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梁园为例浅析岭南庭园中的理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梁园为例浅析岭南庭园的理水
岭南因其偏处中国南方五岭以南,夏热多雨冬暖湿润以及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形成有别于中原文化而适应本土的岭南文化。
其反映到造园艺术中,岭南园林与江南园林、北方园林,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三大流派。
对于造园,岭南有人自成一套的思考。
而在水网纵横的岭南,水是让人熟悉使人亲近的。
在岭南园林中,水的要素更是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1.艺术文化价值
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道:“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水以山为面……故水得山而媚。
”
在崇尚山水自然的庭园空间中,水是重要的造园要素,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
同时,岭南地区河道纵横,素有水乡之称。
水作为生活、生产、交通、娱乐的重要载体,人们乐于倚水而居。
可见,庭园中对水体的经营,是符合传统审美情趣的。
2.生态价值
水体在庭园中还具有丰富的生态价值,满足人们对居住的功能需求。
在岭南,夏季天气炎热,湿润多雨。
而庭园中的水体,不但能够通过蒸发降温,改善庭园中的微气候,缓解夏季闷热之感;而且能够收集雨水,使庭园在暴雨天不至水漫金山。
自然山水岭南水乡
岭南水乡岭南水乡
梁园鸟瞰图 梁园入口
佛山梁园,是岭南四大名园之一。
其始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由内阁中书、岭南著名书画家梁葛如及其侄儿梁九章、梁九华、梁九图等诗书画名家所精心经营,能一定程度反映清末至近代的岭南造园艺术水平。
“粤东三子”之一的岭南诗人黄培芳曾给予梁园“名园推最胜”之评价。
梁园布局精妙,不拘一格。
其分两庭,一为石庭,放置十二奇石;一为水庭,曲折多变。
两庭间以花台盆栽区隔,隔而不断。
水庭 群星草堂平面 置石庭
梁园与余荫山房水池形状比较
水庭
置石庭
一般园林中池子的形状有方曲、聚散之别,其受庭院规模、审美倾向等因素影响。
岭南庭园一般规模较少,一般以聚水为主;并受外来文化中几何式造园思想的影响,多采用方池形式,如余荫山房、清晖园。
在皇家园林、寺院园林中有为了与规整而序列的建筑平面相和谐,而采用方池的形式。
庭院规模不大,但利用曲折分散的水体营造丰富空间层次,如环秀山庄。
而在规模较大的园林中,采用带状,或聚散结合的水池构图以求空间的丰富,多生野趣的例子亦不胜枚举,如颐和园后山景区、拙政园等。
而梁园中采用曲池形式。
曲池北侧船厅、西端笠亭相对,中设有小洲稍隔。
池子北部较开阔,而南部较幽深。
园路沿池子组织游赏路线,场景移换,感受丰富。
北部较开阔
南部较幽深
庭园营造贵乎浓缩山水自然精华于咫尺间,理水意在描摹自然水体的各种形体,理水应注重水的“活气”,最好能与活水相连,然未尽意也要做到尽而似未尽。
在处理水的来龙去脉上,梁园在水口处将水面收细,窄处通石桥;水体与外围湖池相连,围墙下有连通的水口。
这使人觉得梁园里的水是活的。
水口水之形全在岸。
由于岭南地区夏季雨水丰富,易冲刷泥土。
庭园中的驳岸少采用土石的驳岸而一般采用岩石规则式的驳岸。
虽然这样的形式对自然的描摹有所减弱,但更为符合岭南人实用的原则。
在梁园中池子驳岸采用规则式,略略出挑,覆以花草,使驳岸下形成阴影,暗示水似尚未到尽头。
同时,在规则驳岸局部嵌入天然形状的石头,暗示山水脉络,也不失巧妙。
三种驳岸形式庭园中的水应该当成空间来对待。
如何在庭园的小空间里,利用水来营造丰富的空间层次。
梁园给出的答案是:窄处通桥,阔处筑洲。
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利用桥、植物等隔而未断的造园元素,划分水面,增加水面的层次和景深,扩大空间感,增添园林的景致和趣味;看上去是为了阻隔人的视线,实际上要引起人对阻隔之后的空间的翩翩联想。
这样的手法在造园中十分多见,如余荫山房的浣红跨绿桥、拙政园的小飞虹也起到了同样的效果。
在游园途中,一个摄影行家跟我们说,要拍水景,一定要拍水影。
一潭碧绿的池水,将园子里建筑、植物、游人、天空、飞鸟等元素都投射到水面之中,与游鱼、与水波,一动一静,一虚一实。
桥
洲
水影
谈到庭园中的理水,是结合艺术和实际的,是要与建筑、植物等周边环境结合的看待的。
在梁园的理水中,我们学习到的不只是旧时人们的造园技艺,更多应该是当时人们造园的思路和精神。
在与梁园“群星草堂”一墙之隔景区内有更大规模的湖池水景。
就我看来,此处水景便是结合岭南造园艺术和现代人游园需求的一处景观。
一方面,为了满足游人游赏休憩的需要,做法更像现代的公园。
此处水面尺度较大,更为开阔,集中的大水面中只有中央一块石头作景,与十二石山斋较幽闭的高树深池形成对比。
另一方面,在细节的处理上,我们不难发现古典造园的手法。
如北端水面收窄形成条状空间,显得深渊幽静。
韵桥造型轻巧雅致,将水面隔开,丰富空间层次。
水面一侧有石舫,可闲坐可赏景。
虽然私宅造园的历史时代已经过去了,但岭南人对于造园艺术的思考,顺应气候,巧于改造环境;吸收外来文化,发展本土文化的现代性的生态的态度是值得传承和发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