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福建省质检地理科质量分析【精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福建省质检和三明市质检地理科质量分析
一、省质检与市质检试卷基本特点
省市质检地理试题共同特点立足基础、突出主干。

省市质检地理试题都以现实问题与社会热点作为试题切入点,提供“新材料、新情景”,注重运用地理基本原理、规律和技能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突出主干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考查,体现学科特色。

省市质检地理选择题都突出考查主干知识。

省质检主干知识突出考查城市
功能区的布局、水循环的理解、河湖补给关系、人口结构相关知识、等值线图判断和应用、太阳周日视运动及昼长的生活应用等,题目相对灵活;市质检主干知识突出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农产品的分布、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热力环流、太阳周日视运动,题目的限定词较多。

总之,题目看似简单,但陷阱多,容易出错。

省市质检地理综合题除了都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但考查方式有所不同。

省质检综合题的在考查方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试题设问具有细节化和纵向化的特点。

如考查“立体农业的地形条件”,而不是简单考查“地形特点”;考查“热带水果的有利气候条件”,而不是简单考查“自然条件”,对分析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如第37⑶与37⑷小题具有纵向设问方式的特点。

市质检综合题的设问方式比较传统,如考查“地形特点”、“湿地成因”、“某地理要素的变化特点”、“工业的区位条件”、“工业问题”、“酸雨的成因及其应对措施”等,对审题能力要求较低,但设问方式大都以两小问出现,也具有纵向设问的特点。

试题设问细节化和纵向化,很可能是今后高考的趋势,需要引起注意。

省市质检地理试题都关注现实问题与社会热点,如省质检对中心商务区分布、地价涨幅较大原因、教学大楼日出日落影子分布、泥石流的避险、灰霾等社会现象的考查,如市质检对中心商务区分布、中心区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湖泊面积不断萎缩的原因、三明市升旗仪式时太阳运动轨迹以及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有利季节等。

虽然以社会热点、生活背景等问题为材料来命题,但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中学地理教学起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总之,省市质检试卷都较好体现地理学科特点,试卷内容体现《考试说明》的要求;落实了新课程理念;基本保持了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和质检对中学地理教学的正确导向,较好体现新课程高考的特点。

2、大田五中地理成绩统计分析
(一)成绩整体统计
省质检大田五中平均分约为51.64,最高分74分,最低分26分,及格率约为22.38%,优秀率0;选择题平均分约为27.47,难度值约为0.57;综合题37题平均分约为15.19,难度值约为0.41;选修题40C 题(环境保护)平均分约为8.98(个别学生选择海洋地理或自然灾害与防治,得分较低),难度值约为0.60;综合题37题和选修题40C 题(环境保护)平均分约为24.17,难度值约为0.46;全卷难度值约为0.52。

4 11 201628
三、大田五中省市质检综合题答题情况分析
(一)审题不准。

主要表现为不理解题意、答题时抓不住问题的核心、甚至将题目看错或看漏等。

总之,忽视试题的行为动词、关键词、限定词的分析。

1、省质检的主要表现
第37⑴小题的行为动词是“指出”,限定词有“有利地形”,并非要求“分析该地区发展立体农业的有利条件”,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仅展开分析,而且答出“土壤肥沃”、“光热充足”、“水源充足”等“土壤、气候、水源”要素;
第37⑵小题的行为动词是“分析”,部分学生却只是简单地罗列答案,缺少应有的分析过程;限定词有“有利气候”,部分学生却答“水源充足”;关键词是“条件”而非“影响”,却答“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第37⑶小题限定词有“交通运输”,部分学生却侧重于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要素本身分析,没有进一步说明这些要素对交通运输成本的影响。

第37⑷小题的关键词是“因素”,相当一部分学生答成“意义”。

第40C ⑴小题限定词有“气温”,却答出“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风力大”、“风力小”等“降水、风力”要素。

2、市质检的主要表现
主要表现为忽视试题的限定词的分析。

第37⑵小题“分析其成为世界最大湿地的原因”,没有注意到限定词“世界最
大”,只是笼统的分析湿地的原因,比如从地形角度考虑,一般只写“盆地地形,易积水”。

第37⑶小题“据表归纳巴西利亚城市径流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没有注意到提示语“据表归纳”,部份学生没有根据表格归纳,写出“城市径流变化大或小”或“夏季怎样,冬季怎样”。

一小部分学生直接忽视第40C ⑴小题“北欧酸雨危害严重”,只答“图示地区多酸雨的原因”,而导致漏答。

相当一部分学生直接忽视第40C ⑵小题限定词“减少”,措施答出“调整工业布局”。

(2)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掌握不牢。

1、省质检的主要表现
不理解“立体农业与农业的多种经营之间的关系”,一小部分学生在回答第
37⑴小题时错答出“地形复杂为农业的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山区海拔越高,昼夜温差越小”,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回答第37⑵小题时却答出“该地区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甚至答出“该地区海拔较高,河谷的昼夜温差大”。

4 11 201628
在回答第37⑶题时,很多学生将修建公路、铁路的成本与蔬菜运输成本混为一谈。

文字材料中的“该市及其周边地区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水果和冬季蔬菜生产基地”错误得出“专业化生产,技术好”,主要是不理解专业化的概念而导致的。

2、市质检的主要表现
不能够区分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回答第37⑴小题时错答出“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等。

在回答第37⑵小题时,绝大部分学生写成“夏季扩大,冬季缩小”,最基本的“热带地区全年高温,四季不明显”都不清楚,甚至一小部分没有注意到“南北半球季节相反”,不能够准确写出“湿季扩大,干季缩小”。

