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咏怀诗》接受史研究导论

合集下载

论述阮籍《咏怀诗》的内容及其艺术成就

论述阮籍《咏怀诗》的内容及其艺术成就

论述阮籍《咏怀诗》的内容及其艺术成就阮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咏怀诗》是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歌集共有 82 首,每首诗都以五言为主,体现了阮籍诗歌的基本风格。

阮籍的《咏怀诗》主要表达了他对人生和政治的苦闷和无奈,他通过诗歌来表现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情感。

诗中他经常提到的主题包括对人生的反思、对政治的不满、对自然的的向往等等。

在诗歌的内容上,阮籍的《咏怀诗》表现出了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他的诗歌常常运用哲理思考来表现人生的真谛,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对政治黑暗的反感和对自由的向往。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生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诗歌的艺术成就上,阮籍的《咏怀诗》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他的诗歌采用了抒情组诗的形式,将哲理思考和情感表达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

他的诗歌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排比等等,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具有表现力和艺术性。

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他的诗歌作品不仅体现了他对人生和政治的思考,也表现出了他高超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造诣。

阮籍的《咏怀诗》在诗歌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对阮籍《咏怀》诗的继承与学习

陶渊明对阮籍《咏怀》诗的继承与学习

对于 陶诗 的源 流 , 历来有 不 同的说法 。最 早探讨 这个 问题 的是钟 嵘 , 钟嵘 《 品》 “ 诗 说 其源 出于应 璩” 。 这 个看法遭到后代 多数评 论家 的反对 。事 实上 , 陶渊 明源于某一个人 、 自某一个人的说法都是 不客观的 , 出 他实际上是广泛 吸收 , 博览前 贤的作 品并加 以陶 冶熔 铸 而 自成一家 。因此 , 陶诗 的内容和艺 术是任 何一个 前代诗人 的作 品所不 能包容概 括 的 , 它们受 前人 的 但 影 响却 又是 事 实 。前 人 许 多 文学 作 品,如 《 经 》 诗 、 《 古诗十九首》 阮籍 《 、 咏怀》 、 思《 诗 左 咏史》 等对 陶诗 都有影 响。在这些作 品 中, 陶诗影 响最大 的应是 阮 对
造 极 之 五 言 。 【J ”
从具体 的诗歌创作 上看 , 陶渊 明对阮籍 的诗歌有
明显 的学 习与继承 。例如 : 昔年十四五 , 志尚好诗 书。被褐怀珠玉 , 阂相 与 颜 期。开轩临四野 , 高望所思 。丘墓蔽山 冈, 登 万代 同一 时。千秋 万岁后 , 荣名安所之。乃悟羡 门子 , 檄檄令 自 嗤。( 咏怀》 《 诗其十五 ) 少年罕人 事 , 游好在 六经。行行 向不 惑, 留遂无 淹 成。竞抱 固穷节 , 饥寒饱所更。弊庐交悲风 , 荒草没前 庭。披褐 守长夜 , 晨鸡不肯呜。孟公不在兹 , 以豁 吾 终 情。( 陶渊明《 饮酒》 其十六 ) 两首诗从语言形式 到思想 内容都 惊人地 相似 , 同
通 之处 。
籍的《 咏怀》 。 诗 清彭兆荪 《 陶靖节像诗》 题 里说 陶诗是 “ 代易元嘉 号 , 留正始音 ” 陆元 铉《 芙蓉 阁诗话》 诗 。( 青 卷上 ) 所 谓“ 正始音” 在 文学上 当然 是指 正始诗 人 阮籍 的《 , 咏 怀》 。翻开《 诗 陶渊 明集》 那些 咏怀感 遇性 的作 品 , , 如 《 饮酒 》 《 古》 《 诗 》 《 山海 经》 ,受 到《 、拟 、杂 、读 等 咏 怀》 的影 响是 明显 的, 际上就 是 咏怀诗 。前人 已 诗 实 对此 问题评论较多 “ 《 山海 经》 十 ) 悲异代 , (读 其 显 心 事毕露。 ( ” 孙人龙《 陶公诗评 注初学读本 》 卷二 ) 《 “ 饮 酒》 二十首 , 据序亦是 杂诗 , 书胸臆 , 书即事 , 饮 直 直 借 酒为题耳 , 咏饮酒也 。阮公 《 怀》 非 咏 …… 皆 同此 例 , 即所 谓遣 兴也 。 ( ” 方东树 《 昭昧詹 言》 四 ) 此二 十 卷 “ 首( , 饮酒》 按 指《 诗二十首 ) 当是晋 、 宋易代之 际 , 借饮 酒以寓言。骤读 之不 觉 , 深求其 意 , 莫不 中有 寄托。 ” ( 陶必铨 《 萸江诗 话》 从 前 人 的评论 可 以看 出 ,陶渊 ) 明的这些诗 的共 同特点是诗 中有所寄托 , 借题而咏 , 这 正是 阮公《 咏怀》 的特点 。所 以 , 诗 弗况在 《 与友人论 五言古诗 书》 中说 : 观其 《 酒 》 《 园 田居》、 拟 “ 饮 、归 《 古》 《 、咏贫士》 等首 , 则其寄托之遥深 , 襟之博 大 , 胸 实 有异 乎流俗 , 而深入 圣域 , 嗣宗异 曲 同工 , 与 皆为登 峰

阮籍四言《咏怀诗》研究述评

阮籍四言《咏怀诗》研究述评

阮籍四言《咏怀诗》研究述评作者:李磊来源:《丝绸之路》2012年第02期[摘要]学界对阮籍四言《咏怀诗》的研究成果匮乏,主要集中在篇数、创作时间以及思想艺术特征等方面。

