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精选多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精选多篇)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王超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阅读正是一种很好的培养能力的实践方式。
【作者单位】:山东省汶上县实验小学;
【关键词】:阅读教学主体地位朗读指导阅读思维阅读能力
【正文】: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阅读正是一种很好的培养能力的实践方式。在新课改中也要求教师必须构建富有个性的、创新性的阅读教学,教师要改变以前呆板的教学方式和以绝对权威的角色主宰课堂的局面,以全新的方式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广阔空间自由发展,语文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下面,我就语文阅读教学谈一些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叶谰教授指出:“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把学生当朋友和知己,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活跃,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涨,学习的欲望就会更强烈,课堂就会充满活力。
例如,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老师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对话,“孩子们,可以上课了吗?”“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感受吗?”“你喜欢文中的哪位人物?给同学们说说为什么,好吗?”等等。在教学中,老师经常倡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由阅读,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仔细品读等。老师还要经常走
下讲台,认真倾听学生意见,互相亲切交流。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倍感亲切,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主动参与意识,从而敞开思想,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二、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朗读占十分重要的地位。朗读课文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陶冶情操。为了使学生达到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在阅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朗读训练的指导。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起重要作用。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加强朗读指导,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明显提高。例如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时,我发现学生没有把文章后半部分中小女孩的悲哀、失望、快乐的感情变化读出来,我认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的还不够透彻。于是,我便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时,眼前出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大火炉’?当时他的心情怎样?怎样读?‘大火炉’不见了,他的心情又是怎样.......”学生边理解边朗读,使学生和作者、小女孩的情感产生共鸣,自然读出了那种悲哀、失望、快乐的感情。
三、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
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四、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总之,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苏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xx年02期
【2】胡志宏;;浅谈语文阅读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xx年17期
【3】王培菊;;阅读教学必须摒弃繁琐分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xx年25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