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法研究论文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法研究论文3篇
一、分析生成性教学运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生成性的教学是多种因素与师生共同达成的,所推进的过程比计
划以及预设要更加的丰富和生动,是在一个特定的氛围中进行的交
流和对话,能够让预设成为“生成”的催化剂,并且教学的细节也
会因为运用生成性教学而更好的调控。

1.有的放矢才能够促进生成。

教学中最为基本的就是创新,小学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运用弹性的预设让学生进行自由创造。

也就
是给予学生有多大的空间,学生所获得的生成性就会有多庞大。


课程进行事先的预设,能够让课堂的教学全过程,和所涉及到的教
学结果方面,都是非常核心的组成部分。

因此,教师要对教学的主
要内容具备提前性的分析概括,以这样的方式才可以将预期想要得
到的效果达成。

那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较为
轻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们可以随意抒发自己的见解。

所以,我们
一定要关注的是,不能够让学生肆无忌惮的乱发言。

总之,要为学
生们创设较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们的思维都能够得到发散,教学
的生成性就会得到预期的效果。

2.心中有数才能够促进生成。

任何事情都需要对其预设,若不进行预设就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教师在进行预设的过程好坏,直接
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反应程度。

针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有必要进
行充分的预设,在教学的全部过程中,教师要具备周密的思维;在教
学的结果方面,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在小学数学中“角”的教学
过程,可以作为案例进行详细分析。

在近几年最为常用的教学方式,为两条射线的延时旋转活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同学们能够
利用最为直观的形式将不同的角有所认知。

以这样的方式会让角的
体系概念,得到完善的解释。

教师在讲解的阶段,可以进行角的具
体解释:角是同一顶点中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同时要添加一些
演示过程,将一条射线绕着另一条线旋转的方式演示出来,让角形成,并且还会将钝角、锐角以及直角的形状有所阐述。

可是,此过
程会旋转成为不同的角,当不是以上三种角时,学生就会提出疑问,若旋转成一条直线时是什么角,这时教师告知平角之后,学生就会
有着深刻的记忆,通过这样的教学机智和预设,会让学生们更快的
融入到学习氛围中。

3.顺水推舟才能够促进生成。

教师在预设的过程中,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可是在进行方案教学的阶段,学生往往在做出的反应和
回答方面,是不在预想内的,在课前的预设范畴中已经远远超过,
让教师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面对突发状况。

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
一定要保持冷静的面对学生的疑问,要以顺水推舟的形式将问题和
相关联的知识点相融合,最后就会迎刃而解。

在小学教学中“正方
形和长方形”的教学可以作为案例来分析。

教师在课堂中让学生们
量一下正方形和长方形,同时要分析出两者的特点,测量之后学生
们会发现长方形的条件,其实正方形也符合。

学生们提出了这一问
题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们验证或者进行针对性的讨论,正方形的条
件和长方形的条件是否统一,在细致的讨论和验证之后,证实正方
形是极为特殊的长方形,可是长方形却不是极为特殊的正方形。

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对于学生一些莫名其妙的疑问,或者突
如其来的问题,教师不要认为是对课堂的破坏,而需要做的是将学
生的这些举动作为生动的思维模式,让此思维模式转化为较为优质
的资源。

当学生的疑问,教师搜寻不到相关联的因素时,不可以进
行无谓的套用,并且学生提出的观点若是错误的形式,要在第一时
间对其更改,要让学生的思维模式推向正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
将教学效果提升。

1.针对于“有的放矢才能够促进生成”要注意亮点,对学生所提出的不同观点,要加以重视,并且一些观点要由形到理的方式为学
生讲解。

并且,还要关注无序开放的方式不要生成,要将教学的灵
性和生动体现出来。

2.针对于“心中有数才能够促进生成”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工作,分别为:巧抓时机、资源整合以及充分预设。

这三个方面能够切实
做好,不但可以将教学的坚实基础有所奠定,还可以将教学时机生
成有效性以及动态性,能够在课堂服务中更好的展现。

此外,还要
对两个方面严格关注,不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太过随意,要了解到
学生若过于放任会对生成性的教学有所阻碍,那么到最后一定会导
致教学质量变差,或者学习效果不能够达成预期的目标。

