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数据通信.

合集下载

数字通信技术第2章习题及答案

数字通信技术第2章习题及答案

2-1什么是模拟信号的数字化传输?试述PAM通道、PCM通道、时分复用多路通信各自的含义及相互联系。

什么是模拟信号的数字化传输?模拟信号经过抽样、量化和编码把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用数字通信方式传输。

PCM通道:抽样、量化和编码。

主要通过3个步骤实现的。

1、抽样,根据抽样定理,只要对模拟信号抽样的次数大于模拟信号频率的2倍,就能通过滤波器将这个数字信号再无损伤的恢复到原来的模拟信号。

当然这个抽样间隔也就是抽样点的时间间隔要平均才行。

2、量化,就是把抽样出来的信号放到一个标准的图里去比对,根据标准把这个信号定义成多大,如5或10等等以及其他数值,PCM信号根据抽样出来的信号大小,把它一般定义为-127~+127之间。

3、编码,把经过量化的信号转换成数字编码。

如果是PCM的8位编码,5就可以转换成00000101,10就可以转换成00001010.等2-2 什么是低通型信号的抽样定理? 已抽样信号的频谱混叠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一个频带限制在(0,fH)赫内的时间连续信号m(t)如果以1/2 fH秒的间隔对它进行等间隔抽样,则m(t)将被所得到的抽样值完全确定。

为了能恢复出原始话音信号,只要或就周期性的重复而不重叠,在接收端用一低通滤波器把原语音信号(0,fH)滤出,即完成原始话音信号的重建。

注意,若抽样间隔T变得大于则M(f )和ST(f )的卷积在相邻的周期内存在重叠(也称混叠),见图所示。

2-3 如果f s =4000Hz,话音信号的频带为0到5000 Hz,能否完成PAM通信?为什么?如何解决?不能完成,不符合抽样定理。

根据抽样定理,抽样频率fs >=5000*2Hz>=10000Hz。

才能完成PAM通信。

2-4 什么叫量化?为什么要进行量化?量化:利用预先规定的有限个电平来表示模拟抽样值的过程称为量化。

模拟信号进行抽样以后,其抽样值还是随机信号幅度连续变化的。

当这些连续变化的抽样值通过噪声信道传输时,接收端不能准确的估值所发送的抽样。

数据通信原理复习资料整理(期末考试必备)

数据通信原理复习资料整理(期末考试必备)

第一章概述1、数据通信——依照通信协议,利用数据传输技术在两个功能单元之间传递数据信息;2、传输代码常用的传输代码有:·国际5号码IA5(7单位代码)——ASCII码(常在后面加1位奇偶校验码)·国际电报2号码ITA2(5单位代码)·EBCDIC码(8单位代码)·信息交换用汉字代码(7单位代码)3、数据通信系统的构成●数据终端设备DTE·数据输入、输出设备——数据数据信号·传输控制器-—主要执行与通信网络之间的通信过程控制(即传输控制),包括差错控制、终端的接续控制、传输顺序控制和切断控制等(完成这些控制要遵照通信协议)。

●数据电路·传输信道——为数据通信提供传输通道·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综合练习习题与解答》简答题第2题)-—是DTE与传输信道之间的接口设备,其主要作用是将来自DTE的数据信号进行变换,使之适合信道传输。

当传输信道为模拟信道时,DCE是调制解调器(MODEM),发送方将DTE送来的数据信号进行调制,将其频带搬移到话音频带上(同时变成模拟信号)再送往信道上传,收端进行相反的变换。

当传输信道是数字信道时,DCE是数字接口适配器,其中包含数据服务单元与信道服务单元。

前者执行码型和电平转换、定时、信号再生和同步等功能;后者则执行信道均衡、信号整形等功能。

●中央计算机系统主机——进行数据处理通信控制器(又称前置处理机)——用于管理与数据终端相连接的所有通信线路,其作用与传输控制器相同.●数据电路与数据链路的关系——数据链路由数据电路及两端的传输控制器组成.●只有建立了数据链路通信双方才能有效、可靠地进行数据通信。

4、信道类型物理实线电话网传输信道;数字数据传输信道;5、传输损耗传输衰减=网络的输入端功率—输出端功率;传输损耗:;信噪比:;6、计算机通信网包含数据通信网;计算机通信网不等于计算机网络,前者明显地参与管理;7、数据传输方式●并行传输与串行传输(按代码传输的顺序分)1、并行传输概念—-并行传输指的是数据以成组的方式,在多条并行信道上同时进行传输。

