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俄汉成语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5月上旬刊
小议俄汉成语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
梁洪琦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
【摘要】本文介绍了俄汉成语互译中的直译,意译和“不可译”现象。

并探究了俄汉成语互译中某些“不可译”现象存在的原因,即俄汉成语中的先例现象不同、俄汉语言文化共同体成员的“语言文化能力”不同、“不可译”现象的跨文化交际本质。

【关键词】成语“不可译”先例现象文化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12-02
成语形式简洁,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它们由一个民族历史、地理、文化、生活方式等因素决定,因此更是该民族思想的积淀,民族性是其典型特点。

从一个民族的成语中可以发现这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成语在一个民族语言中的重要地位对成语双语互译的准确性提出更高要求。

一、俄汉成语互译三种情况
1.直译
大多数情况下,许多俄汉成语在翻译时都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词对词地进行翻译。

各民族的“文化共相”(культурнаяуниверсалия)是可以采用直译方法的深层原因。

所谓文化共相就是所有文化都具有的共性成素(语言、制造劳动工具、神话、宗教等),它们作为世界图景的片段在文学文本中得以体现。

文化共相一方面与外在世界相关,另一方面与民族文化、民族道德相关(彭文钊,赵亮2006:36)。

语言文化共相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构成文化形象核心的整个文本(В.А.Маслова2001:53)。

如:“趁热打铁”可以直译为“Куйжелезо,покагорячо”。

俄汉民族对“铁”的属性以及“铁在烧红的时候捶打更容易定型;做事要抓住有利的时机”的认识一致,有着共同的文化共相,这决定了该成语在俄汉互译时采用“直译”法的可行性。

2.“意译”
第二种情况是“意译”,这里的意译只停留在对源语成语的理解上,源语成语带有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源渊及涵义,翻译时只将它们表示的意义表达出来,目的语译文并不以成语的形式体现。

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源语成语中显示的该民族的“语言世界图景”(языковаякартинамира)与目的语民族的“语言世界图景”并不相同。

如俄语成语“Шемякинсуд”意译为“不公正的审判”。

Шемякин是Шемяка的物主形容词,系古代罗斯的加里西亚公
爵ДимитрийЮрьевичШемяка(1420-1453年)的姓。

三个原告带着一个被告去求见舍米雅卡。

当舍米雅卡审理这个案件时,被告手里拿着块用头巾包着的石头,贪赃成性的舍米雅卡居然误认为这是一包贿赂的财物,而做出偏袒被告的荒谬不公的判决,反而要三个受害者赔偿被告的损失(彭在义1983:230)。

由此,俄语中出现成语“Шемякинсуд”来表示不公正的审判。

因为俄汉民族语言世界图景的不同,如将该成语为直译“舍米雅卡的审判”,那么汉民族成员将陷入困惑,因此,采用“意译”的方法,将该俄语成语表示的涵义直接表达出来是翻译最佳的途径。

3.“不可译”现象
所谓某些成语的“不可译”,并非是完全不能从源语翻译到目的语,而是不能简单地根据字面意义进行直译,要根据对源语和目的语民族的语言文化、认知的认识和了解,将源语带有民族特点、具有文化内涵的成语转化为相应的带有目的语民族语言文化内涵的成语,即目的语及译语均以成语的形式体现,各自带有本民族独有的文化内涵。

如俄成语“Аника⁃воин(Аники⁃воины)”的翻译。

阿尼卡(Аника)是古代俄罗斯民间传说中的勇士。

俄罗斯民间诗歌《宗教诗》(《Духовныестихи》)中叙述一个叫阿尼卡的武士,吹嘘自己战无不胜,宣称敢同“死神”较量,结果自取灭亡(彭在义1983: 14)。

根据“Аника⁃воин(Аники⁃воины)”表示的意义,为保证成语形式与成语形式的统一与实现源语民族与译语民族的文化对接,可将其译为汉语成语“夜郎自大”。

追根溯源,汉成语“夜郎自大”也有其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涵义。

汉朝的使者到了当时的滇国,滇王问:“汉同我国谁大?”到了夜郎,夜郎侯也这样问。

因为道路不通,这两个一洲之王都不知道汉朝国土的广大(马君骅等1993: 291)。

二、俄汉成语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存在的原因
1.先例现象不同
俄汉成语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表达法说明了俄汉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反映了俄汉民族意识中与该事件相关的“先例现象”存在差异,各自不同的先例现象以“接受常量”(инвариантвосприятия)的形式存在于民族意识中。

先例现象的产生与该民族的历史、地理、文化、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存在于该语言文化共同体的共同意识中,它的民族性决定了某些俄汉成语互译的“不可译”现象。

