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二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1单元身边的动物
1、第 1 课菜叶上的蜗牛教学设计
一、教科书分析“菜叶上的蜗牛”是科学二年级下册“身边的动物”单元中的第
1 课。
本单元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找到动物的一些共同特征,并了解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
“菜叶上的蜗牛”以蜗牛为观察对象,由两个活动组成。
活动 1“观察蜗牛的身体”,先指导学生观察蜗牛并描述它的外形特征,接着让学生用小棉棒轻轻触碰蜗牛的触角,了解它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活动 2“蜗牛是怎样运动的”,通过观察蜗牛的运动,引导学生了解它的运动特点。
二、学情分析蜗牛是学生熟悉但可能还没有细致观察过的小动物,学生对本课内容应该是比较感兴趣的。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
2、初步掌握了观察的方法,但是对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式还不太了解,教师可以多加指引。
在经历一年多的科学课学习后,学生已经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和探究。
本节课的两个实验探究活动,都是基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动手能力进行设计的,学生应该能较好地完成操作。
三、教学目标
1 认识蜗牛及其外形特征。
2 了解蜗牛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及其运动的特点。
3 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学会交流和记录。
4 培养学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学会爱护身边的小动物。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蜗牛及其外形、反应、运动等特征。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学会从整体到局部的细致、有序观察。
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 PPT 课件。
学具准备:蜗牛、放大镜、小棉棒、透明塑料片。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媒体:出示本课的任务驱动场景图。
问题:蜗牛躲进壳里了,它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呢?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简单交流蜗牛长什么样子。
媒体:出示本课课题“菜叶上的蜗牛
(二)活动探究
(一)活动
1:观察蜗牛的身体媒体:出示蜗牛的图片。
问题:蜗牛的外形有哪些特征?活动:学生进行观察蜗牛身体的活动,结合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的提示,尝试找出蜗牛的壳、触角、眼、腹足等部分。
教师要指引学生先进行整体观察,从头部到尾部有序地开展,再借助放大镜进行更细致的局部观察,并提醒学生关注蜗牛的触角和眼睛。
小结
蜗牛一般由壳、腹足、触角、眼、口等几部分组成。
蜗牛的头部有两对触角,前一对触角较短,后一对触角较长且顶端有眼。
问题:蜗牛会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吗?媒体:出示用小棉棒靠近蜗牛触角的图片。
活动:让学生用小棉棒轻轻触碰蜗牛的触角,观察它的反应,并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做记录。
教师应提醒学生在观察时要爱护蜗牛,不要太用力以至于伤害到它。
小结:蜗牛在行走时会伸出触角,当遇到外界刺激时,会迅速缩回触角,躲进壳里。
(二)活动 22:蜗牛是怎样运动的问题:虽然蜗牛能快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但是它的运动却是十分缓慢的。
蜗牛是怎样运动的呢?媒体:出示蜗牛在透明塑料片上爬行的图片。
活动:学生观察蜗牛的运动,并、把自己的发现与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
教师可以指引学生用手模仿蜗牛的运动方式,加深学生对蜗牛运动特点的认识。
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提醒学生洗手。
小结:蜗牛腹足的强健肌
体似波浪般移动着,这使蜗牛缓慢地向前运动。
蜗牛在爬行过程中会分泌一种黏性液体,这种液体有助于减小摩擦力,使得蜗牛比较容易地向前爬行。
小结:今天我们对蜗牛进行了一次全面细致的观察,同学们也认识了蜗牛的外形、反应、运动等特征。
现在观察结束了,我们是不是也要把蜗牛放回自然环境中呢?蜗牛和我们人类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要珍爱小动物,保护小动物,与它们和谐共处。
七、板书设计菜叶上的蜗牛
外形:壳、腹足、触角、眼、口等
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触角缩短,身体的其他部位也会缩回壳内
运动:靠腹足缓慢移动,分泌黏液
第2课《校园里的蚂蚁》
一、教科书分析
《校园里的蚂蚁》是《科学》二年级下册“身边的动物”单元中的第2课。
本单元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找到动物的一些共同特征,了解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环境。