依据现存文献,四言诗中某些诗篇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其文学地位仍然值得研究。

[关键词]阮籍;《咏怀诗》;四言体诗歌评[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2-0078-02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

现存五言《咏怀诗》82首,四言《咏怀诗》13首。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阮籍现存的13首四言《咏怀诗》的研究相对匮乏,与阮籍五言诗的研究相比,呈现出阮籍诗歌研究中极其不平衡的一面。

本文拟对相关问题展开回顾和评述。

一、阮籍四言《咏怀诗》的辑录与篇数之争最早引录阮籍四言《咏怀诗》的材料为唐代类书《艺文类聚》。

该书卷26载:“晋阮籍《咏怀诗》曰:‘天地烟缊,元精代序。

清阳曜灵,和风容与。

于赫帝朗,伊衡作辅。

才非允文,器非经武。

适彼沅湘,托分渔父。

优哉游哉,爰居爰处。

’又曰:‘月明星稀,天高气寒。

啸歌伤怀,独寤寐言。

临觞拊膺,对食忘餐。

世无萱草,令我哀叹。

’”?譹?訛从《艺文类聚》所引书目的整体情况和所引阮籍四言《咏怀诗》均都有所删节的情况来推断,这些诗句必不是阮籍四言《咏怀诗》的全部,当然也就反映不出阮籍四言诗的全貌。

宋代著名藏书家陈振孙在《直斋书录题解》中云:“《阮步兵集》四卷。

魏步兵校尉陈留阮籍嗣宗撰。

其题皆《咏怀》,首卷四言十三篇,余皆五言八十篇,通为九十三篇。

《文选》所收十七篇而已。

”?譺?訛这是首次提到阮籍四言《咏怀诗》13篇存世的证据。

清代学者钱曾在《读书敏求记》中云:“阮嗣宗《咏怀诗》行世者惟五言诗八十首,朱子儋取家藏旧本刊于存余堂,多四言《咏怀诗》十三首,览者勿漫视之。

”?譻?訛其后比钱曾稍晚的袁枚在其《随园诗话》中云:“有一人之集,止一题者:《阮步兵集》五言八十篇,四言十三篇,题皆曰《咏怀》。

对阮籍《咏怀诗》历代阐释的探究

对阮籍《咏怀诗》历代阐释的探究

C N SN A GA G
对阮籍《 咏怀诗》 历代阐释的探究
董继兵
摘 要 阮籍《 咏怀诗》 在文 学史上具有很高的文 学价值和杰 出的艺术成就 , 历代 许多诗评 家对其 作出 了丰富而多样 的 阐释 , 结合这 些诗评家 、 评论家所处 的时代 背景、 同的注解 目的 与阐释方式 , 些阐释 可分 为三种类型 : 慎的“ 以 不 这 谨 难