计算机网络基础习题测试

计算机网络基础习题测试

计算机网络基础习题测试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论1.单项选择题1在计算机网络发展过程中,()对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最大。

A.OCTOPUSB.ARPANETC.DATAPACD.Newhall2目前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是从()的观点而来的。

A.广义B.狭义C.资源共享D.用户透明3在计算机网络中完成通信控制功能的计算机是()。

A.通信控制处理机B.通信线路C.主计算机D.终端4目前,实际存在与使用的广域网基本都是采用()。

A.总线型拓扑B.环型拓扑C.星型拓扑D.网状型拓扑5()是指在有限地理范围(例如一幢大楼、一个单位或部门)内,将各种计算机与外设互连起来的网络。

A.广域网B.城域网C.局域网D.公用数据网6()是指为网络数据交换而制定的规则、约定与通信标准。

A.接口B.层次C.体系结构D.网络协议7在OSI参考模型中,()负责使分组以适当的路径通过通信子网。

A.网络层B.传输层C.数据链路层D.表示层8在OSI参考模型中,网络层的数据服务单元是()。

A.比特序列B.分组C.报文D.帧9在TCP/IP参考模型中,与OSI参考模型的传输层对应的是()。

A.主机-网络层B.应用层C.传输层D.互联层10在TCP/IP协议中,UDP协议是一种()协议。

A.传输层B.互联层C.主机-网络层D.应用层2.简答题1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什么特点?12按照资源共享的观点定义的计算机网络应具备哪几个主要特征?13通信子网与资源子网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14局域网、城域网与广域网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5计算机网络采用层次结构的模型有什么好处?16ISO在制定OSI参考模型时对层次划分的原则是什么?17请描述在OSI参考模型中数据传输的基本过程。

18请比较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的异同点。

第二章数据通信基础1.单项选择题1()是指在一条通信线路中可以同时双向传输数据的方法。

A.单工通信B.半双工通信C.全双工通信D.同步通信2在常用的传输介质中,带宽最宽、信号传输衰减最小、抗干扰能力最强的一类传输介质是()。

第2章习题解答

第2章习题解答

第二章习题解答2.01 试给出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并说明其主要组成构件的作用。

答:1)信源和信宿信源就是信息的发送端,是发出待传送信息的设备;信宿就是信息的接收端,是接收所传送信息的设备,在实际应用中,大部分信源和信宿设备都是计算机或其他数据终端设备(data terminal equipment,DTE)。

2)信道信道是通信双方以传输媒体为基础的传输信息的通道,它是建立在通信线路及其附属设备(如收发设备)上的。

该定义似乎与传输媒体一样,但实际上两者并不完全相同。

一条通信介质构成的线路上往往可包含多个信道。

信道本身也可以是模拟的或数字方式的,用以传输模拟信号的信道叫做模拟信道,用以传输数字信号的信道叫做数字信道。

3)信号转换设备其作用是将信源发出的信息转换成适合于在信道上传输的信号,对应不同的信源和信道,信号转换设备有不同的组成和变换功能。

发送端的信号转换设备可以是编码器或调制器,接收端的信号转换设备相对应的就是译码器或解调器。

2.02 试解释以下名词:数据,信号,模拟数据,模拟信号,数字数据,数字信号。

答:数据:通常是指预先约定的具有某种含义的数字、符号和字母的组合。

信号:信号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电磁波的表示形式。

模拟数据:取值是连续的数据。

模拟信号:是指幅度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信号。

数字数据:取值是离散的数据。

数字信号:时间上是不连续的、离散性的信号2.03 什么叫传信速率?什么叫传码速率?说明两者的不同与关系。

答:传信速率又称为比特率,记作R b,是指在数据通信系统中,每秒钟传输二进制码元的个数,单位是比特/秒(bit/s,或kbit/s或Mbit/s)。

传码速率又称为调制速率、波特率,记作N Bd,是指在数据通信系统中,每秒钟传输信号码元的个数,单位是波特(Baud)。

若是二电平传输,则在一个信号码元中包含一个二进制码元,即二者在数值上是相等的;若是多电平(M电平)传输,则二者在数值上有R b=N Bd×log2 M的关系。

第02章-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教程(第5版)-吴功宜-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02章-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教程(第5版)-吴功宜-清华大学出版社