本课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观察、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认识蚂蚁的外形特征并从不同的方面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校园里的蚂蚁》以蚂蚁作为学习素材,共由3个活动组成。
活动1“观察蚂蚁的外形”,让学生借助昆虫观察盒对蚂蚁进行细致观察,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
活动2“蚂蚁的家在哪里”,引导学生在校园里寻找蚂蚁窝,通过观察蚂蚁的生活行为,了解它们的生活特点。
活动3“蚂蚁喜欢吃什么”,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蚂蚁的摄食情况,了解蚂蚁喜欢吃的食物。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小学生对生活中的小动物非常感兴趣。
蚂蚁是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他们常常会在校道、灌木丛或墙角发现蚂蚁的行踪。
但由于蚂蚁的体型比较小,学生一般难以进行细致的观察。
因此,学生对蚂蚁的外形特征并不十分清楚,甚至还有错误的认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观察小动物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也学会了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顺序,本节课学生就能使用已经掌握的观察方法和技能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
2.了解蚂蚁的生活特点,例如:筑巢、传递信息、摄食等。
3.培养学生交流、动手操作和记录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环境、亲近小动物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借助简单的工具观察蚂蚁,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实践和实验探究,了解蚂蚁的一些生活习性,例如:筑巢、传递信息、摄食等。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昆虫观察盒、白纸、蚂蚁、饼干、苹果、菜叶、白糖、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
学具准备:昆虫观察盒、白纸、蚂蚁、饼干、苹果、菜叶、白糖。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出示任务驱动场景图。
妍妍和波波在观察树干上的蚂蚁,妍妍在拿着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波波在纸上把蚂蚁的外形画下来。
问题:画下来的蚂蚁是否正确?
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简单交流波波画的蚂蚁是否正确。
板书:板书本课课题《校园里的蚂蚁》。
(二)活动探究
活动11:观察蚂蚁的外形
媒体:出示蚂蚁图片。
问题:蚂蚁的外形有哪些特征?
讨论:如何观察蚂蚁。
指导:借助昆虫观察盒从整体到局部地开展观察活动。
注意:提醒学生用文字和数字对蚂蚁进行描述。
活动:学生借助昆虫观察盒仔细观察蚂蚁的外形。
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并结合《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的提示,将蚂蚁的外形画下来。
交流:教师展示学生的《科学学生活动手册》,并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画下来的蚂蚁和波波画的蚂蚁是否相同。
发现:学生会发现波波画的蚂蚁只画了四条腿,是不对的,从而加深对蚂蚁外形特征的认识。
小结:蚂蚁身体的颜色有黑、褐、黄、红等。
它的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六条腿。
活动22:蚂蚁的家在哪里
媒体:出示主题人物在校园里寻找蚂蚁窝的图片。
问题:蚂蚁是常见的昆虫,也是数量最多的一类昆虫。
它们生活的地方很广泛。
那么,蚂蚁的家在哪里?
讨论:如何在校园里找到蚂蚁的家。
要求:在校园里观察蚂蚁要听从教师指挥、注意安全。
在活动过程中,不要打扰蚂蚁的正常生活。
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在校园里寻找蚂蚁的家并发现蚂蚁的一些生活习性。
交流:学生分享在校园里观察并寻找蚂蚁窝的体会和发现。
介绍:蚂蚁是典型的社会性群体动物,它们一般会在地下筑巢,偶尔也会在树上等其他地方筑巢。
蚂蚁的地下巢穴规模非常大,同时具备良好的排水、通风等性能。
而蚁巢出入口大多是一个拱起的小土丘,像火山那样中间有个洞,起保护作用。
问题:在寻找蚂蚁的过程中,你还有哪些发现?
媒体:依次呈现教科书的3幅图片——蚂蚁相互碰触角,蚂蚁窝,蚂蚁排队走路。
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这几张图片中蚂蚁的行为,了解蚂蚁的生活特点。
介绍:蚂蚁头上的触角是彼此联系沟通的工具。
两只蚂蚁在互相碰触角时,能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传递给对方,以达到交流的目的。
蚂蚁行走时,走在前面的蚂蚁会释放一种特殊的气味,后面的蚂蚁依靠这种气味紧紧地跟上,一只接着一只,看上去就像在排队。
活动33:蚂蚁喜欢吃什么
问题:蚂蚁喜欢吃什么食物呢?