谨- 的“ 以情测" 嗅 难
在阮籍去世之后 , 晋宋之交 的文人颜 延之便 给《 咏怀诗 》 作 与钟嵘几乎 同时的刘勰 , 在他的文学批 评巨著《 文心雕龙 》 注, 并作出评 价 :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 , “ 故发此 咏耳 。” 又说 : 中也对 阮籍诗歌 作 出独 到而精 当的评论 : 阮籍使 气 以命 诗 ” “ 、 “ 嗣宗身仕乱朝 , 常恐罹谤 遇祸 , 因兹发 咏 , 故有忧 生之嗟 , 虽志 “ 旨遥深” 阮 。在刘勰看来 , 阮籍 诗歌 首先 是凝情之作 , 诗人创作 在刺讥 , 而文 多隐避 , 百代之下 , 难以情测。”] 1 2 根据现存史料 , 颜 诗歌 时表现 出来的主观感情是激荡奔放的 , 且思 维敏捷 , 并 善于 延之 在接 受美学意义上可 以被认 为是 阮籍 《 咏怀诗》 “ 的 第一读 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 , 自己对 于现实 的感受诉诸笔端 , 将 因而诗 者” “ ,第一读者” 的接受态度对 阮籍诗歌 的整个接受研究有重要 歌也就具有强烈的感情 色彩。“ 阮旨遥深 ” 是刘勰紧承颜 延之的 意义 。 姚斯在《 文学研究 中一种挑 战的文学史》 中有一段关于“ 第 “ 文多隐蔽 ” 评论而来 , 进一步强 调阮籍 诗歌具有 含蓄深沉 的风 读者” 的重要论述 :文学与读 者的关 系有美学 的 、 “ 也有历史的 格特征 。 内涵 。美学蕴藏于这一事实之 中: 部作 品被读者首次接受 , 一 包 直 到唐代 注《 文选》 的李 善 , 还是 对阮籍诗 歌主 旨采取谨 也 括 同已经 阅读过的作品进行 比较 ,比较中就包含着对作品审美 慎的推测态度 。李善在注《 文选 》 阮籍《 咏怀诗》 时说道 :此独取 “ 价值的一种检验 。 中明显的历史蕴涵是 : 其 第一个读者的理解将 十七首咏怀者 , 谓人情怀。 籍于魏末晋 文之代 , 常虑祸患及 己, 故 在一代又一代 的接受之链 上被充实和丰富 ,一部作品的历 史意 有此诗。多刺 时人无故 旧之情 , 逐势利而 已。观其体趣 , 实为幽 义就是在这过程 中得以确定 ,它的审美价值也就是在这过程中 深 , 非夫作者 , 不能探测之 。” 中可 以看到 , 从 李善结合阮籍所身 得以证实 。”】 【 3 颜延之注解 《 咏怀诗》 是配合着 阮籍 当时所身处 的 处的特殊 的时代背景和险恶 的政治局势 ,试 图去真正探求阮籍 动荡社会和险恶政局 , 指出《 咏怀诗 》 的意 旨过于隐晦曲折 , 令人 创作诗歌 的主要意 图, 并且强调 《 咏怀诗》 刺世” 为“ 之作 , 指明 了 难以捉摸 , 而总的表现 出“ 忧生 之嗟” 志在 刺讥 ” 和“ 的思想 内容。 诗人 的写作 目的和诗歌的主要 内容是为 了讽刺 当时 的险恶政治 所谓 “ 忧生之 嗟” 指阮籍对人生特别是对 个体生命存 在的忧伤 和世 态炎凉 , , 这在历史上对于探讨 阮籍《 咏怀诗》 的诗歌 内容和 和感 叹;志在刺讥 ”说 明阮籍诗歌 的主旨在 于讽刺时事和讥笑 思想 意义 , 善向前迈 出了非常可贵的一 步。 “ 李 同时 , 在李善看来 , 世俗 , 表现 了他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和忧虑。 在颜延之的手上 ,忧 阮籍 《 “ 咏怀诗 》 的诗歌风 格也还是幽远 高深 的含蓄特征 , 这是 继 生之嗟” 志在刺讥 ” 和“ 就构 成了《 咏怀诗》 的两个基本旋律 , 并从 续顺承前人的评论。 此确定了阮籍《 咏怀诗》 在后世评论 中的大体框架和基本思路 。 值得注意的是 , 从颜延之 、 钟嵘 、 刘勰直到李善 , 们是 与阮 他 梁代钟嵘 的《 诗品》 是在 中国古代文学评论史上非常重要的 籍生活 时代较 近的评论家 , 但对待 阮籍 《 咏怀诗》 却是采取着谨 只强调 一个 总体印象是 “ 忧生之 嗟 、 以情测 ”并没 难 , 部论著 , 分别评述 由汉至齐梁 的诗人共 1 3 , 2 家 探讨诗歌风格 慎 的态度 , 究其原因 , 的源流和品评诗人及其作品的优劣 。他首先就将阮籍 列入 仅有 有按诗歌中的某 首某句去具体扣合历史人物 和时事 。 的十二家“ 上品” 诗人之中 , 评论道 :其源 出于《 “ 小雅》 无雕 虫之 除了历史上的阮籍本 身就具有 非常复杂的思想性 格 ,令人难 以 , 还有 当时社会 的文学传播途径过于狭窄 , 传播 功。而《 咏怀》 之作 , 可以陶性灵 , 发幽思 。言在耳 目之 内, 寄八 理解的一些行为 , 情 方式过于简单 ,所 以对一些史料不 多的作家 与作 品就难 以断然 荒之表 。 洋洋乎会于风雅 , 使人忘其鄙近, 自致远大 , 颇多感慨之 只好谨 慎地进行 个人推 测 , 出比较模糊 作 词 。厥 旨渊放 , 归趣难求 。” 在钟嵘看来 , 阮籍诗歌就其形式 而言 作 出简明扼要的评价 , 表现为语言清新 自 而无 明显 的雕琢痕迹 ,并且肯定 了 《 然 咏怀 的总体评价 。

阮籍及其《咏怀诗》艺术生命的流传

阮籍及其《咏怀诗》艺术生命的流传
阮籍是魏晋文学的重要代表,其《咏怀诗》充分表露了他的心灵世界,并在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诗中展现的济世品质、反抗精神和生命深情,是其艺术生命得以流传的根本所在。这些元素不仅体现了阮籍的人格品质,也反映了他对时代的深刻感悟。后世文人如陶渊明等,对阮籍的痛苦灵魂中闪烁着可贵的精神光芒,这是其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也是其艺术生命能够跨越时空、生生不息的原因。通过对阮籍及其《咏怀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魏晋时期的思想、哲学和文学领域,以及阮籍在其中所扮演的典型性和有价值代表的角色。

论述阮籍咏怀诗的内容及其艺术成就

论述阮籍咏怀诗的内容及其艺术成就

论述阮籍咏怀诗的内容及其艺术成就
阮籍咏怀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艺术成就,其内容主要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忧伤、孤寂和无奈情绪。

阮籍生活在魏晋时期,这个时期动荡不安,社会动荡和朝政腐败使得他深感世态炎凉,对人生充满了痛苦和绝望。

阮籍咏怀诗的主要内容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

首先,他对个人命运的深思熟虑。

阮籍身世不凡,但却饱受苦难,他的诗中常常表达对命运的抱怨和不满,他思考自己的存在和意义,以及人们面对逆境时的无奈和无助。

其次,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关注。

阮籍对当时社会的腐败和混乱感到非常失望和愤怒,他用诗歌抒发了对政治腐败、阶级压迫以及社会不公的不满之情,表达了对社会的强烈关注。

最后,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寄托。

面对世态炎凉的社会,阮籍常常将希望寄托于大自然,他借助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讽刺,来表达自我超越和心灵寄托的愿望。

同时,他也通过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借鉴,来寻找真理和安慰自己内心的痛苦。

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在于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内涵。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和感伤性。

他的诗作中常常运用比喻、夸张和寓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他的诗歌也不缺乏幽默和讽刺的元素,通过对社会和人们行为的嘲讽和批评,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总体来说,阮籍咏怀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抒
发了作者对个人命运、社会现实和大自然的感悟,表达了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抵抗和追求,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座瑰宝。

阮籍《咏怀诗》研究

阮籍《咏怀诗》研究

阮籍《咏怀诗》研究阮籍《咏怀诗》研究阮籍,东晋末年才子佳人,其名声遗留至今,与他的作品《咏怀诗》也是备受关注。

《咏怀诗》是阮籍的代表作之一,流传至今。

本文将从《咏怀诗》的内容、写作背景和主题等方面展开研究,探讨其深层次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咏怀诗》的内容。

