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设计任务书
目录
1前言 (3)
1.1 概况 (3)
1.2 设计资料 (3)
1.3 AB法 (3)
2 设计计算及说明 (8)
2.1 格栅的设计计算 (8)
2.1.1栅条的间隔数(n) (8)
2.1.2 栅槽宽度(B) (8)
2.1.3 进水渠道渐宽部分的长度 (9)
2.1.4 栅渣与出水渠通连接处的渐窄部分长度(l2) (9)
2.1.5 通过格栅的水头损失(h1) (9)
2.1.6 栅后槽总高度(H) (9)
2.1.7栅槽总高度(L) (9)
2.1.8 每日栅渣量(W) (10)
2.2 曝气沉砂池的设计计算 (10)
2.2.1池子的有效容积(V) (10)
2.2.2 水流断面积(A) (10)
2.2.3 池总宽度(B) (10)
2.2.4 每格池子宽度(b) (10)
2.2.5 池长(L) (11)
2.2.6 每小时的需空气量(q) (11)
2.2.7沉砂室所需容积(V/m3) (11)
2.2.8 每个沉砂斗容积(V0) (11)
2.2.9 沉砂斗各部分尺寸 (11)
2.3 A段曝气池和B段曝气池的设计计算 (12)
2.3.1设计参数确定 (12)
2.3.2计算处理效率 (12)
2.3.3 A段和B段曝气池容积和主要尺寸 (13)
2.3.4 剩余污泥量计算 (14)
2.3.5 污泥龄计算 (15)
2.3.6 需氧量计算 (15)
2.3.7 A段曝气池的进出水系统 (15)
2.3.8 B段曝气池的进出水系统 (16)
2.4 中间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17)
2.4.1 中间沉淀池池型的选择 (18)
2.4.2 中间沉淀池面积、直径和有效水深 (18)
2.4.3污泥斗容积的计算 (18)
2.5 二次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19)
2.5.1二次沉淀池池型的选择 (19)
2.5.2二次沉淀池面积、直径和有效水深 (19)
2.4.3 污泥斗容积的计算 (20)
3 参考文献 (20)
4 心得体会 (20)
5 致谢 (21)
1前言
1.1 概况
本设计任务是要求完成AB法处理生活污水工艺曝气池的设计。

1.2 设计资料
1.2.1 设计规模
最大设计流量Q
s =996L/s,平均流量Q
p
=61935m3/d。

废水水质见表一。

表1 废水水质
项目BOD/
mg/L
SS/
mg/L
TN/
mg/L
TP/
mg/L
温度/

数值214.31 203.62 30.79 4.66 20
1.2.2 废水处理要求
废水处理后需要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规定的一级B标准,见下表2。

表2 处理后水质
项目BOD/
mg/L
SS/
mg/L
TN/
mg/L
TP/
mg/L
数值20 20 15 1.0
1.3 AB法
1.3.1 AB法的由来
由于活性污泥法的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体是细菌和原生动物等众多生物组成的复合生物群落,对水质负荷和冲击负荷的承受能力较弱,易发生污泥膨胀、中毒现象,能耗也较高,导致处理成本高。

因此针对以上不足,一种全新的工艺—AB法应运而生。

AB法是吸附—生物降解工艺的简称。

这项污水生物处理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德国B0HUKE教授首先开发的。

该工艺将曝气池分为高低负荷两段,各有独立的沉淀和污泥回流系统。

高负荷段A段停留时间约20-40分钟,以生物絮凝吸附作用为主,同时发生不完全氧化反应,生物主要为短世代的细菌群落,去除BOD达50%以上。

B段与常规活性污泥相似,负荷较低,泥龄较长。

1.3.2 AB法的工艺流程
鼓风机
图1 AB法工艺流程图
AB工艺系生物吸附一降解活性污泥法,是在常规活性污泥法和两段活性污泥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污水处理上艺。

