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历史人教选择性课后习题第二单元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课后篇巩固提升
1.后世史书中记载了古代两河流域许多辉煌的文明成就,但一直有学者存在质疑。

下列能够证实大部分史书记载真实性的史学成果是()
A.发现《汉谟拉比法典》
B.找到早期的《吉尔伽美什》
C.成功释读了楔形文字
答案C
解析《汉谟拉比法典》和《吉尔伽美什》都是用楔形文字写成的,释读楔形文字是证实史书记载真实性的前提,故C项正确。

2.据《吉尔伽美什》记载,乌鲁克城邦贵族对于首领吉尔伽美什招募年轻人修筑城墙等扩大自己权力的行为极为不满,因此乞求天上诸神惩罚吉尔伽美什。

这一现象()
A.反映出城邦内部阶级矛盾尖锐
B.表明城邦首领受神庙控制
C.反映了王权与贵族的矛盾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体现了城邦贵族与城邦首领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反映了王权与贵族的矛盾,故C 项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王权与贵族的矛盾,不是城邦内部阶级之间的矛盾,故A项错误;题干未涉及城邦首领与神庙之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城邦贵族希望天上诸神对首领吉尔伽美什进行惩罚,不是强调国王权力集中,故D项错误。

3.古代亚述王朝的几个重要国王都十分热衷于大规模的宫廷建筑,其中尤其以萨尔贡二世在杜尔—沙鲁金城内修建的皇宫最为辉煌,“人首飞牛”是该王宫大门两侧的守护神兽的雕像(见下图)。

其是人头、狮身、公牛蹄的组合,生有飞翼。

这一雕像的寓意是()
A.专制王权的神圣威严
B.农耕文明的吉祥象征
C.民族振兴的尚武精神
答案A
“人首飞牛”是守护神兽,其守护的是王宫,因此其寓意是专制王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故A项正确。

从题干中无法看出“人首飞牛”与农耕文明、民族振兴和渔猎生活的关系,故
B、C、D三项均错误。

4.《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它规定:“自由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

”这反映了法典()
A.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
B.集该区域各国法律之大成
C.规范各阶层义务的意图
“自由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对自由民损害别人财产的行为进行严惩,故A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法典与该区域各国法律的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中的规定只涉及自由民,未涉及其他阶层,故C项错误;题干中未突出强调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故D项错误。

5.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商业繁荣,国家、神庙、私人都积极参与商业活动,与商务有关的条文几乎占《汉谟拉比法典》总条数的一半。

由此得出()
A.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古巴比伦相关法律条文的制定
B.《汉谟拉比法典》有效解决了古巴比伦的法律争端
C.政府、神庙和私人都直接推动了商务法律条文的制定
,《汉谟拉比法典》中与商务有关的条文几乎占了总条数的一半,这是受到古巴比伦地区商业繁荣的影响,故A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具体的司法实践的作用,故B项错误;C项中的“直接”从题干中无法得出,故错误;题干中并没有阐述法典与汉谟拉比国王的关系,故D项错误。

6.古埃及人把多年积累起来的测地知识逐渐发展成为几何学,还把他们的天文知识和几何知识结合起来用于建造他们的神庙,使一年里某几天的阳光能以特定方式照射到庙宇里。

这说明古埃及人的数学成就()
A.集中于算术和几何两个方面
B.受到农业和神学的双重影响
C.主要服务于法老的专制统治
,而测地知识则是因为尼罗河定期泛滥,在泛滥后需要重新丈量土地,这说明与农业生产有关,而另一原因则与神庙建设有关,反映了古埃及人的数学成就受到神学的影响,故B项正确。

题干中并没有说明古埃及人数学成就的具体方面,故A项错误;古埃及人数学成就与法老政治统治的关系,从神庙建筑中可见一斑,但测地知识与之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古埃及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比较,故D项错误。

7.一位西方学者说道:“埃及人是在岩石上砍凿出他们的艺术的,他们不是‘为艺术而艺术’。

”这体出了()
A.古埃及艺术功利目的性强
B.古埃及人具体的宗教思想
C.古埃及人选材上对石料的偏爱
,古埃及建筑艺术作品的显著特点是墨守成规,没有个性,其代表性建筑是为专制集权服务的,功利目的性强,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艺术与宗教思想的关系,故B、D 两项错误;C项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

8.作为埃及最大的神庙,卡尔纳克神庙给人的感觉就是夸张,且不说塔门巨大而厚重,雕像高大
而挺拔,就连多柱式大厅中的134根圆柱子,每根“盛开”的莲花大圆柱顶可以站立100余人。

最神奇的要数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的方尖碑,高30米,重320吨。

这说明()
A.古埃及统治深受宗教影响
B.神庙富甲一方,势力强大
C.古埃及人以此宣扬来世说
,尤其是女法老的方尖碑更为厚重高大,这些均可以说明古代埃及以法老为代表的统治者通过宏伟的神庙建筑加强神学统治,故A项正确。

从题干中无法看出神庙势力强大,故B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来世说,故C项错误;神庙不属于陵墓建筑,故D项错误。

9.古代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

古代埃及制定该历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揭示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
B.彰显法老对于科技文化的重视
C.指导农业以合理地安排农事
,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由此可知古代埃及制定该历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导农业生产,故C项正确。

揭示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是直接目的,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太阳历的制定者是法老,故B项错误;古代埃及人制定太阳历与神化专制统治无关,故D项错误。

10.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有人说“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

材料表明()
A.欧洲文明源自阿拉伯及东方国家
B.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
C.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
“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意在说明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欧洲文明不是源于阿拉伯及东方国家,排除A项;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的说法表述错误,排除C项;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传播使者在材料中虽有涉及,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

