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版复习资料(最新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重要的思想理论课程,它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维方式的基础性课程。
本文将通过复习资料的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进行全面回顾,以加深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下面,我们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基本原理以及当代价值三个方面进行概括性介绍。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起源于19世纪的德国,其思想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而剥削和阶级斗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基于对这一现实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成为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导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关于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观点。
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运动的、发展的,并且这种发展是矛盾的、曲折的。
辩证唯物主义还指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要不断地对客观世界进行实践和认识,以逐步接近真理。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
它认为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阶级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途径。
3.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化和系统化总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继资本主义之后的更高阶段,是消除私有制和剥削,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
科学社会主义既包括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也包括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积累。
它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计划经济等重要原则,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宇宙观、方法论、价值观方面的原则和观点。
其中,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基础,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法,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目标。
(完整版)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全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绪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①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部矛盾尖锐化②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斗争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伟大任务④时代需要本身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思想理论来源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3。
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①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②理论来源: 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d、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5.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7。
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①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③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④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8。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④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1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章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说明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答:①唯物主义形态: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C、现代唯物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A、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B、哲学上认识论的问题分为:a、可知论b、不可知论②唯心主义形态: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2。
马克思期末复习资料(2013版)
马克思期末复习材料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2.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们谋求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担仍然是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活动,由于社会历史性的特点4.实践为什么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实践集中体现了人本质的社会性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5.对立统一的实质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十五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体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6.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任何真理都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人类认识世界按其本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7.价值的特性有哪些?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下多维性8.生产发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等向高等的更替和发展9.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10.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11.社会历史的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12.价值规律的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13.劳动力的价值维持劳动者本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价值14.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在经济增长中忽略社会进步,环境恶化和经济全球化可能同时发生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的国家原因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将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相互依赖愈来愈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使得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15.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社会向自由王国的飞跃1.19世纪初期以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2.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3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内容4.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5.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社会主义改革根源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7.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8.产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三大差别必然归于消失9.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10.《共产党宣言》提出“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3修订)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在机械运动中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形而上学不变论;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要明晰唯物辩证法与诡辩论有相通之处,但二者又有本质区别:第一,前者既讲区别又讲联系,后者不讲区别只讲联系。第二,前者既讲运动又讲静止(“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后者只讲运动不讲静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第三,前者既讲两点又分主次,后者虽讲两点但不分主次。
