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男女平等”在中日两国之间呈现出的矛盾现象及其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男女平等”在中日两国之间呈现出的矛盾现象及其原因
摘要:中日两国同为深受”男尊女卑”等儒家传统礼教影响的父权制社会,在近代追求男女平等的道路上,两国步伐呈现明显差异,对此前者多从社会学的角度,以社会调查数据为比照点进行著述论作。
本文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试图分析中日两国实施“男女平等”的程度差异在经济﹑女性观﹑男权主义等方面体现出的矛盾现象,揭示矛盾现象下的深层民族心理,宗教等文化内涵。
关键词:男女平等女性观男权主义
中国女性在“五四”运动后开始“人”的启蒙,新中国成立后几乎撑起了“半边天”;日本明治维新初期,在法律﹑教育等方面赋予女性与男性同等的权利。
战乱时期,国家主义影响下的女性恢复到无权地位。
二战后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但仍与男性地位相差甚远。
在实现“男女平等”的程度上,中国位居世界前列,日本处于较低位置。
如此的差距与中日两国经济﹑传统观念的不同呈现以下的二律背反的矛盾。
一﹑经济上呈现的矛盾
马克思曾指出:“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它的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1]由此,普遍的规律应该是:经济越发达,实现“男女平等”的程度化越高。
但是这条规律,在中日两国反其道而行之。
经济高度发达的日本,“男女平等”的程度化远不及中国,女性地位的低下举世闻名。
两国间呈现出经济发展水平与“男女平等”程度化不平衡的矛盾现象,这在世界上都属非常独特的。
新中国成立后,“妇女能顶半边天”,“男女同工同酬”的价值导向和国家制度,更加明确的为妇女指出:走出家庭后必然走向社会。
“社会主义的妇女观提倡女性投身社会革命,在社会、阶级、集团的解放中解放自己。
”[2]谢冰莹在《从军日记》中写:“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我忘记了自己是女人,从不想到个人的事,我只希望把生命贡献给革命……我只希望跑到战场上去流血,再也不愿为着自身的什么婚姻而流血叹息了。
”[3]表明上看,妇女投身社会,取得与男性同等的劳动权,可以促进女性自身的经济独立和解放。
实则却忽略了女性的生理特征和家庭的构建。
妇女投身社会没有换来崭新的一片天,只是从几口几家的小家庭走入国家主义下的大家庭。
邻国日本,同样在经历了明治维新一场大的社会改良运动后,开始重视妇女地位,赋予妇女与男性平等的教育权等。
所不同的是,日本为实现“男女平等”不是立足于提高妇女参与社会工作的权益,而是着眼在认识妇女于家庭的重要性。
原因在于明治维新后,一批进步人士发现女性的“教育之母”的地位,“提出造就在人格上与丈夫平等、具备足够的教育子女的教养与知识的母亲是社会的重要任务”。
[4]以此希望日本女性通过尽贤妻良母的职责,可以让丈夫更安心于国家的建设,可以通过教育下一代壮大国家的实力,间接贡献于国家。
二﹑女性观上的矛盾
贞节观作为女性观的一个象征性要素,在自古深受儒家“三贞九烈”“三从七出”传统礼教影响下的中日两国,显得尤为突出。
普遍认为,实现“男女平等”的程度化越高,女性的地位越高,贞节观就越趋于合理化。
中日两国间呈现的事实却相反。
日本实现“男女平等”的程度远不及中国,而且表面看来,日本女性一直以来处于忍耐顺从,谦和恭顺的低下地位,但是日本的“好色”文化自古有之,现代的色情产业之发达,性文化和贞节观之开放,不仅中国不能企及,在世界上都属罕见。
从作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巅峰的《红楼梦》里宝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矢志不渝,忠贞无二的爱情观和诞生于日本的世界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里光源氏不断追求情爱的见异思迁的对比中,我们就可以明显发现两国自古代社会起,对爱情和“性”的认识有着本质区别,推而论之,日本社会对“性”的认可,对人性的尊重,必然会削弱主张节烈、“妾妇之道”的封建女性观。
贞操观的残酷性不及中国。
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女性贞节观淡薄,日本社会充斥着色情文化的靡乱之风。
戴季陶在《日本论》中比较中日男女关系时就指出,日本社会只是没有像中国一样的处女贞操观;对于未亡人,日本没有强制殉节,表彰节烈的残酷礼教思想;而且,日本人对于妓女,有着深厚的同情心,取妓女为正妻几乎是家常便饭的事。
[5]
之所以日本妇女贞操观有以上的不同,在于日本民族非常尊崇人类的自然天性情欲,中村元指出:“日本人倾向于一如其原状地去承认人类的自然的欲望与感情,并不努力去抑制或战胜这些欲望。
……一般来说,他们的感情表现是直接的、坦率的,没有什么束缚,至少没有外部强加的束缚。
”[6]即使在接受中国儒家思想和经中国传入的佛教时,日本人也产生了对外来文化中禁欲主义的抵触,保留着民族血液里的自然人性。
所以当中国道学家从《红楼梦》隐晦的文字中读出“淫”时,日本却能出现针对《源氏物语》有伤风化一说大加辩护的儒学家。
根据以上分析,日本民族心理里对自然人性的崇尚,影响了日本接受由中国传入的儒学、佛教,同时又与改造后的儒学,佛教一起,形成日本的文化根源,造就了与中国两异的女性“贞节观”。
缺乏对自然人性认知的中华民族,一直生活在“吃人”封建泥淖下,至于近代“妇人”社会地位表面上虽有所提高,实则仍然摆脱不了以贞节论成败的极端女性观。
三、男权思想的矛盾
要讨论“女性”必离不开男性,女性的角色往往是由起主导作用的男性所定位。
女性地位的提高必定意味着男性权益的相对减少,男权思想的相对减弱。
事实上,中国女性地位高于日本,但是中国男权思想相对日本愈加严重,男性渴望具备永远凌驾于女性之上的地位权利。
例如中国男性普遍恐惧高学历的女性,不希望妻子学历高过自己,以维护自己一家之主的地位;日本男性却希望取学历高的女性为妻,他们永远将把对子女的教育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摆在第一位,至于需不需要有一种权力的表征,并不重要。
两国男性对个人权益的认知差异,可归结为中日两国对“个人”的认识差异。
日本人看轻个人的价值,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日本一样不重视“人”。
日本人自古认为万物有灵,自然之间生命平等”“一切众生都是同样的生命,……生命都会死而复生,死后去了彼世还会回来,这样反复不已。
”7万物同情,没有谁能优越过谁,个人的价值实在不值一提。
同时由于生活在多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岛国,深感人在自然面前的无力和渺小,加之他们没有一个超验的像西方一样的“上帝”,日本民族不相信人,也不相信神。
既然人都不能相信,男性或女性的单独的个人价值,就不再显得重要。
他们的价值标准只转向“对自然,对祖先,对天皇一味的愚忠”8。
总结以上三点现象矛盾,可发现中日两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男女平等”问题是不可以一概而论的,不能停止于“浮出历史地表”9的现象,而忽略了由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造就的真实,以致缺乏对真正“男女平等”的认识。
虽然普遍认为中国的“男女平等”实现程度远远超过日本,但是通过以上比较,可见在历史,宗教,民族心理影响下,中国未必实现了真正的“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