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龙》名师教案(第1课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色龙》名师教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默读,读顺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

2.研读,读懂小说人物的典型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变色龙》是契诃夫讽刺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创作时作家24岁,这篇小说表现了契诃夫非凡的写作才能。一件小事,一个疑问,戏剧性对话推动情节,对比夸张讽刺社会现实,这是《变色龙》的特质。今天,我们就依据其特质来赏析契诃夫小说的艺术魅力。

资料助读: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剧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的短篇小说短小精悍,结构紧凑,情节生动,尤其擅长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高超的讽刺和幽默手法,创造出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艺术形象,《小公务员之死》《万卡》《套中人》《变色龙》《第六病室》等都是世界文学的瑰宝。托尔斯泰称赞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无与伦比,曹文轩认为能与契诃夫叫板的小说家,几乎找不出一个。

二、默读课文,从“狗主人”到“变色龙”,看情节的变化

学生活动:围绕“狗主人”的猜测,勾画奥楚蔑洛夫态度和裁断的关键词句,梳理情节,复述课文。

提示:参考“思考探究”第一题的图表整合内容,梳理情节。

小结提升:一个疑问,推动情节波澜起伏。原本极其简单的案子却因狗主人身份而变得复杂起来,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发生了五次变化,做出六次裁断,构思极为精巧。

设计意图:

依据文章线索“狗主人是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梳理小说情节,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复述能力。

三、研读课文,从“变”与“不变”看众生相

过渡:奥楚蔑洛夫是个警官,影响其断案结果的因素为什么是狗主人而不是事情真相?

【资料链接】《变色龙》写于1884年,当时正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统治的最反动时期。新上台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采取反动的高压政策,加强了宪兵警察等专政机构,实施了警察监督制,整个俄罗斯笼罩在军警宪兵的白色恐怖之中。契诃夫的《变色龙》《普里希别叶夫中士》《装在套子里的人》等短篇小说,就是当时揭露警察宪兵制度的优秀作品,契诃夫在这些著名的作品中,创造了奥楚蔑洛夫、普里希别叶夫、别里科夫等官僚国家代表人物的艺术形象,反映了沙俄社会最典型的现象,具有时代的特征。

学生活动一:揣摩环境,观照背景——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能反映故事发生背景的词句。

明确:“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写出沙俄警察统治下恐怖、死寂的气氛,含蓄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学生活动二:微型话题,概说人物——研读人物言行,选择自己最有感受的人物,说说自己的理解。

过渡:《变色龙》中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奥楚蔑洛夫五次变化的过程,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通过对话层层展现人物性格,通过人物典型意义对社会进行深刻的揭露。

呈现参考话题:

1.善变的奥楚蔑洛夫

2.不被同情的赫留金

3.不可忽略的“人群”

4.未出场的将军及其哥哥

……

学生读文、思考、发言。

预设:

1.善变的奥楚蔑洛夫。

奥楚蔑洛夫的几次变色,都是通过他与大家的几次对话来表现的。巡警说这

不是将军家的狗时,他先问“你拿得准吗?”听到肯定的回答之后,他赶紧表态“将军家里都是些名贵的、纯种的狗;这条狗呢,鬼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完全是个下贱胚子”。而当厨师证实这是将军哥哥家的狗时,“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好一条小狗……”其嘴脸变化之快,令人膛目。

作者运用夸张手法,不厌其烦地描写了奥楚蔑洛夫态度的五次变化,通过他的不断“变色”,自我表演,自我暴露,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和灵魂,一个溜须拍马、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小人形象跃然纸上。

2.不被同情的赫留金。

“血淋淋的手指头”,表明赫留金作为一个受害者的身份,他把“手指头”看作“一面胜利的旗帜”,想趁机捞一把,足见其小市民的粗鄙庸俗;可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他发现力量不在他一边,便缩了回去,甚至当奥楚蔑洛夫骂他“猪罗”“混蛋”时,他也不曾吭一声。这个受害者不值得同情。

3.不可忽略的“人群”。

“人群”中的答话在事情发展上起着牵线搭桥的作用,“独眼龙”的调侃给情节制造了波澜,“人群”中的肯定和附和让奥楚蔑洛夫得以继续表演,为其善变提供了极其合适的外部环境;“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木材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人群”是社会现状的折射,他们对孰是孰非不感兴趣,非但没给受害者赫留金以同情,反而还对着受伤的他“哈哈大笑”;这些庸俗的小市民,具有麻木、愚昧、软弱、迎合强者、随风倒的特点,正如咸亨酒店里的“酒客”之于孔乙己的态度,折射了病态的社会现实。

4.未出场的将军及其哥哥。

始终没有出场,却在众人的口中一直存在。他们是权力的象征。小说情节正是由于这个关键因素出现了多次戏剧性的变化。

学生活动三:“变”与“不变”,追本溯源——文章标题的“变色龙”仅指奥楚蔑洛夫吗?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倾听、参与讨论。

明确:“变色龙”不仅指奥楚蔑洛夫,也指赫留金、围观的人群等当时社会的典型形象。“胡说,独眼鬼!你什么也没看见,你为什么胡说?他老人家是明

白人”可以看出赫留金咒骂弱者而奉迎强者;对小狗的残忍与无赖、对“独眼龙”的恼羞成怒、对奥楚蔑洛夫的奴颜婢膝都说明了赫留金不仅浑身充满铜臭味,他和奥楚蔑洛夫一样趋炎附势、媚上欺下,他就是条潜伏的“变色龙”。围观的人群对奥警官的迎合和对受害者赫留金的嘲笑,软弱和愚昧导致他们丢弃正常的是非观而随风倒的特性。

一个人善变可能是他的性格使然,而一群人乃至当时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变色龙”,必定有其社会原因。这篇作品讽刺、揭露的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孤立的警察,还是那个崇拜官爵的俄国社会,而“不变”的根本就是整个社会崇官拜爵的思想和行为,人物形象不变的本质尖锐地讽刺了沙俄的黑暗统治使整个社会呈现出这样一种奴性的集体人格,这些富有典型性的形象蕴含着作者的无奈、悲哀与批判。

小结提升:几组对话,展现人性本质、折射社会根源。深入文本,得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设计意图:

课堂应有两个起点:文本特质、学生需要。本环节立足于学生的自主活动,着力于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训练,教师放手让教学内容成为学生“学”的内容,学生在自由阅读中获得体验,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走向文本深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