பைடு நூலகம்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上使用。第一,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心主义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第二,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二元论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它认为精神和物质同为世界的本原,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最终还是陷人唯心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大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大意义是:第一,它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它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对物质世界的多样统一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指出客观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具有深刻的辩证性质。第四,它把人类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将其包含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从而使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唯物论与辩证法、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3版考试提纲及对应书的页码——复习资料
老师邮箱:153766107@1、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绪论p2-从不同的角度。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P13,最下的标题,马克思主义的……精简3、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构成及各部分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P3第四段,最下边一段,三个方面……一直答到等等,可适当浓缩,,构成在P2最下边,三个基本构成部分。
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p31,第一段中间20世纪初:列宁…打引号的这段,,重点在p32页,四段精简,每段第一句即可。
5、意识产生的过程P31,意识是物质的…意识产生的发展阶段,意识不仅是……而且是劳动…主要是自然和社会两个产物,以及三个发展阶段;6、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运用运用:以足球为例,主观能动性最强,但也要遵守规则,顺应风才能驾驭风,概念:p42首先……,其次……,怎么样发挥主观能动性,p43主观和客观应用;书上有例子;老师说最可能考的点:联系中国梦或者关于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7、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P52,最下边,唯物辩证法科学的认识方法,一直到P57页,精简,提纲挈领,第一句话就OK。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78,首先…其次…,比如种植橡胶,国人在云南实践,成功了,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也不是所有的都可以实践;p79页,逻辑证明起到补充作用;精髓(要有质疑精神)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P87,第三节,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改造世界,三个要点,提炼核心,也不要太少。
10、社会历史发展形态的划分及其联系?P110,社会形态的一般规律,根据社会性质,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联系: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多样性和统一性,然后把五个形态写上去就OK,但并不是所有社会国家都这么发展,也可以有跨越性发展,比如苏联,封建→社会主义;越过了资本主义;11、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P128,p131,人民群众起的作用主要观点:第三节1、物质财富,2、精神财富3、历史变革的参与者,拓展:材料题形式,说明了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群众在历史发展上的作用,但是不同人在社会等级上还是有不同的作用的,君民区别,也有观点称,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由个别英雄人物的推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13年课本修改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码:320000032.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英文名称:The Basic Principle of Marxism4.课程简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全校各本科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是一门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课程,涵盖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内的全部重要内容。
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自然、社会和思维等发展变化的规律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它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智慧,其内容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说明1.教学目的和要求: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是中国社会主义高校的重要任务。
本课程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2.与相关课程衔接:作为一门高校本科公共必修课,与其相关的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
3.学时:总学时:48 周学时:3学时分配:章课程内容学时分配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6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8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6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6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6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6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6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合计484.开课学期:第三学期5.教学方法:讲授为主,结合提问、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辅之以多媒体教学及其他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完整版)
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案: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2、怎样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案:首先回答实践的含义,然后实践的特点,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最后是回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社会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方法论?答案: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
方法论:这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既不能完全肯定一切也不能完全否定一切.肯定中包含否定。
否定中包含肯定,尤其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因该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4、怎样理解价值与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答案: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者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答: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2. 规律的本质: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 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的表现本质: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使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的作用。
4.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能动性规律性的关系规律与人的能动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内在根据是事物的必然联系,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
人们在发挥是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
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还应注意: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5. 什么是物质?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辩证唯物论。
