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24学年高三第五次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24学年高三第五次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试卷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隶变”是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起点,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汉字形态逐渐由线条圆转、依类象形的篆书,转向点画顿挫、笔性丰富、渐趋平直的隶书,变得更容易辨识。

“隶变”一词在唐代唐玄度的《新加九经字样》中便有提及,后见于宋代郭忠恕的《佩觿》、宋代徐铉校注的《说文解字》等。

一般认为,隶变始于秦国文字,是俗体流行所推动的结果。

然而,隶变这一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我认为,从战国楚简中亦可追寻到部分“隶变”的踪迹以及书法艺术的自觉演变。

学界曾有观点认为,在秦朝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后,楚文或毁于秦火,或葬于地下。

楚文的消失似乎显得顺理成章,但事实却没有那么简单。

“书同文”所统一的主要是公文用语和用字规范,六国多样化的书写习惯是难以同一的,因此楚文的融合、转化、演进具备一定可能性。

从现有文献、文物来看,楚简的书体、字体和笔法形态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具备了毛笔书写、多面出锋、用墨自然、笔性灵动、点画多样、提按顿挫、平直折转等书法艺术元素。

这些包含篆、草、隶、楷、行点画的楚简文字,极富人文笔性,其点画的多样性成为一种生生不息的书法艺术母体。

楚国简帛文字的多样性亦造就了不同书风,各个篇目,自成系统。

仅以部分郭店楚墓竹简为例,《唐虞之道》温润静穆、淳朴内敛;《尊德义》苍茫奔放、起伏跌宕;《老子·甲》整齐严谨、雅致精微。

关于楚帛文字,郭沫若先生认为:“体式简略,形态扁平,接近于后代的隶书。

”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也认为:“如果秦没有统一全中国,六国文字的俗体迟早也是会演变成类似隶书的新字体的。

”可以推断,至少在楚国简帛文字中可能存在与隶变相似的形变现象,楚文字书法艺术的“今文”趋势,不仅彰显了其笔理墨妙,更蕴含着一种自觉的人文精神。

对于隶变的探讨,离不开关于书法正体和俗体问题的研究。

《说文解字·序》有“著于竹帛谓之书”。

王国维指出:“掌文书者亦皆谓之史,则史之职专以藏书、读书、作书为事。

”这些“掌文书者”均为诸侯国史官,而不像汉代简牍更多来自佣书和刀笔小吏,他们抄写大量经典所使用的应为官方通行文字。

在古文向今文转化的探索和自然演化中,各诸侯国史官“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在文字中凝结着各自的人文特质,使得多种新形体出现。

这些形体均可视作汉字形体正常演化的产物。

所以,我认为“隶变” 是在大量古书经典的创作、研究、传抄中发生的,所谓俗体的推动仅是促成汉字形体演变的动因之一。

追寻隶变之踪,可以一窥中国书法逐步走向自觉的历程,体味汉字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更加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选自孟鸿声《追寻隶书演变之踪》)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隶变是指汉字形态由篆书向隶书转化的过程,它是现代汉字的起点。

B.隶变是从秦国开始的,这是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C.隶书吸收了楚简的字体和笔法形态,是对楚简的融合、转化、演进。

D.隶变是中国书法艺术的自觉演变,汉字背后蕴含着自觉的人文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在介绍“隶变”相关情况的基础上,针对一般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领起全文。

B.文章主体部分之所以从楚简谈起,意在说明文字的形变蕴含着一种自觉的人文精神。

C.第三段的事实论证和引用论证都说明了楚简的特点,增强了论证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D.第四段通过事实论证说明“隶变”是在大量古书经典的创作、研究、传抄中发生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篆书线条圆转、依类象形,不容易辨识,其向隶书转变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不完全是俗体推动的结果。

B.秦王朝颁布“书同文”的政令,主要是统一了公文用语和用字规范,却无法统一六国多样化的书写习惯。

C.楚简文字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已经包含了篆、草、隶、楷、行等点画,这些点画成为书法艺术的母体。

D.汉字形体正常演化的途径在于各诸侯国史官,正是他们各具人文特质的书写,导致了多种新形体出现。

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画家画天空,背后有科学
爱德华·蒙克的《呐喊》中,天空充满了红色的颜料,它们像一大块黏乎乎的东西,看起来如此沉重,似乎即将压下来。

