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纲解读)系列 专题14 文言文阅读
新高考语文考点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解析版)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版)
【解析】“担任……中京留守”错误,原文是“遥授”和“遥领”,授予官衔但并不到任。 参考译文:
兴定元年春天,皇上因为杨沃衍屡立战功,赐予他现在这个姓(兀林答)。元光元年正月,遥授他为中 京留守。六月,晋爵为元帅右监军,仍然世袭纳古胡里爱必剌谋克。元光二年春天,元军几百游动的骑兵 劫掠延安并向南而来,杨沃衍率军追击,在野猪岭作战,俘获四人而还。不久,元军大举入侵,驻扎在德 安寨,杨沃衍再次出击打跑了元军。正大二年,晋爵为元帅左监军,遥领中京留守。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指出选项错误。
更始二年征,再迁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永虽为将帅,而车服敝素,为道路所识。时赤眉害更始, 三.辅.道绝。
选项:鲍永生活俭朴。他虽为位高权重的将帅,然而乘坐的车辆装饰却很破旧,因为这一特点,他很 容易为路上的行人所辨识。
【解析】 “然而乘坐的车辆装饰却很破旧,因为这一特点,他很容易为路上的行人所辨识”错误。根 据原文“永虽为将帅,而车服敝素,为道路所识”可知,为路上的行人所辨识,除了“车辆装饰却很破旧” 外,还有鲍永所穿的衣服也是陈旧而俭朴。 参考译文:
(后来)加领龙图阁学士、任开封府知府,接续包拯的严厉治政之后,欧阳修采取简易实际、顺应常 理的做法,不求赫赫的声威,京城也得到良好的治理。嘉祐五年,欧阳修被任命为枢密副使。次年,任参 知政事。欧阳修在中书省,与韩琦一起同心辅理朝政。凡是有关军队、百姓、官吏以及国家财政利益这类 关键资料,中书所应当了解的,他都汇集起来,列出总的条目,遇到事情就不需要再去询问有关的官员。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指出选项错误。
【考点详解】
概括分析题目的答题方式: 1.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我们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 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理 解其用法、意义还是句式。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2.借助注释,联系背景 概括中心意思,忌以偏概全,要特别注意分析选文的题目、尾注等内容,掌握文章出处和作者情况,
高三高考考纲讲解及试题分析文言文阅读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秘书。
【附】高考文言人物传记高频字词总结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 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 《左传'襄公三年》 知: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 相东曹掾。”
12.表主管的(知、典、主)
13.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附】高考文言人物传记高频字词总结
14.与粮食有关的
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
稔:庄稼成熟。
刈:割;镰刀一类的农具。
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
【附】高考文言人物传记高频字词总结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 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 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从原文分析可知,陈登云是主动要求辞官的。
高三高考考纲讲解及试题分析文言文阅读共61页文档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文阅读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2022-2024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
2022-2024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2024·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
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
”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材料二: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
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
”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
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
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
”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
及燕.,置酒,太子侍。
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
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
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
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
”四人为寿..已毕,趋去。
上起去,罢酒。
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材料三: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
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
”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
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
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②.,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
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
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
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
秦以兵强,威无不胜。
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
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
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课件
考情分析
年份 卷别
出处
选材聚焦
材料一:《韩非子·难一》
新课标Ⅱ
202
材料二:《孔丛子·答问》
3 材料一:《百战奇略》(军事理
新课标Ⅱ 论专著)材料二:《唐太宗李卫
公问对》(军事问题言论辑录)
两则材料聚焦孔子称赞赵襄子善赏 一事,展现了儒、法两家的论辩交 锋。
两则材料聚焦“淝水之战”这一历史 事件,分析符坚失败的原因。
6.句式断句法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反问句、被动句及某些固定句式等都 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等; 疑问句,如“不亦……乎” “何……之有”“孰与……(乎)” 等;被动句,如“为……所……”“受……于……”等;固定 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为”等。当然, 文言文中还常常会有省略的情况,断句时必须根据语境找出省 略成分,方能正确断句。
1.比对时间 命题人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分析 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时间词语,并与原文比对, 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某事,防止时间混乱。
2.比对地点 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 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地点概括错误。
2.对话标志法 文言文对话,常以“曰”“云”“言”等为 标志。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之后就把 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 者、答者,明辨句读。
3.虚词标志法 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古人的文章没 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 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 断句的地方。
