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TIA的传统概念与现代认识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Albers(N Engl J Med, 2002) 等建议用以下新定义: TIA是短暂发作的神经功能障碍,由局灶性脑或 视网膜缺血所致,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h, 且没有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明确证据。若临床症状持续 存在,并有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相符的特征性影像学表 现,则应诊断为缺血性卒中。 与老定义相比,新定义以是否存在组织学改变为依据, 有利于临床医师及时进行评价和干预,操作性强。
实验性短暂脑缺血发作磷脂水平的变化及养血清脑颗 粒的作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生化室 目的:研究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对磷脂的影响以及 中药养血清脑颗粒的作用。 方法:尾静脉注射过氧化物并窒息建立TIA模型,灌胃 喂食不同剂量养血清脑颗粒,诱发4次后隔日断头取脑, 测定血浆和脑组织中溶血磷脂酸(LPA)及其相似磷脂 (AP)的含量,实验期间并每天进行一次神经系统评分。
二、流行病学
据统计,美国每年约有50000人发生TIA; 65~74岁的美国白种人每年发生卒中的可能 性为1%,而与之相匹配的TIA人群中,每年 发生卒中的可能性是5~8%。 我国无流行病学资料。
三、病因及发病机理
1. 2.
微栓塞(Microembolism) 学说:TIA发病的 主要机制; 栓子的来源:主要来源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斑 块的脱落,部分栓子来源于心脏,少数来源 于其它部位,如肺静脉栓子等。 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性脑栓塞患者中, 有TIA史者占25~50%; 心源性脑栓塞中有TIA史者占11~30%; 腔隙性脑梗死者中有TIA史者,占11~14%;
TIA的治疗
二、药物治疗
1.
2.
3.
结果 TIA小鼠血浆LPA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养血清脑 颗粒(4g/kg体重)治疗可逆转这一变化。 TIA小鼠脑组织酸性磷脂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 治疗组小鼠酸性磷脂水平可上升。 养血清脑颗粒(2g/kg体重)治疗组与不给药组的神 经系统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卒中 评分下降。 结论:实验性TIA小鼠出现血浆和脑组织中LPA及其 它磷脂水平异常,养血清脑颗粒对这种异常有逆转 作用,因此可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五、TIA的治疗
二、药物治疗
第一种情况:动脉源性TIA(血流动力学型和微栓塞型) 首选:阿司匹林治疗,50~325mg; 替代治疗包括: 1. 阿司匹林(25mg)+缓释双密达莫(200mg)复方制剂 (Aggrenox):1片,bid; 2. 氯吡格雷:75mg/d; 3. 噻氯匹啶:250mg, bid; 4. 阿司匹林剂量增至1300mg;
五、TIA的治疗
二、药物治疗
第2种情况:动脉源性TIA但不能耐受阿斯匹林治疗(胃 肠道并发症或过敏)或服用阿斯匹林时仍有TIA发作: • 首选:Aggrenox, 1片,bid ; 或氯吡格雷,75mg/d; • 替代治疗方法: 1. 噻氯匹啶:250mg, bid; 2. 华法令:INR 2.0~3.0; 3. 普通剂量无效时,可将阿司匹林剂量增至1300mg;
5.
6. 7.
动脉硬化(颈动脉病变等); 心脏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 脏瓣膜病); 高脂血症、高糖血症和肥胖等代谢综合征; 吸烟; 过度酗酒; 体力活动过少; 女性是否接受雌激素治疗;
诊断思路 第5步,评估TIA的危险因素
1. 2.
3.
4. 5.
6.
7. 8.
TIA 患者中易发脑卒中的高危个体: 进展型TIA(90天内5次发作); 30天内新发生的TIA; 血液动力学异常的TIA; 药物治疗无效的TIA; 严重动脉狭窄者; 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破溃者; 伴有动脉血栓形成者; 有轻微脑梗死病史者。
五、TIA的治疗
二、药物治疗
第三种情况,心源性TIA,即有明确心房颤动的 TIA: 推荐华法林治疗(INR 2.0~3.0); 如果有华法林治疗的禁忌证或患者不能耐受, 可换用阿司匹林治疗。
五、TIA的治疗
二、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要点:
1.
2.
3.
