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怀泽《敬畏生命》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课文解析
• 1.请划出每段关键句,思考全文可划为几个层次?每 层大意是什么? • 2.对待“敬畏生命”这一理念,人类与自然有什么不 同? • 3.第5自然段“这一认识”与第6自然段“这个认识” 相同吗? • 4.“这种矛盾„„冲击着它”中的“它”指什么? • 5.何谓“三大诱惑”?应怎样“提防它们”? • 6.“这与你们的灵魂有关”中的“这”指什么?
【研习与思考】
• 三、简答题
• 3.谈谈你对“这与你们的灵魂有关”这句话的看法。 • “敬畏生命”关系到人类道德的日益健全和自我完善。 • 4.联系课文谈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
【问题讨论】
• 1.文章提出“有德性的人”应具备什么样的道德 观? • 懂得善恶、摆脱偏见、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 • 2.作者从伦理角度提出了“敬畏生命”这一概念 ,你觉得应该怎样理解它和生命的休戚与共之间 的联系? • “敬畏生命”是和所有生命彼此之间的休戚与共 紧密联系的,前者是核心理念,后者是对前者的 补充和说明,同时也是具体的行为指向。
【研习与思考】
• 二、选择题
• 1.下列作品中不属于史怀泽的作品是( C ) • A.《原始森林的边缘》 B.《文明的哲学》 • C.《拯救与逍遥》 D.《非洲杂记》 • 2.阿尔贝特· 史怀泽被称为( D ) • A.上帝之子 B.自然之子 • C.人民之子 D.非洲之子 • 3.下列对史怀泽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神学家 B.生态学家 • C.医生 D.管风琴演奏家 )
【问题讨论】
• 3.文章说自然界“以毫无意义的方式毁灭”生物是一种
“恶”德,这与《大自然在反抗》一文中提出的“自然平 衡”的概念是否冲突?如何理解其间区别? • 异—— • 其一,《大自然在反抗》中的“自然平衡”概念,是卡逊 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从生态学的角度,对自然生态平衡的 现象和规律所作的科学性分析说明,意在说明人类不能滥 用化学药品来杀灭害虫以致自然生态失衡; • 《敬畏生命》中“敬畏生命”的善恶道德观,是史怀泽以 一个神学家、医生的身份从宗教的角度,对人类与生物相 互依存关系所作的阐述,意在强调人类不能像动物那样杀 害生灵。
一、作者与作品
• • • • • • • • 《康德的宗教哲学》(1899) 《巴赫论》(1905法文版,1908德文版) 《耶稣生平研究史》(1906) 《德法两国管风琴的制造与演奏风琴的技巧》 (1906) 《原始森林的边缘》(1921) 《文明的哲学》(1923) 《非洲杂记》(1938) 其生命伦理学方面的代表作是《敬畏生命》。
二、课文解析
• 懂得善恶、敬畏生 命是有道德的人的 道德观
论 述 结 构 提出中心论点
• 敬畏生命、生命的 自然不懂得敬畏生命/例证 对比 休戚与共是世界生 只有人懂得敬畏生命/喻证 论证 存发展中的大事 • 休戚与共的能力 坚定意志 • 统一自然律和道德 与意志无济于事 提 律,避免三大诱惑 • 不能如你所愿地 从事救助 防 对善德的毁坏 帮助生命 同享幸福 • 同情就是痛苦 • 敬畏生命体验生命 强调文章主旨 痛苦与灵魂有关 开篇点题,全文围绕中心论点展开,逐层分析,逻辑严谨。
【问题讨论】
• 5.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何特点? • 一是用简洁、质朴 的语言提出作者个 人的观点。 • 二是善于运用连续 的疑问句,对作者 的观点起到了很好 的支撑作用。 • 三是文章的一些语 言带有明显的宗教 色彩。
【研习与思考】
• 一、填空题
• 1.阿尔贝特·史怀泽是法国 神学 家、哲学博士和医生 ,还是著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研究专家。 • 2.《敬畏生命》的作者曾获1952年度 诺贝尔和平 奖。
【问题讨论】
• 4.我们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真正的人?课文给了我 们什么样的启示? • 在作者看来,自然对生命的过错在于制造了残忍的利己 主义,它当然也教导了生物以爱和帮助,但是生物并没 有给以珍惜,从而不能和其他生命“休戚与共”。人能 够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摆脱无知,完善自己的德性,从 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 首先,要爱惜自己的生命。 • 其次,要尊重他人及其他生物的生命,达到人与人之间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 再次,完美的道德人生,是道德认知、道德修养、道德 实践的统一。
【问题讨论】
• 3.文章说自然界“以毫无意义的方式毁灭”生物是一种