《咏怀诗》共有二十首,每首诗的字数都比较短,但言辞凄凉,情感真挚。

这些诗作主题涉及到阮籍自身的家庭、友情、社会等方面。

阮籍一生居于乱世之中,对于家国充满感伤和失落,他的诗作中渗透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乱的痛苦折磨。

其次,我们分析一下《咏怀诗》的写作背景。

《咏怀诗》写作的时间正值东晋末年,这个时期正处于乱世之中。

阮籍的家族由于投靠了司马家族而引来了袭乱之祸,阮籍自幼丧父,沦为孤儿,流离失所。

乱世之下,阮籍的人生境遇也是动荡不安的,对于这种动荡和不安,他用诗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情感。

随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咏怀诗》的主题。

《咏怀诗》的主题以怀旧、伤感为主,通过描写阮籍个人的遭遇和对乱世的触动,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从内容上看,诗中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对友情的珍惜以及对乱世的感慨。

阮籍用悲伤的笔触描绘了自己身处乱世中的无助和迷茫,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过去的怀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咏怀诗》的深层次意义。

《咏怀诗》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仅仅是阮籍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乱世的深思和对社会的反思。

阮籍通过描写自己个人遭遇和对乱世的思考,表达了对乱世之下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的忧虑。

他以自己的诗作来呼吁社会的重建和人心的安抚,显示出他对人类社会的深切关注和痛苦。

总之,阮籍的《咏怀诗》是一部独具魅力的作品。

它通过对个人遭遇和乱世的描写,体现了思想家的深邃思考和对社会的深情呼唤。

这些诗作,既是阮籍个人情感的宣泄,同时也是对乱世现象的犀利剖析。

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意蕴,使得这部作品一直以来都备受珍视和推崇,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历史、品味诗歌,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论阮籍的《咏怀诗》

论阮籍的《咏怀诗》

《咏怀诗》是阮籍的一部著名作品,其中包括了他对家乡、友情、爱情的思念之情。

这部诗集表达了阮籍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他在诗中抒发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并渴望能够回到故乡重新开始生活。

此外,他还用浪漫而伤感的语言来表达对友人和爱人的思念之情。

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是一首关于友情与物是人非的伤感之作。

此外,《咏怀诗》中还体现出了阮籍独特而动人的文学风格——写实主义。

他不但能够将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千金市骢马”、“水波不兴”、“春风得意采菊东篱下断桥泣血泪” ;而且通过巧妙地使用隐喻手法将厚重考量写成一副副力度十分大气壮观的画卷——“天上月心上愁三生有幸遇解开裙带心闲无事愿君相伴白头到老” 。

通过《咏怀诗》,我们真正理解到了作者所要表达出来的眷念之情,并能体会到作者浓厚而动人的文学风格.。

论阮籍_咏怀诗_出世思想与_咏怀诗_发展的三个阶段

论阮籍_咏怀诗_出世思想与_咏怀诗_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47卷第3期2010年5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47,No.3May 2010文学研究论阮籍《咏怀诗》———出世思想与《咏怀诗》发展的三个阶段赵沛霖(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300191)摘要:《咏怀诗》中存在着一条不经意间形成的出世思想萌生和发展的线索。

按这条线索,《咏怀诗》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出世思想的萌生和初步形成,对出世思想从个别层面的肯定到初步把它作为人生价值取向;二、经历了出世思想所带来的内心矛盾冲突及其所引起的迷茫、痛苦之后,特别是从哲学高度寻找到确立人生价值的思想前提之后,出世的处世原则得以正式确立;三、把出世远游认定为理想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归宿,表现出对于神仙世界的强烈向往。

从数量的分布看,从第一个到第三个阶段关于出世思想的诗歌逐渐增多,而反映精神痛苦的诗歌逐渐减少,直至第三个阶段全无,说明诗人已经从出世远游中找到了“快乐”。

这条思想线索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道路的探索和对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是他心灵历程的真实写照,对于诗人艺术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阮籍;咏怀诗;出世思想;心灵历程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19(2010)03-0005-07收稿日期:2009-10-13作者简介:赵沛霖,男,天津市人,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①沈德潜:《古诗源》,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36页。

阮籍《咏怀诗》向有“反复零乱,兴寄无端,和愉哀怨,杂集于中,令读者莫求归趣”①之称,这个观点影响很大,至今学术界仍然认为《咏怀诗》凌乱无序,不可梳理。

诚然,八十二首《咏怀诗》非一时之作,没有完整统一的布局和预设的思想线索,而是因情触景,随事寓意,写作的时间跨度又长,其间政局变幻,波诡云谲,诗人的思想情怀随之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论阮籍《咏怀诗》的旨与情

论阮籍《咏怀诗》的旨与情

论阮籍《咏怀诗》的旨与情阮籍的《咏怀诗》向以幽深、隐晦著称,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阮旨遥深”,钟嵘《诗品》评阮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后人多赞同。

实际上,魏晋古诗以意为主,且其旨意、感情多为直抒,阮籍《咏怀诗》亦不出此范围,《咏怀诗》的意旨、情趣大略统一,今试将其略加分类如下。

一、忧愁伤心穷途之痛李善《文选》注引颜延年曰:“说者: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又自注曰:“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遭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

”陈沆曰:“其诗愤怀禅代,凭古吊今,盖仁人志士之发愤焉,岂直忧生之嗟哉?”各人说法不同,但若说阮籍在《咏怀诗》中抒发的主要是忧思愁苦的情意的话,想必会少有反对意见。