对于大多数患者,推荐抗血小板治疗的首选药物为 阿司匹林(环氧化酶抑制剂),50~325mg。 对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氯吡格雷(Plavix) (ADP受体抑制剂)可能是很好的次选药物,目前 认为该药比噻氯匹定(Ticlid)更安全(中性粒细胞减 少、皮疹、腹泻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使用噻氯匹定和氯吡格 雷可能发生的罕见不良反应。
易损斑块(不稳定性斑块)
•
•
1. 2.
3.
• •
溃疡型或低回声性、不规则型斑块为不稳定,斑块 易形成新的血栓或斑块内出血,前者脱落进入颅内 造成动脉栓塞,后者引起斑块短时间内体积增大, 造成血管腔内径的迅速缩小,甚至闭塞,导致严重 的脑缺血发作。 基本形态特点: 颈部彩超: CT和MRI横断面图像: 血管内超声检查; 用TCD监测循环微栓子; 血液生化标准:检测CRP和MMP-9;
五、TIA的治疗
(一)卒中危险因素的处理
2. 3. 4.
5.
• •
戒烟; 避免大量饮洒; 加强体力活动,至少3~4次/每周,30~60min/次; 合理治疗心脏病: 房颤患者华法令抗凝治疗(INR 2.0~3.0); 除有心房颤动等特殊情况的患者外,抗凝治疗并不 优于抗血小板治疗,前者可使出血的危险性增加。
(一)卒中危险因素的处理
1.
五、TIA治疗
血压:目标血压≤140/90mmHg;
不论患者有无高血压,抗高血压药均可降低卒中的 危险性; 除非收缩压>220mmH或舒张压>120mmHg,否则不 应在卒中或TIA后立即积极治疗高血压。 ACEI引人关注:PROGRESS试验:培哚普利+吲达 帕胺; 在卒中二级或一级预防中,至今尚无一致的意见认 为一种或一类抗高血压药优于另一种或另一类除降 压药。
椎基动脉系统TIA的症状主要包括:眩晕发作; 平衡障碍;复视;吞咽困难;构音困难;交叉 性运动和感觉障碍;跌倒发作;
诊断思路 第4步,寻找、评估TIA的病因
建议的检查程序:
1.
2.
3.
初步检查:全血细胞计数;凝血指标(凝血酶元时 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率); 血糖,血脂,肾功,血液流变学,同型半胱氨酸, 血沉,EKG,头CT 或MRI,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 普勒(TCD)等; 第二步检查(仍不能明确病因时):超声心动图检 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MRA,脑血管造影 ( DSA ),风湿系列,抗磷脂抗体 ; 其它检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血栓前状态的进一 步检测,脑脊液检测,检查是否有无症状心肌缺血;
五、TIA的治疗
(一)卒中危险因素的处理
6.
• 7. • •
•
8.
血脂水平: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使CHD患者卒中危险 性下降30%~32%。 一级预防和心肌梗死后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使LDL< 2.59mmol以下对TIA患者有益。 糖尿病: DM可使卒中的总体危险性增加25%~50%。 空腹血糖一定要控制在7.0mmol/L以下; 尚无严格控制血糖可使缺血性卒中或其他大血管病 发作减少的确实证据。 绝经期妇女避免雌激素治疗。
三、病因及发病机理
2. 血流动力学改变学说(低灌注学说):在血管 本身病变的基础上,某些因素引起低血压,病 变血管支配区域的血流就会显著下降。 3. 炎症学说: 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和炎症相关蛋白 酶的活性升高。 4. 盗血综合征学说:椎动脉-锁骨下动脉盗血; 5. 其它:某些刺激因素的作用下可出现短暂性痉 挛。
诊断思路 第4步,寻找、评估TIA的病因
如何区分血流动力学型TIA和微栓塞型TIA?
发作频率 血流动力学型 密集型 微栓塞型 稀疏发作 持续时间 临床特点
短暂(5~10min) 刻板样发作 长(1~· 2h) 症状多变
诊断思路 第5步,评估TIA的危险因素
对危险因素的评估主要集中于7个方面:
1. 2. 3. 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研究进展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脑血管病科 王翠兰
TIA Tra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一种反复发作的局部脑供血障碍导致的短暂性 神经功能障碍。 脑缺血发作的局部性、短暂性和反复发作性是 TIA最主要的临床特征。 TIA持续时间短,不留后遗症,“良性的”。 但研究发现,复杂性和危害性超出了人们的想 象,成为研究的热点。
诊断思路 第4步,寻找、评估TIA的病因
1. 2.
