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古代的经济政策讲-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同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讲解】

一、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2)奴隶社会──井田制

井田制的基本特点有: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

②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使用奴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

④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拓展】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因此,奴隶制国家以及周王,代表的是少数人利益,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了。

核心讲解:井田制瓦解的原因包括哪些?

答案: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

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例题1】《诗经·小雅·大田》中记载: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下列对此则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出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B.表明私田已占主导地位

C.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高超

D.水利工程技术空前发展

【答案】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土地所有制

【拓展】井田制瓦解的过程: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①在春秋时期土地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

②其中,最典型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也较为彻底。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③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

按土地占有形态分类,一般认为封建社会有三种土地所有制:

②农民土地私有制:如均田制,即是封建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使用。

②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③小农土地私有制:广大农民占有很少土地。其中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国家政权控制部分土地,小农土地私有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核心讲解:如何认识土地兼并?

答案:地主官僚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土地,甚至国有土地,封建国家、农民控制土地数量急剧减少,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其影响有: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例题2】宋初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这表明宋朝的土地政策

A.释放了土地私有的活力

B.导致了当时的积贫积弱

C.促使其内部社会矛盾急剧恶化

D.促进了自耕农的增多

【答案】A

【解析】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宋代土地政策

2.“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目的和评价

(1)内容: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A.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即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为“末”业。

从商鞅变法时首次正式提出,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推行,此后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执行这项政策。统治者推行这项政策的目的是维护封建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即自然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拓展】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其核心是农业,商业是辅助和补充。在封建社会建立之初,该政策维护了封建经济尤其是保护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因此,这一时期,如教材所述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和西汉政府抑制富商大贾的做法,都具有进步的作用。

B.明清两代的“重农抑商”明清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说明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这一时期为了加强和巩固封建统治,封建政府继续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拓展】明清统治者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独占专利,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专卖制度是指国家对某种产品的买卖、生产进行垄断的一种制度。明清两代由官府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从而阻碍了工商业发展。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明清两代对民营商业征税不仅税率高,税目繁多而且关卡林立。

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后果: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重农抑商”政策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妨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压制了工商业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2)目的: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核心讲解:如何对“重农抑商”政策进行评价?

答案①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商业资本发展和向手工业资本转化,严重地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维护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妨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的积累,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

【例题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实现“均贫”“均平”的社会秩序。这主要是因为重农抑商

A.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