3.针对于“顺水推舟才能够促进生成”需要注意的就是要对学生有一定的理解,犯下的错误要学会巧用。

将学习效果定为教学的主
要目的,学生一定会对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论述的知识量有所反驳,这一想法是学生思维模式的一种表现,可能会与教师的预设范畴有
所不同,可是教师不能够指责学生,要巧用这种错误,逐渐的推向
正确的思维模式中,那么会让学生们加深此问题的印象,学习效果
会更加明显,生成性的教学会更好的体现出优越性。

此外,教师还
要注意的问题就是不要让规定学生拥有怎样的学习境界,要以引导
的方式让学生们进入到正确的教学情景中。

根据以上的论述,在小
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实施生成性教学方式,可以得到较为显著的效果。

可是在当中还是会产生或多或少的问题,只要教师在思想上能
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顾及到,就会发现到在小学课堂的教学中,生成性是一定要具备的。

因此要在使用此方式的过程中,发挥自身
的智慧,努力将生成性的每一个教学细节合理调控,要力求让教学
的过程更加的灵动和丰富。

作者:罗婉虹工作单位:云浮市云安县石城镇第二中心小学
1、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地位
2、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
2.2对口算练习重视不够。

口算属于计算的一种,同时也是基础的。

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无法意识到口算的重要性,忽视了口算的速度和口算的正确率,从而花费很少的时间进行
口算训练。

所有的整数、小数、分数加减乘除运算都能够分解为一
道道的口算题。

若是对口算不熟练,计算时难免会手足无措。

只要
计算中有一步是错的,那么就可能一错到底。

譬如,有些一年级的
同学对20以内的加减法都不熟悉,二年级的同学对乘法口诀不能脱
口而出。

也有些教师混淆了口算和笔算的含义,在实践中往往是口
算题用笔算做,殊不知二者有相对独立的运算方式,口算不但可以
作为笔算的台阶,同时也具有独特思维价值。

3、改进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措施
3.1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都是充满好奇的,所以他们的兴趣来源于他们对好奇事物的探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度地改编,同时丰富计算题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在期待中学习。

比如,可以采用数学与问题情境相结合的方式。

[2]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生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4、结语
简而言之,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应当引起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

同时,对于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应当正视这些问题,从这些问题身上找原因,而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策略。

教学的方法有许多,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同时教学方法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重点在创新。

作者:杨超工作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一、创新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二、创新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唐世明工作单位:重庆市巫山县石碑小学
看过"小学数学教学法研究论文"的还看了: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个人总结
(一)、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提供学生发问的前提条件,是培养提问题能力和养成提问习惯的有效措施。

培养问题意识是培养学会创新的切入点。

如何创设较好的问题情境,激发探索的兴趣呢?可以从学生感兴趣
的实物、实例入手,采用故事、游戏、儿歌、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教材内容)与生活的实际内容(直观情景)紧密联系起来。

例如:我在教一年级上册的《有几瓶牛奶》时,我就以笑笑数完牛奶遇到了难题,需要孩子们的帮助做为导入,让
孩子们根据画面的内容提出问题:“左边有5瓶牛奶,右边有9瓶
牛奶,一共有多少瓶牛奶的问题?”从而导出课题,这样的导入方
式新颖,孩子们不知不觉就被带入新课内容的学习中去了。

又如元
仙妹老师上的《9的乘法口诀》,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屏幕显
示校园,接着又看到一辆汽车运来了许多花卉。

师:看到这些花你
想知道什么?学生经思考提出了:这些花有什么用?有几种品种?
买来多少盆花?学生一旦有了疑问,就会引起好奇心,开启思维,
引发探索,为下面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架起了桥梁。

(二)、教给质疑方法,防范于未然提问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如果有疑问,就会引起悬念,就会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
动思维之弦。

因此,教学中不仅要创设情境,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发质疑,使学生感到有问题要解决,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充分地调动他们不断探索真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会质疑,进而
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1、让学生掌握结构,明确质疑方向
教师要在领会教材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地处理教材,从教材结构入手,把握知识之间联系,以此作为指导学生质疑的重点,做好
示范提问,教给质疑的方法,为今后学生学法迁移,独立质疑做好
铺垫。

例如:“乘数是两、三位数的乘法”中的笔算部分的教学,
这部分内容有五个知识点:乘数是两位数积不进位的乘法;乘数是
两位数积有进位的乘法;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乘数中间有“0”的
乘法;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师在教“乘数是两数积的进位的
乘法”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例题的特征、运算顺序、部分积的
定位、计算结果等方面进行质疑,为后面学习多位数乘法质疑做好
铺垫。