11.以公元8世纪为界限,在此之前“阿拉伯人是以剑和舌为荣,而不是以笔为荣的”。

在此之后,则变成了“他们把一切工作都归纳为剑和笔两个方面”。

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阿拉伯文学的突出成就
B.造纸术的传播与普及
C.西学东渐促进科技交流
“公元8世纪”“在此之后,则变成了‘他们把一切工作都归纳为剑和笔两个方面’”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8世纪,我国的造纸术传到了大食,也就是阿拉伯,对阿拉伯产生了影响。

造纸术使纸张得到了普及,因此“笔”的使用也多了起来,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均可排除。

12.阿拉伯半岛统一前,阿拉伯人每年要到麦加附近举行赛诗会,诗人朗诵自己的作品,获胜的诗用金水抄写在麻布上,挂到古庙的墙上,宛如一串明珠挂在脖子上,人们称之为“悬诗”。

下列有关“悬诗”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主要反映了阿拉伯贵族的社会生活状况
B.体现了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的文化桥梁
C.包含着来自波斯、埃及和伊拉克的故事
”主要是阿拉伯半岛统一前,阿拉伯各部落贵族文学家赛诗的结果,其内容主要反映的是阿拉伯各部落贵族的社会生活状况,故A项正确。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阿拉伯半岛统一前”,当时阿拉伯还没有控制埃及、伊拉克等地区,也没有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故B、C两项错误;D项是《天方夜谭》对后世的影响,故错误。

13.中世纪的阿拉伯人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

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

这说明()
A.古代阿拉伯人创立了近代的自然科学
B.阿拉伯文化是近代天文学的渊源之一
C.古代阿拉伯人将科学进行了学科分类
,故B项正确;近代自然科学是在16—17世纪兴起的,故A项错误;题干中虽然涉及阿拉伯人取得的科学成就的领域,但不能因此得出是古代阿拉伯人将科学进行了学科分类,故C项错误;题干中强调阿拉伯人在科学的某些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但不能因此得出阿拉伯文化是古代世界最先进的文化的结论,故D项错误。

14.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下列成就或作品最能体现中世纪文明交融和发展的是()
A.《荷马史诗》
B.《哈姆雷特》
D.阿拉伯数字
,一是“中世纪”,即封建社会,二是“文明交融和发展”,根据所学可知,阿拉伯数字的传播是中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大成就,故D项正确。

《荷马史诗》与《哈姆雷特》不是中世纪的作品,故A、B两项排除;《天方夜谭》是中世纪阿拉伯文学的代表成就,但不是东西方文明交融和发展的典型代表,故C项错误。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

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和创新。

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希腊诸地的文化,都在阿拉伯帝国时代得到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二上自哈里发,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间变成学生或文学的奖励者。

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给发奋的学生们,并且孜孜不倦地编辑许多典籍,其卷帙之伟大,与内容之丰富,不亚于现代的百科全书,而其对于现代科学的贡献,远非一般人的想象所及。

——摘编自郭应德《阿拉伯中古史简编》材料三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摘编自[美]菲利浦·希提《阿拉伯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谈谈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特点及其繁荣的原因。

,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经济文化中的作用。

特点:将东西方文化进行兼容并包,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宗教传统,创造出独特的阿拉伯文化。

原因:地处东西方的传统商路的中心;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及疆域的扩大;阿拉伯帝国统治者及民众的好学精神及知识创造等。

(2)作用: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传播各民族文化,成为东西方交流的友好使者和桥梁;对东西方经济文化发展均作出了巨大贡献。

(1)问,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一中的“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和创新”等信息可知应从兼容并包,创造出独特的阿拉伯文化的角度来归纳;第二小问“原因”,从材料一中“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可得出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及疆域的扩大,从材料一中的“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可得出地处东西方传统商路的中心;从材料二中的“上自哈里发,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间变成学生或文学的奖励者”等可得出阿拉伯帝国统治者及民众的好学精神及知识创造等。

第(2)问,根据材料三可知“经济”作用应从贸易中转站的角度来归纳;根据材料一、二可知“文化”作用应从文化交流的使者或桥梁的角度来归纳,综合起来则是对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类文明的第一缕光出现在水土丰沛的大河流域。

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每年春季的河水泛滥给农田带来肥沃的淤泥,大约在公元前4300年,生活在这里的苏美尔人开始了向文明的过渡。

北非的尼罗河纵贯埃及全境,水量充沛,土壤肥沃,有学者把埃及称为“尼罗河的馈赠”,约公元前3100年,埃及开始形成统一的国家,并且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高度文明。

根据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史的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
观点:各区域人类的早期文明往往发源于大河流域。

论述:大河流域由于水量充沛,土壤肥沃,在生产力极端落后的人类早期,更适合于人类生存和居住,由此决定了各区域人类最早的文明往往诞生在各大河流域。

如西亚的两河流域,早在公元前4300年左右,生活在这里的苏美尔人就开始了向文明的过渡,他们创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其中有大量的“大麦”和“鱼”的文字,《吉尔伽美什》中著名的洪水故
事,则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

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则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其莎草纸文书是古埃及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他们还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对后世历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大河流域由于特殊的地理优势,往往成为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

,其主要观点是论述人类文明与大河流域的关系,继而以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为例进行了阐释。

由此可知材料的主要观点为:各区域人类的早期文明往往发源于大河流域。

论述时,可结合材料,从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和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来阐述,苏美尔文明可从文字、史诗等角度来论述,古埃及文明可从莎草纸文书、太阳历等角度来论述。

最后,通过总结进行理论升华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