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9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9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9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下面是细致的本店铺为大伙儿整理的9篇《苏东坡传》读后感,欢迎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一
东坡的囊与魂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是北宋词人苏东坡——旷达超脱。

但我认为这是一个高傲的苏东坡,因为世上仅此一个苏东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闪耀在中国的星空。

青春盛开,美好凝眸;青春为畔,永恒的河。

东坡的第一位妻子王弗容纳他的年少轻狂,指导他该如何为人处世,伴他走过青春年少。

在她十周年忌日时,苏东坡为你她作诗一首——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从子儋的十八岁到二十九岁,二人在侧,佳人共度青春。

苏轼对于这个追随自己十一年的人,怀有不舍的深情与刻骨的感激。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一代少年,壮志凌云,抱负不凡。

所谓拳拳赤子心,殷殷爱国情,都在这个少年身上体现了——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他是他灵魂上的双胞胎,是莫逆之交。

与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
泣曹氏兄弟截然不同的是,他与胞弟子由的手足之情,令人心生羡慕。

他们政见同一、子由教子儋沉稳,子儋教子由学识。

记得东坡因乌台诗案入狱,子由天天给兄长送饭。

中秋月夜醉后,子儋怀想的还是子由。

本说兄弟只是血缘上的亲近相似,但他们由貌至气质无一不随时产生共鸣。

只是可惜的是,东坡死前都未能在见子由一面。

但所幸这首词流芳百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对于病故妻子的悼亡,对于兄弟的亲情,对于国家的热爱与渴望报效,还是对于黎民百姓的造福——赈济难中的百姓,帮助百姓饮水解渴,建设公立医馆,这都是他人格高尚的所在。

自然,他也有一具有趣的皮囊。

贬谪他乡,穷乡僻壤,不比京都的繁华,一切都如烟云般消逝了。

但东坡居士的日子从来没有寂寞过。

清水煮猪肉,研制墨水,酿造酒饮,吃羊脊,种田,料理园子,这是他随处可栖的江湖。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有趣的皮囊与高尚的灵魂相结合,是我们所景仰的苏东坡。

大江东去矣,东坡已逝矣。

东坡曾追求长生不死药,但未得愿,他的肉体已归西。

但我仍将他之魂铭记于心。

没有了皮囊的束缚,东坡来往世间岂不易哉?
我相信他在时空以外凝望着我们,在骨肉之中指导我们。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二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苏轼出生。

眉山这个宁静之地,被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书介绍了苏轼一入朝廷还未多久,就因乌台案被捕入狱,那时,他何尝不是一位怕死的凡人!整天盯着窗外,想入非非。

潮湿幽暗的监狱,还常常伴有令人作呕的老鼠和挤满灰尘的蜘蛛网,纵使一人再有满腔热血,再一心想要报效祖国,内心也会被痛苦与疑惑的刀痕划的伤痕累累。

整整103天后,苏轼出狱,却被贬黄州。

这却是不幸中的万幸,他有一个安逸之地可以静静调养了。

一开始,苏轼对于黄州这一片荒芜之地,是不知怎样调整自我的。

而且那儿只有忙于耕作的农民,他很无措,又很迷惘。

他找不到方法治理这里,他看不到自己的未来。

直到有一日雨后,雨水从屋檐滴落,不远处有一座寺,点点禅音奏响,声韵萦在苏轼心头,让他迈向那座寺。

不知,他在寺里遇见了什么,但见苏轼回到家中,不再闭门不出,他仿佛领悟到人生之真谛:无争、无抢、自得。

从此,黄州对于他而言并非再是孤寂之地,他品茶、喝酒、写诗、作画,还不忘发明美食。

他的诗褪去了年少时的张狂,多了一份淳美,那种只有在酿了多年后的清酒,才能散出的甘甜。

当阅读到苏轼的《赤壁》时,一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让我的眼前不仅仅只是一本书,而是跨越了千年的一次交谈,隐隐灯光中,我的面前还是当年那位苏东坡。

