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课程改革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课程改革论文

会计专业如何培养学生贴近生产活动的实际技能,建立合理的专业课程结构,让学生毕业后能快速上岗,缩短企业培训的时间,是职业教育从业者应当积极探索的问题。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较好解决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实际开展过程中仍遇到很多问题,需要大家积极应对,让课程改革得到深化。

一、目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重心过于集中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中,按三个年级六个学期来看,公共基础课占的比例是32%左右,如数学、语文、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均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
期各占4个课时,再加上政治与经济、体育各占2个课时,已经设置了20个课时,再安排班主任工作2个课时,一个星期30个课时里面只剩下8个课时安排会计专
业课,最多只能开设两门专业课,造成一年级会计课程设置未能突出其专业性。

而到了第三、四学期,公共基础课只占用4个课时,其余课时均安排会计专业课,课程多而学习难度大,所有核心课集中在此阶段,学生感觉吃力。

最后的三年级,第五学期只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校内学习,然后学生外出顶岗实习,学生在最后的校内学习阶段往往容易出现松懈。

2.课程设置需进一步完善
经过近两年的课程改革,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开始注重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积极推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但是在改革过程中,部分学校教学改革的步伐迈得太大,过于注重实践教学形式而导致学生无法接受新知识,致使授课计划无法按时完成。

比较突出的现象是,目前高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刚好遇到“理实一体化”改革,原来的企业财务会计理论教材改为以实操为主的企业会计岗位技能实训教材。

改用教材的出发点本是好的,弊端在于:该年级的学生高一阶段学的会计基础是以
纯理论教学为主,并没有动手实践过程的配合,改用了实训教材以后,任课教师努力地想要实现理实一体化,但是学生在一开始时学习思维已经有了限制,学习意识上未能跟上,再加上学校的实训场所不足,而且未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只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教学效率偏低,即使已经历两个学期共17课时/周,仍然未能完成该课程的授课计划。

所以在教材的选用上,必须要考虑教材的衔接性。

3.存在教学与考核形式不相符的情况
近两年“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推行过程中,部分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的考核形式正逐步改变,能根据目标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比较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采用卷面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但是,一些实践课程仍只进行卷面考试,或者由于学生学习状态问题,造成整体动手能力差,教师担心进行实践考试形式会造成大量学生考试不合格,出于各种考虑因素,只采用卷面考试形式,造成教学与考核形式不相符的现状。

4.会计专业学生考证难,通过率低
近几年,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形式更新,从原来的两科纸质考试转为无纸化两科考试,再变成现在采用的无纸化三科联考,分别是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电算化,必须三科同时合格,任何一科不合格,则该考证不合格。

形式改变之后,专业教师发现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范围更广了,题量更多了,而且难度加大了。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从业资格证的通过率普遍在20%~30%,通过率
非常低。

这就造成了大部分的会计专业学生毕业时无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即平日所讲的会计上岗证,从而导致会计专业毕业生无法从事会计工作,就业不对口现象进一步扩散,造成学生对会计专业前景失去信心。

在课程设置中,考证辅导课程在第三、四学期体现,三科平均每科占了8个课时或者更多,两个学期每周一共24课时,占的比重较大。

但是最后考证结束,大部分
学生没有通过,40学生的一个班里只有10个学生通过,这就造成了课程设置的一
个僵局。

既然会计从业资格证的通过率如此低,那么课程设置时,还有必要向考证辅导倾斜吗?
5.专业教师的素质水平影响课程改革的推行
随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推行,实践教学环节得到更大的重视,要完成理实一体化教学,不但要求专业教师理论水平过硬,而且要求实践能力强。

这需要专业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学习并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增强个人的专业实践能力。

但是目前中职学校中仍然存在部分专业教师思想认识比较落后,不敢也不愿意尝试新的教法,把实践课当理论课。

会计电算化课程不是教学生如何操作电算化软件,反而经常让学生抄书,还美其名曰只要把操作步骤抄熟了,自然就会做了;上实训课时,填写支票、发票,需要盖章时,居然让学生在支票上画章,学校的会计实训室却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各种章。