该工艺属高负荷活性污泥法,与常规活性污泥法比较具有处理负荷高、节能、对水质变化适应能力强、处理效果好等优点。

AB工艺不设初沉池,由A、B两段组成,A段由A段曝气池和中间沉淀池构成,B 段由B段曝气池和二次沉淀池构成。

AB两段各自设污泥回流系统,污水先进入高负荷的A段,然后再进入低负荷的B段,AB两段串联运行。

A段污泥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和良好的沉淀性能。

A段对有机物的去除是以细菌的絮凝吸附作用为主。

A段工艺污泥负荷高、泥龄和水力停留时间短。

所以,A段工艺的投资和运行费用低,属于高负荷的活性污泥系统的强化一级处理。

1.3.3 AB法工艺的主要特征
在AB法工艺中,A段的污泥负荷率高达2kgBOD/(kgMLSS.d)~6 kgBOD/(kgMLSS.d),污水停留时间只有30min~40min,污泥龄短,仅为0.3d~0.5d,池内溶解氧的分子质量为0.2mg/L~0.7mg/L。

因此,真核生物无法生存,只有某些世代短的原核细菌才能适应生存并得以生长繁殖。

A段对水质、水量、PH值和有毒物质的冲击负荷有极好的缓冲作用。

但A段产生的污泥量大,约占整个处理系统污泥产量的80%左右,且剩余污泥中的有机物含量很高。

B段可在很低的污泥负荷下运行,负荷范围一般为小于0.15kgBOD/(kgMLSS.d),水力停留时间为2h~5h、。

污泥龄较长,一般为15d~20d。

在B段曝气池中生长的微生物除菌胶团外,还有相当数量的高级真核微生物外,还有相当数量的高级真核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世代期较长,并适宜在有机物含量比较低的情况下生存和繁殖。

1.3.4 AB法工艺的处理机理和适用范围
AB法工艺处理机理: A段的处理机理是以细菌的絮凝吸附作用为主。

这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有很大的不同。

污水中存在大量已适应污水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具有自发絮凝性,形成“自发絮凝剂”、当污水中的微生物进入A短曝气池时,在A段内原有的菌胶团的诱导促进下很快絮凝在一起,絮凝物结构与菌胶团类似,使污水中的有机物脱稳吸附。

在A段曝气池中,“自然絮凝剂”、胶体物质、游离性细菌、SS活性污泥等相互强烈混合,将有机物脱稳吸附。

同时,A段中的悬浮絮凝体对水中悬浮物、胶体颗粒、游离细菌及溶解性物质进行网捕、吸附,使相当多的污染物被裹在悬浮絮凝体中而去除,水中的悬浮固体作为“絮核”提高了絮凝效果。

B 段曝气池是AB 法工艺中的核心部分,它的状态好坏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出水水质,B 段去除有机污染物的方式与普通活性污泥法基本相似,它的处理机理主要以氧化为主,难溶性大分子物质在胞外酶作用下水解为可溶的小分子,可溶小分子物质被细菌吸收到细胞内,由细菌细胞的新陈代谢作用而将有机物质氧化为CO2,H2O 等无机物,而产生的能量储存于细胞中。

B 段曝气池为好氧运行,因此它所拥有的生物主要是处于内源呼吸阶段的细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B 段的低污泥负荷和长泥龄为原生动物的生长提供了很好的环境条件,而原生动物的大量存在对游离性细菌的去除又有很好的作用。

同时由于A段的出水作为B 段的进水,水质已相当稳定,为B 段微生物种群的生长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数量也比同负荷下的一级活性污泥法多。

因为 B 段去除有机污染物的机理主要以氧化为主,而高级生物的内源呼吸作用要比低级生物强,所以B 段产生的剩余污泥量很少。

AB工艺的适用范围:要保证A段的正常运行,必须有足够的已经使用该污水的微生物。

一般的城市污水水质是可以满足其要求的。

这同时也是为什么在A 段之前不设初沉池的原因,因为A短的去除主要依靠该段微生物的物理吸附和生物吸附,这样就使得去除率高低与进水微生物直接相关。

但在工艺废水或某些工业废水比例高的城市污水中,由于水中重金属等物质的毒害作用,微生物不易繁殖,在这样的管网系统中,相应A段的外源微生物的补充将受到严重影响,使适应污水环境的微生物浓度很低,微生物的吸附作用会大大减弱,造成A段污水环境的微生物浓度很低,微生物的吸附作用很弱,造成A段去除效率降低,对这类污水则不适宜采用AB工艺。

