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庖丁解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2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庖丁解牛》
一、基础梳理
1.通假字
答案①同“稀”,稀疏②同“暮”,晚③同“欤”,语气助词,表示疑问④同“响”,声响⑤同“盍”,何、怎么⑥同“隙”,空隙
2.古今异义词
答案①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②不谦让③牛体的自然结构④牛体本来的结构⑤虽然这样⑥两个词,行动因为(这个)
3.多义实词
答案(1)①方形,跟“圆”相对②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词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③方法、办法④方正、正直⑤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⑥正、才(2)①说、谈②话③字④著作(3)①表示同意的答词,可译为“好”“对”②揩拭③交好④擅长、善于⑤羡慕⑥好的(4)①众、一般的②(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③指一类人④家族
⑤灭族
4.词类活用
答案①使动用法,使……富足②名词作动词,弹奏③名词作动词,端,穿着礼服;章甫,戴着礼帽④名词作动词,吹风⑤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⑥形容词作名词,小,小相;大,大相⑦形容词作名词,厚度⑧动词作名词,目光⑨名词作状语,每年
5.特殊句式
答案①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不(否定词)、吾(人称代词)②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何(疑问代词)、以(动词)③固定句式,标志词:何如④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乎⑤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以⑥定语后置句,“五六人”“六七人”分别是“冠者”和“童子”的定语⑦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之⑧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于[也是宾语前置句,标志词:是(宾语)、以(介词)]
6.出自《庖丁解牛》的成语
答案①庖丁解牛②游刃有余③目无全牛④踌躇满志⑤切中肯綮⑥批郤导窾⑦官止神行⑧善刀而藏
7.文化常识
(1)《论语》:是一部____________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由______________辑录。

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有关儒家思想的首要经典,后来与__________、__________、《中庸》合称“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

(2)关于“子”:①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单独使用时相当于“您”;可用在姓氏后,表示对人的尊称,如孔子、孟子。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子”特指______。

②因“子”是对男子的尊称,所以春秋时期男子取字常在字前加“子”,如子路、子产、子犯。

(3)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

人们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

帝王的宗庙制是________七庙、________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

同时,宗庙是供奉历朝历代国王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

文中的“宗庙之事”就是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4)浴:在古代,“沐”和“浴”各有所指。

“沐”指________;“浴”指________,相当于今人所说的洗澡。

(5)庖丁:“丁”是名,“庖”是________,表明职业。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又如《师说》中的“师襄”,“师”意为__________,表明职业。

(6)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________名。

它本是一种大型的、国家级的祭祀活动,性质与祭“社”(土地神)同。

答案(1)语录其门人及再传弟子《大学》《孟子》(2)孔子(3)天子诸侯(4)洗头洗身体(5)厨师乐师(6)乐曲
二、重点巩固
(一)名句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为打消弟子在谈论个人志向时的疑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得勇敢并懂规矩。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表示,治理一个小国,他用三年时间,“________________”;至于礼乐教化则“________________”。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在谈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穿着春服,五六个成人,六七个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唱着歌回去。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在谈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________________”,成人和童子十几人在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雩台吹吹风,然后“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3)可使足民以俟君子(4)浴乎沂风乎舞雩(5)春服既成咏而归
(二)语句翻译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得分点:“莫”,同“暮”;“既”,已经;“冠者”,成年人;“童子”,少年;数量词的定语后置;“浴乎沂,风乎舞雩”,状语后置句;“风”,吹风)
(2)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得分点:“为”,治理;“不让”,不谦让;“是故”,因此;“哂”,笑)
(3)依照牛体的自然结构,击入大的(筋骨连接处的)缝隙,引刀进入(骨节之间的)空处,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尝试,更何况大骨呢!(得分点:“批”,击;“导”,引导,这里指引刀进入;“因”,顺着;宾语前置句)
(三)基础双练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贞观初,岭南诸州奏言高州酋帅冯盎反叛。

唐太宗诏将军蔺謩发数十州兵讨之。

魏征谏曰:“中国初定,疮痍未复.。

且冯盎若反即须及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
,自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此则反形未成,无容动众。

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
..
致阙庭。

”太宗从之,岭表悉定。

贞观四年,有司上言:“林邑蛮国,表疏不顺,请发兵讨击之。

”竟不讨之。

贞观十九年,太宗将亲征高丽,尉迟敬德奏言:“车驾若.自往辽左,皇太子又监国定州,东西二京,虽有镇守,终是空虚。

且边隅小国,不足亲劳万乘。

伏请委.之良将,自可应时摧灭。

”太宗虽不从其谏,而识者是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征伐》,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冯盎若反/即须及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
B.且冯盎若反/即须及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
C.且冯盎若反/即须及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
D.且冯盎若反/即须及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
答案 A
解析“交结远人”中,“远人”作“交结”的宾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D两项;“何因告来数年”中,“数年”表示时间,是修饰“告”的,作后置状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C项。

故选A。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不劳师旅”与“加之以师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师旅”含义相同。

B.“疮痍未复”与“师道之不复”(《师说》)两句中的“复”字含义相同。

C.“车驾若自往辽左”与“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两句中的“若”字含义不同。

D.“伏请委之良将”与“曷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委”字含义不同。

答案 B
解析A项均为古代军队编制,后用以指军队。

B项平复/恢复。

C项如果/像。

D项委派/任随。

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岭南各州县上奏告发高州统帅冯盎起兵反叛。

唐太宗下诏令让将军蔺謩调动几十个州的士兵前去讨伐。

魏征进谏说:“中原刚刚获得太平,人民遭受战乱未曾平复。

并且冯盎如果真的造反,可以趁中原地区没有平定之时,勾结南方少数民族,分兵据守险要之地,攻城略地,设置州府。

为何这么多年一直都有人上奏告他叛乱,却不见他的军队攻出岭南呢?这就是反叛的形势还没有形成,不要兴师动众。

现在如果派出使者,清楚明白地告诉他们,一定不须劳烦大军,就会使他们自己来归顺朝廷。

”唐太宗听从了(魏征的)建议,岭南地区全都平定。

贞观四年,主管大臣报告说:“南方的林邑国,上疏的言辞不恭顺,请陛下发兵讨伐他们。

”最终没有讨伐林邑。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将亲自出征高丽,尉迟敬德上奏说:“陛下如果亲征辽东,皇太子现在又在定州监国,东西二京,虽然有士兵把守,但终归很空虚。

并且高丽是边远的小国,何劳陛下亲自去征讨。

我请求陛下委派良将去征讨,自然很快将他们摧毁。

”虽然唐太宗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但是当朝一些有识之士认为他的建议是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