如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咏怀诗》发端之作,以一种直达宇宙人心之本原的悲哀给《咏怀诗》定下基调。

八十余首诗作中,触目皆是“忧思”“伤心”“悲哀”“感慨”“咨嗟”“殷忧”“凄怆”,而无此等字眼之处,悲哀之情又每每更觉深邃。

(1)虑祸患、恐罹谤。

这种说法来自《咏怀诗》最早的评者颜延年、李善等人,联系阮籍所处历史背景,很容易得出这样的判断。

人莫不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嗣宗不当例外,他身处乱世,一生谨慎,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这种行为最直接的动机当是避祸无疑。

当然,若仅有此境界,只是庸碌之辈,嗣宗岂拘于此?(2)志士之发愤。

阮籍十一岁时,汉禅于魏,卒后两年,魏禅于晋,前次禅代年纪尚轻,后次禅代又不及见,若仅说“其诗愤怀禅代”,似不太确切。

但若说嗣宗有“志士之发愤”,当为不易之词。

阮籍少有济世志,但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济世之志不能实现,又眼见朝野党派倾轧,阴谋频发,无处寄托,遂有穷途之痛,发为吟咏,不亦宜哉?(3)升华之哀。

阮籍所处时代的世事以及文化、思想等方面,再加上阮籍特殊的人格特点,诸多因素促成了一位对人生悲哀体验极深的诗人。

桐城派古文家对阮籍《咏怀诗》的接受

桐城派古文家对阮籍《咏怀诗》的接受

桐城派古文家对《 咏怀诗》 的选录圈点
桐 城 派古文 家从 姚 范 开始 就 很 重视 阮籍 的《 咏
怀诗》 , 其《 援鹑堂笔记》 卷三十八“ 《 文选》 ” 目下针
对 何焯 笺 释考证 了“ 赵李相 经 过” 、 “ 湛湛 长 江水 ” 等
诗赏析》 等古诗选本都非常重视《 咏怀诗》 , 何焯 、 沈 德潜、 陈沆 、 王 闽运 、 蒋师 煸 、 黄节 、 黄侃 等或 笺 注 、 或
却 不难 看 出姚 氏精 读 了全 部 《 咏怀 诗 》 。如 紧承 何
个诗 派 。钱锺 书 说 : “ 桐 城 亦 有诗 派 , 其 端 自姚 南 样, 重 视从 选本 人手 。因此 , 桐城 派古 文家 辑集 了
焯对《 文选》 未选之“ 王子十五年” 篇的考证指出“ 此
篇似有 阙文 , 而 末二 句 , 如 以他 篇滥 入 , 或‘ 飞飞’ 之 上有跨 鹤事 , 而传 者脱 失 。 ” [ ] ‘ 卷 三 十 八 ’ 又 从 总体 上 评
关键词
桐城派; 阮籍 ; 《 咏怀诗》 ; 接受
中 图分 类 号 : 1 2 0 7 . 2 2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6— 2 4 9 1 ( 2 0 1 4 ) 0 4— 0 0 3 7— 0 8
阮籍《 咏怀诗》 诗 旨“ 遥深 ” , 历代评家“ 怯言其 志” 却 又不 断注解其 诗 , 从 颜延年 、 沈约、 钟嵘 、 刘
选 本及 其 圈注评 点 , 对 桐 城 派 诗学 与 阮 籍 接 受史 研 究 不无 裨益 。

勰、 萧统《 文选》 到《 文选》 李善 、 五臣等诸家注, 对阮
籍《 咏怀诗》 的阐释接受就一直绵延不绝 , 特别是 明 清时期 , 选诗 与评 诗 蔚然 成风 , 《 古 诗 纪》 、 《 古 诗 镜》 、 《 古诗评选》 、 《 古诗源》 、 《 采菽堂古诗选》 、 《 古

阮籍《咏怀诗》意象研究综述

阮籍《咏怀诗》意象研究综述

阮籍《咏怀诗》意象研究综述阮籍的《咏怀诗》是一组五言古体诗,共八十二首,是魏晋时期文人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组诗歌以独特的意象、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表达了阮籍对时代、人生、命运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关于阮籍《咏怀诗》中意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意象的内涵和特征:研究者普遍认为,阮籍在《咏怀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这些意象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其中,常见的意象包括孤鸿、寒风、飞鸟、秋蓬等自然物象,以及琴瑟、金樽、玉宇、山林等象征性意象。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当时社会的景象和氛围,也传达了阮籍对时代、人生、命运等问题的独特见解和感慨。

意象与主题的关系:研究者认为,阮籍在《咏怀诗》中运用意象的手法与诗歌的主题密切相关。

这组诗歌的主题多涉及时代变迁、人生短暂、命运无常等重大问题,而意象的运用则服务于这些主题的表达。

例如,孤鸿、寒风、飞鸟等意象,常常被用来象征孤独、苦闷和失落;琴瑟、金樽、玉宇等意象,则常常被用来表现高洁、清雅的品格和情怀。

这些意象与主题的结合,使得诗歌更加深刻、生动、感人。

意象的传承与创新:研究者指出,阮籍在《咏怀诗》中运用意象的手法,既继承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又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他不仅借鉴了前人诗歌中的经典意象,还结合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考,创造了许多新的意象。

这些新的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也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研究者还探讨了阮籍《咏怀诗》中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他们认为,这组诗歌中的意象不仅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等特点,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体验。

这些意象的组合和运用,营造出了独特的意境和氛围,使得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启发性。

总之,关于阮籍《咏怀诗》中意象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组诗歌中的意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揭示了其内涵、特征、与主题的关系以及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问题。