1.3.5 AB法的除磷脱氮
AB工艺中有A段超高负荷运行,为B段的硝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污水经A 段吸附处理后,出水BOD 大为降低,减轻了B段污泥的有机负荷,创造了硝化菌在微生物群体中存活的条件。

若在B段设计上亦有厌氧—好氧周期地或同时地存在的时空条件,就很方便
的形成了厌氧—好氧活性污泥法脱氮工艺。

1.3.6 国内外对AB法的研究情况
国内近几年对AB法的研究主要在工艺机理、运行稳定性和不同种类废水的处理效果等方面。

表三所示为国内对AB工艺有关的研究情况。

表3 国内对AB工艺有关研究情况
研究单位废水类型污泥负荷(kgBOD5/kgMLSS.d)
COD去除率
(%)
BOD去除率
(%)A段B段
清华大学印染废水 3.8~5.1 0.5~0.6 72~82 88~95
北京市政设
计院
城市污水 1.3~4.9 0.1~0.3 —93.88
中科院成都
生物所
屠宰废水 2.2 0.2~0.3 87.2 94.3 目前,AB工艺以其投资省、运行费用低、处理效率高及运行稳定等优良特
性而成为近十年来在污水处理领域中发展最快的城市污水处理工艺。

与此同时,随着对处理出水中氮、磷含量日趋严格,国内外对污水脱氮除磷技术的研究方兴未艾。

AB法作为一种具有脱氮除磷工艺的新型污水生物处理技术,也正得到越来越深入的研究。

1.3.7 AB法的优缺点
优点:
(1)去除污染物效果好。

AB法工艺与传统的生物处理工艺相比,去除BOD和COD的效果,尤其是去除COD的效果有显著提高。

经A段处理后,城市污水中的
BOD
BOD
的去除率可以达到50%~60%,借助A段的生物絮凝和极强的吸附作用,为B 段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进水水质条件,B段内的原生动物对游离微生物具有吞噬作用,进一步降低有机负荷。

(2)运行稳定性好。

AB法工艺具有很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运行稳定性好,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AB法处理工艺出水水质波动小。

当处理城市污水时,在同样的进水条件下,AB法工艺的出水要好于传统的一段处理工艺,并对进水负荷的变化有很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二是AB法处理工艺有很强的耐冲击负荷能力,对于城市污水中的PH值、有毒物质等均具有很好的适应和抵抗能力。

AB
法工艺的污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

一般来说,AB法工艺处理系统中的曝气池可以始终保持足够的污泥量。

(3)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

由于许多城市污水必须进行除磷脱氮处理后排放或回用,因此,可以将AB法工艺与生物除磷脱氮或生物除磷工艺结合进行处理。

(4)优越的经济性。

AB法处理工艺优越的经济性主要体现在投资省和运转费用低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AB法工艺比传统的一段法处理工艺节省运行费用20%~25%。

局限性:
(1)AB法剩余污泥量大,选用AB法是需考虑这个因素。

目前国内外采
用AB法工艺的大型污水处理厂,有条件的多采用厌氧消化处理,回收沼气,但对于小型的污水处理厂,厌氧消化污泥投资比较大。

如果采用好氧消化,增加了运行费用。

因此准确评价、应用AB法,还应考虑污水处理厂的规模、污水性质、生化性能以及今后污泥的处理方法或脱水设备的研制。

(2)A段运行时出现恶臭,影响附近的环境卫生,这主要是由于A段在
高有机负荷下运行,使A段曝气池在厌氧甚至缺氧的条件下运行,导致产生H
2
S、大粪素等恶臭气体。