包括:实践是人类世界的基础;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1.实践是人类世界的基础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也就是把思想变为现实的过程)。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B.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表现为: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一是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注意: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5.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性首先体现在:(1)意识统一于物质:意识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作用:意识能动性以尊重物质世界客观规律为前提(2)世界的物质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概念和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课程。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辩证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学科。
它包括剩余价值理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基本原理。
剩余价值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中剥削的本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
3.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论成果,旨在实现人类解放和社会公平。
它包括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理想等基本原理。
无产阶级革命强调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社会主义建设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共产主义理想则是最终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形成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创立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们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重要著作,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体系。
2. 二十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发展二十世纪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此后,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形成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系统总结和阐述的基础上完成的。
这一过程涉及到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学者的努力,如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索引(2013年修订版) 横板 打印版
C:V 165 上c,m,v 168 上A 按需分配259 下B 暴力革命218 底部本质54 中本质属性17 上必然性53 下必要劳动159 上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15 全篇辩证法30 中辩证法的实质47 上辩证否定·实质52 上辩证否定观·基本内容51 下辩证思维法57 下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共同性60 上辩证思维中的历史范畴59 下辩证唯物主义·克服缺陷 2点68 上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的特点68 下剥削程度160 中不变资本159 下不可知论29 底部C参与制187 上产业资本166 下超额剩余价值162 上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18~19抽象劳动146 中抽象与具体59 中创新89 中至下创造性69 上次要矛盾49 下从实际出发87 中起D大卫李嘉图9 中当代资本主义·五个新变化201 上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实质206 上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原因204 中道德97 上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8 下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运动 6 中等价交换148 下帝国主义实质、特征195 中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218 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226 下斗争性48 上度51 上对立统一规律47 起E 恩格斯·简介7 下F发展·实质46 上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9 下法国里昂纺织工人起义 6 中法律思想97 上法律意义上所有制156 下法人资本所有制201 上反映68~69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69 上方法论28 下非理性因素71 上费尔巴哈8 下分工265 上分配关系新变化201~202 分析与综合58 上否定因素51 下否定之否定52 中福特制201 下复杂劳动147 下傅立叶9 下G 改革、发展、稳定245 上改革·定义122 上改革·社会主义改革123 中改良121~122改造世界、认识世界90~91概念辩证法53 中感性的具体58 中感性认识·概念、形式、特点 69 下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两个基本条件70 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联系70 中哥达纲领批判229 中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121 中革命·根本原因120 下革命·根源120 下革命·实质120 下革命的和平发展219 中个人·定义134 下个人·历史人物134~135个人·历史作用135 下个人劳动、社会劳动261 上个人联合187 中个体资本所有制200 中各尽所能,按劳分配233 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259 下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49 下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16 上工人阶级246~247工资169 中共产党宣言218 中共产党与其他工人政党区别248 上共产主义·必然趋势266~268共产主义·实现要求19 上共产主义·展望257 起共产主义理想267共产主义社会18 下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231 下共产主义社会·根本特征264 中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259 起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必要条件259 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273 下共产主义者同盟218 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50 上古典政治经济学9 中雇佣工人的劳动159 上观念结构114 中观念上层建筑106 下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107 上归纳57 下归纳与演绎57 下规律·定义40 上规律·客观性(根本特点)40 中规律·客观性·现实意义40 下国际分工进一步分化196 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 下国际经济协调&三组织194 下国际卡特尔194 上国际垄断联盟193 下国际性协调组织194 下国家·产生、特点及本质107 下国家·国体与政体108 中国家·国体与政体的关系108 中国家·实质107 下国家·职能107 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88 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本质191 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联盟194 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积极作用191 中国家消亡262 下国家政权·核心107 上国家资本输出192 下国家资本所有制201 上国体108 中H 合理内核8 下和谐49 上黑格尔8 下宏观调节190 下回复52 上货币148 中货币·基本职能148 中J基本范畴·唯物辩证法53 下基本矛盾·资本主义170 底部基本社会关系39 中激励制度202 上计件工资169 中计时工资169 中技术·广义、狭义124 上技术构成164 底部加强改善党的领导252 底部价值145 下价值· 四个方面的特性81 下价值·哲学上的概念81 上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154 中价值构成164 底部价值关系·表现形式81 中价值观·定义、作用84 下价值观·正确树立的意义84 底部价值规律148 下价值规律·消极后果150 中价值规律·作用表现149~150价值和真理·辩证统一关系85 起价值和真理·现实意义86 中价值和真理·相互促进86 中价值和真理·相互引导86 上价值和真理·相互制约86 上价值量146 底部价值评价·概念、特点82 下价值评价·三个功能84 中价值评价·作用84 中价值评价与主体利益要求83 底部价值形式·发展四阶段148 中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148 上价值增值过程158 下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86 下简单劳动147 下简单再生产163 下交换价值145 中阶级117 上阶级、阶级斗争262 中阶级·范畴117 上阶级斗争·表现形式118 下阶级斗争·定义117 下阶级斗争·对于中国120 上阶级斗争·根源117 下阶级斗争·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18 起阶级斗争·历史作用119 上阶级分析方法119 下阶级消亡262 中解放思想88 下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88 下金融寡头186 下金融全球化197 中金融资本186 下近代科技进步124 下经济发展战略224 中经济基础·产生、存在、发展 108 底部经济基础·定义106 中经济基础·内涵两个要点106 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统一关系108 底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109 中下经济结构114 中经济全球化196 中经济全球化·表现196 下经济全球化·动因198 中经济全球化·后果198 下经济体制224 中经济体制·定义106 中经济调节机制、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203 中经济危机·爆发根本原因172 上经济危机·本质特征171 下经济形态110 