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通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通感
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通感通感·表现
1教学目标 1 认识通感。
学习使用通感和比喻的修辞描写声音。
3 培养审美能力。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已经较为全面,读写说背是语文积累的途径,善于倾听是口语交流的第一步,语文学习是启迪悟性与灵性的教学。
本节课是对这一单元课文知识的总结和学生描写声音的写作能力培养和训练提升。
3重点难点
认识通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学习使用通感和比喻的修辞描写声音是学习的难点。
4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新课背诵《琵琶行》中声音描写的诗句,总结《琵琶行》中描写声音的方法: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抽象无形的声音转化为熟悉的实体,具体可感形象生动。
3 小练习填空
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描写了琵琶音由流畅变为冷涩,由停顿转为雄壮,到最后的戛然而止,充分表达了琵琶女演奏的技艺高超。
读着诗句,那琵琶弦上的秋夜诉语似乎顺着时光的流水流进我们的耳中。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此句连用四个比喻,调动读者以往的经验,把山谷里寂静的夜晚里那种相矛盾的、不可捉摸的声响,写得如在耳旁
二下面我们大家就以《李凭箜篌引》和《老残游记》中的一段为例来再次学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来描写声音。
1 出示李贺的诗朗读,同学找出69页描写声音很形象的句子。
三合作交流品析《老残游记》第二回中描写白妞的绝唱中大量运用了通感的修辞,让人深刻的感受到她演唱的精神魅力。
如写白妞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让人感到舒坦欢畅,“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写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尖细高亢、刚劲有力之声让读者
不难想像;写白妞演唱至“节节高起”时,“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愈翻愈险,愈翻愈奇”的歌声;描写白妞宛转千回的歌喉时,“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让读者似乎可手揽黄山的三十六峰,急促变化、回旋激荡的声音让人应接不暇;描写白妞演唱声音渐寂忽起时,“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夜空焰火,火树银花,姿态各异,炫人耳目,似把读者带到济南府的明湖居里,让人浮想联翩。
四佳句赏析积累。
1.我听见了她那闪闪烁烁的笑声
2远处隐约飘来阵阵香味,似有似无,如有悠扬的乐声,时断时续。
3天上的星星越聚越多,闪闪亮亮的,特别闹。
4她大大的眼睛忽闪忽闪的,我对她说:“你的眼睛真闹啊,别眨了。
”
5夜晚的彩灯亮,这边红、那边绿,这边明、那边暗,整个城市奏响了一曲欢腾的乐曲。
6那些芦苇高高低低地晃动着,如同鼓点有节奏的击打。
7歌声/象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五听音乐,描写听后感受。
学生倾听名曲欣赏并口述。
2 情景设置并想象描写。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曲折与变化》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曲折与变化》教案课前预习:
1.回顾初中所学过的课文中富于曲折、变化的情节。
2.想一想自己生活中发生过哪些曲折的故事。
3.探究一些曲折为文的技法。
相关课程标准: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例子,感受“曲折”在文章中的具体运用。
2、掌握几种使文章张弛有致、波澜起伏的手法。
3、“曲折”构思比赛,学会运用曲折写作文。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例子,感受“曲折”在文章中的具体运用。
教学难点:掌握几种使文章张弛有致、波澜起伏的手法,学会运用“曲折”写作文。
评价任务:
1.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2.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3.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4.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5.掌握几种使文章张弛有致、波澜起伏的手法,学会运用“曲折”写作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共一课时)课前交流:讲课前,老师有三句话和同学们共勉。
(生齐读)多媒体显示:勇敢自信的展示自我
虚怀若谷的欣赏别人团结友爱的合作学习
一、诗句接龙,激趣导入:
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
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
唐伯虎挥笔写下:
• 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 九天仙女下凡尘喝彩• 儿孙个个都是贼惊怒• 偷得寿桃献至亲拍手叫好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
二、重温经典,再现“曲折”
在我们所学的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中,哪些文章波澜起伏充
满了曲折变化?(学生根据自己想到的课文,谈一谈曲折之处?畅所欲言)
小结:南宋朱熹说过:“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说:“文章之妙,无过曲折”;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说的都是行文要奇巧多变,曲折起伏跌宕,才能多姿多彩。
只有内容生动,而且情节曲折,情感富于变化,看似“山重水复”,忽而“柳暗花明”,文章才会引人,动人心弦、摄人心魄。
我们如何能把事情写的更动人、更曲折呢?有那些可借鉴的方法吗?