因此,今后A段曝气池应考虑加封盖,以免影响周围环境。

(3)AB工艺最大的局限性是其脱氮除磷效果差,常规AB工艺总氮去除
率约为30%~40%,虽较传统一段活性污泥有所提高,但尚不能满足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要求。

这是由于AB工艺中不存在缺氧段和及内回流,无法进行反硝化,不具备深度脱氮功能。

AB工艺对磷的去除效率也很低,基本是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和部分絮凝吸附作用实现的。

因此,要对其进行改进,改进的基本做法有两种:一是将B段以不同的脱氮除磷工艺来运行,在工艺流程中增加缺氧段。

另一种方法是增加AB两段间的污泥回流。

(4)AB工艺用于处理低浓度的城市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仍是值得进行
研究的问题。

我国许多城市的污水,由于种种原因,其城市污水的有机物含量偏低,而污水中的氨氮含量并不低。

因此,我国一些城市在新建、扩建或
改建污水处理厂时,如果对出水的T
N 和T
P
有着重要求时,即需要防止受纳
水体发生富营养化。

1.3.8 AB法在工程实践中的运用
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相比,AB工艺在COD、BOD、SS、总磷和总氮上的去除率均高于前者,且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方面也较前者省,在联邦德国、瑞士、希腊等国,一些老厂因处理出水达不到排放标准,将原来的常规活性污泥法改为AB 法从而解决了问题。

目前全世界有60多座AB工艺的污水厂在运行、设计和规划
之中,南斯拉夫修建目前最大的AB 工艺的污水厂。

在我国,上海、山东等地都有采用AB 工艺的污水处理厂。

1.3.9 AB 法的发展前景
AB 工艺不仅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定,而且运行范围广,既可以处理城市污水,又可处理工业污水。

现已有将其用于处理屠宰废水、印染废水、酿酒废水、豆制品废水、饮料废水、毛纺废水等工业废水,效果均相当满意。

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还不能适应解决环境污染的要求,同时部分污水厂超负荷运转,而有的城镇往往因资金短缺而难以上马,应用AB 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之一。

2 设计计算及说明
2.1 格栅的设计计算
格栅是废水预处理方法中的一种,一般安置在废水处理流程的前端,用以去除废水中较大的悬浮物、漂浮物、纤维物质和固体颗粒物质,从而保证后续处理构筑物的正常运行,减轻后续处理构筑物的处理负荷。

2.1.1栅条的间隔数(n )
过栅流速一般采用0.6~1.0m/s,格栅间隙16~25mm,,0.10~0.05m 3/103m 3(栅渣/污水)
设栅前流速v=0.9m/s ,栅前间隙宽度b=0.021m ,栅前水深h=1.2m ,格栅倾60°。

(个)419
.02.1021.060sin 10996sin 3max ≈⨯⨯︒⨯==-bhv Q n α 2.1.2 栅槽宽度(B )
设栅条宽度s=0.01m
B=s(n-1)+bn=0.01(41-1)+0.021×41=1.26m
2.1.3 进水渠道渐宽部分的长度
设进水渠宽B 1=0.85m ,其渐宽部分展开角度︒=601α(进水渠内的流速为0.77m/s )
m 56.020tan 285.026.1tan 2111≈︒
-=-=αB B l 2.1.4 栅渣与出水渠通连接处的渐窄部分长度(l 2)
m l l 28.0256.0212===
2.1.5 通过格栅的水头损失(h 1)
设栅条断面为锐边矩形断面形状
m 096.0360sin 6
.1992.0)021.001.0(4.2sin 2)(2342341=⨯︒⨯==k g v b s h αβ k —系数,格栅受污染物堵塞时水头损失增大倍数,一般采用3 β—形状系数,取2.42
2.1.6 栅后槽总高度(H )
设栅前槽总高度渠道超高h 2==0.3m ,则
H=h+h 1+h 2=1.2+0.096+0.3≈1.6m
2.1.7栅槽总高度(L )
L=l 1+l 2+0.5+1.0+
=αtan 1H 0.56+0.28+0.5+1.0+︒+60tan 3.02.1=3.21m
2.1.8 每日栅渣量(W )
在格栅间隙21mm 情况下,设清栅渣量为1000m 3污水产0.05m 3,设生活污水流量总变化系数k 2为2.5
d W /m 7.15
.2100005
.0996.0864001000k W Q 86400321max =⨯⨯⨯==
2.2 曝气沉砂池的设计计算
预处理阶段的沉砂池采用曝气沉砂池。

