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结课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诗经》的爱情主题及艺术特色
邢丹琦林学类13-1 130114118 10号
摘要:爱情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吟诵的对象,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 305 篇作品,这些诗歌多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诗经》中关于爱情婚姻的诗歌有近 80 首,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恋爱婚姻的各个方面,诗句描写细腻隽永,名句比比皆是,广为流传,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婚姻生活的快乐和痛苦。

同时《诗经》采用多样的艺术手法和语言形式,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处处体现出朴素自然的美。

关键词:诗经;爱情;艺术手法;语言形式
《诗经》开辟了中国文学抒情诗的先河,而爱情诗则是其中重要的主题之一,“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反映婚姻爱情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甜蜜诗篇,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日常的生活篇章,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闺怨诗以及单向恋慕给青年小伙带来急切焦虑的相思诗等等,她几乎囊括了人类爱情生活的各个阶段,展示着古代人民的婚恋生活。

同时《诗经》采用“赋比兴”的三种典型表现方法,运用多种语言形式,很好的表达了人们自然淳朴的感情,处处坦露真诚,感人至深。

可谓是“淳朴的内容,淳朴的感情,淳朴的语言”的完美结合。

一、《诗经》中的爱情主题
1、甜蜜恋爱生活
《诗经》中的爱情诗有很多描写男女爱情的热烈浪漫、真诚大胆、率真质朴,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男女追求爱情时不顾一切的勇气,不顾礼教和贞洁观念的束缚,抛却世俗功利的念头,爱了就大胆追求,表现出一种纯真美好的情感和对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

如《诗经》开篇《关雎》就是这样一首热烈感人的情歌。

诗歌讲述一个男子爱上了一位美女,追求不到却昼夜思念。

面对悠悠的河水和水中流动的水草,心中思念的淑女的影子时时出现在眼前,他痛苦不堪,以至出现幻觉,看到两人成为情侣并弹琴鼓瑟,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诗中男子毫不掩饰自己浓烈而真挚的感情,大胆地表白自己的愿望和对女子的思念,这种大胆而真诚的相思之情,展现了男女爱情的率真,是人性本能和生命欲望的自然流露。

[1]
男子爱慕女子,不是逼婚、抢婚,而是想象以琴瑟交好她,以钟鼓之乐娶来她,表现了贵族的文明婚爱,更是体现出人文美,体现出感情的至真至纯。

又如《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出东门啊,出东门,东门姑娘好像一片彩云屯,可却都不是我的心上人。

我思念的人啊,只有你。

男子的真挚告白是否能打动少女的心?我想,不用多说,如果我是那女子,定会被深深感动,早已沉迷。

《静女》一篇,更是给人印象深刻,女主人公并不是囿于封建礼教,她有着活泼诙谐的天性,虽然急着见到心上人,可是却偏偏要考验一下对方的忠诚与耐心,便藏在城墙的角落里观察心上人,知道小伙子急得扎耳挠噻,女子才出来,
给焦急的心上人一个惊喜。

这样的约会惊喜,似乎在当代的我们开来也是十分有趣甜蜜的。

痴情的男主人公与活泼可爱的女主人公的形象便跃然纸上,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2、反抗封建压迫
古人非常强调婚姻、家庭的重要意义,用各种手段来干预婚姻和家庭,因此那时的青年男女是没有爱情自由的,相反往往会受到各种压抑和阻挠。

而受压抑的又是女性占多数,也是女性的反抗最坚决。

[2]她们愿意为爱情付出一切,一旦陷入爱情,他们会不顾亲人和习俗的阻挠,大胆说出:“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被柏舟,在彼河侧。

髧彼两髦,实给我特。

这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柏舟》)。

然而当她们得到幸福时,也会自然地唱出“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木瓜》)。

正因为《诗经》中有太多对爱情露骨的直白,古代许多儒学家们,往往将《诗经》说成是“淫诗”,认为其内容有伤风化,不应该成为人们学习的对象。

然而在我看来,诗经是十分神圣淳朴的,例如《邶风·柏舟》中说:“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说是一个女子有了一个适合自己的意中人,可是父母不同意,她大声呼号“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说你们不体谅我的心愿,我死也要和他在一起。

这种表达,多么直率大胆。

先民们的天真烂漫和心无杂念,如同狂风暴雨洗后的天空,高远而纯净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诗经》里面充满了生命的欢欣,充满了野性、活力和美。

所以才有了孔子对《诗经》的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当时封建礼教控制的社会,家庭的反对与社会舆论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阻碍。

如《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由于受到家长的阻挠,人言的摧残,女主人公不敢表露爱情,害怕情人到来,并反复劝告其不要采取过激行动。

直言相告,明确要求,揭示了少女在爱情上内心的痛苦、矛盾及冲突。

反映了自由恋爱受到礼教限制的痛苦。

[3]女主人公由于怕“父母”之言而不敢与情人幽会,说明“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对青年男女的阻力很大。

