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网络教育2020年春0405]《教育学》作业标准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项选择题
1、最早明确提出教育价值问题的是19世纪()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理论
家斯宾塞。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2、当代社会,教育日益成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核心力量,()职业在这一过程中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领导
..教师
..商人
.学生
3、学生与教育内容的关系包括:规定的()、不对称的“同位”关系、教育基本关系。
.学校关系
.社区关系
.社会关系
. B.家庭关系
4、孔子的()思想。
就是中国古代教育价值观。
..“有教有类”
..“因人而异”
..“相向而行”
..“有教无类”
5、 ( )代表了一种比较保守的或者传统的教育观。
其代表人物有赫钦斯、艾德
勒、阿兰、利文斯通等。
.利己主义
..永恒主义
.理想主义
.功利主认
6、()主要阐述了先秦儒家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提出了“中庸之道”。
.《中庸》
.《大学》
.《孟子》
.《礼记》
7、教育内容具有目的性与()性。
.不确定
..预想
..预定
..确定
8、教师和学生复合主体层面的教育活动是把()提出的、对学生的要求内
化为学生的自觉要求,把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个人身心的发展。
..领导
..教师
.学生.
..家长
9、教育内容概括为自然环境资源、社会环境资源、()资源及教育过程
中教师和学生等人力资源四大种类。
..精神
..物质
.知识
..文化
10、制度化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授课制。
.大班
..班级
.小班
.课程
11、夏代设置了“序”“校”学校, “校”的()与夏政权的性质有直接关
系,教以习射等军体技能,以培养能射善战的战士为目标。
.教学方法
.教育内容
..教育手段
.教学对象
12、最有代表性的是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是美国()。
.杜威
.斯宾塞
..桑代克
..荣格
13、陶行知的()理论提出教育与生活结合,学校与社会联系,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合
一等原则。
. B. .“教育与生活” ”
.“实践教育”
.“生活教育
..“理论教育”
14、孔子说“(),习相远”指的是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强调教育对人的塑造。
. F. 性相近
.性相善
.性相同
.性相异
15、校园文化从形态结构上看包括()文化、非制度文化。
.制度.
..制定
..秩序
..顺序
16、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
.教育者
..受教育者
.. 学生
..教师
17、孔子提出()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诱导等原则。
.互相统一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长善救失
18、20世纪初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教育就是()。
. E. 学习
.实践
.生活
.成长
19、古代社会教师这一角色的特点( )合、重道德教化、教师地位悬殊。
.师生
.家校
..师长
.官师
20、199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首次提出“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并实行
“教师职务制度”,逐步实行“()聘任制度。
.家长
.学生
.校长
.教师
21、从时空划分,教育活动可分为()教育和非学校教育。
A
..社会
..家庭
.学校
..社区
22、1966年,()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关于教师地位的政府特别会议”,会议通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由国际间教育学者和政府人士共同讨论,给予
教师以专业的确认和鼓励。
.美国
.法国
.中国
.联合国
23、教学实践证明,影响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师生之间的()、情感和行为。
.认知
.认可
.道德
.知识
24、()明确提出把教育学建成一门独立学科的设想,并为此付诸实践,建
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斯宾塞
.荣格
..杜威
.赫尔巴特.