对阮籍咏怀诗的评价

对阮籍咏怀诗的评价

对阮籍咏怀诗的评价阮籍的《咏怀诗》这东西,说实话,读了让人觉得心情复杂。

你知道吧,他可不是普通的诗人,写的诗啊,有时候让人觉得像是在跟人倾诉,又像是在跟自己对话,愣是把那种矛盾的情感和内心的挣扎给表达得淋漓尽致。

看似不经意的几句话,藏着不少东西,得细细琢磨才行。

咱们得说说阮籍的心态,真的是有点"鬼才"的那种。

他一生的境遇,说好听了是充满了才情,说难听了嘛,也挺有些悲剧色彩的。

阮籍那个时代,三国时期的动荡不安,国家破碎,百姓疾苦,几乎每个人都没法安稳度日。

阮籍嘛,本来也是个士族出身,家庭也算得上是有点背景的。

可是他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的事,和别人比起来,似乎也没什么值得羡慕的地方。

老是看他眼前一片混乱,心里满是疑惑和困惑,感觉他根本就不太想去理会这个世界上的那些虚伪的东西。

你看他在《咏怀诗》里写的那些东西,简直就是一肚子的不满,像个压抑了好久的小火山。

阮籍时常在诗中吐露心声,有时觉得自己活得挺无奈的,看到外面那些个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情形,他可能都想"算了,随它去吧"。

他说自己不懂这些世俗的争斗,觉得心累,又有点绝望。

他的诗就像是一场"自我疗伤"的过程,把自己心里的负能量一股脑地写出来,让别人看了都不禁有些同情。

每一首诗的背后,都是他在内心世界里挣扎的痕迹。

再说阮籍的个性,啧啧,真的是有点"天马行空"。

在那个年代,社会对士人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尤其是在礼仪、言谈举止上,都得小心翼翼。

可阮籍偏偏不走寻常路,一会儿喝酒,一会儿睡觉,根本不把那些看似重要的东西当回事。

你看他写《咏怀诗》的时候,既没有什么高谈阔论,也不去迎合任何人的想法,他只是把自己内心的感受真真切切地表达了出来,啥矫情的修辞都不加,直截了当。

你不得不佩服他,这种"我行我素"的态度,放在今天也许有点不合时宜,但放在当时,简直就是"天才"的体现。

论阮籍《咏怀诗》的诗史意义以唐人对阮籍《咏怀诗》的接受为视角

论阮籍《咏怀诗》的诗史意义以唐人对阮籍《咏怀诗》的接受为视角

论阮籍《咏怀诗》的诗史意义以唐人对阮籍《咏怀诗》的接受为视角刘小兵【摘要】阮籍《咏怀诗》远绍诗骚传统,兼受庄学影响,近续汉末文人五言诗,兼有建安遗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结合阮籍《咏怀诗》特质所在,可从三个角度综合考察唐人对阮籍《咏怀诗》的接受:其一为“咏怀范式”的继承与开拓。

其二为宗庄、祖骚、续雅的接力。

其三为经典句式的接受。

从唐人对阮籍《咏怀诗》接受的普遍性与多样性,可见其诗史意义。

【期刊名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6)002【总页数】6页(P120-125)【关键词】阮籍;《咏怀诗》;唐代;影响;“咏怀范式”;诗史意义【作者】刘小兵【作者单位】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河南驻马店4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阮籍八十二首《咏怀诗》,远绍《诗经》风雅、楚骚传统,并受庄学影响,近续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末文人五言诗,兼有建安遗风。

阮籍《咏怀诗》早在六朝诗人群体中就已产生较大反响,是他们模仿与学习的典范。

如左思《咏史》,题云咏史,实乃咏怀,无论是诗歌样式、抒情方式,还是诗歌情感的内质,都有对阮籍《咏怀诗》的接续。

王素有《学阮步兵体诗》,鲍照有《拟阮公夜中不能寐诗》,江淹有《效阮公诗》十五首,另有《杂体诗三十首·阮步兵籍咏怀》,江总有《侍宴赋得起坐弹鸣琴诗》,庾信有《拟咏怀诗》二十七首,等等。

颜延之《五君咏·阮步兵》曰:“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沉醉似埋照,寓辞类托讽。

长啸若怀人,越礼自惊众。

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恸。

”颜延之曾为阮诗做过注,此诗则把握了阮籍其人其诗的精髓,道出了阮诗“寓辞类托讽”的特点。

因此,早在唐前,阮籍《咏怀诗》就已逐渐被“经典化”,成为历代文人借以抒发情怀的重要文学样式。

而唐代是诗的王朝,阮籍《咏怀诗》作为文学的抒情传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接受,古人对此亦有讨论,如陈祚明曰:“阮公咏怀,神至之笔。

论颜延之在阮籍《咏怀》诗接受史上的贡献

论颜延之在阮籍《咏怀》诗接受史上的贡献
年 时代 的诗 人博 学 多才 , 向 远 大 。无 论 是 在文 志
才方面的“ 昔年十 四五 , 尚好书 诗” 其十五) 志 ( ,
还是在武略方 面 的“ 年学 击刺 , 伎过 曲城” 少 妙 ( 其六十_ ) 也不论在品德 方面的“ 一 , 被褐怀珠玉 , 颜闵相与期” 其十五) ( 以及理想志意方面的 “ 壮
《 文艺对话录》 “ :诗神就像这块磁石 , 她首先给人 灵感 , 得到这灵感 的人们又把它递传给旁人 , 让旁 人接 上他 们 , 悬成 一 条 锁 链 。 _这里 所 谓 的 “ ”I 诗 神” 指的是第一个对某 篇诗作做 出解释 或评价 ,
而且这 些解 释 或评 价 被后 代 的读 者 所 接 受 、 可 认
和传承。这一美学概念在接受美学家姚斯那里得 到了继承和发 展, 姚斯在其 《 文学研究 中一种挑 战的文学史》 中把“ 第一读者” 的概念表述得更为 清 晰和完 整 :
他的注现存只有三条 , 保存在李善 的《 文选》 注之 《 咏怀》 诗十七首里 。现将 《 文选 ・ 阮籍 ( 咏怀 )
《 咏怀》 诗可以借着这 股强劲 而持 久的东风而在

