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针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棱针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三棱针技术是用三棱针刺入血络或腧穴,放出适量血液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技术,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泻热、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等作用。

临床主要用于各种实证、热证或瘀血、疼痛等。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器具
三棱针是一种用不锈钢制成,针长约6cm,针柄稍粗呈圆柱形,针身呈三棱状,尖端三面有刃,针尖锋利的针具,分大、中、小三型。

临床可根据不同病症及病人形体强弱,适当选择用针型号。

针身应光滑,无锈蚀,针尖应锐利、无倒钩(见图1)。

图1 三棱针
(二)基本操作方法
1.消毒
(1)针具消毒:针具使用前应高温高压消毒,或宜选择一次性三棱针。

(2)操作部位消毒:用75%乙醇消毒;或先用2%碘酒消毒,待稍干后,再用75%乙醇脱碘。

(3)医者消毒: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用75%乙醇棉签消毒。

根据治疗方案选取穴位。

一般选取穴位处或穴位附近瘀阻明显的血络。

3.体位选择(见图2)
以医者能正确取穴,操作方便,病人感觉舒适为原则。

选取头项、上背部穴位时取俯伏坐位,头面、颈、胸部穴位时取仰靠坐位,背部、腰、臀以及下肢后部穴位时取俯卧位,头面、胸腹及四肢部穴位时取仰卧位,身体侧部穴位时取侧卧位。

为了使体表络脉充盈,有时需要采取特殊的体位和方式。

如急性腰扭伤取腘静脉委中放血,需病人站立位。

刺络时患者局部暴露应充分,便于医生操作及出血处理。

图2 三棱针技术常用体位
三棱针刺法分为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治法。

(1)点刺法(见图3)
点刺法,即用三棱针快速刺入人体特定浅表部位后快速出针的方法。

针刺前,在点刺穴位的上下用手指向针刺处推按,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继之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乙醇棉球脱碘,针刺时左手拇、示、中三指固定点刺部位,右手持针,用拇、示两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3~5mm。

对准已消毒的部位,刺入3~5mm,随即将针迅速退出,后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此法多用于指、趾末端的十宣、十二井穴和耳尖及头面部的攒竹、上星、太阳等穴。

图3点刺法示意图
(2)散刺法(见图4)
散刺法,即用三棱针在病变局部及其周围施行多点点刺的方法,又叫“豹纹刺”。

操作时,根据病变部位大小不同,可刺10~20针左右,由病变外缘呈环形向中心点刺,以促使瘀血或水肿得以排除,达到祛瘀生新、通经活络的目的。

此法多用于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顽癣等。

图4 散刺法示意图
(3)刺络法(见图5)
刺络法,即用三棱针刺破人体特定部位的血络或静脉,放出适量血液的方法。

操作时,可先用止血带,结扎在针刺部位上端(近心端),然后常规消毒。

针刺时左手拇指压在被针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针刺部位的静脉,刺入脉中2~3mm,立即将针退出,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止后,再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当出血时,也可轻轻按压静脉上端,以助瘀血外出,毒邪得泻。

此法多用于曲泽、委中等穴,治疗急性吐泻、中暑、发热等病症。

图5 刺络法示意图
(4)挑治法(见图6)
挑治法,即用三棱针刺入人体特定部位,挑破皮肤或皮下组织的方法。

操作时,用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或捏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皮肤1~2mm,随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
少量血液或少量粘液。

也有刺入5mm左右,再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挑起,挑断皮下部分白色纤维组织,然后出针,覆盖敷料。

此法常用于肩周炎、胃痛、颈椎综合征、失眠、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头痛等病症。

图6 挑治法示意图
5.出血量的确定
三棱针点刺出血量多少与治疗效果相关。

原则上应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1)体质:体格强壮,气血旺盛者出血量可稍多;小儿、妇女及年老体弱者则出血量应偏少。

(2)部位:头面、四肢末端指(趾)部出血量宜少;四肢部出血量可略多。

(3)病情:阳证、实证、热证、新病出血量宜多;阴证、虚证、久病则出血量宜少。

(4)在具体操作时,对出血量的定量一般分为以下4种:
①微量:出血量在1ml以下,即1滴左右。

包括局部充血、渗血以及《内经》中所载“出血如大豆”、“见血而止”及“微出血”等情况。

主要用于较大面积浅表疾患,如神经性皮炎、下肢慢性溃疡、银
屑病、白癜风、末梢神经炎、顽癣等。

②少量:出血量在1~5ml,即10滴左右。

主要用于头面以及四肢指(趾)部穴位的一些急性、热性病,如感冒、急性结膜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腺炎、疟疾等。

③中等量:出血量在5~10ml。

主要用于一些外科感染性疾患以及部分急症,如疔、疖、痈疽、乳腺炎和急性软组织扭伤、中暑及各种痛证等。

(4)大量:出血量在10ml以上,可达几十或者上百毫升。

多用于一些慢性全身性疾患和部分急证实证,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癫狂等。

放血时可以用三棱针缓刺加罐或注射器抽吸。

6.出针后处理
出针后出血,一般任其自然停止即可,后宜用无菌干棉球或棉签擦拭或按压,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二、禁忌症
1.传染病和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者。

2.动脉禁刺。

3.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凝血机制障碍者。

4.孕妇、产后、习惯性流产者。

5.外伤有大出血者。

三、注意事项
1.体质虚弱、贫血严重及低血压者,慎用此法。

对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宜进食、休息、精神放松后施治。

2.对于重度下肢静脉曲张者,慎刺。

一般下肢静脉曲张者,应选取边缘较小的静脉,注意控制出血量。

3.出针后,当出血量达到要求后应予以止血,可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5~10分钟;若出血量不足,或不出血,则在出针后挤压针孔,使之出血;或按摩近心端血络,以加速出血或加用拔火罐吸拔血液。

4.施术后患者宜适当休息后离开。

若发生晕针或晕血,应迅速停止施术,静卧片刻或抬高双腿,头部放低(不用枕头);或适量饮水;或艾条灸百会穴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