中经济意义上所有制156 中旧唯物主义34 上旧唯物主义·认识论67 下旧唯物主义哲学30 下具体的72 下具体劳动146 中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对立统一关系156 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0 上绝对观念8 下绝对剩余价值160 下绝对性的真理74 下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75~76K卡特尔194 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15科学·定义123 底部科学活动124 上科学技术102 中科学技术·两重性126 起科学技术革命影响124 起科学精神·要求86 下科学社会主义10 下科学社会主义·核心内容236~237科学文化实践36 下可变资本160 上可能性54 上可知论29 底部客观辩证法53 上客观辩证法·表现形式53 中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基础42 中客观性40 中客体·认识64 中肯定因素51 下空间33 中空想社会主义9,217 空想社会主义·局限性217 下空想社会主义·直接思想来源217 下空想社会主义·主要代表9,217L 劳动129 中劳动产品146 中劳动对象101 底部劳动二重性146 中劳动二重性理论153 下劳动过程·基本要素158 中劳动过程·两个特点158 中劳动价值论152 起劳动力155 上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155 上劳动力价值155 中劳动力商品155 下劳动量147 上劳动生产率147 中劳动者102 上劳动者·包括102 中劳动资料101 下劳资关系、分配关系的变化201~202劳资关系新制度202 上李嘉图9 中理论创新89 中理论创新的重要性89 起理论对实践的依赖71 中理论对实践的作用67 上理论联系实际22 上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17理论向实践的飞跃的条件71 下理论与实践71 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23 上理性认识·概念、形式、特点 70 上历史的72 下历史范畴·辩证思维59 中历史分析方法136 上历史观95 中历史人物134 下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15 下历史唯物主义30 上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革命(社会革命)120 下历史唯心主义30 上历史选择性112 上利润平均化170 上联系·定义44 中联系·多样性·四种主要方式45 上联系·普遍性·三层含义44~45联系·三特点44~45两大类活动28 下两大类现象28 下两个必然270~271两个决不会271 上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95 中量51 上量变51 中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51 中列宁221 下列宁贡献222~223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三个阶段221 下垄断185 上垄断高价/低价188 中垄断价格 186 中188 中垄断竞争-自由竞争对比186 中垄断利润186 中垄断条件下的竞争185 下垄断资本·实质187 下垄断资本向世界扩展·后果193 起垄断资本向世界扩展·基本形式192 中垄断资本向世界扩展·经济动因192 上垄断资本主义·实质195 中垄断资本主义·五特征195 中垄断组织185 中论欧洲联邦口号220 下罗伯特·欧文9 下罗斯福新政189 上逻辑与历史59 中逻辑证明79 中M 马克思·简介7 中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基231 下本特征的经典论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153~154马克思展望未来社会257 下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17 上马克思主义·产生 4 起马克思主义·创立的重要条件8 上马克思主义·创造者和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角度2 中马克思主义·大学生学习方法20 下起马克思主义·根本价值目标264 中马克思主义·根本特性16 上马克思主义·行动指南23 起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50 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23 上马克思主义·阶级属性角度 2 中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5 全篇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5 起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8 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17 上马克思主义·列宁评价10~11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 2 下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18 中马克思主义·时代的产物 4 起马克思主义·实践中不断发展11 起马克思主义·物质观32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16 全篇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主要内容角度2 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16 上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实践13 中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50 中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119 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根本要求与具体体现85 上87 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观点64 中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170 中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形成标志227 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30 下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属性252 底部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宗旨248 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和改善252 起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作用250~251 马克思主义政党·社会主义建设核心251~252 马克思主义政党·新型革命政党245 底部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246 下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原则249 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0 中毛泽东思想的指引13 中矛盾·定义47 下矛盾·斗争形式48 上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48 下矛盾·对立属性(斗争性)48 中矛盾·个性50 上矛盾·共性50 上矛盾·普遍性49 中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关系50 上矛盾·特殊性·三种情形49 中矛盾·同一性48 上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48 中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各自表现48 下矛盾·统一属性(同一性)48 上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分析法49 下矛盾分析法47 下矛盾分析法·内容56~57矛盾分析法·体现57 上矛盾分析法·作用56 下贸易全球化197 上民主集中制249 中N脑力劳动154 上内容 50 下能动的反映·两个特点68 下O 偶然性53 下P平均利润170 上平均利润率170 上评价历史人物135 底部评价性的认识83 上普通个人134 下Q企业经营全球化197 下确定性与不确定性80千年思想家 2 上群众观点133 中群众路线133 中R人129 中人的本质属性129 中人的现实本质129 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264 中人类创造历史两种基本活动90 下人类社会34 中人类社会的发展46 下人们的历史选择性110 起人们的历史选择性·三层意思112 中人民当家作主230 上人民群众·定义和内涵131 上人民群众·决定性作用131 起人民群众·三种制约132 下人民群众·英雄史观128 中人民群众·最稳定的主体部分131 上人文精神·要求86 下人与自然37 下认识、改造世界根本方法47下,52起认识·定义67 中认识·评价性83 上认识·知识性83 上认识的本质问题·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67 中认识发展的总过程72 上认识过程64~65 认识过程·二次飞跃71 中认识过程·两种具体58 中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原因72~73 认识世界的目的71 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辩证统一90 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过程 90~91 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 两个特点68 下认识运动· 非理性因素作用 71 上S 三大差别消失263 中三大工人运动 6 中三大空想社会主义217 下三个组成·马克思主义 2 下三权分立制度175 中三重关系·实践39 全篇商品的二因素145 中商品二因素·价值145 下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145 中商品价值·质的规定和量的规定146 底部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对立统一146 上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148 中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144 中商品经济·定义144 中商品经济·基本矛盾150 起商品经济·社会分工144 下商品生产者·两重性150 下商品世界的划分·两极148 中上层建筑·定义106 下上层建筑·构成106 下上层建筑·核心107 上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109 上社会财富极大丰富259 下社会财富两极分化原因164 中社会存在96 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98 中统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理论意义100 