备考策略
(1)重视基础,回归教材。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多义词、古今异 义词、通假字、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要逐项进行梳理归纳,总 结规律,构建文言知识体系。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 课件(共39张PPT)
备考策略
精读
保存
归类
知识+经验
课文 《鸿门宴》《苏武传》《张衡传》…… 试题 历年真题+难度适中的模拟题
建议:将精读过的文章妥善保存并列出目录。(方便查找、鼓励自己)
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语。 具体情况: 一.句首发语词。 二.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 三.句末调节音节的词或语气词。 四.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 翻译“六字诀”--删
翻译下列句子 【原文】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删去 也:语助,句中表停顿,以舒缓语气,删去 【译】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原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封狼居胥”,用典故,翻译为“想要建立像汉朝霍去病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 而还那样的功绩”。
凝缩法 把用了繁笔的文句译为简笔。 【原文】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可翻译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文言翻译方法
运用“六字诀”,译句信达雅
【原文】得楚和氏璧 。和氏璧:器物名 【译】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
• 翻译“六字诀”--留
翻译下列句子
高考例题
【原文】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译】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 先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把文言词换成现代汉语词 二.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三.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 四.通假字换成本字 五.将古词换作现代词
二.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三.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 翻译“六字诀”--留
翻译下列句子 【原文】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 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赵惠文王十六年:人名、年号;廉颇:人名;阳晋:地名;上卿:官名; 勇气:与现代汉语义同 【译】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作为赵国的将领征讨齐国,大败齐军, 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他凭借勇气在各国诸侯间闻名。
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14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010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14: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粤考趋势】实词的考查绝大多数是常见常用的词语。
在2008年的套高考试卷中,共涉及70个;其中“责”“拜”“徒”“诣”“致”均出现多次出现,单音节出现65次,双音节出现3次。
考生平时复习时,只注意《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常用实词是远远不够的,常见实词应引起高度重视。
古今异义的考查,主要出现三种形式:①在考查实词中综合考查,如:广东卷的“悦服”、湖北卷的“羁旅”;②单独命题考试,如上海卷的“宾客”“观览”“衣冠”“东西”;③偶尔在文言翻译中综合考查,如2005年全国卷Ⅱ的“妻子”。
对于通假的考查也在对实词理解、翻译句子中得到体现,如2006年福建卷在考查实词时考到了“责-债”,在翻译中考到了“振-赈”“罢-疲”; 2006年浙江卷在考查实词时考到了“属-嘱”;2004年湖北卷第11题C、D项考到“趣-促”“闲-娴”。
广东高考历年所考词语均在120个实词以内。
以单音节词为主。
【考点透析】应掌握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一)古今异义古今词义变化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感情色彩变化。
如:古今异义,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的古今词义不同,尤其是后者,容易造成用今义解释古义,它也是高考常考的热点。
以《逍遥游》为例: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天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
了解古今词义变化的规律,是为了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二)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且属于不同词类。
学习一词多义知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
如“引”:(三)古字通假通假的具体情况:识别通假字的方法:(四)词类活用古诗文中,实词的某个词属于哪一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但是,也是某些词在进入句子以后,它的词性可以改变,它的用法可以改变,这就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①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②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③名词、动词作状语;④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用方法;⑤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等。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阅读文意概括分析
命题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思,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 方式 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设误方式
比对 方法
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对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 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 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注意是否曲解了人物行为的主动与被动 方式等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2021年全国甲卷第12题D项)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 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 原文: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 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 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 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 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 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
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 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 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 而还。(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答案 有误。“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中的“主动”错。从 原文来看,应是契丹主动议和,而非宋朝皇帝。选项曲解了人物行为的主
说其中一个