他饮酒作乐,畅谈人生,可我能从他眸里,看到一片宁静的心湖。

此时的他,不再是曾经锋芒毕露的苏轼,而似一位天仙,先天地生,却肉身成圣。

他不是凡人,不愿追求功名利禄;他同样也不是神仙,因为他并不愿被天庭的规则
所束缚。

如今,仍有许多人羡慕他:为何能在当时那等混乱的情形下仍不受官场影响?我想我的内心是这么回答的: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正如苏轼自己所言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今日仍有许多人为功名和财富而钻营一生,真想让他们多读读东坡的诗词,学学他的豁达与从容,为官造福一方,为民奉献一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这应是,苏轼在今后再怎么坎坷的路途上,总能淡然相对的原因吧!
放下心中杂念,也勿好高骛远。

要知,有些事,有些人,终将成为匆匆一瞥。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三
苏轼的文字里,一直最喜欢《定风波》和《临江仙》,无论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还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潇洒而飘渺。

和前后赤壁赋一样超然脱俗,只是凉意多于暖意。

后来才知道,这些诗文,包括那一小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都是苏轼在黄州所作。

黄州是一段艰苦岁月。

在这里他自喜渐不为人识,仿佛从了这两首词的境界。

但我读了两遍《苏东坡传》后,对这两句词有了另一层感慨。

以前只觉得潇洒自如、乐观畅达是他天性使然,读完他一生的坎坷沉浮,才明白他的豁达其实来自于修养和境界——如果只有天性早就被磨平了。

在苏东坡一生的漂泊中,有一个不时出现、偶尔相伴的神秘人物:神奇道士吴复古。

此人行踪不定、难以捉摸,但时常在关键时刻出现一下。

有时觉得,他仿佛是另一个版本的苏东坡,悠游自在,仙风道骨。

他的存在令人好奇,如果苏东坡生来是个隐士或者道士,是否能依然如此令人着迷的魅力。

吴复古提醒了我们,苏东坡一生其实从未真正忘却营营、超然世外。

我们知道他、记住他恰恰因为他入世、鲜活、甚至饱受打击的一面。

我不知道苏轼是否在他身上看到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自己,但我想他更有可能看到的是成为不了吴复古的自己。

以他的才华和影响力,他也许不能;但更有可能的是,他内心深处并不想。

超然出世,只是他的自我纾解。

吃吃喝喝与苍生同乐,大概才是他内心所向。

不得不承认,有些人生来便有过人的天赋,天赋即使命。

有使命的人必然有使命感,苏东坡是这样一个有使命感的人。

尽管他看上去没有苦大仇深忧国忧民的气质。

如今我们对吴复古所知甚少,但记住了苏东坡的快乐和可爱。

对兄弟,他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般美好的愿望,悼友人时先想到失笑喷饭满案的故事,又废卷而哭失声。

他致力于疏通水利、对饥荒未雨绸缪。

历经磨难,他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暴自弃,爱人而为人所爱。

林语堂以The Gay Genius形容他,不能再贴切了。

所以年轻就是容易被浪漫情怀蛊惑,体会不到人生真正艰难处。

看得到出世心,看不到入世事,还是不了解苏东坡。

天才如苏东坡,都甘愿遭受俗世的磨难,更何况普通人呢。

那个想象中天生豁达的苏东坡,其实是不存在的啊。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四
现在越发佩服苏东坡了,他的一生不仅会治水,救旱,他还会救那些中邪的人。

有一次,他的二儿媳妇(欧阳修的孙女)一天晚上也中了邪,是在产后。

年轻的。

儿媳妇以一老妪的声音向周围的人介绍了她的来历,但苏东坡对他的儿媳妇说:我不怕鬼。

而且他还向那女鬼讲述了一些佛教对阴魂的道理,也告诫她要老老实实的离开。

次日傍晚会帮她向佛爷祷告。

那女鬼十分感激他。

不一会儿,苏东坡的儿媳妇便霍然而愈了。

第二天日落,苏东坡给佛爷写了一篇祈祷文,焚香,供上酒肉,把那女鬼送走了。

从这里,我看出苏东坡是一个守信用的人。

今天虽然看的不多,但是我依然收获满满,我相信以后我会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五
人生的旅途,前途很远,也很暗。