接收站 接收站
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教程(第五版)
2.3 数据编码技术
• 数据编码类型 • 模拟数据编码方法 • 数字数据编码方法 • 脉冲编码调制方法
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教程(第五版)
2.3.1 数据编码类型
数据编码方法
模拟数据编码 数字数据编码
γ-射线
可见光 紫外线
f(Hz)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1015 1016
双绞线
卫星通信
光纤
同轴电缆
地面微波通信
无线电(AM) 无线电(FM)
电视频道
频段
LF MF HF VHF UHF SHF EHF THF
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教程(第五版)
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教程(第五版)
双绞线的结构与类型
铜线 绝缘层 外屏蔽层 外部保护层
铜线
(a)屏蔽双绞线
绝缘层
外部保护层
(b)非屏蔽双绞线
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教程(第五版)
同轴电缆的结构
内导体 绝缘层 外屏蔽层
外部保护层
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教程(第五版)
光纤的结构
光纤
包层
外部保护层
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教程(第五版)
输要求数据通信系统具有高速率与低延时的特性 • 如果每帧图像由1024×768个点阵组成,图像颜色
有256种,每个点阵用1字节二进制数表示,每秒钟 传送30帧图像,则每秒需要传送235,929,601字节 • 如果传送数字化的语音信号,每秒钟对语音信号进 行22,050次取样,每次取样值用1字节表示,单声 道每秒钟需要传送22,050字节;双声道立体声每秒 钟需要传送44,100字节 • 多媒体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将对数据通信系统提 出更高要求

数据通信基础 习题与答案

数据通信基础 习题与答案

第二章数据通信基础习题与答案一、判断题1.(√)计算机中的信息都是用数字形式来表示的。

2.(√)信道容量是指信道传输信息的最大能力,通常用信息速率来表示,单位时间内传送的比特数越多,表示信道容量越大。

3.(×)波特率是指信息传输的错误率,是数据通信系统在正常工作情况下,衡量传输可靠性的指标。

4.(×)在单信道总线型网络中,带宽=信道容量×传输效率。

5.(√)在共享信道型的局域网中,信号的传播延迟或时延的大小与采用哪种网络技术有很大关系。

6.(√)DTE是指用于处理用户数据的设备,是数据通信系统的信源和住宿。

7.(√)DCE是数据通信设备,是介于数据终端设备与传输介质之间的设备。

8.(×)Modem属于DTE。

9.(√)在单工通信的两个节点中,其中一端只能作为发送端发送数据不能接收数据,另一端只能接收数据不能发送数据。

10.(√)在半双工通信的双方可以交替地发送和接收信息,不能同时发送和接收,只需要一条传输线路即可。

11.(×)在全双工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进行信息的发送与接收,只需要一条传输线路即可。

12.(√)在局域网中,主要采用的是基带数据传输方式。

13.(√)信道带宽的单位是赫兹。

14.(×)数据通信系统主要技术指标中的信道容量=吞吐量×传输效率。

15.(×)比特率和波特率是两个相同的概念。

16.(√)基带传输与宽带传输的主要区别在于数据传输速率不同。

17.(√)分组交换是以长度受到限制的报文分组为单位进行传输交换的。

18.(√)电路交换有建立连接、传输数据和拆除连接三个通信过程。

19.(√)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线路利用率高,但实时性差。

20.(√)ATM(即异步传输模式)是一种广域网主干线常采用的技术。

21.(√)数据传输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信道内传输的信息量,即比特率。

22.(×)使用调制解调器进行网络数据传输称为基带传输。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2 数据通信)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2 数据通信)