比对 注意选项中“于是”“因此”“所以”“以致”等表因果的词语, 方法 与原文相关句子比对一下,看因果关系是否成立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2021年全国乙卷第12题D项)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 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 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原文: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 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 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 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 戒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言文阅读)好题练习(附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言文阅读)好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贞观六年,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
若天下义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请之不已,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
上曰:“公不欲朕封禅,以社稷..未安邪?”曰:“安矣。
”“四夷..未服邪?”曰:“服矣。
”“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廪尚虚,且远夷君长,皆当扈从,此乃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
况赏赍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
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
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
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
”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
”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
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
贞观七年,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是岁,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属,上谕以“旧有气疾,恐登高增剧,公等勿复言”。
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
上怒,命追至长安面诘之。
仁轨曰:“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
”征曰:“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
”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
上将幸同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稔,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
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
”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
(节选自《资治通鉴ꞏ唐纪》)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B.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C.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D.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后借指国家。
2024年新高考解码高中文言文考点和读文方法
变化:加入词意的考查,与课文中词意作比较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陵擅长骑马射箭,受命在酒泉、张掖训练军队。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李陵 请求以少击众,率五千步卒深入单于王庭,王夫之认为这是“自炫其勇”。 B.李陵遭遇单于三万人马,奋力作战,单于震恐,召八万人围攻李陵,李陵率军杀 敌数千。对于李陵的战功,司马迁称赞他虽败犹荣,而王夫之则未置一词。 C.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马迁竭力替李陵辩白。王夫之认为,司马迁这样做 的原因,是担心如果不及时为李陵掩饰罪过,就会损害李广的声誉。 D.武帝误信李陵帮助匈奴训练军队,诛杀李陵家族,其实帮助匈奴的是李绪。 王夫之认为,即便灭族之祸可以归罪于李绪,李陵的罪责也无可推卸。
所采用的游说策 表也,臣者景也”,这
略有什么不同? 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
请简要概括
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活动三 总览高考考题 明确读文方法
常考的几种史书体例
01
纪传体
02
编年体
03
纪事本 末体
04
国别体
[洞悉考向] 1.选择题 文言文的两道选择题分别为文言知识理解题、概述文本内容题。 2.主观题 三道主观题为文言文断句题、文言文翻译题和简答题。 翻译题突出了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句式和用法、古代文 化知识等的考查。 简答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并准确、简洁表述的能力。看似难度不 大,其实暗含着对思维能力的考查,需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虽 全国有益,非所贵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 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 。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 ,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②,孟贲怒之, 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 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 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 操,高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 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 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1)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1)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尚志斋说宋·虞集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
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
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
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1)也。
不以圣贤为准的(2)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
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
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
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
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尚;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
此立志始终不可渝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
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
”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此之谓也。
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各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
尝遣济也受业于予。
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
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
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
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注释】①正鹄:靶心。