在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就可以对照“乘法是两、三
位数乘法的质疑方法进行类推,从而懂得从例题的特征、计算顺序、商的定位、怎样试商、被除数中间不够除怎么办、被除数末尾不够
除怎么办等方面提问。

2、让学生把握要点,提高质疑水平
学生明确质疑方向,通过正确迁移,已具备了一定质疑能力,并不意味着每个问题都能问在重点处、点子上或问得恰到好处。

因此,还要让学生把握知识的要点。

一是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为值
得怀疑的地方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二是已经理解的学生可以提问,考考教师和同学;三是在知识的“生长点”上,即在从旧知到新知
的迁移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四是在知识的“结合点”上质疑,即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比较上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五是
在“认知冲突”中找疑点,即新知识同自身原有认知结构矛盾冲突
的地方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六是大胆猜想、联想、多角度、多层
次地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七是从课题、知识的意义、性质、特征、定律和公式上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这样一来就为学生提供发展潜
在能力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人机会得到锻炼,从原有的
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长此以往,学生在这样民主和谐氛围
的课堂里,就会为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而自豪,学习的积极性势
必倍增。

3、在数学课堂中设计出学生混淆的题型,以错误形式出现,这
样既可以加深印象有可以防范于未然。

(三)、引导、类推、迁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质疑和释疑的关系。

质疑是一种手段,释疑才是目的。

学生有了质疑的能力后,还要让
学生知道知识生成的过程,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步骤,才能逐渐独
立地策划学习活动,自己学习同类知识,从而真正地发挥自身的主
体作用。

例如:在面积公式的推导方面,当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
算时,除要求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矩形知识,懂得用数方格的方法求
出面积外,还要让学生知道运用化归的思想,动手把平行四边形割
补成已学过的长方形,找到新图形(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各部分
间的相应等长关系,从而推导出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
一旦有了化归的思想,在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就会主动地提出
能不能也把三角形割补成已学过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来计算。

另外还要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操作实验,探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又能拼出已学过的什么图形?从而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
梯形面积计算时,学生就会利用类推、迁移、化归的方法,用两个
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已学过的图形,用一个梯形可割补成已学会的
图形,从而懂得可用多种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一旦学生
整体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同时学会数
学的学习方法,形成数学学习能力,那么在此后学习类似的圆面积、圆柱体体积等等的计算时,他们就能自己主动地、有的放矢地探索,化圆为方,推导出圆面积、圆柱体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公式。

小学数学教材中在类同关系的内容很多,如“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进位加法”、“表内乘法”、“多位数的读法”、“多位数的加减法”等等,都可以这样举一反三,找出规律,高效
率地学习,解决问题,而当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后,就会信心百
倍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

(四)、交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现在的学生普遍成在懒动脑。

对于问题的出现他(她)们不知道如何下手,远远不能跟新课标结轨。

再加上老师们只注重数学知识
而忽略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只注重方法而忽略数学思想,从而
导致学生只能按方法解题而不能按思想解一类题。

我在教学中注重
数学思想的教学,交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一是由已知条件入手
去分析问题;二是由问题入手去分析问题。

特别是二种分析问题的
方法大多数数学老师忽略了。

(五)、加强实践活动
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经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

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尽量多让学生参与数学实
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经历体验数学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真正理
解数学,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①结合学具制作和演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在教学圆
锥的体积计算时,课前让学生充分制作好一套学具:圆锥与圆柱等
高等底的、等底不等高的、等高不等底的、还有既不等高也不等底
的几组学具。

导入新课时让学生先猜测,圆锥的体积计算可能与什
么有关?(生:与圆柱体积有关)。

接着让学生用每组学具量一量
沙子,发现每组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并把发现的
事实填在老师预先发的表格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从中发现一些
规律性的东西,自己得出圆锥体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从
而导出圆锥体积公式v=1/3sh。

②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它源于实践,又用于实践。

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积极地参与生活实践。

如学习了圆柱
的表面积知识后,让学生制作一个装密饯的圆柱体。

如学习了长方
形面积公式后,算一算本班教室的面积。

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学习了圆的知
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
或其它的形状行不行?为什么?这样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
泛应用,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培
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思考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

作为数学老师要有激趣的数学语言;要有设计出学生质疑的数学问题;要有创造性地使用驾驭数学教材的能力;要有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陌生为熟知的数学头脑;要树立
用数学思想指导数学方法的数学理念。