这夸张的色彩也许不是画家的随意泼墨,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物理学家唐纳德·奥尔森在《天空和望远镜》杂志中指出,蒙克画中的红色天空,也许是一种自然现象。

那些传世画作往往反映了真实的气候环境情况。

希腊气象局科学家赫里斯托斯·泽雷弗斯所带领的科研小组也作了类似的研究。

他们搜集了554幅日落油画和水彩画。

这些画作分别出自12位著名画家之手,其中包括法国印象主义画家德加、奥地利画家克里姆特、荷兰画家伦勃朗、德国宫廷画师鲁本斯等。

最后他们把研究论文发表于《大气化学与物理学》杂志上。

该论文分析了16世纪以来554幅描绘日落景象的名画中红绿两色的使用频率,结果表明,在过去的100年中,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浓度一直呈上升趋势。

他们认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大气中粉尘含量上升,这会阻碍阳光进入大气层,导致全球暗化。

英国伯明翰大学气象学家约翰·托宁多年来也一直在苦心研究各个时期英格兰各地的天气状况,他意外发现莫奈旅居伦敦期间的作品为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莫奈创作于那时期的画作中,阳光在泰晤士河上跳跃闪耀,天空呈现出奇异的色彩变化。

约翰·托宁想到,这些丰富的颜色并非出于莫奈头脑中的艺术幻想,而是来自真实的伦敦生活。

那漫天黄色,应是高硫含量的煤燃烧后烟尘和硫酸盐颗粒散布到空气中,成为水蒸气的凝结核所致,在此条件下形成的雾霾比自然形成的雾更为持久。

比较巧合的是,狄更斯在其有关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小说《雾都孤儿》中也写道:“在
城市边缘地带,雾是深黄色的。

靠里一点儿,是棕色的。

再靠里一点儿,棕色再深一些。

直到商业区的中心地带,雾是赭黑色的。


科学家去作了验证,选取莫奈1898—1900年创作的9幅作品,结合他同一时期的信件和日记,与美国海军天文台的数据对照。

令他们惊叹的是,莫奈身为艺术家,却如同科学研究者一样,一丝不苟地记录了创作日期及太阳所处的位置,绝无臆造。

所以,印象派大师的确是非常可信地用手中画笔将伦敦当年的绝世光影留存于世的。

不过印象派大师的绚丽色彩,可能来自PM10之类的大气污染物,想到这点不免让人有些沮丧。

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中“沮丧”的原因的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A.蒙克的《呐喊》中,天空充满了红色的颜料,它们像一大块黏乎乎的东西,看起来如此沉重。

B.日落油画和水彩画中红绿两色的使用频率随着大气中粉尘含量的上升而上升。

C.原先人们对印象派大师作品艺术特色的认识可能是错误的。

PM10之类的大气污染物早已有之,这不免让人有些失落。

D.莫奈画作中那漫天黄色实为高硫含量的煤燃烧后的烟尘和硫酸盐颗粒散布到空气中形成的雾霾。

2.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一些著名画家笔下夸张的色彩,一定程度上是大气污染等自然现象的真实呈现。

B.艺术家莫奈对创作日期及太阳所处位置的客观记录,与美国海军天文台同期的数据对照,相当客观。

C.研究者认为,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浓度呈上升趋势能导致全球暗化,不过并非都由人为因素造成。

D.约翰·托宁多年来对英格兰各个时期各地的天气状况的苦心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得益于他一开始就对莫奈旅居伦敦期间的作品进行研究。

3.从科学家对画家和作家作品的研究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菜花(节选)
冯德英
沉闷的雷声越来越大,它似乎要冲出浓云的束缚,撕碎云层,解脱出来。

