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教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地貌。
2、学会根据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判断背斜、向斜和
断层发生的部位。
3、理解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
(2)明确板块运动与地貌
的关系。
2。
难点:(1)读图判断背斜、向斜及其形成的地形。
(2)判断断层中岩层的断裂移动方向。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读图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20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海拔5900米处发现一块阔叶树的树叶化石。
经鉴定,这是高山栎树叶化石,年龄为200多万年。
然而这类阔叶树现在在同纬度生长的海拔上限是3 000米。
这一重要发现表明,青藏高原在近200多万年中发生了大幅度抬升。
是什么力量驱使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的?
[新课教学]:
(板书)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在山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裸露地表的岩层,它们有的倾斜弯曲,有的断裂错开。
这些岩层的变形和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教师提问):请问地质构造有哪两种类型?
(多媒体演示):褶皱和断层图片。
(学生回答):褶皱和断层是常见的地质构造。
(板书)1、褶皱
(教师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叫作褶皱。
褶皱是由背斜和向斜组成的。
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形成山岭;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形成谷地。
在外力长期作用下,背斜、向斜的地貌形态也会出现倒置现象。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
(师生共同分析):要真正区别向斜和背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从岩层的弯曲形态上来看(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第二,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来看(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第三,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或盆地。
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用多媒体演示地形倒置动画图)
(教师总结):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师讲解):当内力作用产强大的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限度,岩体就会发生破裂,即断层。
(板书)2、断层
(多媒体演示):断层的形成示意图。
(教师讲授):断层的形成一定要有明显的错动与位移.
(教师讲解):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称为断层.断层的位移方向有水平和垂直两种,并由此形成不同方向上的地貌错断现象。
如果断层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会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被错断。
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上升的岩块经风化侵蚀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相对下降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在山地,断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板书)二、板块运动和地貌
(教师提问):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海底延绵的山脉
和狭长的海沟是如何形成的呢?
(学生回答):是板块运动造成的。
(教师讲解):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刚性的,破碎成为多个不规则的块体,即板块。
这些板块上覆于熔融的软流圈之上,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的运动之中。
板块间的相互运动主要有相向、相离等形式,并因此产生不同的地貌形态。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板块的相向运动使得在边界处发生碰撞或俯冲,由此形成巨大山系、海沟、岛弧等不同的地貌形态。
板块相离运动形成裂谷、海洋.
在板块交界处存在两种区域,一种是张裂区(生长边界),张裂区在海上会形成海洋和海岭,张裂区在陆上会形成裂谷和断层;另一种是相撞挤压区(消亡边界),相撞挤压区在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交界处会形成海岸山脉、岛弧和海沟,相撞挤压区在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交界处会形成高大山脉。
(板书)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构造地貌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很大,其中,山地对交通的影响尤为显著。
(教师提问):山地对交通的影响就在我们身边,那么同学们能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回答):。
.。
(教师讲解):与平原相比,山地相对高度和坡度大,不利于
人类通行。
在山区修建交通运输线路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另一方面,山地地质构造复杂,坡地稳定性差,洪水形成快,水流急,都对交通运输设施和人员安全构成威胁。
因此,科学合理的交通运输布局,不仅可以降低工程造价,还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交通运输线路和通行的安全。
山区交通运输布局需要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山区交通运输布局还应该合理选择交通运输线路。
为了降低修建难度,人们通常会在地形相对和缓的山麓、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选线,线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需要翻越山岭时,为减低道路的坡度,一般采用盘山曲折的线路设计。
因此,同样的直线距离,山区的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要大于相应的平原地区。
山区交通线的建设和选择,还需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有效防范自然灾害,尽量减少对山地景观的破坏和对耕地、林地的占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山区交通线路建设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桥(梁)隧(道)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缩短里程,提高通行速度,减少通行时间,而且能够有效地避免自然灾害的威胁.但是,桥隧比例的增加,也会大幅度增加建设费用.
课堂小结:
本部分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在这部分教材中,首先介绍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概念,接着重点分析了两种最常
见的基本构造类型一褶皱和断层,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了两种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分析褶皱形成的不同岩层形态时,运用辩证的观点说明在外力作用的影响下,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后形成的地形倒置状况.本段教材配备有大量的原理示意图,对褶皱和断层形成加以辅助说明,这些示意图有助于学生对本段教材的形象理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
本节教材从地表形态地貌的不断变化以及引起这种变化的作用——地质作用等内容入手,首先强调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是地壳变动的结果,进而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并从地质作用能量来源的角度介绍了其分类和表现形式以及不同表现形式所反映的激烈迅速的地质作用和极其缓慢的地质作用等.这部分内容既可以看作是上-节关于岩石和地壳物质循环的继续,又可以看作是后面学习地质灾害的知识铺垫。
关于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以及共同作用形成千姿百态的表形态,一直是过去教学中难点,新教材在这里进行了淡化处理,只是在本节教材最后讲述外力作用时进行简单描述。
板书: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1、褶皱
2、断层
二、板块运动和地貌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