三、方法引航,领会“曲折”
(指定每一小组负责一个方法,在小组内合作寻找与这一方法相关的课文内容,举例谈一谈这一方法的作用。
)
1.情节突转法(《最后一片叶子》《麦琪的礼物》《项链》……)
突转法,或称之为“翻转法”。
所谓“翻转”,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朝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将读者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在将菲利普朝思暮想、渴盼兄弟荣归故乡的心情渲染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时,情节突然翻转——在游船上他遇到潦倒落魄的于勒时像逃避瘟神似地摆脱了他。
这令读者不胜惊愕,感情骤然跌落,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了当时那个社会的人际关系。
2.巧留空白法(《艺术品》《项链》《最后一片叶子》《猫的故事》……)
说满说尽,一览无余,不给读者留下任何思考、想象的余地,这是一种常见的文章病。
真正的好文章则是,不仅能准确传递作者欲提供的各种信息,而且善于作虚化,省略处理,留下一定的“空白”,给读者的审美心理以驰骋想象的无边空间。
如《红楼梦》中写黛玉临终时高叫:“宝玉,宝玉,你好……”,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
”“你好……”什么也没说,然而这留下的空白中,有多少难以言
传的东西啊!由引可见,预留空白,是作者有意为之,是为了增强文章表达效果使用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使“无画处皆成妙境”,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使得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3.巧设悬念法(《梁思成的故事》《猫的故事》……)
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作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先虚写,后实写,远铺垫,近衬托,疑阵层设,氛围渲染,最后才让所要突出的具体事物露出庐山真面目。
通俗地说,它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谜面,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揭开谜底。
比如《三国演义》中写诸葛亮的出场,刘备三顾茅庐,几经曲折才见着,就是先虚后实的出场亮相法,这样先虚后实,层层烘托渲染,既让读者受悬念所勾引,急切地往下看,又使读者在最后得到极大的满足。
4.设置巧合法(《麦琪的礼物》《艺术品》……)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没有巧合,就没有故事;要想引人人胜,设置巧合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技法。
“巧合”首先要合乎生活的真实;其次要巧得合理,合乎情节的逻辑性;第三要巧得新奇。
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便是个典范:妻子德拉正巧卖掉自己的美发买回丈夫心爱的金表上需要的表链,丈夫杰姆正巧卖掉金表而买回妻子喜欢的一套梳子。
这种巧合巧得新,巧得奇,巧得令人绝倒,又巧得使人心酸落泪。
5.欲扬先抑法(《阿长与〈山海经〉》《猫的故事》……)
这是组织篇章造就转折形成波澜的又一重要技法。
抑扬法有先抑后扬,也有先扬后抑。
6.对比鲜明法(《范进中举》《我的叔叔于勒》《最后一课》……)
对比法可使人辨真伪,明是非,识好坏,促人冷静地思考,作出正确的判断。
吴敬梓在《范进中举》中,着意刻画了胡屠夫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读者就是通过从这些忍俊不禁的丑态的淋漓尽致的描绘中,看到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的。
小结: 文章如若平铺直叙、平平淡淡,像一篇流水帐,必然会让读者感到味如嚼蜡。
因此要达到曲折起伏的效果,首先要注意选材,要善于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
只要把握好事物的常态、变态,偶然、必然,如实地、有层次地展现事件的矛盾冲突,反映出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就能显示出一定的波澜。
同时,还可以相应地运用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技巧和方法。
一篇文章往往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这样容易使文章一波三折、平中见奇。
但写作时也应注意以下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将事件描写得繁复曲折,但与突出的中心关系不大,徒使文字冗长拖沓。