那耀眼的闪电的蓝光急骤驰过,克嚓嚓的巨雷随之轰响,震得人心收紧,大地摇动,狂风无情地吹刮,瓢浇般的大雨遮天盖地直刺直压,粗大猛烈的雨柱,掀起一层尘埃。

一霎,到处是一片汪洋了。

部队都匍匐在城墙的周围,趴在掩体里.战士们都把衣服脱下,包盖着武器弹药。

而水顺着一个个黑红强壮的肌体,泉水般地往下流。

虽是初夏,北方的夜晚加上风雨,还是冷得使人打哆嗦。

战斗,黎明前的战斗!在激动着每个人的心!
母亲没有睡,紧抱着孩子坐在炕上。

望着那黜黑的窗户,心随着雨点在跳动。

母亲想到战士们都在雨地里,一定被雨淋得全身透湿,她多么盼着枪响啊!可是她又有些怕那枪响,因为她儿子和枪响有关,他会不会发生意外呢?!……
“咚咚咚!”一阵急促的打门声。

门声冲断母亲的思路,她忙赶出来。

院子里黑古隆咚,稀泥差点把她滑倒了。

“谁?”母亲问,
母亲一开门,婵子象从泥水里爬出来的,披头散发,一头撞进来,抱着母亲就哭。

“姨啊!那、那孔江子被鬼子抓去,挨打不过,把什么都招出来啦!我在屋里听得准准的……你快藏起来吧!姨啊……”婵子哭叫着。

“婵子!你快领家里人躲一躲,把菊生带好!我马上出门!”
母亲说着就走。

“嗤”一道闪电,克嚓嚓一声焦雷,母亲沉重地掉进泥水里……
母亲不顾一切地向前奔跑。

她的衣服早被淋湿,鞋子已跑掉,在及脚肘深的泥水里,迈着艰难的步子。

风吹散她的发髻,长长的灰白头发随风摔打。

骤雨猛烈地打到脸上,使她眼睛睁不开,头抬不起。

她怎么也站不稳,时时被刮倒在泥水里,她爬起来,又向前跑。

看不到路,她用手去摸,碰到墙上,她来不及管哪里碰伤哪里痛,忙折回来又向前冲!走,快走!跑,猛跑!冲,把全身的力量使出来,向前猛冲!
母亲跑到福昌饭店门口,听到几声枪响,接着忽忽拉拉一群人冲过来.她略一怔,忙叫道:
“德强!妈在这里!孔江子对鬼子说实话啦!你们快动手去啊!”
“砰砰砰!”街口上传来枪声。

“快!去告诉李班长,叫他们马上行动!”德强知道情况危急,忙对一个队员命令,见队员跑步走后,又对母亲说,“妈,你快走啊!”
“孩子,对面鬼子来啦!这是深胡同,一时跑不出去。

你们都快走,我留下对付他们!”母亲推搡着儿子说。

母亲为使儿子下决心,已开始向敌人来的方向迎去。

德强知道无法挽回,哭着将于司令员送他的左轮手枪塞进母亲手里。

“好,孩子!你快领同志们去开城门。

别哭,妈不一定死啊!快走!”母亲说着猛一把将儿子推开……
母亲生平第一次握到枪,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