25、杜威提出了()的教学原则。
.. “从实践中学”
.“从理论中学”
..“从做中学”
..“从书中学”
26、教育功能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教育功能取向的()、教育功能行为
的发生、教育功能结果的初步实现。
..确定
.不定
..可行
.可疑
27、学生在其学习活动中是能动的主体角色,具有以下特点:()、独立性、差异性。
.可能性
.相同性
.差异性
.能动性
28、孟子从仁政和德治角度,阐释了教育的(),认为欲得天下,必得民心;欲得民心,必须善教。
..理念
..价值
..概念
.价格
29、按照教育作用的性质不同,教育功能可划分为()功能和负向功能。
..正向
..同向
..相向
..异向
30、在课程设计时,重视以下四大原则:人的基本需要是成长和()实现心理和社会健
康依赖于“存在”的确认和整合成长的基本工具是人际关系、学习模式应以个人的经验为主。
..自我
..联合
..自主
.集体
判断题
31、教育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教育、从非正规教育到正规教育制度的
演变。
()
. A.√
. B.×
32、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教师资格是国家对准备进入教师队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教师资格制度规
定了从事教师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
. A.√
. B.×
33、学校教育内容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直接反映了不同阶级、不同社会、不
同国家和不同学校层次与类别的人才培养目标。
()
. A.√
. B.×
34、教与学的主要形式不是学校的教学活动。
教与学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基本矛
盾。
()
. A.√
. B.×
35、教育的目的和价值应该以何者为重,构成了历史上所谓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
本位论之争。
(
. A.√
. B.×
36、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 )
. A.√
. B.×
37、在19世纪初期,法兰西第一帝国就实施了初等教育教师考核和证书制度。
()
. B.×
38、《礼记·学记》中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这段话揭示了教学相长的客观
规律。
()
. A.√
. B.×
39、教师群体专业化的实现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教育理论知识的体系化和科学化、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教师教育的专业化。
( )
. A.√
. B.×
40、前制度化的教育,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为制度化的教育提供了必不可
少的发展基础,并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
. A.√
. B.×
41、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 A.√
. B.×
42、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19世纪上半叶,以卢梭、洛克、裴斯泰洛奇、福禄
倍尔等人为代表,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 A.√
. B.×
43、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不是教师、学生、环境。
()
. A.√
. B.×
44、制度化教育主要是指正规教育,也就没有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
. A.√
. B.×
45、在教与学的两种活动中,分别与学生、教师不组成复合客体。
()
. B.×
46、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和社会角色,其产生是源远流长的,但在整个古代社
会,其发展却不是缓慢的。
()
. A.√
. B.×
47、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早期的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教育实体化的
过程是教育从不定型发展为定型的过程。
()
. A.√
. B.×
48、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特定关系,价值本质必然存在于主客体关系之中,而这种主客体之间关系一般表现为三种关系状态:主客体的认识关系、实
践关系、价值关系。
()
. A.√
. B.×
49、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不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一个特殊的
道德共同体,各自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履行一定的伦理义务。
()
. A.√
. B.×
50、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
. A.√
. B.×
51、社会本位论看到了教育目的受社会制约的一面是对的,但却完全否认了教育
目的的个体制约性。
()
. A.√
. B.×
52、教育手段不是指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所借助的各形式与条件
的总和。
()
. A.√
. B.×
53、从教育活动内部来看,存在着教与学两种活动,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者,受教育者是他认识、塑造的对象、客体,也是他开展活动所必不
可少的条件。
()
. A.√
. B.×
54、教育活动包括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两者的联系方式不构成教育系统的总体结构形
式。
()
. A.√
. B.×
55、社会本位论不是在19世纪下半叶产生的,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赫尔
巴特等,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
. A.√
. B.×
56、教育内容在学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
. A.√
. B.×
57、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话来说也是: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育学生学会学习。
可见教师是教育过程中必要而非充分的因素、重要而非基本的
因素。
教师的存在是因为他们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而已。
()
. A.√
. B.×
58、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
. A.√
. B.×
59、教育关系是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也是师生关系的核心。
(
. A.√
. B.×
60、就教育者的教法而言有语言的方法、直观的方法与实践的方法;就受教育者
的学法而言有发现式和接受式两大类。
()
. A.√
. B.×
主观题
61、简述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答:教育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与其他学科一样经历了一个由思想萌发到确立学科意识再到系统发展的较长时期,主要分作三个阶段:
(1)前学科阶段: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经验的总结与积累。
早期的教育学家根据其教育实践,从不同层面进行论述,提出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
这些思想散见于哲学的、伦理的、政治的论著和学说中,尚未能构成完整的、系统的体系。
(2)教育学学科的独立阶段:在文艺复兴运动后的近代欧洲是教育学理论产生发展和不断完成的阶段。
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教育学理论可称为经典教育学理论。
(3)教育学的系统化阶段:19世纪以来,教育学在发展中形成了很多派别,经历了新的分化和改组出现了新的特点:表现出强烈的跨学科特点、研究的细化、研究的究的多元化。
62、简述《学记》中所涉及的教育教学原则。
答:《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其主要教学原则有:
(1)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预”,即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预防措施。
(2)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即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学生适时而学,教师要适时而教。
否则就会“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学”。
(3)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即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
(4)学习观摩原则:“相关而善之谓摩”,即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集体中学习。
(5)长善救失原则:“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即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启发诱导原则:“君子之教,喻也”,即教学要注重启发,不能地死记硬背。
(7)藏息相辅原则:“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是说既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
63、简答现代教师职业任务的变化。
答:在现代教育中,由于学校教育已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从重知识的传授到重学生智能的培养;教育活动从关注教师的“教”到重学生的“学”;教育任务的完成更多地有赖于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
这些变化对教师在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方面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首先,在教学方面,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展。
其次,在育人方面,教师职业的示范作用将更加明显。
第三,在自我发展方面,要养成更高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
64、简答如何认识惩罚的教育性。
答:惩罚作为一种消极的或负强化的教育方式,其教育作用具有两面性,它一方面惩罚不符合现代教育尊重学生的基本民主精神,另一方面也具有教育性。
正确运用惩罚手段应当注意如下基本问题:惩罚的目的在于教育、惩罚应当合理公平与准确、惩罚应当与尊重学生相结合、惩罚手段的灵活性。
对教育中的惩罚,我们应报如下的态度,惩罚并不必然与教育性无缘,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如何使用惩罚手段。
65、简答什么是校本管理。
答:校本管理是一种新型的学校管理观:校本管理是以学校为主体的管理,学校管理目标和任务是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需求来确定的,而不是上级或外部强加的。
校本管理系统实质上是自组织管理系统。
校本管理理念把学校看成是一个动态有序的结构,学校组织最初是处于无序态,通过学校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协同的作用形成有序的结构。
学校组织具有自主和自控能力,它根据自身内部的需求主动同外界环境进行交换,使组织得以生存和发展。
校本管理的三种主要模式:行政控制模式——校长决策,专业控制模式——教师决策,社区控制模式——家长、社区成员决策。
66、简答教育学的特点。
答:教育学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性。
当代科学发展呈现出各门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共同特征。
教育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成长与发展的理论,由于其涉及的相关理论众多,其学科综合性表现的更为突出。
(2)实践性。
教育科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理论研究工作,它的理论来自对教育实践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并最终要接受教育、教学实践和广大教育实践者的检
查和鉴定。
(3)层次性。
教育科学是一个内部结构具有层次递进性的有序的独立系统,随着人们对教育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种特性更为明显的表现出来。
67、简答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答: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包括。
(1)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在动物界不存在人类的这种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这要比动物通过遗传方式传递信息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
68、简答转化后进生的方法。
答:转化后进生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1)找准原因,对症下药。
要使后进生的个别教育工作取得实际效果,就必须调查研究,掌握后进生的特点,找准导致他们暂时落后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2)寻找闪光点,增强自信心。
自尊心的满足和自信心的树立对推动后进生的进步至关重要。
老师要注意鼓励后进生,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和表扬,让他们得到尊重,重拾信心。
(3)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教师要主动亲近后进生,用爱感染他们。
讲道理要深入浅出,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使他们感到真实可信,从而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4)抓住时机。
对后进生的转化教育要善于抓住转变时机。
教师要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勇敢冲击。
(5)注意反复,坚持不懈。
后进生的个别转化教育是长期性的工作,进步过程也不会都是直线的,教师要有耐心和决心,帮助后进生不断进步。
69、简答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教师劳动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劳动任务的综合性。
首先教师需要同时完成培养学生多方面发展的任务上。
其次在每一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和指导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第三,教师要善于协调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影响,以指导学生良好发展。
(2)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首先表现在其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其次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参与客观上影响并改变着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3)劳动手段的主体性。
首先教师的劳动手段一方面是由人类智慧结晶的教材来充任,另一方面是由教师自身的学识、能力、人格来施行。
其次教师必须理解消化教材才能有效的传递人类文化的精华。
再则其示范作用也充分体现了教师劳动的主体性。
(4)劳动过程的创造性。
教师要有极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才能有效的完成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完善学生个体,帮助学生实现内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都需要教师灵活的运用其智力水平。
(5)教师劳动的长效性。
首先从人的整体发展来看,人才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其次就学生某一具体、局部的发展来看,也往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
70、简答你所了解有关布鲁姆的教育思想.