2.1 数据通信的概念
11. 时域: 信号是时间的函数—给出了每一时刻信号的振幅值(连续或离散) 特例:周期信号 s(t+T)=s(t),T为常量(周期) 例:正弦波 s(t)=Asin(2πft+φ)
12. 频域:信号是频率的函数——信号由多个频率组成 其它频率都为某个频率的整数倍时,最小的频率称为基频。 整个信号的周期(频率)等于基频的周期(频率)。 任何信号都可看成是由各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每个频率成分都 是正弦波。 13. 频谱:信号的频率范围(分布)。
2.1 数据通信的概念
增大传输距离的方法
数字传输:中继方式(中继器) 模拟传输:放大方式(放大器) 数字传输的优点: ①设备简单:只需处理0、1,优化信道设计 ②传输质量高,出错率低 ③增大通信能力 ④便于统一多种网络 数字传输现在还不能用于远距离卫星通信。
2.1 数据通信的概念
2.1.4 基带传输与频带传输 1. 基带传输 基带:未经调制变换的信号所占的频带。 基带信号:高限频率与低限频率之比远大于 1 的信号。 基带传输:不搬移基带信号频谱的传输方式 • 基带数字信号的频谱从0开始。 • 为了经济地利用频带,通常需要作一些 码型变换。
课堂练习
1000Mbps以太网上的主机A要连续发送两 个长度为5000比特的分组给主机B,其路径 上有一个存储转发交换机, 假定每条链路的 传播延迟为10μs,并且交换机在接收完分组 后立即开始转发分组,求从A开始发送数据 到B接收完数据的总时延。
往返时延
• 往返时延 RTT (Round-Trip Time) 表示从发 送端数据送到链路开始,到发送端收到来 自接收端的确认(接收端收到数据后立即 发送确认),总共经历的时延。
2.1 数据通信的概念

2015山西对口计算机网络复习题1--3章

2015山西对口计算机网络复习题1--3章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一、填空题1.计算机网络的网络资源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1969年12月,Internet的前身________的投入运行,标志着计算机网络的兴起。

3.国际标准化组织(英文简称____)在1984年正式颁布了________________使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实现了标准化。

4.通信链路是指两个_______之间传输_______的线路。

分为_______和________,在________上加入__________硬件和软件,就构成了________,只有在__________上才能真正传输数据,___________是__________的基础。

5.Internet的应用有________、_________、电子商务、远程音频、视频应用。

6.计算机网络是由________系统和________系统构成的;从逻辑功能上看,则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从拓扑结构看是由一些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的。

7.________________又称网络单元,一般可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8.__________提供访问网络和处理数据的能力,由主机系统、终端控制器和终端组成;__________是计算机网络中负责数据通信的部分,主要完成数据的传输、交换以及通信控制,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

9.网络硬件系统是指构成计算机网络的硬件设备,包括各种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网络软件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是网络中用户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又称______;____________是通过网络操作系统为网上工作站提供服务及共享资源的计算机设备。

《计算机网络教学资料》第2章数据通信b

《计算机网络教学资料》第2章数据通信b
循环码
一种线性码,其码字具有循环移位性质。循环码的编码和解码算法 相对简单,且具有较强的纠错能力。
卷积码
将输入的数据分成若干段,并分别对每一段进行编码。卷积码具有较 好的纠错性能和编码效率,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和深空通信等领域。
06
数据通信的应用和发展
数据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 2
移动通信
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通过移动网络进行语 音通话、短信、视频通话等数据通信,实现人与 人之间的即时交流。
分组交换
总结词
分组交换是一种动态分配通信链路资源的通信交换方式,通过将数据分割成一定长度的 分组进行传输。
详细描述
在分组交换中,发送端将数据分割成一定长度的分组,每个分组单独发送,通过中间节 点进行存储和转发。与报文交换不同的是,分组交换中的分组长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 行调整,并且通信链路资源可以动态分配给不同的用户。这种交换方式的优点是通信效
是由数据终端、数据交换设备以及传 输设备组成的网络,可以实现不同地 理位置的数据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 交换和处理。
数据通信系统
是传输数据信号的系统,利用各种通 信设备传输数据信号,实现数据在不 同地理位置之间的传输、交换、加工 和处理。
数据通信的分类
01
02
03
有线数据通信
利用双绞线、同轴电缆、 光纤等传输介质进行的数 据通信。
无线数据通信
利用无线电波进行的数据 通信,如移动通信、卫星 通信等。
宽带数据通信
利用宽带传输介质和宽带 技术进行的数据通信,如 光纤通信、宽带无线通信 等。
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
数据传输方式
数据通信可以采用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两种方式。
数据交换方式

数据通信与网络重点总结

数据通信与网络重点总结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复习要点第1章概述1.以数字信号来传送消息的通信方式称为数字通信,而传输数字信号的通信方式称为数字通信系统。