曝气沉砂池的优点是通过调节曝气量,可以控制污水的旋流速度,使除砂效率较稳定,受流量影响较小,同时还对污水起预曝气作用,它还可克服普通平流沉砂池的主要缺点:沉砂池中含有15%的有机物,减少沉砂的后续处理。

2.2.1池子的有效容积(V )
由三废处理工程设计手册知曝气沉砂池的最大流量的停留时间为1~3min ,取t=2min
V=Q max t ×60=0.996×2×60=119.52m 3 2.2.2 水流断面积(A )
21max 96.91
.0996.0m v Q A ===
v 1—最大设计流量时的水平流速,水平流速为0.06~0.12m/s,取v 1=0.1m/s 2.2.3 池总宽度(B )
B=
98.35
.296.92==h A m h 2—设计有效水深,有效水深为2~3m,宽深比一般采用1~2 2.2.4 每格池子宽度(b )
设n=2(格)
b=
m n B 99.12
98.3== 2.2.5 池长(L )
m A V L 1296
.952
.119===
2.2.6 每小时的需空气量(q)
q=dQ max ×3600=0.2×0.996×3600=717.12m 2/h d —1m 3污水所需空气量(m 3/m 3),一般采用0.2 2.2.7 沉砂室所需容积(V/m 3)
设T=2d
3
6
62max m 065.2105.286400230996.010k 86400x =⨯⨯⨯⨯=⨯=
T Q V
x —城市污水沉沙量,m 3/106m 3(污水),一般采用30 T —清除沉砂间隔时间,d k 2—生活污水流量总变化系数 2.2.8 每个沉砂斗容积(V 0)
设每一分隔有4个沉砂斗 V 0=
3m 52.04
065
.2= 2.2.9 沉砂斗各部分尺寸
设斗底宽a 1=0.5m 。

斗壁与水平面的倾角为55°,斗高h 3 =0.35m,沉砂斗上口宽a :
m 0.15
.055tan 35
.02a 55tan 213=+⨯=+=
h a
2.3 A 段曝气池和B 段曝气池的设计计算
曝气池的主要作用为充氧、搅拌和混合。