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因为,命运就像手中的掌纹,虽然曲曲弯弯,但它始终在自己的手中。

读书贵读人。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文字,催人奋进;故事,感人至深。

它,不仅让我认识世界,还让我了解人生。

只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漆黑的夜空,才能变得繁星闪烁;贫瘠的土地,才能
变得绿意盎然;残败的花圃,才能变得繁花似锦。

人生如旅途。

道路,有平坦,也有坎坷。

苏东坡,一生充满坎坷。

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虽有宰相之才,却无首辅之运。

因作诗不慎,乌台诗案害得苏东坡近40年的官宦生涯,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

尽管人生充满坎坷,但他始终豁达乐观,把生活活成了诗和远方。

因此,林语堂在书中评价苏东坡说: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面对人生的坎坷,苏东坡昂然挺立,捋须而笑,选择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初贬黄州,他洒脱写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二贬岭南,他坦然一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三贬儋州,他在衣食无着的条件下,还能从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的民俗中,体验到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因此,林语堂先生说:我理解苏东坡,是因为我喜爱他的缘故。

我想,林先生喜爱苏东坡,除了欣赏他的诗文,更是赞赏他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态度。

《苏东坡传》,如同一面明镜。

读它,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

有的人,遭遇一点点挫折,就抱怨命运不公;碰到一点点困难,就埋怨时运不济。

殊不知,命运,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

苏东坡的处世哲学是: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他曾对弟子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院乞儿。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真正的英雄,就是无论生活给予什么样的打击,都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人生缘何少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愿更多的人捧起《苏东坡传》,学会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在命运面前屈服!
读《苏东坡传》有感篇六
在我所知的诗人中,李清照时时刻刻婉约,杜甫日日夜夜叹息,李白太过理想主义,陶渊明消极避世渴望隐居,苏轼是最为亲切和蔼的一个。

故有天上李白,桃源靖节,人间东坡的说法。

他是一位大气的诗人。

他一生沉浮,几进几出。

在升和降的交替中,他的足迹遍满了大江南北。

然而不论是降还是升,他总共是保持着那份大气和乐观。

东坡肉,烤羊脊背,东坡饼……单是与他有关的菜肴,就可以摆成一桌宴席。

他的达观,他的大气,甚至在笔间流露出来。

被贬杭州时,他依然谈笑风生,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名句。

他大气,他乐观,他潇洒。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他的豪放;天涯何处无芳草是他的达观;不识庐山这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他的智慧。

他用文字告诉我们,如何看淡挫折,如何笑对人生。

苏轼的一生充满了希望和浩然正气,不论何时何地,他总是保持着他的初心。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他如一阵清风过完了一生。

他也是一个柔情的诗人。

为了百姓的生计,他与大权在握的当权者据理力争,却几遭贬谪。

他的人生奋斗目标是定在百姓身上的。

他不断向朝廷上书,请求免除因王安石新法造成的欠款,并放粮救济。

他的双眼,从不关注自己的腰包,而是关注民间的疾苦。

面对自己的妻子,他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青春年少的他独在异乡,千里之外的妻子好久不见,此时的他才表露其柔软之心。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世间已无苏东坡,世间仍有苏东坡。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七
这些天,看完了林语堂为苏东坡写的传记。

在看这本书之前,一直在看王安忆的《长恨歌》,小说中自始至终笼罩着的对旧上海昔日繁华的怀旧气息以及王安忆略显晦涩冗长的叙述笔调,确实有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在这种情况下再翻开这本《苏东坡传》,不得不说确实是让人有眼前一亮,心旷神怡之感。