言语化的先例现象包括先例情境(ПС),先例文本(ПТ),先例名(ПИ),先例话语(ПВ)。

如在成语“Аника⁃воин(Аники⁃воины)”中,先例名为“Аника”;而在“夜郎自大”中,先例名为“夜郎(夜郎侯)”。

又如对成语“разбитоекорыто”和“黄粱一梦”进行释源后,可得知,二者的先例情境完全不同。

不需要特别的解释和说明该语言文化共同体的成员即知上述成语中的先例现象是什么,及其所指,并在言语中对其反复使用。

面对这种情况,一定要对源语成语进行追根溯源,了解该成语中本民族选取的先例现象是什么,目的语中有无与其对应的具有文化内涵的成语,弄清相应目的语成语中是否存在本民族成员所共知的先例现象,尽量做到成语形式与成语形式的统一。

2.俄汉语言文化共同体成员的“语言文化能力”不同
语言文化能力(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наякомпетенция)的实质在于人们能够掌握语言,但是不能够掌握与语言相联系的文化密码,不能够解释在某一文化范围内的语言事实,这一现象在外语学习中有为凸显(Г.В.Токарев2009:49)。

某一语言文化共同体的所有成员不仅熟知并且能够在交际活动中考虑到本民族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культурнаяконнотацияслова),证明了语言文化能力的存在。

背景知识(фоновыезнания)构成了语言载体的语言文化能力,而俄汉民族的语言世界图景不相符之处,也促使了俄汉语言文化共同体成员的“语言文化能力”之差异。

俄汉民族成员具有的语言文化能力只针对本民族的词汇,及其文化伴随意义而存在。

如俄“Аника⁃воин(Аники⁃воины)”超出了汉语语言文化共同体成员的“语言文化能力”范围;而汉成语“黄粱美梦”超出了俄语言文化共同体成员的“语言文化能力”范围。

3.俄汉成语互译中“不可译”现象的跨文化交际本质
洛特曼(Ю.М.Лотман)基于文本的文化符号学思想对交际进行了符号学描写,他指出交际分为《我—我》型(Я—Я)和《我—他》型(Я—Он)。

跨文化交际中言语个性属于《我—他》型交际。

俄汉成语互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

解决俄汉语成语互译的“不可译”现象的困难性是由《我—他》型交际的特点决定的,《我—他》型交际要求《我》用自己文化的代码将信息发出(编码),而《他》则用自己的文化代码接受信息(解码)。

另外,俄汉成语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属于Арутюнов提出的跨文化的言语交际的四种类型(双文化/双语;双文化/单语;单文化/双语;单文化、单语)中的双文化/双语交际。

俄汉成语互译中“不可译”现象要求交际双方能够理解对方的语言,能够运用双方各自的民族文化定型,从而调节各自的言语行为,使跨文化交际获得成功。

三、结语
俄汉成语互译中存在着直译、意译的方法,也存在着“不可译”现象,后者是俄汉成语互译的难点。

俄汉成语中先例现象的不同、俄汉语言文化共同体成员“语言文化能力”的不同,以及俄汉成语互译中“不可译”现象的跨文化交际本质,是“不可译”现象存在的原因。

阐释这些原因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们为解决俄汉成语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指明了方向,为今后探讨俄汉谚俗语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提供了新的角度,并对俄汉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学、对外俄语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АрутюновС.А.Билингвизм-бикультуризм[М].М.,Сов.этнография,1978.
[2]МасловаВ.А.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М].М.,Академия,
外语·外文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
112
··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5年5月上旬刊
略论中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
杨再容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附属中学贵州贵阳550006)
【摘要】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无疑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针对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预习与复习、听、说、读、写、思等良好习惯的培养方法与策略,根据笔者在长期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体会与领悟,作出了理论与实践的浅析。

【关键词】中学英语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13-01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是指经过不断地练习,逐步养成的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对终身学习、发展有益的学习习惯。

那么,作为本身就缺乏母语环境的外来语种的英语课程,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通过长期教学实践中点滴感悟的积累与理论总结,笔者认为,中学生基本英语学习习惯应由预习习惯、复习习惯、用心听讲习惯、口语表达习惯、独立作业习惯、自我反馈与查缺补漏等习惯有机组成,而从学习和掌握英语的角度来说,核心问题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英语的良好习惯,这是学习与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的关键。

一、预习与复习习惯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教师首先要起引导作用。

如有意识地在上新课之前提出几个能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作为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对不懂的地方、核心重点的地方或自己认为较难理解的地方用对应的符号标出;上课时可先用两分钟时间让学生交流一下预习中的收获或所碰到的困难,以提高学生预习的兴趣。