媒体:出示蚂蚁合作搬运死亡的昆虫,蚂蚁搬运草籽,蚂蚁合作搬运大米的三张图片。
交流:蚂蚁是杂食性昆虫。
蚂蚁发现食物后,当不能独自搬运回去时,就会很快地返回蚁巢,传递信息,集合其他同伴一起来搬运。
活动:选择几种食物,放在蚂蚁经常出没的地方,观察哪种食物上停留的蚂蚁最多。
操作:在小纸片上分别放上一种食物,再将小纸片和食物放在蚂蚁经常出没的地方进行观察。
任务:观察食物上停留的蚂蚁的多少,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进行涂色记录。
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了解蚂蚁喜欢吃什么食物。
汇报:蚂蚁喜欢吃的食物种类比较多,是杂食性动物。
总结:今天我们对蚂蚁的外形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同时也了解到蚂蚁生活在哪里,喜欢吃什么食物,怎么传递信息等。
讲述:蚂蚁和蜗牛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不要打扰和破坏蚂蚁的正常生活秩序,爱护好身边的自然环境。
拓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继续进行观察,找到蚂蚁的更多“小秘密”。
七、板书设计
校园里的蚂蚁
外形特征:小、六条腿、有触角……
生活:蚂蚁窝、传递信息、列队行走、搬运食物
喜欢吃的食物:苹果、饼干、白糖……
第3课《池塘里的鲤鱼》
一、教科书分析
《池塘里的鲤鱼》是《科学》二年级下册“身边的动物”单元中的第3课。
本单元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找到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了解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环境。
本课主要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实践,让学生在认识鲤鱼外形特征的基础上,发现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池塘里的鲤鱼》以鲤鱼作为观察对象,共由2个活动组成。
活动1“观察鲤鱼”,让学生了解鲤鱼的外形特征。
活动2“饲养小鱼”,通过饲养小鱼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动物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如运动、摄食、排泄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鱼,能笼统地辨认这些动物都是鱼,但对于鱼的一些特征并不是很了解。
因此,学生可利用已有的观察技能观察鱼,了解不同鱼的某些外形特征。
另外,大部分学生都有过饲养小鱼或其他小动物的经历。
通过这些饲养活动,学生非常喜欢饲养小动物,也乐于观察和探究。
但是,在饲养过程中,很少对小动物展开具有指向性的观察,也很少进行有效的记录。
所以本节课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观察小鱼的生活情况并作记录,培养学生长期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鲤鱼并初步了解鲤鱼的外形特征。
2.了解动物的一些共同特征。
3.培养学生饲养小动物以及长期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与小动物友好相处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鲤鱼并初步了解鲤鱼的外形特征。
教学难点:了解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培养长期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鱼缸、鲤鱼、水、鱼饲料、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
课件。
学具准备:鱼缸、鲤鱼、水、鱼饲料。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出示本课的任务驱动场景图。
在公园里,彬彬和波波看到池塘里有很多鱼在游来游去。
问题:这些鱼是鲤鱼吧?
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推测这些是不是鲤鱼。
板书:板书本课课题《池塘里的鲤鱼》。
(二)活动探究
活动11:观察鲤鱼
媒体:出示鲤鱼在池塘里游动的图片。
问题:观察鲤鱼的身体,它的外形有哪些特征?
讨论:怎样观察鲤鱼外形特征。
讲述:像观察蜗牛、蚂蚁一样观察鲤鱼。
先进行整体观察,再从头部到尾部进行有序的观察。
注意:要在鲤鱼的自然生活状态下进行观察,不能将鲤鱼捞出水面以免造成伤害。
任务:观察鲤鱼有哪些外形特征,将它的外形画下来,并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进行记录。
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观察鲤鱼,鼓励学生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并提醒学生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将鲤鱼的外形特征画下来,及时做好记录。
交流:展示学生的《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交流鲤鱼的外形特征。
小结:鲤鱼的身体呈纺锤形,颜色一般为青黄色。
它的头部比较大,眼睛较小,口位于头部前端,口的旁边有两对胡须。
鲤鱼的身体表面具有鱼鳞,还有鱼鳍和鱼尾。
活动22:饲养小鱼
讨论:如果想长期观察小鱼的生活,我们需要怎样饲养呢?
