀种⼩巧、光滑、柔和的能引起⼈的愉悦的审美对象。
如⼩桥流⽔、风和⽇丽等。
4、上升的乘讹与下降的乘讹
上升的乘讹与下降的乘讹由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理论命题,“乖讹”指不和谐或不协调,这是指由期待或预期落空⽽引⼈发笑的状况,德国美学家康德曾论述过乘讹的东西如何让⼈发笑。
斯宾塞进⽽把乘讹区分为上升的乘讹与下降的乘讹两种形态。
前者指超乎期待之上,⽽引⼈惊喜的状况。
后者指期待未能实现⽽引⼈发笑的状况。
此说有⼀定的合理性,但如果仅仅⽤乘讹来囊括⼀切喜剧性,却是不恰当的,因为毕竟有些乘讹会让⼈悲痛。
乘讹:(“乖讹”指不和谐或不协调,这是指由期待或预期落空⽽引⼈发笑的状况,由康德提出,斯宾塞⼜把它分成⼆种)
简答题:
1、美和美的东西有何差异?
美和美的东西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命题。
1)美的东西只能说明它本⾝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发展变化⽽发展变化。
3)美的东西即是漫⽆边际的,但是往往⼜⾃相⽭盾的。
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因⽽⽆法成为某种“东西”,⽆所不在,⼜⽆处存在。
美虽然具有⼀定的物质条件,但美却不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
因此,美不是美的东西。
(5)在现实⽣活中,美的东西还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起,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
2、在美的观念上,应实⾏怎样的变⾰?
我们要从三个⽅⾯来理解这个问题。
第⼀,打破传统美学的静⽌、孤⽴、⽚⾯、纯客观等形⽽上学偏颇,转⽽从变化、运动和多层次结构中探索美。
第⼆,把美即不当成物质属性,也不看作主观精神属性,⽽是视为⼈与现实形成审美关系的结果,视为⼈在现实⽣活中的⾃我创造和⾃我实现。
第三,由于从运动变化和多层次观点探索美,并且把美与现实⽣活紧紧联系起来。
因此,美在本质属性上就是⼀个开放式系统,我们在探讨美的本质时,应牢固树⽴美是⼀个开放性的系统的观念,这⼀观念的核⼼内涵就在于:美不仅由多⽅⾯的原因与契机所形成,⽽且在主体与客体交相作⽤的过程中,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的过程中,美的形成和创造,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
3、有我之境与我⽆之竟
有我之境与⽆我之境是意境的两种类型,最初是由近代学者王国维在《⼈间词话》中提出来的。
“⽆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背后:“有我之境”中的‘我’则以强烈的主观⾊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
在艺术品中“有
我”与“⽆我”,以各⾃独⽴⼜相互渗透的⽅式,创造着各种各样的艺术意境。
这⼆种意境在东西⽅有不同的表现⽅式,西⽅艺术中物与我寻求对⽴,⽽中国艺术则强调物与我的交融。
4、谈谈艺术操作中技与道的关系:
⼀是⼆者有别。
“技”是指具体的艺术操作技能或技艺。
“道”是指艺术意象创造与传达过程中⾃由⽆碍、充满⽣⽓的⾄⾼境界。
所以技、道是有区别的。
⼆是技、道的关系。
道借技现。
三是道、技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体在技巧的操作中,是可以体悟、把握‘道’并进⽽达到道的,技与道是相通的,⼀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庄⼦说“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道兼于天”,所以道可以通过技⽽体现出来,⽽技也可以在⾼度娴熟时达于道。
通过长期刻苦锻炼⽽达于“道”的技巧,能将⼼中所感受的⽴即转化为⼿中所操作的,这就是古代书画理论所讲的“⼼⼿相应”。
⼼与⼿之间达到了这种⾃由和谐,也就意味着消除了道与技的界限,是⼀种艺术创造的⾄⾼境界。
例,《庄⼦》“庖丁解⽜”的故事,就体现了技道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