②准的:标准。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挽必圆,视必审审:仔细B. 其亦可以少警矣乎警:警惕C. 此立志始终不可渝者也渝:说明D. 援笔书所欲言援:持,执持(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B. 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 和而有制,严而不离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D. 尝遗济也受业于予不拘于时,学于余(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头用射箭作比喻,是为了形象地说明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读者对“立志”这个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考点14 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
(4)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 可稍削之。
译: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 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5)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 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译:每当诏令交下来讨论时,各位老先生都不能说什么, 贾生都一一对答,每个人都感到他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
考点14 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
文言文阅读
一、考点解读 文言文语句翻译是文言文阅读题中的难点和重点, 主要是考查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考查 学生对古代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 式、古今异义等基本文言知识的理解,以及准确地将 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考纲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 (3)若理、解所与、现为代、汉焉语、不也同、的以句、式因和、用于法、与、则、 • 者不、同之的”句等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互文等,翻译含有这些 修辞手法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手法的 特点进行意译。解答此类试题,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文修辞知识,
二、知识储备——(四)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留心文言文修辞现象;二要结合语境,把握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 关系,确定使用的修辞手法,恰当翻译。 2.掌握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重在“信”“达”
译: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 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
(9)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 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4分)
译: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 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简答题指导+课件35张
当堂检测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奉使河东。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修曰:“麟州,天险, 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 省转输,于策为便。”由是州得存。又言:“忻、代、岢岚多禁地废田,愿令民得耕之,不然,将为 敌有。”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欧阳修奉命出使河东时,做了哪些利民之事?请简要概括。
【考题解读】
在文言文阅读中,设置简答题,意在引导学生注重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归纳以及对内容的概括分析。该 题型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导向教学,加强学生对文言 文学习备考中“文”的重视,进一步破除文言文学 习就是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的弊端,而让学生 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上,这样可 以更好地实现文化继承的核心素养能力考查。因此 ,对这种新增题型要予以充分重视。
胸有大志、刻苦自励、心忧天下(范仲淹有志于天下中的范仲淹)
善于发现人才、有慈爱之心、乐于助人(邴原泣学中的老师)
淡泊名利、爱好自然(陶渊明)
4.百姓——善良、孝顺、正直,忠厚老实、不贪恋钱财,信守承诺、克勤克俭 事例: 克勤克俭、坚守志节的中国妇女(孟母三迁中的孟母) 信守承诺(急不相弃中的华歆) 镇定(覆巢之下中的孔融的儿子) 重视朋友义气(舍生取义中的荀巨伯) 孝顺(锅巴救命中的陈某) 仔细观察(戴嵩画牛中的牧童) 孝顺(陆绩怀橘中的陆绩) 强烈的求学愿望、勤奋学习(邴原泣学中的邴原) 忠厚、守信、老实,孝顺、正直、有同情心、办事细心缜密、不贪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选择题)(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选择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三项很多时候是结合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区分开来。
三项内容是一个层层深入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在试卷中,表现为一道综合分析判断题。
这是考查考生全面把握文言阅读材料内容与主旨的“压轴题”,每年必考。
这类题常常以选出错误选项的形式来设置,因而探究命题人错项陷阱设置的类型,进而掌握应对方法,对提高考生的辨别能力,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文意理解的正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从“5个角度”比对、“10个设误点”判断命题“3大特点”“5个角度”比对、“10个设误点”判断①四个选项基本按行文顺序设置,用现代汉语表述,且内容属于文章主要部分。
按顺序设置,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
②由过去的“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改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偏向于转述原文中人物的观点、看法,改变了过去先“概括”后“分析”的语言模式。
③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项错误也非全错,而是错一点,往往是“概括”无错,“分析”有瑕。
故在比对时可重点关注分析印证的部分文字。
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参照下面5个比对角度和10个常设误点,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角度一:比对人物张冠李戴误解形象角度二:比对时间、地点时序颠倒空间错位角度三:比对关键词语曲解文意归纳不全角度四:比对内容无中生有以偏概全角度五:比对关系改变因果事件杂糅角度一比对人物,避免张冠李戴命题设误张冠李戴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物的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导致对象错位。
误解形象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比对方法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
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高三高考考纲讲解及试题分析文言文阅读PPT文档61页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精准分析文意+课件
3.结合语境,仔细分析比对
在理解与分析选文内容的过程中,先读选项,然后将选项中的每句话 在锁定的原文区域中一一比对。
要特别注意难懂字词的理解,还要注意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看 是否存在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 内容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 连、任意拔高等错误。
精准分析文意
知识图要