3.
病因机制分类: 血流动力学型TIA: 微栓塞型TIA: 梗死型TIA: MRI阳性TIA和MRI阴性TIA: DWI评价TIA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常规CT和 MRI。 1/2的TIA患者DWI可见病变,其中1/2在随后的 MRI确实发生了脑梗死。
诊断标准 颈动脉超声血管狭窄程度的测定
2003年美国超声放射学会的共识会议推荐的狭窄判 断标准如下:
1. 2. 3. 4. 5. 6.
正常:ICA PSV(收缩期峰速度)<125cm/s,未见斑块或内膜 增厚; 狭窄<50%, ICA PSV<125cm/s,可见斑块或内膜增厚; 狭窄为50%~69%:ICA PSV为125~230cm/s,可见斑块; 狭窄>70%到接近闭塞:ICA PSV>230cm/s,可见斑块和管腔变 细; 接近闭塞:彩色多普勒可见管腔显著狭窄; 完全闭塞:灰阶超声未检测到开放的管腔,频谱、能量和彩色 多普勒未检测至血流。
诊断标准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分期
1. 2.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 5.
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期:平均厚度为0.9mm, ﹥1mm即为IMT增厚期,无临床症状; 斑块形成期:IMT>1.3mm,较少出现TIA; 血管重构期:最佳方法:血管内超声检查;阳性重 构(外向性重构,重构指数>1.05);阴性重构(内向 性重构,重构指数<0.95)—易导致血流动力学型TIA; 动脉狭窄期:>60%,发生血流动力学型TIA; 血管闭塞期:
诊断思路 第1步,确定是否为TIA
诊断标准: 神经功能缺损必须能够定位在特定的血管分 布区; 发作持续时间<15min,不能超过24小时; 除非存在陈旧性脑梗死,发作间歇期无神经 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
1. 2. 3.
诊断思路 第2步,鉴别真性还是假性TIA
容易与真性TIA混淆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包括:
1. 2. 3. 4. 5.
6.
7. 8.
部分发作性癫痫; 偏瘫型偏头痛; 晕厥; Meniere 综合征: 脑肿瘤; 硬膜下血肿; 血糖异常; 血压异常。
诊断思路 第3步:区分导致TIA症状的供血动脉系统;
颈动脉系统TIA的经典症状:突然偏身运动障 碍;突然偏身感觉障碍;单眼一过性黑蒙;一 过性语言障碍;
三、临床表现
据统计,90%的TIA发生在ICA供血区,7% 椎-基动脉供血区,3%二者共有。 ICA系统TIA的临床表现:偏瘫或偏身感觉障 碍;语言障碍;同侧眼一过性黑朦;同侧血 管性头痛; 椎基动脉系统TIA的临床表现:受累血管不同, 症状体征不同;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是否TIA?→假性TIA? 否 ↓是 那个血管系统TIA? ↓ 病因机制分类 ↓ TIA危险因素评估
诊断思路 高危TIA和低危TIA
鉴别:
高危TIA 症状 局灶性,典型,一侧大脑半球 持续时间 >2min 上次发作到现在的时间 <24h 首次发作到现在的时间 <24h 影像学检查 同侧动脉狭窄 危险因素 颈动脉狭窄 高危栓子来源 低危TIA 视网膜,不典型 <2min >24h >6个月 无病变 无 无
五、TIA的治疗 二、药物治疗
• 5. 6.
抗血小板治疗要点: 缓释性双嘧达莫可增强极小剂量阿斯匹林的 治疗效果; 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复方剂(Aggrenox)预防 卒中的作用是否与单用325mg/d 阿司匹林相 同或更好尚不清楚 。
五、TIA的治疗
二、药物治疗
降低血粘度,改善脑部供血:诸多中草药;
一、TIA的传统概念与现代认识
1951年美国神经病学家Fisher首先将“暂时 出现的短暂的神经定位体征”命名为“短暂 性脑缺血发作” 1965年普林斯顿会议确定了TIA的定义:由于 大脑局灶性或区域性缺血产生的神经功能缺 损症状,并在24h内完全消失。 197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疾病 分类也正式采用24h界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