2.数据通信包括数据传输、数据交换和数据处理。

3.数据通信网络按照覆盖的物理范围可分为广域网、局域网和城域网。

4.计算机网络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

5.计算机网络已经历了由单一网络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6.计算机网络具有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三大组成要素),即①能向用户提供服务的若干主机;②由一些专用的通信处理机(即通信子网中的结点交换机)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通信链路所组成的一个或数个通信子网;③为主机与主机、主机与通信子网,或者通信子网中各个结点之间通信而建立的一系列协议。

7.计算机网络按通信方式分为广播网络和点到点网络。

8.计算机网络主要性能指标,包括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时延带宽积和利用率。

9.OSI模型有七个层次,分别是:(7)应用层;(6)表示层;(5)会话层;(4)运输层;(3)网络层;(2)数据链路层;(1)物理层10.因特网使用的TCP/IP参考模型的四个层次是:应用层、传输层、互联网层、网络接入层。

11.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协议的语法定义了所交换信息的结构或格式;协议的语义定义了源端和目的端所要完成的操作。

12.服务指同一开放系统中某一层向它的上一层提供的操作,但不涉及这些操作的具体实现。

13.面向连接服务具有连接建立、数据传输和连接释放三个阶段。

14.标准是由标准化组织、论坛以及政府管理机构共同合作制订的。

标准可分为两大类:法定标准和事实标准。

一.数据通信网络由哪些部分组成?答:从系统设备级的构成出发,可以认为数据通信系统由下面三个子系统组成:(1)终端设备子系统,由数据终端设备及有关的传输控制设备组成。

(2)数据传输子系统,由传输信道和两端的数据电路终接设备组成。

(3)数据处理子系统,指包括通信控制器在内的电子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论第二章数据通信技术1、基本概念(1)信号带宽、信道带宽,信号带宽对信道带宽的要求答:信号带宽是信号所占据的频率范围;信道(通频)带宽是信道能够通过的信号的频率范围;信号带宽对信道带宽的要求:信道(通频)带宽>信号带宽。

(2)码元传输速率与数据传输速率概念及其关系?答:码元传输速率(调制速率、波特率)是数据信号经过调制后的传输速率,表示每秒传输多少电信号单元,单位是波特;数据传输速率(比特率)是每秒传输二进制代码的位数,单位是b/s 或bps;两者的关系:比特率=波特率×log2N ,N 为电脉冲信号所有可能的状态。

(3)信道容量与数据带宽答:信道容量是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信道带宽W 是信道能够通过的信号的频率范围,由介质的质量、性能决定。

(4)数字信号的传输方式、模拟信号的传输方式答:数字信号传输:数据通信1)数/模转换-->模拟通信系统-->模/数转换2)直接通过数字通信系统传输模拟信号传输1)模拟通信:直接通过模拟通信系统2)数字通信:模/数转换-->数字通信系统-->数/模转换2、常用的多路复用技术有哪些?时分复用与统计复用技术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常用的多路复用技术有空分多路复用SDM 、频分多路复用FDM 、时分多路复用TDM 和波分多路复用WDM ;时分复用与统计复用技术的主要区别是:时分多路复用:1)时隙固定分配给某一端口2)线路中存在空闲的时隙统计时分多路复用(按排队方式分配信道):1)帧的长度固定2)时隙只分配给需要发送的输入端3、掌握T1 和E1 信道的带宽计算方法。

答:每一个取样值用8 位二进制编码作为一个话路,则24 路电话复用后T1 标准的传输比特率为多少?8000×(8×24+1)=1544000b/sE1 标准是32 路复用(欧洲标准)传输比特率为多少?8000×(8×32)= 2048000bps 4、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的数据报服务、分组交换的虚电路服务的优缺点?5、指出下列说法错误在何处:(1)“某信道的信息传输速率是300Baud”;(2)“每秒50Baud 的传输速率是很低的”;(3)“600Baud 和600bps 是一个意思”;(4)“每秒传送100 个码元,也就是每秒传送100 个比特”。