这本传记是林语堂在美国用英文写成,又由张振玉翻译成中文的。

一个中国作家写的东西却要由别人来把它翻译成中文,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

不过好在译者很用心,也很有功底,使得整本书的语言十分的精致典雅,基本上没有英文翻译成中文的那种隔的感觉,甚至很有些像林语堂自己的行文风格。

关于这本书的内容,我实在是非常喜欢,因为它记述的是苏东坡这样一位如此可爱的大文豪的生平经历。

林语堂说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又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
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我想,正是因为这份喜欢和了解,使得整本书充斥着一股热情和张力。

林语堂带着对苏东坡的喜欢、崇拜、理解、佩服,甚至是惺惺相惜来写他,在叙述苏东坡的生平经历的同时又不忘发表自己的人生感悟和见解。

这是两颗相似的心灵之间的碰撞,因此下笔成文就必然是如行云流水一般,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我觉得,正是这份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激情、潇洒和自信构成了这本传记的灵魂之所在。

它也许不像其他的传记那么的注重叙述的脉络和条理,而更多的是随性所至地叙述苏东坡的一个又一个小故事,也许看上去有些散漫,但正是在这份散漫与洒脱不羁之中,我看到了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与豪情诗人苏东坡的心灵契合,它深深地感染了我。

翻开这本传记,我满眼看到的都是苏东坡从一个地方赶到另一个地方,林语堂说他自从当官之后就没有在一个地方呆的时间超过三年。

他从家乡四川眉州出发,到开封,到凤翔,到杭州,到徐州,到密州,到黄州,到惠州,甚至还以六十一岁高龄被贬谪到当时尚属域外的海南,他的足迹由北至南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而这些却都是身不由己的。

宋朝的官吏任命制度使得他在一个地方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而众群小的嫉妒毁谤又使他终生都笼罩在朋党之争的阴影里,遭致一贬再贬。

所以林语堂说,中国的读书人如果能有其他的事做,最好就不要做官。

然而苏东坡的魅力之处就在于,他似乎总能以他的达观知命、乐观豁达来化解这些在别人看来是巨大灾难的事情。

他在黄州亲自躬耕,
为衣食钱财而精打细算,完全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却写出了前后赤壁赋、《浪淘沙赤壁怀古》这些足以光耀千古的美文。

他在海南食粮不继,与儿子相对如两苦行僧,他却在杂记中兴致勃勃地记载食阳光止饿的办法。

他自己制墨,自己酿酒,自己采药,自己造房子,闲来无事时去附近的寺院转转,与高僧仙道聊聊,晚上与朝云一起研习瑜伽之术。

他充分利用每一天,让人感觉这似乎完全不像是在遭受贬谪。

曾经我的一位老师说苏东坡是一个最善于从日常生活之中发现诗意、发现美的人。

林语堂说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兼具蟒蛇的智慧与鸽子的温柔的天地间的凤毛麟角,是在一提起他时,就能引起中国人亲切敬佩的微笑的人。

秦观的诗说得最好不将俗物碍天真,北斗以南能几人?这天真二字真是道尽了苏东坡人格的最大魅力之所在。

我看着他的传记,突然想到,世间竟有像他这样才华和人格都接近完美的人,而这样的人竟然就是我们一千年前的先祖,他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璨若星斗的诗句以及那么多风趣优雅的逸闻趣事,可以供我们细细品味咂摸,我想我们真是太幸运了!我想起了一句话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用它来形容苏东坡当是再恰当不过了!
书中另一个让我非常感动的地方,就是苏东坡和弟弟子由的手足情。

长期以来我一直非常遗憾,鲁迅和周作人这样一对本来可以传为文坛贤昆仲佳话的兄弟最后却分道扬镳。

我一直在想,在中国文学史上,到底有没有这样一对兄弟或姐妹,他们年龄相仿,志趣相投,彼此理解并引为知己;他们在生活上相互扶持,在工作上相互帮助,一
起走完漫漫人生路,以他们的手足之情温暖和照耀整个文坛的呢?而现在,我找到了,苏东坡和苏子由,这两兄弟,我每次看到书中提起他们俩时,总不由得想起一句话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这样的知己又正好是自己的手足同胞,这是人生何等的幸事呀!书中多次写到了兄弟二人分别时的场景。

