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 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根据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可分为: (1)水生植物 (2)陆生植物
• 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水生植物
• 水生植物:生长在水体中植物的统称。 –水体环境的特点 弱光、缺氧、密度大、粘性高、温度变化平缓,能 溶解各种无机盐类。 –水生植物的适应方式 • 有发达的通气组织,如荷花; • 机械组织不发达或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 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流动; • 水下叶片薄而长,呈带状、线状,以增加光合和 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
潮湿和干旱土壤根系生长情况
干旱土壤
潮湿土壤
R.Coupland and R.Johnson,1965
生物的水 分获得与 损失途径
Wd+Wf
Wt
We Wa Ws
Ws Wa We
Wr
• 动物:Wia=Wd+Wf+Wa-We-Ws • 植物:Wip=Wr+Wa-Wt-We-Ws
Wd:饮水获得;Wf:食物补充;Wa:空气接触;We:蒸发损失;Ws: 分泌物损失; Wr:根吸收获得;Wt:蒸腾损失
(Hadley,etal,1992)
温度与生物的地理分布
• 日平均温度、有效总积温、极端温度(高温和低温) 常常为限制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就北半球而言,生 物分布的北界受低温限制,南界受高温限制。 –高温:破坏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和光合呼吸平衡。 如白桦、云杉自然条件下不能在华北平原及以南生 长,苹果、梨、桃不能在热带栽培;26℃是菜粉蝶 分布的南限。 –低温:如橡胶、剑麻和油棕分布的北界分别是北纬 24°40’、26°和24°,海拔高度的上限分别是 960m、900m和600m;苹果蚜分布的北界是1月 等温线为3-4°的地区。
• 生理上的适应 –植物: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浓度,减缓代谢率, 增强原生质抗凝结能力;蒸腾作用旺盛,降低体温;反 射红外光。 –动物:放宽恒温范围;贮存热量,减少内外温差。
• 行为上的适应 –动物:休眠,穴居,避阴,昼伏夜出等。
叶片高反射率减少 辐射热量获得Hr
植株生长空 间开阔增加 风与叶片接 触面积从而 增加对流热
Hr
变温动物对低温的 适应(Liolaemus
Lizards)
贴在植被上减少传 导热损失Hcd
蛾对低温的适应(Heinrich,1993)
胸部温度上升 稳定在44度
狭缝光源
腹部温度上升 胸部温度超过 50度过热死亡
用发丝扎 住蛾胸部
腹部温度不变
鳍脂防止 热量损失
海豚对低 温的适应
热交换系统 使鳍升温
生物对低温的适应(形态、生理、行为适应)
• 生理上的适应
–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糖类、脂肪的浓 度以降低冰点,增加红外线和可见光的吸收带(高山和 极地植物),从而增加叶片色素。另外,一些植物在特 定时期能够维持温度的稳定,如Skunk cabbage。
–动物: • 变温动物:如增加外表色素含量; • 恒温动物:如昆虫靠飞行肌肉产热,毛皮隔热,或 存在热量交换系统。具体表现在热中性宽、下临界
态,维持正常的生活。 –生物起源于水环境,生物进化90%的时间在海洋中进行。
水因子的生态作用
• 水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植物:三基点;种子萌发需要较多水分以软化种皮,
增强透性,使种子内凝胶状态的原生质转变为溶胶 态,增强生理活性,促进种子萌发;土壤水分多少 直接影响到植物根系的发育。
–动物:水分不足时,引起动物的休眠和滞育。 如澳洲鹦鹉,羚羊等。
陆生植物水分运输的动力---水势
• 水势=溶质势+衬质势+压力势(均为负值)。
–溶质势:由于溶质颗粒的存在而引起体系水势降低的数值; 又R为称气为体渗常透数势;φT=为m绝bR对T温(度mb)为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mol/L;
–衬质势:表面能够吸附水分的物质(如纤维素、蛋白质颗粒、 淀粉粒、土粒等物质)常被称为衬质,由于衬质的存在引起 体系水势的降低值称为衬质势;
实例:地中海果蝇发育历程与温度的关系
T
温度T与发育
速度K的关系
T=T0+K/N=T0+KV
温度T与发育 历程N的关系
N
有效积温法则的意义
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 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 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程度; 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