二是情节构思老套,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事件的走向,达不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是为了叙事曲折而穿凿附会,破绽百出。
文章跌宕昭彰,波澜起伏,可以激发阅读兴味,但一定要适度、自然,不可脱离生活、故弄玄虚,或者节外生枝,故作惊人之笔。
我在前一段时间遇到了一件曲折的小事,同学们想不想听?想听我是有条件的,听时认真,适当记录,便于点评。
[教师下水文展示] 教师口述自己的作文片段。
友
情
冬天的阳光像一床薄毯子,懒洋洋地盖在人的身上,非常温馨。
上课铃响了,我向教室走去。
在走廊里,看到别的班级都安静下来了,唯有我上课的班级异常喧闹,大喊大叫声,此起彼伏,真是人声鼎沸呀!我的好心情一扫而光,心想:“我一定得抓两个典型,杀鸡骇猴。
”
我飞奔到教室门口,猛地推开门,大吼道:“上课铃都响了,赶快快静下来,你,还有你,乱成什么样子了,下课后去办公室写说明书……”对着全班又训了几句,正要准备上课,这时,我发现还有几个同学在那里偷笑,我心想:“哎呦,这几个同学心理素质挺好的,我先上课,课下再好好教训你们几个。
”我说道:“上课。
”班长喊道:“起立!”全班齐刷刷地站起来了,异口同声地喊道:“老师,新年快乐!”我先是一愣,然后恍然大悟:明天是元旦,要放假,学生是
提前祝我新年快乐。
原来刚才他们如此喧闹是为了……难道是我……此时,班长给我送来了一张新年贺卡,上面写满了63个学生的姓名,让我激动不已。
紧接着,团支书也出场了,手里拿着一个信封,走到我面前,用双手郑重其事的交给了我,并严肃认真地说:“老师,这是我们全体同学的决定,现在不要看,请下课再看。
”我对全体学生表示了歉意和谢意,然后开始讲课了。
我带着兴奋激动和疑惑期盼上完了一节课,下课时我在教室里打开信封一看,高兴地笑了,紧接着是无比的感动,因为这是一份“好朋友”证书,上面写着:永哥同志,经过我们全班同学的慎重考虑,决定授予你“好朋友”荣誉证书,望你戒骄戒躁,努力奋斗,变得更好。
学生们早已忘记了我以前的简单粗暴、缺乏耐心,只记得我仍然是他们的好朋友。
看看他们灿烂的笑脸,再看看“好朋友”三个字,我倍感自责,同时又感到那么地温馨……
[学生多角度评价老师的下水文] “课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老师的作文算是抛砖引玉,希望引出同学们更好的作品来。
四、思想碰撞,运用“曲折”
以“友情”“成长”“观球(棋、影视、车祸)”为题(选一或自选其它感兴趣的话题),写一篇“曲折”之文。
要求:1.能写出事情或心情的曲折变化。
2.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
温馨提示:1.独立构思2.组内循环 3.选“文曲星” 学生每个小组推荐一篇佳作,选2-3个小组代表读文章后,学生多角度评价,教师适时点拨。
五、学海拾贝,感悟“曲折” 聊着“曲折的故事”,不知不觉已临近下课时间了。
请同学们谈谈这节作文课,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提示:可谈知识方面、情感方面、认识方面……)结束语:古时称高才文人为“文曲星”,这是否跟“文章之妙,无过曲折”有关不得而知,可袁枚曾这样解读:“天上有文曲星,无文直星。
”足见“曲”与“星”二者不无关系。
——如此看来,若懂得“曲折”为文,大约便离“文曲星”不太远了。
衷心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多积累,多训练,多探究,真
正懂得“曲折”为文,我相信我们大家中间一定会出现一批妙笔生花、才高八斗的“文曲星”。
附:板书设计
曲折与变化
合情合理
突转
悬念
抑扬
适度自然空白
巧合对比
波澜起伏
曲折生姿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激发兴趣、由浅入深、学以致用”,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也是循序渐进的,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诗句接龙,激趣导入;3 重温经典,再现“曲折”;方法引航,领会“曲折”;思想碰撞,运用“曲折”和学过留痕,感悟“曲折”。
整堂课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懂得了曲折为文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应用。
在“方法引航,领会曲折”这一环节,我总结了六种最常用的“曲折”为文的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其中一种方法。
探究过程中做到两点:一是在初中所学过的课文找到运用这一方法的例子,谈一谈是如何运用的;二是总结归纳这一方法的写作中有何效果。