苏东坡前往凤翔任通判,他们生平第一次分手时。

子由送行四十里才肯离开;东坡则在郑州西门外,望着弟弟在雪地上骑瘦马而返,头在低陷的古道上隐现起伏,直到后来再不能望见,才赶程前进。

他在诗中写道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多雨何时听萧瑟。

知君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这种风雨同床的约定我现在读来仍然觉得具有温暖人心的力量!他们二人经常写诗互相唱和,而巧的是,每回苏东坡只要想起子由,他总能写出最好的诗来,他那首为怀念子由而作的《水调歌头》真是写尽了千古中秋之作。

苏东坡曾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我读到这句诗时,真是有落泪的冲动,那种在茫茫人海之中却只有一个亲人相依为命,相知相守的感觉,是心酸,更是温暖吧。

另外,我非常喜欢林语堂写的苏东坡青少年时期在家乡眉州,以及后来任杭州太守的那几段,很有一种优雅、恬淡、明媚、舒适的小城镇生活的味道。

也许是因为林语堂面对的是美国的读者吧,为了更便于理解和接受,他在写这本书时更多的是采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花了较多笔墨不急不缓地描绘了北宋年间眉州城、开封城、杭州城的街道布局、城市设施以及风俗民情等方面情况,于散漫悠闲的文字中,很有一些诗意的味道。

林语堂一定是很喜欢杭州吧,我觉得他关于苏
东坡在杭州的两段写得尤其的好,杭州的如画风景、名妓高僧,以及苏东坡在此期间所建的工程,都仿佛近在眼前;那个年代里杭州的繁华绮丽、风情韵致,也是如在眼前,令人神往。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八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的词人、诗人、散文家、画家、书法家等众多身份的集大成者。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世人称为三苏,占据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位,可见,苏家个个都是大才子,犹以苏轼为甚。

苏东坡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多才多艺,不仅擅长写诗作画,还是工程师、瑜伽术的修炼者、皇帝的秘书、慈悲的法官、佛教徒等,就连的东坡肉都是他发明的呢!
苏东坡的一生虽仕途坎坷多舛,但与生俱来性格乐观豁达,随时随地广结挚友,无论为官还是被贬为农,所到之处都把生活过成了诗,把自己的感受赋予了不朽的艺术形式,时而大气磅礴、时而豪放奔腾、时而隽永朴质,使之流芳千古,惊艳了世人。

他一身浩然正气,刚直不阿,他是官员中的智者,强者,仁者。

他是我国文化一位罕见的全能天才、一位旷世奇才!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他更是那么的光辉耀眼,将其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童年崭露头角,青少年脱颖而出,中年精彩绽放,晚年颠沛流离,一生仕途三起三落,但他却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了一场永不谢幕的诗意人生。

犹如一个和尚对他的赞誉,他就是天上宿星下界,在人间暂时做客而已!
虽然苏东坡用尽了他的浩然之气已离我们远去,他的名字只是一
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也正如苏东坡自己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的:浩然正气,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何尝不是对自己的评说呢!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九
读着这本语言清秀的书,文字进入脑海,带进心门的却是苏东坡向我翩翩走来。

不错,正如作者所说: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心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正如作者笔下的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我欣赏这样的他,乐观豁达,而在他的诗词中也不难看出这一点。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这诗中没有把流水比拟成时光一去不复返,而是让我们体会到不抱怨,不哀愁;相信珍惜眼前便是永恒的的价值观。

我也景仰那个志存高远的你,让我不觉你是不争不抢文弱的诗人,而是让我在你身上学到了一种精神。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样的豪言,激励着我,是我有了更高远的目标。

这话恰如,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志向与承诺,这样的精神激励着我奋发图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