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学术腐败问题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高校学术腐败问题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赵霞
【摘要】当前高校存在越来越多的学术腐败,主要表现为抄袭剽窃、学术交易、学霸现象、买卖学术资源和学位注水、低水平重复及学术泡沫等方面.高校学术腐败的主要原因是科研工作者学术道德意识淡漠,惩治学术腐败的相关法律不健全,监督机制匮乏,高校的考核评价机制不科学.提出了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及严惩机制,改革高校的学术评价机制等遏制腐败的方法.【期刊名称】《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年(卷),期】2014(026)008
【总页数】3页(P115-117)
【关键词】高校;学术腐败;防治
【作者】赵霞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52408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01
任何事物皆具有两面性,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带给科研工作者更多的挑战:是坚持追求真理过清贫的生活,还是急功近利的搞短期行为。
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学术腐败也就有了更大的市场,它不仅阻碍了科技的进步,也影响了人们对科研工作者的态度。
笔者通过剖析学术腐败的表现形式和原因,探寻其防治对策,以期有效防治学术腐败。
学术腐败是对各种不道德、不诚实学术行为的总称。
学术腐败与学术道德失范、学术不端行为或者学风不正行为是一回事[1],通常是指学界一些集体和个人为谋求小团体和个人私利,在学术研究(包括课题申报、科研活动、成果报告、学术出版等)和学术评价(包括学术评奖与认定、学术评价、学术争鸣和其他学术交流活动等)活动中采取的种种非理性和不规范的行为表现[2]。
学术腐败有抄袭剽窃,学术交易,学霸现象,买卖学术资源及学位注水,低水平重复和学术泡沫几种主要表现。
1.1 抄袭剽窃
抄袭是指原文照抄,不做改动,不注明出处;剽窃是指将他人的成果稍做改动,搬过来不做注明,据为己有。
杨守建在《中国学术腐败批判》中说:“飞蝗所过,风卷残云,片青不留,可喻抄袭影响之烈。
”南京大学校长蒋树声教授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小组会上指出:抄袭剽窃不治,学术将完[3]。
1.2 学术交易
为了成果评奖、课题立项、硕士博士站点的设立、职称的评审、导师的遴选等,走人情,拉关系,以金钱贿赂主管部门官员和评委专家[4];或者为当权者和为官者挂名课题、论文,甚至包括赠送学位、职称等,也即是所谓的授予荣誉博士、荣誉教授等,反过来,一些课题的申报或者成果鉴定等因为挂名当权者或者所谓的著名专家,才会成功通过评审,这样互利双赢的局面,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1.3 学霸现象
一些所谓的专家,揽到重大课题或者工程,几乎独占课题经费,合作单位和课题组成员只有劳动的份儿,分享不到课题经费,而课题组作出的成果,则会记在这样的所谓专家名下。
还有一些专家,到处做报告、讲座,即使对不甚了解的时髦话题,也发表见解,让人贻笑大方,除接受较高的接待礼遇外,还收取高额的讲课费用。
1.4 买卖学术资源及学位注水
近年来,花钱买文章的事已经不足为奇,各种类型的所谓枪手也应运而生,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文章叫卖不同价格,比如非核心什么价位,核心什么价位,把论文当成一种商品来交易。
学位论文甚至也难免其幸,也有拿来交易的。
据《科技文
摘报》(2001年3月2日)报道,某网站出售学士论文:50元/篇,硕士论文:100元/篇,博士论文:200元/篇,且种类齐全,吸引了不少学子。
一些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不学无术,凭借金钱及其与学校领导、老师的关系,以公然行贿或者变相行贿的方式请求老师降低对自己的答辩要求,蒙混过关,造成学位注水[5]。
1.5 低水平重复
低水平重复以高校教材、教参表现最为显著,内容相同的东西,只对部分细节稍加修改便重复发表或者对自己之前已发表的东西改头换面,稍做修改之后重新发表。
稍稍搜索比较一下不难发现,有的著作几乎是同样的内容,而只是在个别字眼上做了一些改动,换汤不换药的一部又一部的出版。
1.6 学术泡沫
学术泡沫主要体现在追求数量,不讲究质量。
近年来,国内所谓的专家越来越多,论文、著作增长的速度也非常快,而真正有国际影响的文章或者著作却不多。
发文的速度几乎趋于速成、膨胀的态势,学术成果出的非常容易,周期非常短,这和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是不相符合的。
人们不难发现,从前的学者一般是一年一两篇文章,甚至一生也就那么两三本著作。
真正的科学研究,是需要时间的,短则几年,长则十数年,甚至数十年,是靠科研工作者日积月累、艰辛付出,而不是粗制滥造想当然的所谓科研成果。
学术腐败的原因很多,主要表现为科研工作者学术道德意识淡漠,惩治学术腐败的相关法律不健全,监督机制匮乏,和高校的考核评价机制不科学等几方面。
2.1 科研工作者学术道德意识淡漠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冲击,人们的思想道德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了道德的多元化,
极大地消弱了原有的道德观念,教师们一直坚信奉行的无私奉献、为人师表受到了消弱,而“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渐渐盛行起来,越来越多的教师把这个职业当成了谋生的手段[6]。
另一方面,高校对人才的判断标准也是导致大家重视人
才的同时忽视了教师的思想道德,久而久之,道德意识淡漠,学术腐败滋生的现象就渐渐凸显出来。
2.2 惩治学术腐败的相关法律不健全
目前国内惩治学术腐败的相关法律还不完善,对学术腐败的管理出台的相关文件屈指可数,主要有2006年科学技术部发布的《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
处理办法(试行)》,2007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2008年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的意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手册》、2009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