当学生完成实训练习时,盖章的技能没有学会,画画的能力倒是提高了不少。

试问,即使课程设置得再好,任课教师教学理念跟不上,不能真正地实现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推行能顺利进行吗?
二、改革目前现状的思路
1.重组课程体系,适当调整课时
公共基础课以“够用”为力度,坚持“少而精”,忌“多而滥”。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源于普通高中入学考试的落选者,文化基础相对较弱。

对数学、语文、英语等公共基础课,应根据实际需要适当降低教学要求,以学生“够用”为度,根据专业特点适当增减公共基础课程内容。

由此,可尝试将其课时适当减少,如从4
个课时减少到3个课时,将剩余的课时安排到会计专业课程,从而减轻第三、四学期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压力。

但是,该做法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文化认识能力不足,例如学生无法理解某一会计业务的描述,所以做出此尝试时应有此预见。

2.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本位,建立合理的专业课程结构
会计专业学生会计基础技能知识不扎实,导致后面的岗位技能实训阶段无法接受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要改变这种状态,首先从会计基础教材的选用着手,摈弃以理论为主的传统教材,大胆采用以实践为主的新教材,如广东科技出版社的《会计基础》(实验版)就是一本比较实用的教材。

目前有不少中职学校正在使用该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发现,学生对于认识、填写单据方面的知识接受是比较快的,而因为先动手做,后学理论,学生的学习激情明显提高,而且任课教师采用了分组教学法,分岗位实习,教学效果比较好。

我们相信,当学生完整地学完该教材后,再进行企业会计岗位技能实训,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同步提高,课程知识更容易衔接。

所以,要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本,建立合理的专业课程结构,从会计入门课程开始,全部选用以实践为主的教材,在做中学,学中做,到了第五学期学生外出顶岗实习前的那个月,可以安排为期一个月的会计模拟综合实训。

本实训阶段是综合实习阶段,这一阶段是全面熟悉会计核算过程,增强会计综合处理的能力,按岗位实训的处理方式,贴近学生毕业后实际工作的内容,学生的实习兴趣会更浓。

同一套账,学生先做手工会计,再做一次电算会计,达到对比的效果,更仿真。

3.进一步规范多元化考核模式
实践课程的考核形式还可以进一步规范。

实践课程必须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到了学期末,可以考虑以一家生产企业一个月的业务作为资料,进行一次综合实训的考核形式,从头到尾做一遍,使学生对成本会计这门课程的知识有更具体更系统的认识与理解,以实践考核形式代替卷面笔试,最后学生还要填写实习报告。

实践考核的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30%,技能占50%,实训报告占20%,这样对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比较合理。

4.组织学生参加有关考试,争取毕业时获得“双证”
会计从业资格证的通过率低,造成学生考证欲望降低,对会计学习的热情也会进一步降低。

要改变这种现状,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考证必须考虑其他出路,让会计专业学生自主选择是否报告会计从业资格证。

同时,结合目前社会对会计专业岗位的需求,组织学生报考统计员证或者收银员证等。

相对会计从业资格证而言,这些证的通过率比较高,可以提高学生对会计的学习热情。

而在课程设置时,可以针对考证需要做出协调。

5.促进专业教师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要更好地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固然重要,但是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必不可少。

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派专业教师去学习培训,到有经验的中职学校去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带回自己学校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推广。

还可以请企业有丰富经验的会计师或者会计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到学校授课,开展讲座等,使会计专业教师能够更快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促使专业教师学习探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互动式教学法等教育教学新理念,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专业教师更充分地利用会计模拟实训室进行专业课教学,更好地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合群,梁泽洪.百分百中职教育新理念[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2]闵清.中国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教育创新,200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