她很镇静,感到武器有那么大的力量,无怪乎当战士的都那样勇教了。

她身子靠在墙上,一动不动地站着,似乎在休息。

一群敌人急急冲过来。

母亲把手枪对准敌人——她的手毕竟发颤——用力勾了两下扳机。

敌人狂乱地闪到两边,一个栽倒下去。

母亲正要再勾扳机,但被郝三一枪打中左胸。

她感到全身一状瘫痪着坐倒在墙根上……
战斗结束了!
母亲,她静静躺在担架上。

她的头被打破,前颜包着宽宽的绷带。

左面的肋骨被打断两根,身子只能仰躺着。

在灯光下,她的脸是那样苍白,那样没有血色。

“唉,别哭,孩子,妈不会死。

”母亲发现姜永泉和媚子,“你们都没有事?我不用你们看哪。


“大娘,没有事!”姜永泉忙安慰她说,“大娘,咱们已经胜利了!”
“啊,鬼子都完了!”母亲的眼里放出光彩,又不得不痛楚地皱紧眉毛。

“天亮了。

快扶我到门口看看!”
东方现出一片乳白色。

曙光以它无比的新生力量,终于击败顽强衰落的黑暗。

它以胜利者的姿态,带来了黎明!
一轮红日从朝流中欢快着跳出来。

万道金光,普射着暴风雨后清新的原野。

万物发出灿烂辉煌的微笑,来欢迎它的莅临,受着它的温暖,在它的照耀下成长。

“妈!看,红旗!”德强兴奋地叫道。

在解放了的城墙最高处,站着一个年青英俊的战士。

在他那草绿色军帽帽檐下的前额上,裹着洁白的绷带,肩上背着带刺刀的大枪。

他双手紧紧扶着旗杆。

火红的旗帜在半空中哗哗地飘扬。

红旗那艳丽血红的光芒,向四外普射开来!
母亲仰脸看着。

她那苍白的脸面迎着红旗和阳光,也泛起一层淡淡的红晕。

秀子忽然想起什么,把孩子给姜永泉抱着,自己急忙跑进屋,一会拿着那一大束鲜花跑回来。

“妈,今天是你的生日!给你……”秀子正要将花送给母亲,但立刻觉醒到母亲不能拿,又把花抱在怀里。

母亲注视着女儿手中的花。

鲜花被雨水沐浴得更加娇媚鲜艳,在朝阳中放着异彩。

在母亲眼中,最吸引她的不是那粉红色的月季花、暗红色的芍药花,而是夹在这些大花中的金黄色的苦菜花。

看着看着,母亲觉得眼前一片金光,到处都开放着苦莱花。

母亲像尝到了苦莱根的清凉可口的苦味,嗅到了苦菜花的馨香,她嘴唇两旁那两道明显的深细皱纹,微微抽动,流露出虽然苦楚可是幸福的微笑。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处运用了环境描写,如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力的渲染了在战斗开始之前的紧张氛围,战斗结束后的环境描写又传达出胜利的喜悦。

B.小说以细节传神,如“战士们都把衣服脱下,包盖着武器弹药”,“她怎么也站不稳,时时被刮倒在泥水里”,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小说运用了典型的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如“她又有些怕那枪响,因为她儿子和枪响有关”,写出了母亲对战争的恐惧,对自己儿子的担心。

D.选文中有意略写紧张的战斗场面,而以大量的笔墨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及神情进行描写,以突出人物的典型性,从而进一步突出小说的主题。

2.选文刻画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

请谈谈选文塑造的母亲形象。

3.请结合最后一段文字探究“苦菜花”的深刻内涵。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各题。

王安礼,字和甫,安石之弟也。

早登科
..,从河东唐介辟。

(吕公弼)荐安礼于朝,神宗召对,欲骤用之。

安石当国,
辞,以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

他日得见,命之坐,有司言八品
..官无赐坐者,特命之。

迁直集贤院,出知润州、湖
州,召为开封府判官。

尝偕府尹奏事,既退,独留访以天下事,帝甚乡纳。

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
...。

苏轼下御史狱,势危甚,无敢救者。

安礼从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

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

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

”帝曰:“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李定、张璪皆擿使勿救,安礼不答,轼以故得轻比。

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事至立断。

前滞讼不得其情,及且按而未论者几万人,安礼剖决,未三月,三狱院及畿、
赤十九邑,囚系皆空。

书揭于府前,辽使过而见之,叹息夸异。

帝闻之,喜曰:“昔秦内史廖从容俎豆
..,以夺由余之谋,今安礼能勤吏事,骇动殊邻,于古无愧矣。

”特升一阶。

帝数失皇子,太史言民墓多迫京城,故不利国嗣,诏悉改卜,无虏数十万计,众汹惧。

安礼谏曰:“文王ト世三十,其政先于掩骼埋胔,未闻迁人之冢以利其嗣者。

”帝恻然而罢。

久之,御史张汝贤论其过,以端明殿学士知江宁府,汝贤亦罢。

绍圣初,还职,知永兴军。

二年,知太原府。

苦风痹,卧帐中决事,下不敢欺。

卒,年六十二,赠右银青光禄大夫。

(节选自《宋史•王安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B.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C.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D.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科,也称登第。

一般考中进士以上就可称登科,但民间有“大小登科”的说法,结婚被称为“小登科”。

B.八品,古代官员分九品十八级,正八品是第十五级。

宋代秘书郎、著作佐郎、国子博士等都属于八品官。

C.起居注,记录古代帝王、皇子和后妃的言行。

从汉以后,几乎历代都有起居注,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D.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