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等[7],这些文件虽然对学术腐败
的处罚做了一些规定,但处罚的方式与力度都有待加强,缺少起码的威摄力,更没有提升到法律的高度。
由于社会对学术腐败的处罚相对较轻,违规成本较低,学术腐败者付出的代价相对较小,这就是学术腐败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2.3 监督机制匮乏
任何权力,一旦没有制约就会产生腐败,这在学术上也是一样的,一旦没有制约就会破坏学术的纯洁和公正。
如今缺乏有效地监督机制,是学术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是缺乏查处学术腐败的专门机构,多数学术腐败是通过民间打假者在各种媒体上的揭发,其次是惩治学术腐败的法律依据缺失,对学术腐败的处理,多数是批评、教育或者扣发奖金等不痛不痒的处罚。
而知识产权法的力度过小,没有起到监督作用。
2.4 高校的考核评价机制不科学
高校教师的年度考核及晋升职称的标准是量化考核,以发文章的级别和数量为考核
的标准,搞短期行为,重数量而不重质量。
科学研究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积累的,高质量的期刊发表文章的数量也是有限的,这些数量化的规定导致真正做研究的学者不能满足众多的考核项数据需要,从而助长了教师们的功利心态,致使他们为了达到考核要求而降低对学术的质量要求,退而求其次的求数量,以至于抄袭、剽窃他人劳动成果的事情时有发生,更有愈演愈烈之势。
为了遏制学术腐败,笔者拟从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健全法律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及严惩机制,改革高校的学术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学术腐败的防治对策。
3.1 加强学术道德教育
学术腐败首先是道德问题,必须努力提高广大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水平[8]。
一方面可以出台相关的《学术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开设学术道德课,明确学术腐败的范畴,怎样才能避免触碰到学术腐败,让科研工作者在有关学术道德的文件上签字,违反契约者要负一定的法律责任[4]。
3.2 健全法律制度
目前中国缺乏一个专门的机构查处学术腐败,需成立一个专门查处学术腐败的机构,监督学术,净化学术氛围。
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什么是学术腐败,规定详细的准则,使学术研究者明确什么样的行为是学术腐败,以免构成学术腐败;加大处罚和惩治力度,一旦触及学术腐败,撤销违反者的一切资格和荣誉,不给其任何研究机会,附带有不同程度的罚款,严厉的处罚措施,使投机者得不偿失,能够有效地预防学术腐败行为的发生[5]。
3.3 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及严惩机制
对违反科学道德的事件应及时曝光,这对行为人是教育,对别人也可以起到警示作用[9]。
比如,评定职称、聘用人才、科研考核、项目立项、评优评先等公示其参
加评选人员的材料,让大家对其提供材料的真实性起到监督作用。
一些期刊也发表了关于遵守学术规范的声明,比如,一旦发现有抄袭剽窃行为者,该期刊将在3或
者5年之内不采用该作者的任何稿件。
一些学校对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者予以解聘、降职,甚至取消其职称资格,这样的监督机制有利于减少学术腐败的发生。
3.4 改革高校的学术评价机制
要制定科学的学术评价制度,消除官本位行为意识对高校的影响,确立高校学术的崇高地位[10]。
一味的采取量化的考核,这种急功近利的、武断的考核方式,和科学本身是矛盾的。
科学讲究的是事实求是,讲究的是实验数据,这些真实的数据都需要一定的时间累积,而不是短期行为。
科学实验有其周期性,任何成果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
短期的量化考核,逼迫科研工作者追求数量而达不到真正的科研要求,应付了事。
管理部门在进行科研考核的时候,要遵循科学的规律,制定出重视质量的评价标准,对出成果数量少的科研工作者或者团队,考究其成果的质量和意义等,对出成果数量少的团队取得的成绩要予以肯定和鼓励,为科研人员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科学成果的评价不仅仅取决于量化,而更应注重质的评价,这样的学术管理体制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促进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学术腐败的危害性大家有目共睹,学术腐败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了解其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探寻有效地防治对策,才能做到真正的防治,才能给科研工作者创造适合研究的宽松环境,使科学研究朝着真正的科研方向发展,对科技的进步才能起到促进作用。
【相关文献】
[1]宋清华.惩治和预防学术腐败:高校反腐倡廉的重要任务[J].财经政法资讯,2006,(6):44-50.
[2]张建华.学术腐败研究综述及经济学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6,(3): 105-110.
[3]杨玉圣.学术腐败的六种表现[N].文汇读书周报,2001-12-08(2).
[4]万晓光.高校学术腐败的成因及治理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 2007.
[5]陈丹.高校学术腐败的反思及治理[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1.
[6]刘国皇.新时期高校学术腐败探析[J].经济管理论坛,2005,(17):22-23.
[7]李晴.高校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行为成因及对策思考[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4):10-12.
[8]赵光亚.高校学术腐败及对策[J].兰州学刊,2008,(6):115-116.
[9]陈中文.高校学术腐败现象之透视与对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2,22(2):89-92.
[10]郑良勤.高校学术腐败及其遏制对策[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套科学版),2003,36(6):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