下社会的物质性·三个主要表现34 中下社会发展·基本动力114 上社会发展·基本矛盾114 上社会发展·基础113 底部社会发展·物质生产的双重关系115 中社会分工144 中社会改革·涉及领域122 中社会革命120 下社会规律40 上社会基本结构·3 种结构114 中社会基本矛盾114 下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202~203社会进步根本内容· 生产力115 中社会劳动150 下社会历史·构成129 上社会历史·社会形态110 中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129 全篇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96 中社会历史观95 中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30 上社会历史趋向43 上社会矛盾·表现形式116 中社会矛盾·解决方式116 中社会矛盾·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14 起社会生产两部类168 上社会生活本质·实践角度37 起社会生活的本质35社会失业现象产生根源164 下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定义及包括96 中社会形态·定义与内容110 中社会形态更替·必然性与历史选择性 110 上111~112 社会形态更替·前进性与曲折性112 下社会形态更替·顺序性与跨越性112 下社会形态更替·统一性与多样性110~111 社会形态更替·五种社会形态110 下社会形态内涵110 中社会形态取代·根本原因166 上社会意识96 下社会意识·独立性99 上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99 中下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两要求168 中社会主义·必要条件259 下社会主义·道路多样性239~240社会主义·改革244~245社会主义·根本原则234 下社会主义·艰巨性、长期性236 起社会主义·前进的客观性242社会主义·历史贡献225~226社会主义·落后国家先胜利原因235~236社会主义·树立社会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73~274社会主义·苏联结体教训226 下社会主义·特征233~234社会主义·一国到多国224 下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272~273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指出)232 下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适合本国国情240~241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曲折226 下社会主义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262~264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伟人的论述231 下社会主义理论到实践的飞跃218 中社会主义民主·本质、核心230 上社会主义民主·定义230 上社会主义民主·国体、政体230 上社会主义民主·目的与手段的统一230 中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历史联系根本区别230 下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历史联系具体表现230 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要内容252 中社会主义社会 VS 共产主义社会272 中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123 中社会主义制度对历史影响225 中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原因229 中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的区别根本标志233 中社会资本再生产周期的四阶172 下段社会总产品167 底部社会总价值168 上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的规律的分析167 下生产方式96 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决定力量·三个表现96 中生产关系102 下生产关系(狭义、广义)102 下生产关系·两种基本类型103 下生产关系·实质110 上生产关系·主要内容(狭义生产关系的包括)102 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反作用104 下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163 下生产集中184 下生产劳动36 中生产力101 起生产力·定义及三个规定性101 中生产力·三个基本要素101 下生产力的量的规定性(生产水平)101 中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生产力101 中的性质)生产力高度发展259 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104 上生产力是社会进步根本内容115 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105 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意义105 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和作用104 起生产力状况·表现101 中生产商品147 中生产商品的劳动·分类146 中生产资料公有制103 下生产资料私有制103 下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历史变化200 起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两种基本类型103 下生产自动化·主要表现162 底部圣西门9 下剩余价值156 上剩余价值规律158 上剩余价值理论意义170 中剩余价值率160 中剩余价值增殖/生产过程158 下剩余劳动159 上十月革命221 上时代产物 4 起时间33 中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33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33 中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33 下时势造英雄135 下实践·定义35 中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表线65 起实践·基本特征35 下实践·基本形式36 中实践·价值尺度81 上实践·内在三重关系39 中实践·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37 中实践·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37 中实践·真理尺度80 底部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79 上实践方案65 上实践观点64 中实践活动64 中实践检验真理·确定性与不79~80确定性实践目的65 上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6 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78 起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36 底部实践中介系统64 中实事求是88 下实现共产主义268 起实现共产主义·必由之路272~273 使用价值145 中世界的物质统一性32 下起世界观28 下世界贸易组织194 下世界银行194 下事物辩证法发展·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一个周期52 中事物的永恒发展45 下事物发展的过程46 下事物发展前进性的体现52 中事物发展曲折性的体现52 中事物联系的普遍性的三层含义44~45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45 上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45 下输出资本来源192 下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200 下私人劳动148 底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的主要原因151 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184 中私人资本输出192 下私有制商品经济151 上思维的具体58 下斯大林223 下苏俄道路探索三时期221 下苏俄对社会主义的探索221 起苏联模式224 中所有权157 上所有制157 上所有制的变化200底部所有制与所有权关系157 上T泰罗制201 下同一性48 上W外部必然性53 中微观规制190 下唯物辨证主义15 上唯物辩证法·定义52 下唯物辩证法·根本方法56 下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53 下唯物辩证法·科学的认识方法52 起唯物辩证法·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53 起唯物辩证法体系·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47 中唯物辩证法体系·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原因47 中唯物史观·原理,理论基础133 中唯物史观·概念、主要观点95 下唯物史观·原则129~130唯物主义29 下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34 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67 中唯心历史观·错误观点42 下唯心史观(英雄史观)128 中唯心史观·缺陷95 中唯心主义29 下无产阶级·历史使命16 中无产阶级·最终目标119 中无产阶级斗争119 中无产阶级革命218 中无产阶级革命·两种形式218 底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220 下无产阶级国家·定义227 中无产阶级领袖136 下无产阶级执政党·使命任务240 下无产阶级专政227 下无产阶级专政·任务228 下无产阶级专政·实质227~228 无产阶级专政·新型国家政权227 中无产阶级专政·最终目标228 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多样性229 上无人工厂163 上无神论30 上物质的客观存在30 下起物质范畴30 下物质观·马克思主义32物质生产劳动的实践36 中物质统一性32 下起物质唯一性31 中物质与时间关系33 下物质与意识的关系31 下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33 上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33 中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33 中物质资料生产过程158 上X西方八国集团首脑会议194 下先进性252 底部现代科学思维方法60 上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16 全篇现实的人129 上现实性54 上现象54 中宪法·四基本原则174~175宪章运动 6 中相对人口过剩165 下相对剩余价值161 下相对性的真理75 中消费品分配方式261 