不理解“地形对酸雨的影响”,个别学生在回答第40C ⑴小题时错答出“地形平坦,有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3)提取信息能力薄弱,知识迁移能力差,漏答、多答、错答现象并存。

对材料的概括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知识运用和迁移能力。

在答卷中有的学生不会知识迁移或知识迁移错误。

1、省质检的主要表现
图12中的等高线分布较密集,但部分学生在回答第37⑴小题时却答出“地
形以高原为主”,甚至有些学生答出“地势起伏小”、“地形平坦开阔”。

表2气候资料给出“H 市某河谷蒸发量与降水量统计数据”资料,不少学生直接漠视,导致部分学生部分错答出“该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还有部分学生直接在第37⑵小题中答出“蒸发量大”,却不理解“蒸发大”和“优质水果”之间存在怎么样的关系,没法进行知识迁移。

蒸发大,反映出两个很重要的信息,一是空气中水汽含量很小,即较干燥;二是气温比较高。

试题本意是通过这个因素来验证冬季气温高这个的信息点,但很少学生会想到。

文字材料中的“蔬菜生产基地”无法提取出“政策支持”,而导致第37⑷小题漏答;相当一部分学生看到图例的“公路、铁路、河流”,没有考虑河流能否作为交通条件,忽略第37⑶小题交通运输对远销北方市场的不利因素的信息而错误得出“交通便利”。

2、市质检的主要表现
图12中“工业园区附近”有“水库、水电站”的图例,结合题目中的“铝冶炼工业园区”,应得出“靠近水电站,电力充足”,但一小部分学生在回答第37⑴小题时却答出“水源充足”。

文字材料中的“总面积达 2420()O 平方千米,是全球最丰富的水生植物分布地区,被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列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部份学生无法提取出“水生植物丰富, 涵养水源能力强”。

而导致第37⑶小题漏答。

文字材料中的“巴拉圭是地处南美洲内陆的一个发展中国家”部份学生无法提取出“廉价劳动力丰富”;文字材料中的“该国政府与世界第二大矿业集团 —
4 11 201628
— 力拓集团加拿大铝业公司签署了在巴拉圭投资35亿美元的铝冶炼建设项目。

”部份学生无法提取出“政府政策支持”;结合以上两句话,大部分学生无法提取出“地租低”,而导致第37⑷小题漏答。

(4)没有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答题不规范。

很多学生地理答题思路不明确,要点不分、条理不清楚、逻辑混乱、表述不完整,不会运用地理术语。

地形对农业的影响、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地形特征的描述、湿地的成因、酸雨的成因、环境保护的措施等应包括哪些方面,这本是最基本的知识点,但从试卷上可以看出学生答题时完全主观臆断,并未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要么多答、漏答或错答。

要么不分要点,要么同一要点,被分成两点,比如省质检第37⑵小题“纬度较低,河谷地形,年均温高”,却分成第一点”位于河谷地区,温度较高,热量充足”和第六点“纬度较低,热量充足”。

语言表达不规范,不会运用地理术语的大有人在。

省质检第40C ⑴小题比如“对流更旺盛”写成“空气分子活跃”;市质检第37⑷小题语言表达太笼统,缺乏分析,如“资源丰富”、“能源充足”,没办法准确表达为“铝土矿丰富”、“靠近水电站,电力充足”等。

4、教学建议
(一)夯实基础,突出主干内容
从学生试卷答题来看,部分学生暴露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双基”不够扎实,
无法灵活地对知识进行迁移与应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基础知识的复习落到实处,理解每个知识点,排查易错易混点;对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要核实清楚是否理解到位;同时要注意知识的归纳与整理,构建有利于解题的知识体系;要强调掌握阅读、分沂、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并在教与测中进行有机渗透和训练。

我的做法就是:1、布置每日任务,要求学生完成,并适当引导看典型例题;2、整合专题,强化训练。

比如综合题专题训练中,我罗列了几个问题: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气温的因素;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影响因素;影响降水的因素;气候特征的描述;气温特征的描述;降水特征的描述等,要求学生列出答题模板;然后出示典型例题,根据模板解答。

(二)重视图表,突出特色
地理图表的判读及应用是地理学科的特色,高考地理试题几乎是题题都与地理图表有关,所以要特别重视地理图表的阅读与分析,并且要善于运用图表中的数据或信息来分析和回答问题。

平时复习应有意识地通过强化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引导学生经常进行图文互换、图图转换,提高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

(三)归纳梳理,思维建模
4 11 201628
当前地理高考已不再偏重考查课本上识记的知识,而侧重于考查那些地理
原理、规律等可再生性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课堂讲解或课后练习的布置,都不能只停留于书本识记性知识的掌握,
而是要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归纳、梳理,形成知识框架。

尤其是对各种地理简
答题的分类及解题思路的总结,构建思维模式。

(4)强化能力,规范答题
1、搞好综合模拟,提高训练实效
4综合模拟训练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熟悉高考的模式,灵活分配时间,增
加临战经验;另一方面进一步发现学生知识上的漏洞和能力上的缺陷,以及时
进行弥补。

为了提高训练的实效性,训练题的选择要突出针对性、典型性、综
合性、灵活性、探究性和开放性。

试题不要太多、太杂,每一个题应该是每一
类题的代表,做到由题及类,触类旁通。

2、掌握答题要领,严格规范答题
最后阶段要进一步强化答题技巧训练,掌握答题方法,特别是要科学地安
排时间,保持适宜的答题速度,同时要根据高考要求,规范答题,讲究卷面质
量,字迹不要潦草,尽量减少涂改,卷面要整洁、干净,给人以美感,答题要
有条理,提倡用黑色签字笔答题,强调规范性答题,防止意外失分。

2
1
1
8
2
6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