充氧的目的是想活性污泥微生物提供所需的溶解氧;混合搅拌的目的是使曝气池中的污泥处于悬浮状态,从而增加废水与混合液的充分接触,保证曝气池的处理效果。

表4 AB 法工艺设计参数
名称
A 段
B 段
污泥负荷N S (kgBOD 5/kgMLSS.d)
3~4(2~6) 0.15~0.3(<0.5) 容积负荷N v (kgBOD 5/m 3
.d) 6~10(4~12)
≤0.9
污泥浓度MLSS(g/L) 2.0~3.0(1.5~2.0) 2.0~4.0(3.0~4.0) 污泥龄SRT 或(d )
0.4~0.7(0.3~0.5) 15~20(10~25) 水力停留时间HRT (h ) 0.5~0.75 2.0~4.0(2.0~6.0) 污泥回流比(%) <70(20~50)
50~100 溶解氧DO (mg/L ) 0.3~0.7(0.2~1.5)) 2~3(1~2) 气水比
(3~4):1 (7~10):1 污泥沉降指数SVI (mg/L ) 60~90 70~100
污泥池沉降时间(h )
1~2 2~4(1.5~4) 污泥池表面负荷q 1(m 3/(m 3
/h)) 1~2 0.5~1.0 需氧系数a 1(kgO 2/kgBOD 5) 0.4~0.6 —— NH 3-N 硝化需氧系数b 1(kgO 2/kgNH 3-N ) —— 4.57 污泥综合增长指数a (kgMLSS/kgBOD 5) 0.3~0.5 ——
污泥含水率(%)
98~98.7
99.2~99.6
2.3.1 设计参数确定
A 段污泥负荷N SA =4kgBOD 5/(kgMLSS.d),混合液污泥浓度为X A =1800g/L
B 段污泥负荷N SB =0.24kgBOD 5/(kgMLSS.d),混合液污泥浓度为X B =4000g/L 2.3.2计算处理效率
BOD 5总去除率%67.9031
.21420
32.214=-=
BOD η
A 段BOD 去除率:%50=A η
则A 段出水的BOD 5为L RA =214.31×50%=107.155mg/L B 段BOD 去除率:%34.81155
.10720
155.107=-=
B η
则L Rb =81.34%×107.155=87.16mg/L
2.3.3 A 段和B 段曝气池容积和主要尺寸
A 段曝气池容积:
30m 5.18434
8.121431
.061935=⨯⨯==
SA A A N X QL V
A 段曝气池水力停留时间:
min 86.4271.003.061935
5.1843=====
h d Q V t A A A 段曝气面积:
设一座曝气池(n=1),池深(H )取4m ,则曝气池的面积(F 1)为:
21m 9222
15
.1843=⨯==
nH V F A 段曝气池宽度: 设池宽(B )为3.8m ,
m H B 9.12
8
.3==,在1~2之间,符合要求。

曝气池宽度L=
m B F 2438.39221==,m B L 648
.3243==(大于10),符合要求。

曝气池平面形式:曝气池采用推流式,共一组,采用五廊道式,则每廊道式,则每廊道长m L L 495
243
51===。

曝气池的平面布置图见附图。

取超高为0.5m ,故曝气池的总高度H 1=2+0.4=2.4m B 段曝气池容积:
3m 74.721323
.04107155.061935=⨯⨯==
sB B rA B N X QL V
B 段曝气池水力停留时间:
h d Q V t B B 8.212.061935
74.7213====
B 段曝气面积:
设两座曝气池(n=2),池深(H )取3m ,则曝气池的面积(F 1)为:
21m 12023
274
.7213=⨯==
nH V F B 段曝气池宽度:
设池宽(B )为5.7m ,
9.13
7.5==H B ,在1~2之间,符合要求。

曝气池宽度L=
m B F 2117.512021==,377
.5211==B L (大于10),符合要求。

曝气池平面形式:曝气池采用推流式,共一组,采用四廊道式,则每廊道式,则每廊道长m L L 534
211
41===。

曝气池的平面布置图见附图。

取超高为0.5m ,故曝气池的总高度H 1=3+0.4=3.4m 2.3.4 剩余污泥量计算
A 段剩余污泥量:
设A 段ss 去除率为75%,则S r =203.62×75%=152.715mg/L
d
aQL QS X rA r A /kg 12113107155.0619354.0152715.061935=⨯⨯+⨯=+=∆(a 取0.4)
湿污泥量(设污泥含水率为98.7%)为:
/d m 8.9311000987.01121131000)987.01((3=⨯-=⨯-∆=))(()A A X Px
B 段剩余污泥量:
设B 段活性污泥中挥发性固体占75%,即
75.0=B
VB
X X ,X VB =0.75,X B =0.75×4=3kg/m 3。

