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达莫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杏达莫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
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银杏达莫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
方法:将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采用银杏达莫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
疗程共7天,观察两组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两组结果对比,统计学有显著差异
(P<0.05)。
结论:银杏达莫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银杏达莫倍他司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联合用药
眩晕是自身平衡和空间定位障碍产生的错误感知。
其病因很多: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美尼尔氏综合症,颈性眩晕,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前庭神经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1]。
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急诊内科常见病症,该病发病突然,头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
现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3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患者,应用银杏达莫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0例来自我院急诊内科及内科病房患者,均以眩晕症状为主,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诊断标准[2],其中伴有高血压21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19例。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0~75岁,平均
53.6岁,病程3小时~5天;对照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8~78岁,平均
54.2岁,病程2小时~4天。
两组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病例均经头颅CT排除脑梗死,脑出血或肿瘤病变。
1.2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加入5%GS250ml或0.9%NS250ml静滴,1次/天,疗程7天,联合应用倍他司汀片6mg,3次/天,口服;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 加入5%GS250ml或0.9%NS250ml静滴,1次/天,疗程7天。
两组中对于合并症均予降压,降糖,降脂等治疗。
1.3观察方法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临床症状缓解情况,TCD变化及不良反应。
1.4疗效判定标准参考《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指导原则》标准。
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稍有昏沉,不伴自身及周围物体旋转感,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TCD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明显改善。
有效:眩晕等症状减轻,仅伴有轻微自身及周围物体旋转感,生活和工作部分受影响,TCD无明显改善。
无效:眩晕等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TCD与治疗前相同。
总有效率为(显效病例+有效病例)/总样本病例数。
1.5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进行结果比较分析,x2检验,应用SPSS19.0统计分析处理,以p值<0.05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分析
2.1疗效治疗组30例中显效20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30例中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67%。
经x2检验,P值<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果分析见下表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不良反应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3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好发于中老年人,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
引起血管腔的狭窄和颈椎病血管受压迫和刺激引起,工作疲劳等原因导致神经调节的血管舒
缩功能障碍亦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3]本病病情易反复发作,严重者可引起脑卒中。
[4]
银杏达莫注射液是银杏叶提取物加双密达莫得复合制剂,其中双密达莫为传统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
银杏叶提取物主要成分为银杏黄酮甙和银杏内酯及白果内酯,可以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抑制血小板的活化与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
增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肪代谢紊乱等。
银杏叶提取物还可以通过多条
途径逆转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5]
倍他司汀对组胺H1受体有部分激动作用,对H3受体有稍强的阻滞作用,对H2受体几乎无
作用。
该药扩张血管作用较组胺强而持久,扩张血管时不增加微血管的通透性,对心脑血管,外周血管特别是椎基底动脉系统有明显的扩张作用,改善前庭系统供血。
能显著增加脑血流
量和内耳前庭,耳蜗血流量,减轻膜迷路积水,从而消除眩晕,恶心,呕吐等。
本临床观察表明,银杏达莫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能起协同作用,
既能有效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供血,降低血液黏稠度,又能提高脑部神经细胞
对缺氧的耐受性,在临床工作中取得良好疗效,安全性高,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值得在临
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关秀萍,国人眩晕症的病因及治疗综合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28):755~756
[2]曹培卫,赵忠新.颈部血管彩超,MR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因诊断价值[J].临床神经病
学杂志,2003,16(1):36~37
[3]张绒,王敬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西医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09,31(10):1586~1588
[4]杨松秀,醒脑静联合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58~59
[5]张业昆,杏丁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
21(12)1324~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