中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因46 上新思潮优点258 中形而上学30 中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67 下形式54 中行动指南23~24Y亚当·斯密9 中研究对象 2 中演绎57 下扬弃52 上一切从实际出发87 中起艺术97 中意识31 中意识·本质31 下意识的能动作用·定义41 上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41 全篇意识形态106 下因果联系53 下英国广播公司 2 上英国工人宪章运动 6 中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斯密、李嘉图9 中英雄史观128 中有神论30 上有用劳动146 中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18 上运动32 底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33 中运动与物质的关系33 上Z展望未来257 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21 下哲学·定义28 下哲学·对立派别29 下哲学·基本问题29 中哲学·两个划分29 底部哲学·两种发展观30 中哲学基础50 中真理·定义73 中真理·客观性73 下真理·形式主观性74 上真理·一元性74 中真理·至上性与非至上性76底部真理的绝对性·定义及两个方面含义74~75 真理的相对性·定义及两个方面含义75 中真理和价值·辩证统一关系85 起真理和价值·现实意义86 下真理和价值·相互促进86 中真理和价值·相互引导86 上真理和价值·相互制约86 上真理与谬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77 中真理与谬误·根本区别77 上政党246 上政体108 中政治法律思想97 上政治法律制度及政治组织106 下政治结构114 中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16 上政治上层建筑107 上政治思想97 上政治遗嘱223 中政治制度的变化203~204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107 上知识性的认识83 中职工参与决策202 上职工持股202 中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77 上质51 上质变51 中质的规定和量的规定146 底部质与量统一51 中中国实践马克思主义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特征233~2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73 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73 上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17~18中介64 中终身雇佣202 上主观辩证法53 上主观辩证法·表现形式53 中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的关系42 起主观能动作用·如何发挥42 下主体·认识64 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特点67 下主体和客体·关系64 下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的环节64~65主体选择43 中主要矛盾49 下资本159 上资本·形态和区分159 下资本不是物·是生产关系159 中资本的技术构成164 下资本的价值构成164 下资本的有机构成165 上资本的周转·定义167 上资本的周转·两个关键因素167 中资本国有化212 中资本集中184 下资本累积163 下资本输出国193 上资本输入国193 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目录(完整无重复版,需配套资料才可方便查阅)
P5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制定的,因而否定了价值规律。
148论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及其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148P69 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P81 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P40 简述价值规律的作用。
P73 依据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作用原理,阐述社会主义企业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P83 简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并阐述我国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比较:商品的价值和价值量。
146P65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P28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源泉分别是什么?P67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P80 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
P64 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P70 简述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P63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P63 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P64 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带更多的剩余价值,这表明流通过程可以产生剩余价值。
P68 平均利润率是怎样形成的?P64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
P80 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P6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P19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P69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P68 简述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P80 劳动力和劳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商品。
P81 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P65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不同的劳动。
P66 人们在生产中的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是怎样发展的?P5(6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
242P5社会主义的目标是社会的发展。
P67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主要内容是什么?P67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8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一、概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体系和基本观点。
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复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理论。
二、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
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受到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和推动的。
在社会历史上,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通过阶级斗争,社会生产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最终导致了社会的革命性转变。
唯物史观对于理解社会发展规律以及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三、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入分析。
它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他们得到的报酬。
这种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所占有,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不平等。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
四、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核心概念。
它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发展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了两个主要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以私有制为基础,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争取自身解放,并最终达到社会主义社会。
阶级斗争理论对于认识社会现象和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五、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任务之一。
它指的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劳动人民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新社会。
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是解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六、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