网络技术基础数据通信基础PPT课件

网络技术基础数据通信基础PPT课件

带宽与速度:1.54Mb/s
11
2.2信息及主要特点
1、数据信道和模拟信道
0
1
0
0
1
1
1
0
0
12
数据信道和模拟信道
1、模拟信道传送
13
数字信道传送
数字通信系统的任务是传输数字信息,数 字信息可能来自数据终端设备的原始数据信号, 也可能来自模拟信号经数字化处理后的脉冲编码 信号。 频带信号:指音频模拟信号,即带宽为300Hz3400Hz的普通电话信号。 基带信号:在计算机数据通信中,主要指数字 信号,它是一种矩形波,其分量的频率范围相差 很大。
21
字节级同步
两端每次以字节为单位传输数据,并在字 节两端加特殊记号,作为开始与结束。 优点: 接收方按字节来接收,虽然会出现时钟差 异,但由于字节短,差错较少。 异步机制与同步机制。
22
同步传输与异步传输
同步传输:接收端与发送端具有共同时钟。
方式
位级同步与帧级同步采用同步控制
异步传输:接收端与发送端不需要严格的时间
24
基本概念 信息及其主要特性 传输介质 数据编码 多路复用技术 数据交换技术 差错控制及检错
3
本章学习目标
➢记忆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了解数据通信的主要构成与信息主要特性 ➢记忆主要传输介质的特性 ➢理解数据编码 ➢了解多路复用技术、交换技术 ➢理解差错控制
4
2.1基本概念
通信系统模型
5
(1)信息(Information)是客观事物属性和相互联系特 性的表征,它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存在形式和运动状态。
(2)数据(Data)一般可以理解为“信息的数字化形式” 或“数字化的信息形式”。狭义的“数据”通常是指具 有一定数字特性的信息,如统计数据、气象数据、测量 数据及计算机中区别于程序的计算数据等。但在计算机 网络系统中,数据通常被广义地理解为在网络中存储、 处理和传输的二进制数字编码。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差错控制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差错控制