答:第一,为掌握而教、为掌握而学。
布鲁姆主张在实际中帮助每一个儿童挖掘他们在校学习的全部潜力,使绝大多数学生学会所教授的大多数内容。
布卢姆和他的助手及同事们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和实验,提出了“为掌握而教”和“为掌握而学”的学校教学思想。
为掌握而教的教学方法分五步:一是确定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二是制定实施教学计划;三是测定学生的学习情况;四是根据存在的问题给学生第二次学习机会;五是有针对性地再讲述有关内容。
根据布卢姆的主张,只要教材合适,教法设计得当,结合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反馈的经常评价测验,并且教师和学生两者都了解期望于他们的是什么,那么,90%以上的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的要求。
第二,提出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6类: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第三,关于“人类特性”的独特见解。
布卢姆1964年曾将环境因素对人类特性的影响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报导说,被剥夺的儿童和在富裕的环境下成长的儿童之间,就保守的估计而言,智商相差20。
布卢姆还指出,早期儿童的各种经验(社会的和智力的刺激作用)是与其后来的成功相一致的。
71、简答现代社会教育的差异性。
答: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教育的特殊性。
首先,社会主义教育的特殊性。
一是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
二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是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其次,资本主义教育的特殊性。
一是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
二是建立了体系比较完备的现代学校制度。
三是不断推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此外,资本主义教育还有不断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地推出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新方法、产生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等特征。
72、简答罗杰斯的教育思想。
答:罗杰斯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教育家,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个性,有创造性的人。
为此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原则。
罗杰斯重视人的潜能,希望教育培养具有个性的人,这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突出了人的个性,他的非指导性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和思想,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这在我们今天的教学中是值得借鉴的。
但是非指导性教学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而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73、简答如何理解“人的发展”。
答:“人的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理解。
第一种是把人的发展和物种发展史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及进化的过程。
第二种是把人的发展和个体的发展联系起来,从而看成是一个人从胚胎到身体死亡的过程。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增进人的发展,因为教育的一切功能与价值都是通过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而得以实现和表征。
74、评述教育目的上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答: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是教育目的观上两种截然对立的两种观点,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
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是以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作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制定。
其代表人物有诺笃尔普、涂尔干等人。
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是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教育目的的制定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与个体发展的需要。
其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人。
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充分注意到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应当说这是一种唯物主义立场。
但是这种教育目的观忽视了个体的活力与存在,最终追求的社会存在的价值也成了无源之水。
个人本位论有一种强烈的人道主义色彩,它强调人的个性,对于反对宗教神学与封建教育的专制有其进步意义。
但是,它把个人的自由与社会对立起来,最终其倡导的个性发展也将成为空中楼阁。
在教育目的观上,应当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使二者实现有机的结合与统一。
75、用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原理论述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答:经济是社会结构的基础,它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包括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为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拉动作用。
教育的经济功能是客观的,教育所以能对经济发展起如此巨大的作用,是因为:(1)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成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术,成为现实的劳动力,从而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一支能在科学上有发现,生产技术上有发明的科学研究和设计队伍。
同时,高等教育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他们在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以
及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的作用是举足重轻的。
(2)教育是科学技术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教育在劳动者掌握科学技术并运用于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即在科学技术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而且教育也是科学技术知识扩大的、高效的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还是产生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手段。
现代教育,尤其是现代高等教育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发挥着创造、发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功能。
教学促进科研,科研提高教学,使高等学校成
为出人才、出成果的基地。
另外,高等教育还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人们形成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观念(如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价值观念、协作观念等)、态度、行为习惯等,并作为调整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促进和协调作用.
76、结合现实试论述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影响。
答: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观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包括: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教育三层。
通过教育立法促进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主要是通过教育立法,促进教育持续、稳定、平衡、协调地发展。
包括完成教育立法、制定科学的教育发展规划、选择科学的教育指导思想、确定可行的教育培养目标、建构合理的建议结构体系、安排合理的教育内容、实现教育过程的优化、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教育过程实施依法治教等方面。
学校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教育---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要围绕学生的发展而进行设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轴,根据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提供相应的教育,特别是使得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享受、学会工作、学会交往、学会做事;通过教育使得学生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发展自己;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全面的发展基础,教育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教育观念,使得学生能够为适应职业的需要、享受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地学习。
社会要个体可持续发展而推进教育终身化---学校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通过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才是促进人类个体可持续发展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