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籍管理办法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落实《义务教育法》的需要。2001 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 决定》提出,基础教育“实行在国务院 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 以县为主的体制”。《义务教育法》规 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 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以县 为主管什么,需要明确和细化,学生学 籍管理应该是“以县为主”管理的重要 内容。
二是规范学籍管理,实现省间学籍 对接。建设电子学籍系统和出台《办法》 将改变国家层面缺乏总体制度安排导致 的各省学籍管理办法不一致、难以实现 省与省之间顺利对接的情况,适应当前 流动学生学籍管理的需要,逐步实现教 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服务和监管体系 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三是促进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当前 出现的“高考移民”、控辍保学、转学 不规范、大城市择校、学生人数不准、 冒领资助金等诸多方面的管理困难,都 可以通过电子学籍系统和《办法》提供 一定的技术和制度支持,推动问题的解 决。
3.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制度 需要统一。
出台《办法》及建设电子学籍系统 还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是改变各地制度不健全的局面。 《小学管理规程》(1996年)规定“小 学学籍管理的具体办法由省级教育行政 部门制定”。从调研的情况看,全国只 有23个省份出台了学籍管理办法。未出 台管理办法省份,只有极少数的市县出 台了学籍管理办法。
学校(机构)有撤销、合并、升格等变动 情况时,须对其学校(机构)代码及时进行 更新和维护。
学校(机构)被撤销的,其代码停止使用 ,但在代码管理信息系统中保留。停止使用 的代码不得再赋予其他的学校(机构)使用 ,以确保代码的唯一性。
有其他学校(机构)并入,学校办学层次 、类别均未发生变化的,其学校(机构)标 识码不变,学校(机构)属性码按实际情况 变更。
学籍信息变动:指学生的学籍信息
的一项或几项发生变化。广义的学籍信 息变动包括由于学籍变动导致的学籍信 息变化,狭义的学籍信息变动不包括。 本办法指狭义的学籍信息变动,需要人 工更改。
学籍变动:正常变动和异动。 正常变动:升级、升学、毕业、结 业、肄业。 异 动:跳级、留级、转学、休 学、复学、死亡 转学的三个环节:确定接收学校、 办理学籍转接、接续学籍档案。
是新设行政许可或行政审批,与学籍管 理不是一个性质的问题。(在总则部分,规
定各级职责时用的是“核准”这个词)
学籍管理办法落实的是《义务教育 法》规定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因为 根据学籍管理办法的规定,学籍主管部 门只是核办,而不是“审核批准”。所 谓核办,就是对信息进行核查核实后办 理,不存在是否批准的问题,既不是行 政许可,也不是行政审批。
学校(机构)代码由“学校(机构)标识 码”和“学校(机构)属性码”两部分组 成。
“学校(机构)标识码”是指由教育部按 照国家标准及编码规则编制,赋予每一个 学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始终 不变的识别标识码。
“学校(机构)属性码”是对学校(机构 )所在地域、城乡划分、办学类型、举办 者等信息的分类编码,并可根据经济社会 发展和教育管理需要进行拓展和调整。
二、关于学籍管理的几个基本概念 1.制定学籍管理办法的依据问题。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 的决定》提出,基础教育“实行在国务院 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 县为主的体制”。《义务教育法》规定, “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 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2.什么是学籍。学籍是指某个儿童 少年作为某所学校学生的身份,也是学 生在该校学习的资格。学籍具有唯一性、 依附性(依附学生和学校)、流动性 (随学生流动)。学生和学校构成了学 籍的两个基本要素。正常情况下每个学 生都应拥有一个学籍,对应着某所学校。 学籍、学校、学生遵循三位一体原则。
什么是学籍管理。学籍管理是指学 校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对学生从入 学到毕业期间实施培养过程的管理,是 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相关业务机构要互相配合,依据 《管理办法》相应工作流程,处理好学校审批工作与 学校(机构)代码管理工作的衔接。教育行政部门内 负责学校审批工作的机构在处理学校(机构)的设立 、合并、变更和终止等有关业务时,须及时向负责学 校(机构)代码管理工作的机构告知相关信息。
2011年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已建立 了学校(机构)代码库更新机制,代码 库随时更新,只要地方走完了规定的流 程,代码管理系统就会赋码,赋码以后 学籍系统就可以调用。代码库的对外发 布有两种,一种是以新的行政区划为依 据,每年9月发布一次,另一种是对外 发布,每三个月一次。内部使用不受发 布周期的影响。
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高校附属 学校,省属、市属学校问题,体育、艺 术机构附设的义务教育班。高校不是学 籍主管部门(不是一级行政机关),对 于高等学校附属中小学,其学籍主管部 门一般指附属中小学所在地的县级教育 行政部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另有规定 的,依各省具体规定管理。
4.什么是学籍信息变动、学籍正常 变动、学籍异动。
新设置的幼儿园、普通小学、普通初中 、职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机 构)、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由所在地 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在代码管理信息系 统中录入相关信息,填写纸质《新设置学校 (机构)代码申请表》,加盖所在地的县级 教育行政部门公章,逐级上报。省级教育行 政部门审核汇总后,加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公章,上报教育部核准,由代码管理信息系 统生成学校(机构)代码。
5.学籍管理制度与学籍信息管理制 度。
国家层面:学籍信息管理制度 —围绕学籍信息管理制定制度
省级层面:学籍管理制度 —围绕学生行为制定制度
细化落实全国性制度要求 不能和全国制度冲突 不能规定其它省份的义务
6.与学籍系统相关的问题 1)关于学校(机构)代码:2011 年7月12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印发<学 校(机构)代码管理办法>的通知》 (教发(2011)6号),规范学校(机 构)代码管理工作。学校(机构)代码