学生就会从数学题海中走出来,就会爱上这一科。

光阴荏苒,一个学期的时间很快就要结束了。

回顾这个学期的课题研究开展情况,颇有些收获。

本学期我承担了课题组的研讨课
《植树问题》,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使
我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有了更深一步认识。

现结合研讨课谈谈自
己的一些看法:
一、综合实践课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

是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

因此,小
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
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切实使学生感受到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价值,培养数学意识。

从而体验生活,认识社会。

例如:在《植树问题》教学的开始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发现手指之间有
间隔,找出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并让学生观看多媒体的演示,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着间隔问题,间隔问题无处不在。

二、着眼活动的实践性,灵活运用实践课的活动形式
数学新标准中提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在活动中应着眼让学生深入实践,自
己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植树问题》中,对于不封闭道
路上3种植树方法我没有直接的告诉学生们,而是准备了一张白纸
让学生们自己大胆的画一画,看看会出现哪几种情况,让学生在实
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注重学生参与活动过程的评价
小学生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所能获得的成果大多都比较微小,但是我们主要看学生是否参与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在实践
活动中发现了多少问题,(www.)解决了多少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重
在评价学生参与活动获取知识及信息量的多少,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方式,以及研究性学习方法,注重过程的评价。

总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中,一定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托,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个人总结]
中德两国小学数学教材比较研究
中德两国小学数学教材比较研究
【1990年,笔者曾在德国巴伐利亚州进修。

在进修期间完成了《中德两国小学数学教材比较研究》一文。

1991年,该文发
表在德国杂志《教育世界》第9期上。

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小学学制
四年,为了具有可比性,因此只是对两国1—4年级的数学教材进
行了比较。

选取的教材是:德国巴伐利亚州一套现行小学数学教材《想与算》和我国的四省市《数学》教材。

本文在德文原文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的学习体会进行了充实和修改。


教材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显然的事实。

在从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多纲多本变迁的今在,我们不但十分有必要研究
国内各套教材的优缺点,而且还有必要研究国外教材与我们的差异,以便取长补短。

本文试图对中德两国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特
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作一比较。

一、教材编排体系的宏观比较
所谓宏观比较,是指对教材选取的总体教学内容、教材结构和编写特点加以比较。

一套数学教材选取的教学内容及其编排顺序,体
现了编者对学生的要求和对学生认知能力的研究水平。

(两国1—
4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编排顺序表附在下页)
附:中德两国1—4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编排顺序表
阅读了两国的教材可以看到:
1.德国教材的内容少,我国教材的知识点多。

德国小学四年数学教学内容相当于我国三年的内容。

编者在选取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时,主要考虑所取内容的必要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同时也考虑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数学
教学的体系。

德国教材在小学四年中安排的内容少,说明他们对学
生所学“知识点”上的要求比较低。

由于教学内容比较少,所以在
每节课中所教学的知识点也少,这样对知识的发生过程就有可能得
到较充分的强调,这是它的优点。

但对于一部分智力相对比较好的
学生来说,他们在同样的时间内可以学习更多的内容,而由于教材
内容少,因而会产生浪费时间的现象。

我国教材的知识点多,对于
智力较好的学生来说,可以学到更多的内容,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
学生来说,常常会觉得要求过高。

从两国教材内容多少的比较中,
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加大我国教材的“弹性”,对于不同的学生,
应该有不同层次的要求。

2.我国教材结构严谨,德国教材结构相对松散。

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因此,数学教材的编写常常要考虑数学知识本身的结构,从而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体会到数学的这种严
密性。

正因为如此,我国的数学教材在编写时,十分注重内容结构的.严谨,常常用标准的数学术语陈述数学内容,对概念常常给出完
整的和相当严密的定义。

相比之下,德国教材显得相对松散,教材
中出现的数学概念、命题大多采用描述性的语言,使用数学术语较少,例如,在1—4年级的教材中都没有出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等数学术语。

又如德国教材中的应用题没有单独列章节,
也没有比较严格地按计算步数多少来编排;我国教材中的应用题单
独列章节,而且比较严格地按照一步、两步及多步复合应用题的顺
序呈现。

再如,我国教材在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四则运算以前,要
先学分数的初步认识,然后再从十进分数转到小数,结构十分严谨;而德国教材在引进分数时,只说“像1.4、12.8……这样的
数叫小数。

小数点就是把马克和芬尼分开的小圆点。

”然后就开始
小数的运算。

我国教材的编写注意知识结构的严密
[1][2][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