代又一代的读者群中声名远播 。
二 、 延 之对阮 籍形 神 的理 解 彰 显 了《 怀》 颜 咏
诗 在诗 坛上 的地 位
颜延之对阮籍《 咏怀》 诗接受史的贡献 , 并不 仅仅只有上述这些。颜延之 的《 五君咏》 对阮籍 人格 、 见识的高度评价以及其 中蕴涵的对 阮籍 的
【 关键词】颜延之; 阮籍;咏怀》接受 《 ; 【 中图分类号】I 72 2 .2 0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 -8 3 2 0 ) 50 3 _4 0 36 7 ( 0 6 0 - l( 0 )

阮籍五言《咏怀诗》研究的开题报告

阮籍五言《咏怀诗》研究的开题报告

阮籍五言《咏怀诗》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题目:阮籍五言《咏怀诗》研究背景:阮籍,字幼生,京兆杜陵人。

是东汉末年的一位著名文学家、政治评论家。

阮籍早年被举为孝廉,但由于不愿意接受官职而落魄流浪。

从流浪到割发为僧,一生经历了多次波折。

阮籍的诗歌富有情感,对生命的价值、人情世故都有真知灼见。

其中《咏怀诗》是阮籍的代表作之一,是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

研究目的:通过对阮籍五言《咏怀诗》的研究,深入探讨阮籍诗歌的艺术特色,了解阮籍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并通过对其作品的解读和分析,加深对当时社会背景、文化风貌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的探讨。

研究方法:选取阮籍五言《咏怀诗》中的数首代表作进行分析,结合阮籍的时代背景、文学风格、意象运用、韵律表现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研究步骤:1. 阮籍简介及其诗歌创作概述2. 阮籍五言诗的文学特色和艺术功用探究3. 阮籍五言《咏怀诗》的文学风格和意象运用分析4. 阮籍五言《咏怀诗》的韵律表现和节奏感把握5. 阮籍《咏怀诗》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探讨6. 阮籍五言《咏怀诗》的现代意义和价值分析预期成果:1. 对阮籍文学思想的深入探讨,进一步完善阮籍的文学形象和地位。

2. 对阮籍五言诗艺术特色、文学风格、意象运用、韵律表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和总结,为阮籍的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探讨。

3. 对于古代文学创作方式、文化背景、历史演进等方面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具体。

4. 对于古代文化传承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文献:1. 阮籍全集.南方出版社,19992. 王月清. 浅谈阮籍《咏怀诗》的风格特点[J]. 文学研究,2014(04):263-264.3. 刘玉珠. 阮籍《咏怀诗》与文化承传[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4. 康福娟.《咏怀诗》探微-j于阮籍情感[J]. 章丘学院学报,2017(04):44-47.。

阮籍五言《咏怀诗》意象研究的开题报告

阮籍五言《咏怀诗》意象研究的开题报告

阮籍五言《咏怀诗》意象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阮籍五言《咏怀诗》意象研究
研究背景:
阮籍是东晋末年知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其文学创作包括散文、诗
歌等多种形式,其中以诗歌最为突出。

《阮籍集》里的《咏怀诗》是阮
籍经典之作,被誉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

本文将围绕《咏怀诗》中所包
含的意象开展探究,解析阮籍的诗歌语言技巧及文学内涵,以更全面的
角度理解阮籍作品的魅力和意义。

研究内容和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阮籍五言《咏怀诗》意象的分析,探究出其诗歌的
各种表现手法和内在意义,并就以下问题进行研究:
1.《咏怀诗》中的意象类型及其特点
2.意象与内在意义之间的联系及互动
3.《咏怀诗》的意象语言表现技巧及创新见解
研究方法和步骤:
本文将采用文本分析法,首先通过阅读分析阮籍的《咏怀诗》原文,提取其中的意象,并分析其特点、类型及内在连接。

其次,通过对阮籍
的论述和相关研究资料的阅读,对意象与内在意义的关系做出分析和论述。

最后对《咏怀诗》的意象语言表现技巧及创新见解做出总结。

研究意义:
通过对阮籍五言《咏怀诗》意象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入理解阮籍诗
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学内涵,而且有助于拓宽我们对于古代诗歌表现形式
的认识与了解。

此外,本文的研究成果还能够为国内相关学科的研究提
供思路和参考,也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 阮籍 ; 咪怀诗>; 《 接受史
中 图 分 类 号 : 0 . I 72 2 文 献 标 识码 : A

有学者说 :任何一位伟 大 作家 , “ 都应 当有 必要为他 写 部接受史 , 这是文学科 学的一个 内容 , 也是构成一部 完整
学史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与精神现象 , 一个作家能否 为人所接受 , 一部文学作 品能否得 以流传 , 了其 自身所应 除 具备的内在价值之外 , 还有赖于适宜 的社会背景、 传播媒介 , 以及千变万化的读者接受形 态。“ 接受是 比创作更为普遍的 文学活动” 没有读者的积极参与 , , 一部文学作 品也就丧失了 生命力 。因此, 阮籍《 咏怀诗》 研究不应 只是封 闭的作家作品
预期效果和文学意义。