同时提到“畏我诸兄”、“畏人之多言”,说明当时已存在一种反对恋爱自由的社会舆论。

女子的痛苦歌声,实际上是对封建礼教的控诉。

3、真爱跨越生死
古代青年男女的爱情大都是十分真挚、坚贞的,这种爱情往往能够跨越生死,即使一方离去,另一方的感情也依旧强烈,思念怀恋之情定会萦绕心头。

如此坚贞的爱情,怎能不让今天的我们为之动容。

如诗经中的《邶风·绿衣》是男子悼亡的情诗,又如《唐风·葛生》则是女子悼念情人的悲歌。

《绿衣》表达丈夫悼念亡妻的深长感情。

诗人目睹亡妻遗物,倍生伤感,由此浮想联翩。

由衣而联想到治丝,惋惜亡妻治家的能干。

想到亡妻的贤德,“我思古人,俾无訧兮,”正是俗话所言,家有贤妻,夫无横祸。

描写细腻,情感丰富。

构思巧妙,由外入里,层层生发。

衣裳多色见于外,衣裳之丝见于内。

再由“治”丝条理,联想办事的条理,才使“无訧”,讲而深入到身心内部,体肤由而凉爽,再到“实获我心”的情感深处,若断若续,含蓄委婉,缠绵悱恻。

[4]《葛生》也是一首悼念死去的爱人的作品。

诗从葛藤写起,或者正是坟墓之地,触动情思,两相分离各自独处,倍感伤心。

诗写亡人的独处无人陪伴,正是为了
写活着的人的孤独无亲,从而见去世前的相亲相爱,同心同德,以致于发出死后同穴的悲号。

诗反复抒写无法忍受的独处的时日,都是为了表达当初同处和和谐美好。

[5]
夫妻之情,亲近恩爱,愿生死与共。

我想《绿衣》、《葛生》所悼,可能还是一对爱侣呢,他们至真至纯的爱情,其凄婉怅痛,令人为之泫然同情。

二、《诗经》的艺术特色
1、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南宋的朱熹在《诗集传》中讲到: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关于赋比兴在《诗经》中的应用,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予尝考之《三百篇》,赋七百二十,兴三百七十,比一百一十”。

由此可见,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在《诗经》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变现手法。

它的特点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女曰鸡鸣》通篇用赋,通过日常对话,显示了夫妇间的恩爱情深。

描写妻子“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寥寥数语,刻画出妻子温柔精细的性格,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同时明星夜色、雁翱鸭翔,对比强烈,生气弥漫。

即使是敷陈直叙,也仍具有极强表现力,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代诗人、劳动人民的构思之巧妙。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

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如《氓》中运用比的手法,刻画出一个被夫君抛弃的怨妇形象。

将女子在夫家受到的摧残,比做像桑叶一样枯萎凋落,红颜褪尽,与之前的“其叶沃若”形成鲜明对比。

往事不堪回首,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的满腔愤懑。

《柏舟》中“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用“匪石”“匪席”从反面作比,表示自己决不任人摆布的坚定性格。

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兴在诗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诗歌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

虽然“兴”只起个开头,但它在诗中往往起到极巧妙的作用。

展开联想;烘托气氛;或兴中有比,具有象征意义。

《蒹葭》全诗三章都用秋景起兴,把一片水乡秋景与惆怅的相思之情交铸在一起,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情景交融的意境。

[6]《绿衣》和《葛生》两首悼亡诗也都用了托物起兴的手法。

《绿衣》以“绿兮衣兮,绿衣黄里”起兴,这绿色的外衣和黄色的里衣是亡妻亲手所制,衣服尚在,妻子却离自己远去,睹物思人,物在人亡,更觉悲戚。

《葛生》以“葛生蒙楚,蔓生于野”起兴,由眼前葛藤蔓延,想到古代以葛缠绕棺材的习俗,又不禁想得到在黄土陇中的夫君,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和深远的影响。

2、语言形式的丰富多样
《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

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

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

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

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

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
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

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仲子》诗篇口语化,淳朴的语言表达淳朴的感情,形成一种淳朴自然的风格。

此外,《诗经》还多用重章叠句,形成一种回环复沓的美,使诗歌具有音乐美和节奏感,同时句式相同,有些还有押韵,传递出了作者的浓厚感情,体现出感情的真挚强烈。

三、《诗经》的当代意义
《诗经》是中国诗歌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为我们展示了我国古代人民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喜怒哀乐。

真心希望我们中国人都能品读诗经,感悟圣洁崇高,感受每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了解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丢失自己的民族魂。

我们只有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继往开来展望明天。

通过《诗经》我们看到了那时的男女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和纯洁自然的感情,爱了就勇敢表达、大胆追求。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这种至真至纯的感情显得如此珍贵,比起我们当代充满功利心、占有欲的爱情,《诗经》中的爱情总不免让人产生无限向往和渴望。

在生活节奏如此快速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保持一颗纯净善良的心,抛弃功利,坚守本我,学会珍惜,认真体会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

在城市的喧嚣中,独善其身,看到爱与智慧,希望与阳光。

参考文献:
[1]薛文素.《从〈诗经〉看诗经时代的爱情婚姻观》.《名作欣赏》.2012年20期
[2]张国际.爱情诗中女性形象的悲剧色彩[J].《美与时代》.2015(1)
[3]张荣.《诗经·郑风·将仲子》阐疑.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9,07.
[4]金启华等主编.《诗经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1990.2(第1版)
[5]杨信海.浅析悼亡诗《葛生》之爱情观.作家杂志,2010(1)
[6]程俊英.《诗经.注释》(上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