作物; 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小地老虎完成一个世代所需总积 温K1为504.7日度,而南京地区 对该昆虫发育的年总积温 K=2220,因此小地老虎可能发 生的世代数为K/K1=4.54代。
N (T-T0)=K, T=T0+K/N=T0+KV 其中: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
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V为发育速率,即N的倒数; T0是发育起点温度,又称生物学零度; K是有效积温(常数)。
有效积温K和生物学零度T0的计算
• 最简单方法:在两种实验温度(T1和T2),分别观 察和记录两个相应的发育时间N1和N2值。 因为 K1=N1(T1-T0) K2=N2(T2-T0) K1=K2 所以 T0=(N2×T2-N1×T1)/(N2-N1) 代入有效积温公式即可求出K
三、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 水因子的生态作用 • 生物的水分获得与损失途径★ • 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水因子的生态作用
• 水的生物学意义
–水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组成成份; –水是生物体所有代谢活动的介质; –水的热容量大,温度变化没有大气剧烈,为生物创造
稳定的温度环境; –水能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使生物保持一定的状
He—蒸发损失的热量 Hcd
生物对低温的适应(形态、生理、行为适应)
• 形态上的适应 –植物: • 芽具鳞片,体表生有蜡粉和密毛、植株矮小并成簇 状、莲座状或匍匐状;
–动物: • 贝格曼规律(Bergman’s rule):生活在寒冷气候中 的内温动物的身体比生活在温暖气候中的同类个体 更大。是减少散热的适应。 • 阿伦规律(Allen’s rule):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较温 暖地区内温动物外露部分(如四肢、尾、耳朵及鼻) 有明显趋于缩小的现象。是减少散热的适应。
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水生植物
• 生态类型
–沉水植物:沉没水下,与大气完全隔绝。特点:表皮细胞
(类似根)没有角质层、蜡质层,能直接吸收水分、矿质营 养和水中的气体;叶绿体大而多;形成一整套通气组织以适 应氧缺乏。如金鱼藻,黑藻等;
–浮水植物:叶片飘浮在水面的植物。特点:气孔常长在叶的
上面,叶上表皮有蜡质,维管束和机械组织不发达,但比沉 水植物完善,有完善的通气组织。如王莲、大藻、凤眼莲等;
二、生物与温度的关系
• 温度对生物的作用(温度的生态学意义) • 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 温度与生物的地理分布 • 变温与温周期现象
温度对生物的作用
• 温度与生物生长:
–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过程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 能正常进行;
–三基点温度;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生物生长的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点温度低和下临界点温度以下的曲线斜率小。 • 行为上的适应--迁移(migration)和休眠
(dormancy),降低温度,减缓新陈代谢率,节约能 量。
高山植物对低温的适应(自M.C.Molles,Jr,2002)
叶片色素含 量增加Hr
叶片与阳光 垂直增加Hr
簇状生长减少与风的 接触面积降低Hcv
–挺水植物:茎叶大部分在水面上。特点:外部形态如中生植
物。但长期生长在水中,有非常发达的通气组织。如芦苇、 香蒲、慈姑等。
金鱼藻 王莲
几种水生 植物类型
慈姑
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陆生植物
• 陆生植物水分运输的动力
–水势(water potential) :即水的化学势,是衡量
反应或移动的能量的高低。把相同温度下一个系统中一 克分子体积的水与一克分子体积纯水之间的自由能之差 称为水势。纯水(不以任何物理的或化学的方式与任何 物质结合的水)的自由能最高,水势也最高。
恒温动物对低温的适应
动物对低温的适应 (休眠,hummingbird)(Carpenter,1993)
食物不足—— 休眠
休眠一夜消耗 脂肪0.02g
食物充足—— 不休眠
不休眠一夜消 耗脂肪0.24g
生物对高温的适应(形态、生理、行为适应)
• 形态上的适应 –植物:密毛、鳞片滤光;体色反光;叶缘向上或暂时折 叠,减少辐射伤害;干和茎具厚的木栓层,绝热。 –动物:体形变小,外露部分增大;腿长将体抬离地面; 背部具厚的脂肪隔热层,背部色素变淡。
Hs=Hcd±Hcv±Hr
贴地生长减少热 传导损失Hcd
植物对低温的调节 (Stunk cabbage,Knutson,1974)
高Hm融化雪
气温与新陈代谢速 率呈负相关关系
根部淀粉提供开 花所需能量
Stunk cabbage,一种特定时期的恒温植物!