点, 就是以读者为出发点来研究 文学问题 , 认为作 品的意义
和价值是在阅读过程中由读者重新赋予的。 接受美学 以及后来的读者反应文论以读者为中心 , 把久

《 咏怀诗> 接受史研究的现状
2 0世纪 7 0年代以来 , 阮籍研究 在生平思 想、 赋文创 诗 作、 文学史地位等方面 , 都取得 了可喜的成绩。如陈伯君 的 《 阮籍集校注》 韩格平 的《 林七 贤诗文全集 译著 = 高晨 、 竹 》 、 阳的《 阮籍评传》 韩传达的《 、 阮籍评传》 叶嘉莹的 < 、 阮籍 咏 怀诗讲录》 等等 。据 不完全统 计 ,0世纪初 至今 的 阮籍研 2 究, 约出版论著 20余篇 ( , 中著作 4 5 部) 其 0余部 , 文 2 0 论 0 余篇 。研究内容广泛 , 研究 角度多样 , 研究 成果 丰硕 , 取得 了很大的成就。而在阮籍接受研究方面 , 却一直少人 涉及 , 偶而的学者论及 , 只是 分类别 、 也 分阶段 地从某些 作家 、 作 品与阮籍《 咏怀 诗》 者之 间的关 系来 进行 具体 接受 的研 两
阮籍《 咏怀诗 》 接受史研究导论
董继兵 , 陈 了
( 宁学院 人 文学 院 , 成 湖北要: 阮籍《 咏怀诗》 在文 学史上具有很 高的文学价值和 杰 出的艺术成就 , 文采 用接 受史研 究的方法 , 察其 本 考
在历史_ s kg 实存 状 态 以及 相 关 问题 , 拟从 它 的 流 传 概 况 、 阐释 概 况 、 响概 况 三 个 方 面展 开 。 影
文学研究大都是从 作家、 品的角度 出发, 作 以探讨作 品的意
义为 出发点, 去挖掘作家与作 品的深层关 系 , 致力 于探究作 品产生的社会历史 原因 , 作家生平思 想对 创作的影 响 , 一定

链条式的文学发展模式 , 从阮籍《 咏怀诗》 的生产 、 消费、 再
生产的动态过程 , 深入认识阮籍《 咏怀诗》 发展的全貌, 总结 其规律与特色 , 从而形成 由“ 作家创作史 ” “ 者接受史 ” 和 读 双线互补的阮籍《 咏怀诗》 研究新格局。本着充分开掘文献
资源的 目的 , 并适当吸收西方接受美学的理念 和中国传统的 接受研究理论 , 读者反应 批评 的角度 , 从 来考察 阮籍《 咏怀
现 的具体面貌 , 就是读者 阅读经验 的历史 。它通 常体现为
不 同时期的接受者 , 包括普 通读者 、 诗评家 及诗人作 家 , 对 作品不 断 作 出的 鉴 赏 、 阐释 及 在 创 作 中 的 吸 收 借 用 等
二、 咏怀诗> 受史研究 的意义 《 接
阮籍研究历来都是魏晋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 但传统 的
史, 更应 该是开放 的读者接 受史——接受 美学最突 出的特
的文化史 、 社会史的一部分。一部作家的接受史 , 一方面 它 更全面更深刻地去认 识作家 , 同时也反 映了不 同时代 的审 美情趣 、 鉴赏能力 、 待视野 、 会思潮 以及某些 意识形 态 期 社 上 的发展和变化 。 ” 魏 晋时期 著名文 士 阮籍正是 这样 一 ” 位伟大的作家 , 他的五言《 咏怀诗》 更是具有 丰富 的接受史 内涵 。对阮籍《 咏怀诗》 开展接受史 研究 , 必将 取得很 好 的
地位 , 为后代诗歌 的发 展提 供 了深刻 启示 , 生 了深远 影 产 响, 理应得到更多关 注与研究 。
诗》 在历史上的实存状态以及相关 问题。 三 、 咏怀诗= 《 } 接受史研 究的开展 学者陈文忠曾指 出: 接受史就是诗歌本文潜在意义的 “
外化形式的衍化史 , 是作 品在 不同 阶段经 读者解 释后所呈
第2 9卷 第 5期
2O09年 l 月 O




学 报
Vo . 9, 1 2 No. 5
J u n lo a nn ie s o r a fXin i gUnv r i
Oc . o 9 t2 o
文章编 号 :0 6— 3 2 2 0 )5— 0 3一 2 10 5 4 ( 0 9 O 0 5 O
究, 如刘上江 的< 阮藉 ( 咏怀 诗) 阐释史 中的诗 学 问题 > 硕 (
未受重视的读者之维推 到了前台 , 认为接受者不是被动的反
应, 而是文学活动能动的历史构成 , 强调文本的开放性 , 重视
读者的参与作用 , 把读者接受作为文学演进 中的一个基本环 节与内在动力 , 了文本 中心论封闭的语言系统 , 打破 完成了 由文本中心 向读者中心的转移 , 首次使读者成 为作 品意义的 构建者 , 了文学本体 的构成 部分 , 成 具有重要 的文学本 体论 意义。以接受的视角重新审视阮籍《 咏怀诗》 有助于打破单 ,
士论文 )杜凤侠 的《 朝 阮籍 ( 、 六 咏怀 > 接受 史>( 诗 硕士 论 文 ) 论颜延之在 阮籍 ( 及《 咏怀> 接受史上 的贡献 > 邓 晶 诗 、 艳的《 楚辞对阮籍思 想及其文学创作 的影 响> 硕 士论文 ) ( , 这都是对 阮籍 接受史研究可贵的尝试 。 阮籍 《 咏怀诗》 在古代 诗歌史 上具 有令 人瞩 目的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