媒体:出示饲养小鱼的图片。
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认知和经验,交流饲养小鱼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展示:教师饲养的一缸小鱼。
任务:观察饲养的小鱼,你有什么发现?能提出哪些有兴趣的问题?
问题:小鱼需要吃食物吗?
小结:和其他动物一样,小鱼也需要食物。
动物都需要摄食才能维持生命需求。
问题:鱼缸底部那些一条条的黑色东西是什么呢?
小结:小鱼也需要排出粪便这些废物。
动物一般具有排泄的特征。
活动:教师提出任务,让学生在课后饲养几条小鱼,结合《科学学生活动手册》,每天观察并记录它们的生活情况。
媒体:出示一些饲养小鱼的注意事项,如:合适的鱼缸、种一些植物、不要喂食太多、及时清理废物、3~5天要换水。
讲述:在饲养小鱼前要给它们选择一个合适的鱼缸,而且在一个鱼缸里不要养太多的鱼。
在鱼缸里适当种一些金鱼藻等植物。
每天要记得给小鱼喂食。
一般3~5天要给鱼缸换一次水。
同时,也要把鱼缸底部的排泄物及时清理干净。
小结:饲养小鱼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同学们的耐心和细心照顾。
(三)拓展活动
媒体:出示其他鱼的生活图片。
活动:观察其他鱼,它们是否和你养的鱼一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交流: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动物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例如:运动、摄食、排泄、生长、繁殖、感知外界环境等。
七、板书设计
池塘里的鲤鱼
鲤鱼的外形特征
动物的共同特征:摄食、排泄、运动……
第4课《家里的兔子》教学设计
一、教科书分析
《家里的兔子》是《科学》二年级下册“身边的动物”单元中的第4课,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
本单元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找到动物的一些共同特征,了解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环境。
本课主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观察、探究、实践等活动,感知兔子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
《家里的兔子》以兔作为学习素材,共由2个活动组成。
活动1“灵敏的听觉”,让学生在兔子的四周轻轻拍手,通过观察兔子对声音的反应,了解兔子可以利用耳朵感知环境。
活动2“能找出胡萝卜吗”,通过兔子找出胡萝卜的实验以及观察自然状态下兔子的活动,知道兔子可以通过多种感觉器官感知周围的环境,并能做出相应的反应。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比较小,对周围的事物尤其是对一些可爱的小动物充满好奇。
兔子是学生最喜欢的小动物之一,学生也具备关于兔子的相关知识。
由于具有相关的生活经验,所以学生对观察和探究兔子的活动具有极大的兴趣。
在前三课对小动物进行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掌握了一些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探究技能。
本节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观察、探究活动,符合学生的需求和认知发展。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兔子可以通过眼、耳、鼻等器官感知周围的环境。
2.经历观察、描述、交流、实践、记录等一系列过程,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认识生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兔子可以通过眼、耳、鼻等器官感知周围的环境。
教学难点:经历观察、描述、交流、实践、记录等一系列体验活动,提高合作交流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盘子、兔子、胡萝卜、胡萝卜模型、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
学具准备:盘子、兔子、胡萝卜、胡萝卜模型。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出示本课的任务驱动场景图。
妍妍和琪琪坐在客厅聊天。
妍妍抱着一只小兔子,琪琪发现兔子的耳朵在动来动去。
问题:兔子的耳朵怎么动来动去呢?
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简单交流兔子的耳朵为什么会动来动去。
板书:板书本课课题《家里的兔子》。
(二)活动探究
活动1:灵敏的听觉
讨论:兔子的耳朵动来动去,是不是在感知周围的声音呢?
任务:在兔的四周轻拍双手,观察它的反应。
媒体:出示学生对着兔子拍手的场景图。
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分别在兔子的前、后、左、右等方位轻拍双手,观察兔子的反应,并结合《科学学生活动手册》,提醒学生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交流:教师展示学生《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内容。
汇报:鼓励学生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
小结:兔子是一种比较敏感的动物。
它有一对比较长的耳朵,可以灵活地活动,帮助兔子听到周围传来的声音。
活动2:能找出胡萝卜吗
讨论:兔子的其他感觉器官是不是也像耳朵那样灵敏呢?