2.3
检错与纠错的基本概念
2.4
几种差错控制编码介绍
目录
2.5
滑窗协议
2.3.1 码距与检错纠错能力
14
1.基本概念
在信道编码中,定义码组中非零码元的数目为码组的重 量,简称码重。例如,“010”码组的码重为1,“011”码 组的码重为2。
把两个码组中对应码位上具有不同二进制码元的位数定 义为两码组的距离,简称码距。例如,(00)与(01)码距 为1,(110)与(101)码距为2。
2.3.2 编码效率
20
编码效率是指一个码组中信息位所占的比重,用R来表示。即
(2-4)
其中,k为信息码元的数目(信息位长度),n为编码组码元的总数(编码后码组 长度:n=k+r),r为监督码元的数目(监督位长度)。
显然,R越大编码效率越高。对于一个好的编码方案,不但希望其检错纠错能力强,而且 还希望它的编码效率高,但两方面的要求是矛盾的,在设计中要全面考虑。
2.差错类型
5
1 2
随机差错
随机差错又称独立差错,是指错码的出现是随机的,且错码 之间是统计独立的。存在这种差错的信道称为随机信道,例 如,微波接力和卫星转发信道。
突发差错
突发差错是指成串集中出现的错码,也就是说,在一些 短促的时间区内会出现大量错码,而在这些短促的时间 区间之间又存在较长的无错码区间。产生突发差错的信 道称为突发信道,如短波、散射等信道。
b5
1111111111
b6
1111111111
b7
0000000000
b8(校验) 0
1
1
0
1
0
0
1
1
0
2.4.1 奇偶校验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干扰性
相对价格
不受外部电磁和噪声干扰
价格高,但低损耗、宽频带、 高传输率、低误码率、安全保 密性好。最有前途的介质。
无线传输
根据波长分成不同的波段,依次为无线
电、微波、红外、可见光、紫外等
无线电传输 微波传输 红外线和毫米波 光波传输
2.3.1 电磁波谱与移动通信
f(Hz) 10
0
10
2
10
4
2.2.2 双绞线的主要特性(1)—物理特性
两根互相绝缘的铜导线并排在一起,用规则的 方法绞合起来。绞合可减少对相邻导线的电磁 干扰。 屏蔽双绞线 STP与非屏蔽双绞线UTP
­ Ï Í ß ø Ô ¾ µ ² ã â Æ Í Á ± Î ² ã â ² Í ¿ ± £ » ¤² ã
¨a£ £ © Æ Á ± Î Ë « ½ Ê Ï ß ­ Ï Í ß ø Ô ¾ µ ² ã â ² Í ¿ ± £ » ¤² ã
—外同步法指发送端在发送一路数据信号的同时,另 外发送一路同步时钟信号,接收端根据接收到的同步 时钟信号校正时间基准与时钟频率; —内同步法指从自含时钟编码的发送数据中提取同步 时钟的方法。(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同步技术分类(2)
字符同步
—保证收发双方正确传输字符的过程。 —字符同步的方法:同步式,异步式。
2.2.3 同轴电缆的主要特性(3)
主要特性
连通特性 点—点;多点连接
地理范围
抗干扰性 相对价格
基带同轴电缆,几千米内;宽 带同轴电缆,几十千米内
抗干扰性强 介于双绞线与光缆之间,安装 维护方便
2.2.4 光纤的主要特性(1)—物理特性
直径50-100µ m的柔软、能传导光波的介质; 多种玻璃和塑料可以制作光纤; 超高纯度石英玻璃纤维制作的光纤得到最低传 输损耗
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学习要求:熟练掌握)
信息、数据与信号之间的关系
2.1.1 信息、数据与信号(1)
数据涉及的是事物的表现形式 数据有模拟数据和数字数据两种形式
– 模拟数据是指在某个时间段产生的连续的值,例如声音和视 频、温度和压力等都是时间的连续函数 – 数字数据是指产生的离散的值,例如文本信息和整数
源点
输 入 数 据
发送器 发送 的信号
接收 的信号
接收器 输 出 数 据
终点 输 出 信 息
数据
计算机
数据编码标准
ASCII (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码被国际标准化组 织ISO接受,成为国际标准 ISO 646,又称为 国际5号码; 它用于计算机内码,也用做数据通信中的编码 标准; ASCII码采用7位二进制比特编码,可以表示 128个字符; 字符分为图形字符与控制字符两类。图形字符 包括数字、字母、运算符号、商用符号等。
计算机
传输
信号的概念
信号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电信号的表示形式;
模拟信号(analog signal)的信号电平是连续 变化的;
数字信号(digital signal)是用两种不同的电 平去表示0、1比特序列的电压脉冲信号表示;
按照在传输介质上传输的信号类型,通信系统 分为模拟通信系统与数字通信系统两种。
5E (超5类) 100MHz 100 BASE-T 快速以太网;某些 100
6 7
600MHz 可能用于今后的10吉比特以太网
2.2.2 双绞线的主要特性(3)
主要特性
连通特性 地理范围 点—点;多点连接 中继线,最大距离可达 15km; 10Mbps局域网,与集线器的距 离最大100m 取决于缆线中相邻线对的扭曲 长度及适当的屏蔽 低于其他传输介质,安装于维 护方便
数据通信— 是指在不同计算机之间传送表示 字母、数字、符号的二进制代码0、 1比特序列的模拟或数字信号的过 程。
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
数据通信系统
输入 汉字
数字比特流
模拟信号
公用电话网
模拟信号
数字比特流
显示 汉字
PC 机
调制解调器 源系统 传输系统 传输 系统