“恶”德,这与《大自然在反抗》一文中提出的“自然平 衡”的概念是否冲突?如何理解其间区别? • 异—— • 其二,在一种生物毁灭另一种生物的问题上,卡逊将它当 作生物链中的一环来看待,史怀泽则认为是一种残忍的利 己主义行为。 • 由此可知,前者是科学立场上的理性说明,后者是宗教立 场上的道德阐扬; • 前者是“真”,后者是“善”。
【研习与思考】
• 二、选择题
• 4.“这一认识是存在发展中的大事”一句中,“ A 这一认识”指的是( )
• • • • A.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 B.最宝贵的生命成为最低级生命的牺牲品 C.动物拒绝与非其属类的生命休戚与共 D.我们生存在世界之中,世界也生存于我们之中
【研习与思考】
• 二、选择题
一、作者与作品
• 敬畏一切生命是史怀泽生命伦理学的基石。 • 史怀泽把伦理的范围扩展到一切动物和植物, 认为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生物和动物 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 • “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 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 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 绝对的伦理原则。” ——《敬畏生命》
【研习与思考】
• 三、简答题
• 1.文章提出“有德性的人”应具备什么样的道德观? • 懂得善恶、摆脱偏见、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 • 2.作者从伦理角度提出了“敬畏生命”这一概念,你觉得 应该怎样理解它和生命的休戚与共之间的联系? • “敬畏生命”是和所有生命彼此之间的休戚与共紧密联系的 ,前者是核心理念,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和说明,同时也是 具体的行为指向。
史怀泽在非洲
一、作者与作品
• 他也是当代具有广泛影 响的思想家。 • 他创立的以“敬畏生命 ”为核心的生命伦理学 ,是当今世界和平运动 、环保运动的重要思想 资源。
邮票上的史怀泽
一、作者与作品
• 1992年,他的代表作《敬畏生命》中译本问世, 其生平与思想开始为中国读者所知。
一、作者与作品
• 他的诺贝尔和平奖演讲 《我的呼吁》被收入高 一语文课本。 • 与此同时,海外出版了 他的多种传记及汉译著 作。 • 2004年1月,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台湾 作家钟肇政编译的《史 怀泽传》。
【问题讨论】
• 3.文章说自然界“以毫无意义的方式毁灭”生物是一种
“恶”德,这与《大自然在反抗》一文中提出的“自然平 衡”的概念是否冲突?如何理解其间区别? • 同—— • 其一,对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结关系的认识 相同; • 其二,有关绿色环保的理念相通: • 卡逊从自然平衡的角度呼吁保护自然生态,促进了世界环 保事业的发展; • 史怀泽将“敬畏生命”的伦理范围扩展到一切动植物,是 现代绿色运动和生态伦理的重要思想来源。
• 5.下列四项答案中,不属于“三大诱惑”的一项 C 是( )
• • • • A.休戚与共的能力与意志无济于事 B.不能如愿地帮助生命 C.提防对产生善的前提的毁坏 D.体验不幸是一种痛苦
【研习与思考】
• 二、选择题
• 6.下列对《敬畏生命》一文中“幸福”观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 • • • A.体验我们周围的不幸是一种幸福 B.体验我们周围的幸福是一种幸福 C.我幸福是因为我认为,我这么生存比其他生命幸福 D.我幸福并不是因为按流行的看法比较幸福,我才幸福
一源自文库作者与作品
• 爱因斯坦:“像史怀泽 这样理想地集善和对美 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 几乎还没有发现过。” • ——《质朴的伟大》
爱因斯坦
一、作者与作品
• 1915年,置身非洲丛林 与河水间勃发的生命世 界,追念第一次世界大 战蔑视生命的悲剧,史 怀泽提出了“敬畏生命 ”(Reverence for life)的理念,将伦理 学的范围由人扩展到所 有生命,成为生命伦理 学的奠基人。
敬畏生命
[法]史怀泽
一、作者与作品
• 阿尔贝特· 史怀泽( 1875-1965,又译施韦泽 ),诞生于德法边界阿 尔萨斯省的凯泽尔贝格 城。 • 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他精 通德、法两种语言。 • 他获得哲学、神学和医 学三个博士学位,还是 著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和 巴赫音乐研究专家。
一、作者与作品
• 他在38岁时获得了行医 证和医学博士学位。 • 他于1913年来到非洲, 在加蓬的兰巴雷内建立 了丛林诊所,服务非洲 直至逝世,获得了1952 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被 称为“非洲之子”。 • 1957年,他的传奇经历 曾被拍成电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