媒体:出示兔子在胡萝卜和胡萝卜模型面前的场景图。
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兔子能不能在胡萝卜和胡萝卜模型之间找出真正的胡萝卜。
提示:提醒学生观察兔子靠什么感官找出胡萝卜,及时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进行记录。
交流:教师展示学生《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内容,
汇报:学生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
小结:胡萝卜和胡萝卜模型在外形上几乎是一样的。
虽然兔子的视野非常大,但它的近距离视力不是很好,所以它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灵敏的嗅觉去找出胡萝卜。
实践:让学生到小农场等地方进行实地观察或观看视频信息,了解自然状态下,兔是怎样感知环境的。
小结:兔子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
(三)实践活动
活动:教师在课堂上提出活动要求,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有关动物的科普书,了解动物是怎样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的。
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七、板书设计
家里的兔子
探究:灵敏的听觉、嗅觉
小结:兔子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
第2单元一起种蔬菜
第5课《我们离不开蔬菜》教学设计
一、教科书分析
《我们离不开蔬菜》是科学二年级下册“一起种蔬菜”单元中的第1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知道蔬菜是我们离不开的食物。
只有引起学生关注蔬菜,认识蔬菜对我
们的重要性,才会吸引学生进一步探究蔬菜是如何种植出来的,所以本课的学习是后面两课的基础。
本课共由2个活动组成。
活动1“餐桌上的蔬菜”,了解蔬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含有我们生长所必需的营养成分。
学生认识蔬菜是我们离不开的食物后,进一步形成探究蔬菜是怎样种出来的动机。
活动2“蔬菜是怎么种出来的”,了解蔬菜的种植过程。
组织学生参观蔬菜种植过程,为下阶段开展蔬菜种植活动提供认知基础。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处于需要通过多体验、多动手去感知事物,理解科学概念的阶段。
要让低年段的学生了解人类生活离不开植物,蔬菜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蔬菜是二年级学生熟悉的食物。
一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吃各种蔬菜,对蔬菜已有比较丰富的感知;另一方面,学生却很少思考我们的生长有多么需要蔬菜,甚至人类的生存是否离得开蔬菜的问题。
这节课正好可以提供一个学习机会,帮助学生梳理相关认识,学习相关内容及科学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蔬菜。
2.了解大家一周内吃蔬菜的情况。
3.了解蔬菜的种植和管理过程。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我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蔬菜。
教学难点:统计并记录一周内吃过的蔬菜,了解蔬菜能为人类提供生长所需。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
学具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任务驱动
媒体:展示本课任务驱动场景图。
妍妍和琪琪在学生食堂旁观看一周菜谱。
问题:为什么菜谱里每天都有蔬菜呢?
交流:同学们,你们每天都要吃蔬菜吗?
板书:板书本课课题《离不开的蔬菜》。
(二)活动探究
活动1:餐桌上的蔬菜
媒体:出示蔬菜图片。
问题:一周内,你吃过哪些蔬菜呢?
活动:统计一周内吃过的蔬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
交流:向小组的同学介绍你一周内吃过的蔬菜。
活动:把小组内同学的记录放在一起,根据全班记录数据,归纳我们通常多久会吃一次蔬菜,感知蔬菜对人体是有益的、必要的。
结论:我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蔬菜。
活动2:蔬菜是怎么种出来的
媒体:出示各种各样的蔬菜。
问题:你知道这些种类繁多的蔬菜是怎么种出来的吗?
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小菜园,了解蔬菜的种植过程。
交流:观察并交流蔬菜是如何种出来的。
拓展:如果提供蔬菜种子给你,你觉得应该怎么开展种植活动呢?
七、板书设计
我们离不开蔬菜
蔬菜是我们离不开的食物。
第6课《动手种蔬菜》
一、教科书分析《动手种蔬菜》是《科学》二年级下册“一起种蔬菜”单元中的第2课。
本课通过指导学生开展播种活动和为期一周的种植管理活动,为下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