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论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德育的实质是育“德”
(二)德育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尊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
(三)把握德育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四)学校德育的定义及其组成部分
第二节品德定义
一、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及其形式
(一)哲学
(二)政治思想
(三)法权思想
(四)道德
(五)宗教
二、品德的涵义、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关系
三、品德与社会意识、社会规范的关系
二、各科教学的特点及德育作用
第二节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及其活动
一、共青团组织及其活动
二、少先队组织及其活动
三、学生会组织及其活动
第三节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一、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特点
二、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三、组织课外和校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社会实践活动
一、组织学生参加劳动
二、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一、提出共同的奋斗目标
二、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三、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四、建立严格的班集体纪律
五、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第五节班集体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
一、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二、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三、评定学生操行
第六节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全面负责、全面安排
二、面向全班,照顾个别
三、善始善终,循序渐进
《小学德育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404208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的对象
(一)课程性质:必修
(二)课程目的:该课程旨在研究德育现象基础上,揭示德育的基本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德育原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对德育各种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及解决各种德育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构建科学育人理念,即以人为本,遵循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进行德育实施的能力。
二、学生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
三、学生品德是在其品德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的
四、学生品德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
第七章德育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德育原则
一、德育原则概述
二、德育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德育方法
一、德育方法概述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四、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
第八章德育组织形式
第一节各科教学
一、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第三节品德的要素和结构
பைடு நூலகம்一、品德的“三维结构说”和“层次结构说”述评
(一)品德的“三维结构说”
(二)品德的“层次结构说”
二、关于品德结构的若干共同一致认识和趋势
第四节德育与教育及体、智、美育的关系
一、德育与教育的关系
二、德育与体育、智育、美育的关系
第二章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品德发展的涵义
一、哲学、社会伦理学所理解的品德发展
二、心理学所理解的品德发展
三、德育原理所理解的品德发展
第二节品德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生物因素
二、社会因素
三、实践活动
第三节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内因及量变质变的关系
一、品德发展的内因素
二、德育与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关系
三、从德育到品德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第四节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的具体规律
一、人品德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若干特点
第四章德育目标
第一节德育目标的意义和类型
一、德育目标的定义
二、德育目标的类型
第二节德育目标确定的依据
一、依据社会需要
二、依据德育对象的需要与可能
三、依据教育目标及其理伦
第三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德育目标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目标确定的依据
二、中共中央有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决议中提出的德育目标
第二节德育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关系
一、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德育的社会阶级性
二、德育对经济制度制约影响作用
第三节德育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一、社会意识对德育的制约影响作用
二、德育对社会意识的制约作用
第四节德育的相对独立性和继承性
一、德育的相对独立性
二、德育的继承性
第五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性质和特点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性质
四、协调一致,互相配合
第十章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
第一节成人德育
一、成人德育的意义和内容
二、成人及其思想特点
三、成人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第二节家庭德育
一、家庭德育的意义和内容
二、家庭德育的特点
三、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社会德育
一、社会德育的意义和内容
二、社会德育的特点
三、社会德育的基本形成形式,方法和要求
第二节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的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教育性原则
三、客观性原则
四、科学性原则
五、定性和定量结合原则
第三节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的方法和类型
一、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的基本类型
二、德育效果检测的方法和形式
三、德育效果评定的具体类型和方式
四、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结果的表字方法
第四节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的指标体系
第四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一、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演变
二、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的中小学德育及基本特点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设想及组成部分
第五章德育内容
第一节德育内容概述
一、德育内容的概念及社会历史性
二、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三)开课对象:教育系小学教育专业本科
二、先修课程:教育原理、发展心理学三、教学方法与考试方式
(一)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谈话法、讨论法、个案分析法为附
(二)考核方式:考试四、学时分配:72学时该课程共计由四部分构成:绪论、德育基本原理、德育实施方法论、德育管理。学时总体分配是:绪论4学时;基本原理34学时;实施方法论22学时;德育管理10学时;复习2学时。
第四节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
一、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的含义和作用
二、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形式、内容和方法
三、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基本形式、内容和方法
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模式
第十一章德育工作者
第一节德育工作者劳动的意义
一、德育工作者的概念
二、德育工作者的作用
第二节德育工作者劳动的特点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
绪论(4学时)
一、德育原理研究的对象
二、德育原理的历史发展
(一)德育原理形成的历史过程
(二)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思想概述
三、德育原理研究的方法
(一)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二)研究的原则和方法分类
(三)研究的常用方法
第一章德育的概念
第一节德育的定义
一、从德育语源略考中看德育的基本涵义
二、德育的定义
三、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
第九章学生集体与德育的关系
第一节学生集体的概念
一、个体、群体和集体
二、学生集体和学生班集体
第二节班集体的德育作用和班集体的任务
一、班集体的德育作用
二、班集体德育任务
第三节班集体的形成阶段
一、前苏联关于儿童集体形成阶段的划分
二、我国学者关于学生班集体形成阶段的划分
第四节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二、人品德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三、人的品德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第五节儿童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德育
一、儿童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
二、儿童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德育的关系
第三章德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德育与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及商品经济的关系
一、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对德育的制约和影响
二、德育对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的制约和影响
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
四、理想教育第六章德育过程
第一节德育过程概述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二、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联系与区别
三、影响学校德育过程的客观条件
第二节德育过程的结构与矛盾
一、德育过程的结构
二、德育过程中的矛盾
第三节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一、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
三、学校德育基本内容及其层次结构关系
第二节道德教育
一、社会公德教育
二、国民公德教育
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
四、集体主义教育
第三节法纪教育
一、自觉纪律教育
二、法制教育
第四节政治教育
一、爱国主义教育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教育
三、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教育
第五节思想教育
一、科学人生观教育
二、无神说教育
一、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的内容、指标和指标体系
二、设计品德检测与评定指标体系的要求和方法
三、品德检测与评定指标体系的权与教和结构
六、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德育学原理》胡原德
(二)教学参考书
鲁法、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
胡宇芬主编:《德育原理》
苏霍姆杯斯基著:《帕夫雷什中学》
桑新民、陈建翔著:《教育哲学对话》
一、复杂性
二、创造性
三、长期性
四、主体性
五、示范性
六、连续性、广延性
第三节德育工作者的素养
一、思想道德素养
二、德育知识和能力素养
三、德育科研知识和能力素养
第十二章德育效果的检测与评定
第一节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的含义与作用
一、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的概念
二、品德检测检测与评定的困难和可能性
三、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