典例探究
精准分析文意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够对文本信息进行分析和 概括,这些“信息”在文中具体表现为具有某些特定含义的文言词语和 句子。
因此,必须在理解选文的句意、文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主要意思, 系统梳理、归纳给出的材料,并从中整理、筛选出与某一主题有关的文 句。
1.通读全文,弄清相关内容
在答选择题三步骤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第三步了。
选项内容多是命题人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比对法就是把选项 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反复推敲,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 方,进而排除干扰项,得出正确答案。
比对法主要是从关键词语、人物、时间、地点、添加内容、句间关系 等方面进行比对。
例1.阅读下列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陷阱”一 :曲解文意
一、比对关键词语,看是否曲解文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思,从而制造干扰项干 命题方式 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设误方式。
比对方法
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对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 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 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注意是否曲解了人物行为 的主动与被动方式等。
到魏忠贤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 【原文】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 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2021-2022年高考语文必考点集训(14)文言文阅读(2)(含答案解析)
2021-2022年高考语文必考点集训(14)文言文阅读(2)(含答案解析)学,古也。
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子之恭也.。
当涂①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坎.而置之屋壁。
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②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
及冬,则.有边事,当涂兵之冲.,上下震摇。
侯下车..,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
饥者饱,坏者筑。
赤白囊③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
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
侯语教授沈瀛曰:“学如是!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客有过而叹曰:“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
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而.办。
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客于是又有叹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下,传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万世无敝者也。
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有他哉?人而已耳!财用之不给,甲兵之不强,人才之不多,宁真不可为耶?《诗》曰:‘无竞维人。
’谓予不信,请视新学。
”夏四月既望,历阳张某记。
【注】 ①当涂,古县名,宋代称太平州,今属安徽。
②王侯秬,王秬,时为太平州知州;侯,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
③赤白囊,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坎.而置之屋壁 坎:挖洞。
B .当涂兵之冲.冲:突袭,冲击。
C .侯下车..下车:初到任。
D .力不赡.耳 赡:足,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臣子之恭也.将以有为也.B.⎩⎨⎧及冬,则.有边事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C.⎩⎨⎧颐指而.办吾尝跂而.望矣D.⎩⎨⎧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夫晋,何厌之.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本文名为“学记”,却略于州学本身的具体描述,将重心置于有救民兴学之功的王秬,塑造了一位勤政崇学的地方官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4 文言文阅读 【2012高考考纲解读】 2012年《考试大纲》规定“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一、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高考考点】 考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
需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
文言实词的考查常常是对某个实词提供四种解释,要求选出正确答案。
或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或错误的一项。
考点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解说】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二是“在文中的用法”,两者都是对考查范围进行的限定。
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是指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凭空地去历数哪些个常见文言虚词具有哪些种用法。
考点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考点解说】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包括以下考点: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了解这些特殊句式与用法,是指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理解与辨别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去抽象记忆到底有哪些种特殊句式与用法,以及它们的具体情况如何。
这里的不同用法指词类活用和句法一样都属于语法范畴。
同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语法并没有太大不同,但毕竟有一定的差别。
我们可以将这些“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限定在古今语法相异的主要方面。
考点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及断句 【考点解说】本考点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翻译成现代汉语”。
“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基本包括三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能够概括其主要内容或含义;二是能够理解分句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翻译成现代汉语”,从2002年起,由客观性试题变为主观性试题,要求将文言文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文言语句翻译题成为常考、必考内容,其分值也在逐年上升,因此,我们必须“取法于课内,积累于课外”。
考点5:筛选文中的信息 【考点解说】“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事、情、理、言、时、地等主要信息,从而对试题提供的选项信息进行辨析和判断,或者根据试题要求对有关信息进行提炼表述。
考查的基本题型是客观选择题型。
考查考生对某一方面综合信息进行筛选和辨识的能力,这是高考考查的主导题型;从阅读材料中选出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要求选出符合某一方面信息的选项,这是高考的辅助题型。
考点6: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地分析所叙述的事件或所说明的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感情倾向有时较直露,有时含蓄,因此,要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抽象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加以“概括”。