幼儿园、普通小学、普通初中、职业初 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机构)、 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代码的更新和维 护工作,由所在地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 责在代码管理信息系统中录入相关信息, 填写纸质《学校(机构)代码变动申请表 》,加盖所在地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公章 ,逐级上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汇总 后,加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公章,上报教 育部核准后生效。
学籍作为一种就读资格,存在“取 得(学生)或建立(学校)、变动(升 级、升学、跳级、留级、转学、休学、 复学)、完结(毕业、结业、肄业、注 销)”三个阶段。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 职能主要体现在对这三个阶段的审核管 理上。
3.什么是学籍主管部门。直接对学 校学籍业务进行管理、指导的教育行政 部门,包括区县级、地市级、省级教育 行政部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是一般的 学籍主管部门,地市级、省级教育行政 部门作为学籍主管部门时仅对其直管的 学校而言。
我们现在就是要推动把准确的数据 如学籍管理系统的数据作为统计的依据, 但还有不少工作要做,如提高数据的质 量。未来的统计将不再是层层报数,而 是直接从系统提数。实现这样的目标, 需要基教部门和统计部门共同努力。目 前数据质量还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人 不全、人不准、数不全、数不准。
充分认识贯彻执行《管理办法》的重要意义。《管 理办法》是对学校(机构)统一编制、及时更新、动 态维护学校(机构)代码的管理制度,对于统一规范 学校(机构)代码并及时更新、维护,提升教育统计 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教育 统计数据快速交换和共享,提高教育数据利用效率和 效益,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深入理解落实《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 推进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 杜柯伟
2014年4月28日·北京
一、制定出台《中小学生学籍管理 办法》的重大意义
1.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 设的需要。管理方式的变革。建设学籍 信息管理系统,是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 内容,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标志。
是所有中小学管理系统的核心和基础数
据,学校(机构)代码管理是教育统计 部门的法定职责。
从各地的情况来看,之前主要有两套 代码,一套是统计部门的,另一套是基 教部门的。在很多地方,两套代码并不 一致。
我们的学籍系统应不仅只是基教部门 管理的工具,将来还应成为教育事业统 计的依据,因为统计是法定的,所以使 用规划司的学校(机构)代码库就是必 然,否则永远是两套东西。而且不仅是 学籍系统,其它所有的中小学管理系统 都必须以规划司的学校(机构)代码库 为标准。(代码系统不是规划司的系统, 是教育部的系统)
以县为主究竟管什么?当然是学校、 校舍、校长、教师、学生、经费。《义 务教育法》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学籍,但 其中有一章是关于学生的,而学生与学 籍是不可分的,学籍管理是学生管理的 基础,也是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所以 依据《义务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基 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制订《全国 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不仅没有问题, 而且可以说《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 填补了一个空白。
因学校(机构)合并、升格等原因,使 得学校办学层次、类别发生变化的,停止 使用其原代码,按新设置学校(机构)代 码赋予办法处理。
学校(机构)被合并的,其代码按被撤 销学校(机构)的代码处理办法处理。
恢复办学的,重新启用原学校(机构) 标识码,学校(机构)属性码按实际情况 变更。
学校(机构)仅改变名称的,沿用原代 码,但需在代码管理信息系统中填报学校 (机构)名称变动信息。
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也特别 关注和支持学籍系统建设。
建成全国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系统需
要上位的制度保障。按照教育部领导要 求,全国联网的电子学籍系统要在2013 年秋季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为此,必 须建立统一的使用规则,为电子学籍系 统实施提供支撑。
调研发现,基于分类办学、分级管
理的原则和过去的实际情况,有关法律 法规并未对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做出明确 规定。虽然教育部陆续出台了一些管理 制度和技术规范,如《小学管理规程》 (1996)、《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 (2002)和《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化管 理基本信息规范》(2007)等,但这些 都只是从局部或技术层面规范学籍管理, 缺乏更上位的规定和依据。
(经过多轮征求意见后,曾经想面向社会征求意见,袁部长指 出是内部管理行为,不必征求社会意见)
《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在印发 前经过了教育部法制办的合规性审查, 当时法制办的意见是不能增加新的行政 许可或行政审批,所以现在的表述是 “第十四条 学生转学或升学的,转入
学校应通过电子学籍系统启动学籍转接 手续,转出学校及双方学校学籍主管部 门予以核办。” 因此,法制办针对的
有的同志问,“比如学校已经超大 班额了还在接收学生,普通高中违规跨 区接收的学生,甚至还有一些“倒垃圾” 行为,即学校在考试前大批量把一些低 分学生转入其他学校,这样在考试评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分母”做文章,人为拔高优秀率或 录取率等问题要不要管(通常有基层教 育行政部门纵容) 。
我的理解,这些问题都属于学校不 规范办学行为的问题,不是学籍管理本 身的问题,而是不规范办学行为在学籍 管理上的反映。我们所说的学籍管理是 以学校的办学行为都是规范的为前提。 对这样的问题当然要管,可以通过学籍 管理去倒逼,但不是针对某个学生的学 籍。对于不规范办学行为,治理的对象 是学校,而不是学生。
近年来,国务院领导多次做出重要
批示,要求加快建成全国联网的电子学 籍系统。
学籍系统建设被列入“金教工程” 并确定为优先建设的项目之一,还被列 入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贵仁同志在 2013年度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 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针对目前数据 分散、采集困难、交换不畅等问题,重 点建设国家和省两级数据中心,逐步实 现学生、教师、学校等信息全部入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