调制解调器 目的系统
PC 机
输 入 信 息
两种类型: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
—单模光纤指光纤的光信号仅与光纤轴成单个可分辨角度 的单光纤传输; —多模光纤指光纤的光信号仅与光纤轴成多个可分辨角度 的多光纤传输。
单模光纤的传输性能优于多模光纤。
2.2.4 光缆的主要特性(3)
主要特性
连通特性 地理范围 普遍点—点;实验系统多点连 接 光纤信号衰减小,在6-8km内 不需要中继器实现高速传输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波形
v(t)
t (a)模拟信号 v(t)
t (b)数字信号
2.1.2 数据传输类型与通信方式
数据通信三个基本问题(1) 数据传输类型(取决与通信信道)
—模拟通信
如果通信信道不允许直接传输计算机所产生的数字信 号,则需要在发送端将数字信号变换模拟信号,在接 收端再变回,此过程为调制解调。
—因为工业和天电干扰的主要频谱比微波频率低很多, 对微波通信危害小,微波传输质量较高; —与相同容量和长度的电缆相比,微波接力通信建设代 价小,见效快,易于跨越山区、江河。
2.3.3 微波通信(2)
缺点:
—视距传播,相邻站之间不能有障碍物;
数据通信三个基本问题(2) 数据通信方式
—按照发送字节使用的信道数分类:
① 串行通信
② 并行通信
—按照信号传送方向与时间的关系分类:
① 单工通信 ② 半双工 ③ 全双工通信
b7 b6 b5 b4 b3 b2 b1 b0
串行通信与并行通信
串行通信是指将待传送 的每个字符的 8 位二进 制代码按由低位到高位 的顺序依次发送的通信 方式;并行通信是指将 表示一个字符的 8 位二 进制代码同时通过 8 条 并行的通信信道发送的 通信方式。
抗干扰性 相对价格
2.2.3 同轴电缆的主要特性(1)—物理特性
由内导体、绝缘层、外屏蔽层及外部保护层组成; 粗同轴电缆; 细同轴电缆。
内导体
绝缘层
外屏蔽层
外部保护层
2.2.3 同轴电缆的主要特性(2)—传输特性 基带同轴电缆
—一般仅用于数字信号的传输;
宽带同轴电缆
—可以使用频分多路复用方法,支持多路传输;也 可以只用于单信道的高速数字通信——单信道宽 带。
2.2 传输介质及主要特性
(学习要求:了解)
2.2.1 传输介质(物理通路)的主要类型
双绞线
同轴电缆
光纤电缆
无线与卫星通信信道
传输介质的特性
物理特性:传输介质物理结构的描述; 传输特性:传输介质允许传送数字或模拟信号, 以及调制技术、传输容量、传输的频率范围; 连通特性:允许点-点或多点连接; 地理范围:传输介质最大传输距离; 抗干扰性:传输介质防止噪声与电磁干扰对传 输数据影响的能力; 相对价格:器件、安装与维护费用。
10
6
10
8
10 微波
10
10
12
10
14
10
16
10
18
10
20
10
22
10
24
无线电
红外
X-射线
γ-射线
可见光
4 5 6 7 8 9 10
紫外线
11 12 13 14 15 16
f(Hz)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双绞线 同轴电缆
卫星通信
光纤
地面微波通信 无线电(AM) 无线电(FM) 电视频道 频段 LF MF HF VHF UHF SHF EHF THF
发送端 串行信道 (a)串行通信
接收端
发送端 b0 b1 b2 b3 b4 b5 b6 b7 并 行 信 道
接收端 b0 b1 b2 b3 b4 b5 b6 b7
(b)并行通信
单工、半双工与全双工通信 发送端 单工通信的信号只能向一 个方向传输,不能改变; 半双工通信,信号可以是 双向传输,必须交替进行,发送端 一个时间一个方向;全双 工通信的信号可以同时双 接收端 向传输,可以用于单工或 半双工。
无线电通信类型
无线通信系统 微波通信系统 蜂窝移动通信系 统 卫星移动通信系 统
频段 LF MF HF VHF UHF SHF EHF
频率范围 30~300kHz 300kHz~3MHz 3~30MHz 30~300MHz 300MHz~3GHz 3~30GHz >30GHz
无线电频率与带宽的对应关系
第2章 数据通信与 广域网技术
数据通信的介绍:
第一阶段:以语言为主,通过人力、马力、烽火 等原始手段传递信息。 第二阶段:文字、邮政。(增加了信息传播的手 段) 第三阶段:印刷。(扩大信息传播范围)
第四阶段:电报、电话、广播。(进入电器时代)
第五阶段:信息时代
本章学习要求:
掌握: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了解:传输介质类型及主要特性 了解:无线与卫星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 掌握:数据编码的类型和基本方法 了解:基带传输的基本概念 掌握:频带传输的基本概念 掌握:多路复用的分类与特点 掌握:广域网中的数据交换技术类型与工作原理 掌握:差错控制方法
信号是数据的表示形式,或称数据的电磁或电子编码, 它使数据能以适当的形式在介质上传输
– 信号有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两种基本形式 – 传输信号的信道也有模拟信道和数)
对于数据通信而言,被传输的二进制代码称为 “数据”;数据是信息的载体。 数据涉及对事物的表示形式,信息涉及对数据 所表示内容的解释。 数据通信的任务是传输二进制代码序列,不需 要解释代码所表示的内容。 数据通信中,习惯称传输的二进制代码为“码 元(cod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