【考点回顾】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
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
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
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
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
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太后亦喜。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 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 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延缓 【答案】B 【解析】A项“奇”,意动用法,“以……为奇”;C项“诛”是杀的意思;D项“弛”是松懈、松弛的意思。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B。
所考查的实词在中学阶段都学过且出现频率较高,其词义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留存。
要求根据具体语境把握含义。
【答案】D 【解析】A项第一个“其”代词,他、他的;第二个“其”副词,表祁使语气,一定。
B项第一个“之”代词,他;第二个“之”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C项第一个“以”介词,用;第二个“以”连词,表目的,来。
D项第一个“乃”副词,却,竟然;第二个“乃”副词,竟然。
【答案】C 【解析】①是李迪性格才能,④是李迪因先前忤章献皇后意而被贬,⑤是李迪欲为皇上祈祷好年成。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
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
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答案】D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问段断句。
李 迪 贤 相 也 方 仁 宗 初 立 章 献 临 朝 颇 挟 其 才 将 有 专 制 之 患 迪 正 色 危 言能 使 宦 官 近习 不 敢 窥 觎 而 仁 宗 君 德 日 就 章 献 亦 全 令 名 古 人 所 谓 社 稷 臣 与 斯 见 之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给文言文段断句”能力层级B, 这是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文言文的有效手段之一。
古人很重视辨明句读,韩愈在《师说》中说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中的“小学”,指的就是学句读(学断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 译文: 。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译文: 。
【答案】①(太后)对李迪说:“你从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大事,大概错了。
”②皇帝下令不同意,但是认为他的胸襟很豪迈。
附: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它的祖先是赵郡人。
曾祖父为了避开五代的战乱,把全家迁到了濮地。
李迪深厚有器量,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拜见柳开,柳开感到很惊奇,说,“你是辅才啊。
”后来参加考试以第一名中进士,被提拔做知制诰。
宋真宗到亳州去,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做亳州知县。
一群亡卒洗劫城邑,政府派兵抓捕,很长时间都没有抓到。
李迪上任之后,召回所有派出去的士兵,暗中察访贼寇的藏身之处,亲自部署骁勇精锐的士兵,一举擒获贼寇,然后斩首示众。
当初,皇帝将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屡次上书劝谏,认为章献出身贫寒,不可母仪天下。
章献深深地恨他。
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
周怀政被杀,皇帝非常生气,想责怪到太子,群臣没有任敢说话的。
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
”皇帝豁然大悟,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
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朝政,把寇准贬到雷州,认为李迪和他们是朋党,把李迪贬到衡州。
丁谓派人迫害他,没有成功,任河南的知府。
到京师来朝拜,当时太后垂帘听政,对李迪说:“你从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大事,大概错了。
”现在我把皇帝保养到这种程度,你认为怎么样啊?”李迪回答说:“我深受先帝恩惠,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不知到这种地步。
”太后也很高兴。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书沈通明事 汪琬 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
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
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
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
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
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
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
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
及一旦偾决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
呜呼!其真乏才也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A.遂 属:托付 B.皆逡巡 引却:后退 C.通明故 魁垒:高大 D. 率:率领正、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
(1)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2)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3)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淮安的沈通明,曾经做过前明朝的总兵官。
他行侠仗义,重义轻财,士大夫都称道他。
顺治二年,先前有个巡抚叫田仰的人,一向知道沈通明的为人,很是礼待他;等看到明朝大势已去即将灭亡,于是就把家人托付给沈通明,而自己浮海远去。
沈藏通明匿田仰的妻子和孩子到其他地方。
恰逢清军渡淮河,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当时沈通明已经不出门很长时间了。
围捕的人包围了沈通明的住所,沈通明来到卧室,饮酒几碗,撕裂沈通明,是个身材高大的大丈夫,有漂亮的胡须,把饮酒作为豪爽的事情。
每次喝醉之后就在邓州的街市上大呼小叫,全街上得人都认为他是个狂人。
彭公子,邓州人,向来在江淮间有声望,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了解到沈通明的住址,徒步前往和他交谈,沈通明默不作声。
等知道是彭巡抚,才非常高兴地如实相告。
彭公抓住他的手说:“先生的状貌稍畀,一定有物色的,不是我其谁为鲁朱家呢?”带着沈通明一起回家,日夜与沈通明纵酒,非常高兴。
住了很长时间,遇大赦才得以外出。
沈通明少年以勇力著名,曾经和强盗决斗,强盗用箭射中他的胸部,沈通明即拔箭撕开甲裳裹好他的创口,去追逐开弓的强盗,最后杀了那人才回来,一军将士都钦佩他。
如今年已八十多岁,膂力稍衰减了,饮酒还不减少时,任侠自喜,还像过去一样。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朱昭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 摄:代理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 婴:环绕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 薄:削弱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乘:追逐要做好此类题目,一是靠平时多积累,二是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言环境进行推断,两者结合,则问题迎刃而解。
排除法作此类题目较简便快捷的方法。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在做此类题时,选项中每一个意思都要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地方,注意排除把“无”说成“有”和“曲解意思”的干扰。
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
2)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