学生探究的较为深入,而且学生以课文当范例,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方法的运用,有很强的学习和借鉴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不足之处:有些环节的过渡还需再细化和自然些;有些教学顺序要稍加调整会更流畅,效果会更好;课堂的预设多、生成少;时间的分配应再合理些。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感悟。
”我在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曲折”为文方法的引领,但在审题、立意、选材和构思等方面没能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也没有过多的让学生感悟如何把“曲折”为文的方法真正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在时间的安排上,学生训练和
展示成果的时间相对来说太少了,应该更少一些方法的指导,多一些学生的体验、探究、感悟和展示。
简评:本课将课内和课外相连接,引导在应引导之时,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的思考。
教师站在新的高度,理论与范例相结合,给学生直观的启发,也给学生直接的引导。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层次清晰,是一篇有深度有层次的优秀教案。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体验颖悟” 作文教案北师大版
第三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体验颖悟” 作文
课前预习:
对本单元所学课文进行再阅读,了解和区分作品中个性化的体验与颖悟。
相关课程标准: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 教学目标:
1、脱离肤浅的感知,追求一定温度和深度的体验与颖悟。
2、实践在游记写作中体现对景物的个性化体验与颖悟。
评价任务:
1.实践体验颖悟在写作中的运用,寻求个体生命的独特。
2.互读文章,相互评价,推荐参加班级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名篇名作所写的多是平凡的小人物,平常的小事,常见的景物,为什么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呢?这是因为作者不仅能用智慧的眼光观察生活,而且能用细腻的心灵品味生活。
他们能在平凡的小人物身上感受到其独特的个性,或给人以启迪的精神品质;他们能领悟平常的小事中蕴含的深刻的道理;他们能从常见的景物中受到感染和启发。
朱自清从父亲爬铁道的背影中体会到了父亲浓浓的舐犊之情。
莫顿·亨特从童年爬悬崖的经历中领悟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宗璞从紫藤萝的遭遇中受到了人生的启迪。
如果我们能把这种充满生命智慧的独特感悟表现在我们的作文中,
何愁写不出具有丰厚文化意蕴的美文佳作?
二、理解本单元相同景物中所寄予的不同人生境界。
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境界,选文大多写的是人生体验与感悟,作者在对景物与事物的关照中,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感悟到一种道理或升华出一种境界。
1、回顾本单元课文,说说《岳阳楼记》《登岳阳楼》《游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谈生命》中作者各自的体验和感悟有何不同?为何会有所不同?示例:《岳阳楼记》表现了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阔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抱负;《登岳阳楼》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游岳阳楼记》则表现了袁中道怀才不遇之感和手足相失之痛;《醉翁亭记》表现的是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谈生命》则表现了冰心老人那种超越生死,超越快乐和痛苦的一中特殊的生命感悟。
各位作者的感悟之所以会有所不同,原因在于他们的人生阅历、生活境遇、思想境界不尽相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阅历,有着自己个人化的独特发现与感悟。
因而当他们把自己生命的体验与颖悟投注到作品中时,便形成丰富多彩的千差万别的诗文。
2、试着分析本单元你较有体验的一篇诗文,在小组中交流。
示例:感觉较有体验的一篇文章是《谈生命》,生命中不可能只有快乐而没有痛苦,如果人生缺少了痛苦的滋养,也就不可能拥有破茧成蝶的美丽。
三、寻求个性化生命的独特感悟。
体验与颖悟都是一种独特的发现,贵在个体生命经验和人生阅历的融入,这种体验与颖悟是个人化的、亲历的、别人无法代替的。
优秀的作品中都蕴含了作者自己生命的投入与独特感悟。
例如: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试比较这两首诗,都是写秋景,你认为那首诗更能打动人,为什么?