这样坚持有要求、有督促、有检查的预习引导,久而久之学生预习的习惯就自然养成了。

另一方面,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是会忘记的,这也是大脑遗忘规律的一种自然表现。

因此只有引导并督促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养成复习习惯,才能降低遗忘率,并有利于学生把平时所学的零散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二、“听”的习惯的培养
英语是我们的第二习得语言,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只有着力培养学生听英语的习惯,才能使他们摆脱哑巴英语的窘境。

针对中学生应该培养如下听的习惯:经常听示范发音(教师、磁带、光盘等),听清后再模仿,听得多了,自然就能形成潜移默化的语感,才能说出地道的英语;坚持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听力训练;充分利用现代资源,听英语新闻,看英文电影及英语方面的综合节目。

三、“说”和“读”的习惯的培养
我赞成李阳疯狂英语的训练宗旨:Speak as loudly as possible;as clearly as possible;as quickly as possible.因为说英语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同时也是听懂英语的基础。

我们在培养学生说的习惯的时候,首先必须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克服开口讲英语的紧张心理,养成大胆开口讲英语的习惯。

要达到这种效果,教师首先要注意发挥“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古人曰:“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教师要用“师爱”去赢得学生的亲近和信任。

同时,教师还要精心组织教学,优化教学方法,利用一切教学媒体(图片、实物、幻灯、投影等)创设情景,寓教于乐,让学生身置语境,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开口练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说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培养学生开口说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除了所学课本之外,可向学生推荐一些有教育意义的英文读物,既能让学生领略原汁原味的美丽英文,也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而最为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并且培养以“意群”为单位的阅读习惯。

四、“背诵”习惯的培养
俗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过不了背诵这一关,就不可能有朗朗上口的英语表达。

中学阶段的学生需要培养好两个背诵习惯:一是单词背诵习惯,二是课文背诵习惯。

在辅导学生背诵课文时,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法:首先,长篇课文分层背;第二,固定搭配整体背;第三,繁难句子精彩背。

对课文中那些篇幅较长、结构较复杂的句子,先引导学生分析其结构类型,同时领略句与句之间的脉络联系,这样就能清楚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背诵起来就轻松多了。

五、“写”的习惯的培养
首先是培养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的良好习惯,然后是执笔写作的习惯,这一习惯要贯穿学生整个英语学习过程的始终。

如果说听说读是语言的输入过程,那么英语写作就是一个输出过程。

在进行写作训练时要循序渐进,低年级尽量从单句写作训练入手,并同时培养学生用英语去思考问题的习惯,避免汉式英语的构造。

进入高年级后则要在此基础上加强篇章段落的写作训练,要求学生能看图写文,能就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种种现象用英语说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议论。

六、“思”的习惯的培养
中学阶段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但他们在课堂上一般不会主动向老师质疑,而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听课方式。

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实现课堂互动,必须培养学生“思”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内容中要善于设计一系列问题或悬念,让学生有急于知道的欲望,那他必然会思考,进而提出问题。

在课堂实践中,笔者很留意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只要与课程有关的无论什么问题随时可以向老师发问。

在新课快要结束时,留出两分钟时间让学生回想,并说出本节课中自己的收获与疑问。

这样,每次课都给学生以思考、提问的时间,久而久之,他们思考质疑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预习、复习、听、说、读、写、思等各项习惯,是相互相承、相得益彰的,只有各种学习习惯的有机结合,才能让学生养成真正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自主的学习风格和方式,促进他们的终身发展。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曾这样说过:“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那么剩下来的就是教育。

”忘掉了在学校里学到的每一样具体内容,剩下的会是什么?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了。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不会自然生成的,必须经过有意识的培养才能形成,而习惯的养成主要依靠我们这些耕耘在五尺讲台上的教师,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计划地、有步骤地、严格地去训练学生。

只要我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教育智慧去感染、激励和改变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自信心。

我始终相信这样一句话:“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

”还有什么比这样的播种和收获更有意义呢?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2]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P201—204。

[3]施引.教后反思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

[4]唐宴婷.高中学生英语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6)。

2001.
[3]ОжеговС.И.,ШведоваН.Ю.Толковыйсловарьрусскогоязыка4⁃еиздание[М].М.,Российскаяакадемиянаук, 2013.
[4]ТокаревГ.В.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М].Тул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ТГПУим.Л.Н.Толстого,2009.
[5]常晓帆,《实用成语词典》[М].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
[6]马君骅等,《汉语典故词典》[М].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7]彭文钊,赵亮,《语言文化学》[М].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8]彭在义,《俄语成语释源》[М].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作者简介:
梁洪琦(1988-),女,吉林四平人,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系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化学。

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外语·外文
113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