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文中指祭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礼才华出众。

由于当时王安石执政,他主动推辞皇帝的任命,只担任了小小的八品官。

但他关于国事的见解却得到了皇帝的赏识。

B.王安礼为人正直。

苏轼被关进御史狱,情势很危急,没有人敢救他。

王安礼却坦然向皇帝进谏,请求宽赦苏轼,不要因言治罪。

C.王安礼善于断案。

其前任审理不妥的案子,王安礼都从轻发落,释放了犯人,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十九个县的囚室都空了。

D.王安礼敢于进谏。

他用文王治政首先就是掩埋路边尸骨的例子,劝说皇帝收回迁移百姓墓地的诏令。

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偕府尹奏事,既退,独留访以天下事,帝甚乡纳。

(2)今安礼能勤吏事,骇动殊邻,于古无愧矣。

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清明前一日(清)
李渔①
正当离乱世,莫说艳阳天。

地冷易寒食,烽多难禁烟。

战场花是血,驿路柳为鞭。

荒垅关山隔,凭谁寄纸钱?
(注)李渔(1611-约1679),清代剧作家及戏剧理论家。

顺治二年(1645 年),清军攻占南京,南明弘光政权灭亡。

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攻占金华并屠城,民族英雄朱大典全家自焚,诗人逃入深山,作此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之前是寒食节,这首诗是诗人对战乱时期的寒食节的社会实录,具有诗史的性质。

B.颔联写春寒料峭,诗人在战火连天、辗转颠簸的避乱生活中,吃冷食来纪念寒食节。

C.颈联用比喻手法,写春天的红花绿柳,犹如战场上死伤者的鲜血和催马厮斗的鞭子。

D.尾联诗人感叹关山阻隔,无法祭扫,恨战乱,念祖上,悼英雄,言简意深,诗短情长。

2.本诗从逃难者的视角来写,把客观现实和主观感受完美交融,请结合诗歌前三联简要赏析。

6、下面是某校选取校级三好学生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7、微写作
《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六部经典名著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所熟知。

请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00字左右。

①有很多人喜欢外出旅行时带上书。

如果外出旅行需要从这六本书里选择一本,你会带哪一本呢?请谈谈你的理由。

要求结合书的内容或艺术特点等,言之有理。

②某同学在名著阅读交流会上说:痛苦能让一个人变得坚强;痛苦也能让一个人变得脆弱。

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从以下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其相关情节加以说明。

香菱、贾探春(《红楼梦》)孙少平、田润叶(《平凡的世界》)
华子良、刘思扬(《红岩》)桑地亚哥(《老人与海》)
天保、傩送(《边城》)单四嫂子(《明天》)
③这六部作品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人物形象。

请从这六部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形象,以“,我看到了你灼热的心”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

要求在横线上填写人物名字,结合书中的具体内容。

8、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80字左右。

①中华民族有着英雄书写的悠久历史。

远古时代,“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坚忍不拔和一心为民的品质与情怀;在现当代,英雄主义的书写被赋予极强的“唤醒”功能。

请从《平凡的世界》《红岩》《呐喊》《边城》中选择一个英雄人物,谈谈他(她)的“唤醒”功能。

要求:符合原著,表达清晰。

②垃圾分类是一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生活环境,节约使用资源。

继上海之后,北京将于2020年5月1日大力推行垃圾分类。

为助力此项措施的推行,请提出你的合理性建议。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③“逆行者”是指那些灾难来临之际逆着逃生的方向朝着灾难点儿进发的人们。

不管是在扑灭四川凉山森林火灾时不幸殉职的多名消防战士,还是在疫情蔓延时临危受命的84岁的钟南山、73岁的李兰娟和那些不惧生死的白衣天使,他们都是和平年代的“最美逆行者”。

请你为他们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诗歌。

要求:感情真挚,语言流畅。

9、乔布斯的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史蒂夫·乔布斯(1955-2011),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在苹果公司数十年的起落与复兴中,他以敏锐的触觉和过人的智慧,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讯、娱乐乃至生活的方式,被誉为“改变世界的天才”。

他说:“成就一番伟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

如果你还没能找到让自己热爱的事业,继续寻找,不要放弃。

跟随自己的心,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