平卧紧贴地减少 对流热损失Hcv
肤色变深增加 辐射热量获得
• 恒温生物新陈代谢速率不改变情况下的外界环境温 度范围。热中性区下限温度称为下临界温度,上限 温度称为上临界温度。
• 变温生物(Ectotherms):依靠外部能量调节体温,
几乎所有植物和绝大多数动物属于变温生物,如昆虫、鱼 类、两栖类、爬行类和无脊椎动物等。
恒温动物的热中性区(自M.C.Molles,Jr,2002)
如上海矮南早1号1974年4月18 日播,全生育期105天;5月9日 播,全生育期仅90天,而两者的 有效积温仅相差40.4日度。
两种温度调节生物
• 恒温生物(Endotherms):能依靠新陈代谢产生热量
维持体温恒定的生物,其体温明显高于其周围环境的温度。 如哺l neutral zone):
–压力势:表面蒸发作用产生的负压使体系水势降低的数值。
• 通常将纯水的水势定为零,其它溶液的水势则为负值. 如海水为-2.5巴,1g分子蔗糖溶液水势为-26.9巴,1g分 子KCl溶液的水势为-44.6巴。
• 温度与生物发育:温度与生物发育最普遍的规 律是有效积温法则。
有效积温法则及其意义
• 有效积温法则(Reaumur,法国,1735)
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 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 是一个常数,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
N•T=K 考虑到生物开始发育的温度,又可写成: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 第一节 生物种的概念 • 第二节 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 第三节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 第四节 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第四节 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一、生物与光的关系★ 二、生物与温度的关系★ 三、生物与水的关系★ 四、生物与土壤的关系
参考文献 思考题
热带物种 寒带物种
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低温和高温)
热量交换平衡方程 (K.Schmidt-Nielsen,1983)
Hm Hr
Hr Hs=Hm±Hcd±Hcv±Hr-He
Hs—生物体总贮备热量
Hcv
Hm—新陈代谢产生的热量
Hcd—传导损失或获得的热量
Hcv—对流损失或获得的热量 He
Hr—辐射损失或获得的热量
变温与温周期现象
• 温周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气温有着周期性变化,
植物适应了某种节律变化而成为一种生物学特性。温 特(Went)将植物生长发育随温度变化的同步现象称 为“温周期现象”。
• 变温与生物生长 –种子萌发期:变温可增加氧在细胞中的溶解度, 提高细胞膜透性,促进植物萌发,如毛冬青变温 比恒温发芽率高50%。 –生长期:变温能显著促进植物生长,白天适当的 高温度有利于光合作用,夜晚适当的低温能减弱 呼吸作用,从而增加生物量的积累。如小麦在青 藏高原地区每千粒重40-50g,较平原地区高530%。
损失Hcv
叶片与阳光平行 减少辐射热量获
得Hr
沙漠植物对 高温的适应
Hs=Hcd±Hcv±Hr
离地生长减少 地表传导热获
得Hcd
动物对高温的适应(Grasshoppers,P.I.Carruthers,1992)
Camnula pellucida
Entomophaga grylli
Tiger beetles 对高温 的行为适应
一种生物分布地的全年有效总积 温必须满足该种生物完成一个世 代所需的K值。
如东亚飞蝗只能以卵越冬,如果 某年在秋季又多发生一代,而冬 天到来之前难发育成熟,则第二 年飞蝗发生程度必然偏轻。
不同作物所需的有效积温不同, 如小麦为1000-1600日度,春播 禾谷、番茄1500-2100,玉米 2000-4000,柑橘类4000-4500, 椰子50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