它强调科学的、有计划的社会管理,致力于消除社会的剥削和压迫,实现人民的解放和幸福。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类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必经之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3年修订版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3年修订版重点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了两个方面的问题:1,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等等.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1.马克思主义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金额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有那些?答: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恩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他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的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他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他的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
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避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段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版复习资料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它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这就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业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所具有的紧密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的在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四、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五、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该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答:首先,要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为此,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它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同时,还要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其次,要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第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二、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通过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列宁的物质定义);⑵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⑶物质世界时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⑷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⑸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P31)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扬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概括总结科学发展特别是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物质观。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的可知性,坚持了反映论和可知论的原则,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一是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P56~57)八、联系的特点: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4、(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九、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十、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十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其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和内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其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的中心线索,是把握和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其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其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十二、什么是矛盾?(P43)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定义)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十三、论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依存与相互渗透、相互贯通。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二者是有区别的。
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一方面,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
矛盾双方的同一不是完全的等同,而是包含差异和对立的同一。
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的矛盾双方的差别、对立与排斥,缺乏联系的两个方面构不成矛盾。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是要懂得斗争性贯穿矛盾始终,是绝对的。
同一性是指事物的静止和稳定,是相对的。
二、是要看到二者的联系和不可分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要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把保持稳定和寻求发展结合起来。
十四、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本质是创新a、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b、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c、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d、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e、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
十五、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1、新生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2、新生事物之所以是不可战胜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
一是事物自身内在的否定性为新生事物的出现和产生提供了根据和动力源泉,它适应了已经变化的环境和条件。
二是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即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腐朽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三是在社会领域新生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十六、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
十七、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既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既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普遍和特殊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十八、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在相互作用各自素而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了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促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起作用,但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十九、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1、质、量、度⑴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
质和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⑵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量和事物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⑶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要掌握适度原则。
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有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P46)3、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P46)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间进行和飞跃性的统一。
二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行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
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二十一、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首先,必须遵循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