赏析:白诗与马诗的不同就在于,白诗只有物色而无意兴,只有景而没有情,缺乏深远感人的意境,关键在于这境中没有人,没有动人心弦的感情。
马诗中“断肠人在天涯”一句融入了作者个体生命经验和人生阅历,蕴含了作者自己生命的投入与独特感悟。
这一句使全诗进入了人的心灵,显出情感的的深度。
因而马诗对读者的感染程度,对读者心灵的触动都更大。
2、教师归纳:主观的独特情感体验与生命感悟是构成艺术意境的主要因素,否则纯粹的景物描写一旦缺乏个人情感的关照,就会流于肤浅,缺乏艺术生命。
许多同学作文有描写有叙事但是依然没有感染力,原因就在于缺少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感悟,只停留在浅层次的感受上。
四、写出有生命体温的感悟
颖悟必须是自己的,才会动人,感悟要尽量追求深入、具体才能写出有生命体温的作品。
初中生在写作中应当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认识,也就是表达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那么怎样才能能把这种充满生命智慧的独特感悟表现在我们的作文中?
1、《以岳阳楼记》或《谈生命》为例,想一想怎样才能使感悟写的深入具体?
明确:以《谈生命》为例,作者借助对一江春水奔流到海,一粒种子成长为树的生命现象的进行想象描写,形象的展现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在此基础上作者融入自己历经百年沧桑,备尝酸甜苦辣的人生体验和独特感悟,升华成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
由此可见用心观察生活,从现象中把握本质;深入体验人生,丰富阅历,拥有自己的发现,如此才能使感悟写的深入具体。
2、写好自己的独特感受的方法点拨
生活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的。
作
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写出真实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
要写好自己的独特感受,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①用心观察生活,从真实中感受体验。
写作是情感的流入,我们要观察和思考生活,从生活中来,实践中取材,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从中捕捉灵感,形成自己的独特感悟。
这样,留心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社会现象,由此及彼,从而拓展视野,获取丰富感人的生活素材。
如杨铭同学的作文《感受生活之美》就是选择生活中真实的事例,读起来我们能从中感受到童年的快乐,成长的精彩,生活的诗意之美,这就是真实的力量。
②深入体验情感,追求独特情愫。
罗丹言:“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平常的人在平常的生活中,所经历的大都是小事,因为是细小而琐碎,因此易让人忽视,其实只要我们细心去体会,去挖掘其中的内涵,那些凡人小事一样可以写得真挚感人,让人读了久久不能忘记。
情感的体验有深有浅,浅层次的众人皆有;而深层次的,才会有独特的意境。
如《留学巴黎》这篇回忆性纪实散文,文章看上去平淡无奇,几乎都是直白的叙述,但作者以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内心真挚的情感和特有的体验,从这些细小而琐碎的叙述中,读者能时刻感受到作者辛酸屈辱的经历,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原因就在于作者写出了其刻骨铭心的独特的深层的情感体验。
③运用写作手法,提升透彻思考。
立意的深刻来自对生活的思考,但是并不意味着只能用生活实事来揭示深刻。
寓理于景、寓理于物、寓理于事,是展示思维的重要方式。
它是作者先从普遍性的生活存在中提炼出,再寄寓在一事或一物之中,所以它往往比一般记述性、议论性的文章更为集中、更为深刻、更为警策。
如《挖荠菜》一文,作者以挖荠菜为线索,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现了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情感,从而引发读者思考如何看待过去和现在,怎样珍惜今天的幸福,从而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作者寓理于物、寓理于事,从生活现象中提炼出深刻的人生思考。
总之,一定要把自己跃然心头的感受真真切切地抒写出来。
让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