活性污泥的产率系数(即微生物每氧化单位质量BOD 5所合成的微生物量)a=0.35~0.45kgMLVSS/kgBOD 5,取值0.45,衰减系数(即活性污泥微生物的自身氧化率),b=0.05~0.10d -1,取值0.05.,则
d
V bV aQL X VB B rB VB /m 2.1347374.721305.008716.06193545.03
=⨯⨯-⨯⨯=-=∆
d m X X VB B /27.179675
.02
.134775.03==∆=
∆ 湿污泥量(设污泥量含水率为99.5%)为:
d X P B XB /m 25.3591000
995.0127
.17961000)995.01(3=⨯-=⨯-∆=
)(
总污泥量:
P X =P XA +P XB =931.8+359.25=1291m 3/d 2.3.5 污泥龄计算
A 段污泥龄:
d 3.0d 27.012113
5
.18438.1≈=⨯=∆=
A A A cA X V X ϑ
B 段污泥龄:
d 06.1627
.179674
.72134=⨯=∆=
B B B cB X V X ϑ 2.3.6 需氧量计算
A 段需氧量:
O 2A =a 1QL Ra =0.6×61935×0.107155=3982kgO 2/d B 段需氧量:
B 段活性污泥需氧量系数A=0.5kgO 2/kgBOD 5,内源呼吸好氧系数B=0.1d -1,,硝化需氧量系数b 1==4.57kgO 2/kgNH 3-N,设A 段对T N 的去除率为10%,则B 段进水中T N 为27.684mg/L ,设B 段剩余污泥排出的氮量是B 段进水中T N 的10%,则B 段需氧化的氮量为:
210.5619350.087160.17213.7444.57619350.00991568391.16
B rB B B rB O AQL BV X b QN =++=⨯⨯+⨯⨯+⨯⨯=
总需氧量:
O 2=O 2A +O 2B =3982+8391.16=12373.16kgO 2/d
2.3.7 A 段曝气池的进出水系统
1 A 段曝气池的进水设计
沉砂池的出水通过DN1200mm 的管道送入A 段曝气池进水渠道,管道内的水流速度为0.88m/s.在进水渠道内水分成两段,逆向两侧的进水廊道,进水渠道的宽度为1.5m 。

渠道内有效水深为1.0m ,则渠道内的最大水流速度为:
s h b N Q v A A SA s /m 1666.01
5.14996
.01=⨯⨯==
1v ____ 渠道内最大水流速度(m/s )
A b ____进水渠道宽度(m ),设计中取A b =1.5m A h ____进水渠道有效水深(m ),设计中取A h =1.0m
曝气池采用潜孔进水,孔口面积
22m 1249
.04996
.0=⨯==
v N Q A SA S A A A ____A 段每座反应池孔口总面积(m 2)
2v ____孔口流速(m/s )一般采用0.2~1.5m/s 。

设计中取2v =0.249m/s
设每个孔口尺寸为0.5×0.5m ,则孔口数为个45
.05.01
=⨯
孔口布置图见附图 2 A 段曝气的出水设计
A 段曝气池的出水采用矩形薄壁堰,跌落出水,堰上水头
m 24.08
.9244.05
.024248
.931996.0()2(5
2
=⨯⨯⨯⨯⨯+
==)g mb Q H H____堰上水头(m )
Q____A 段每组反应池出水量(m 3/s ),指污水最大流量0.996(m 3/s )与回流
污泥量(%5024
248.931⨯⨯m 3
/s )之和。

m____流量系数。

一般采用0.4~0.5。

取m=0.4m b____堰宽(m )取b=4.0m
A 段曝气池出水通过DN1400mm 的出水总管送往A 段沉淀池。

进水总管内水流速度为0.88m/s.
2.3.8 B 段曝气池的进出水系统
1 B 段曝气池的进水设计
A 段沉淀池的出水通过DN1200mm 的管道送入
B 段曝气池的进水渠道。

管道内的水流速度为0.88m/s.在进水渠道内,水分成两段,流向两侧的进水廊道,进水渠道宽度为1.5m ,渠道内有效水深1.0m ,则渠道内的最大水流速度:
s h b N Q v B B SB s /m 767.21
5.124.0996
.03=⨯⨯==
3v ____ 渠道内最大水流速度(m/s )
B b ____进水渠道宽度(m ),设计中取B b =1.5m B h ____进水渠道有效水深(m ),设计中取B h =1.0m
曝气池采用潜孔进水,孔口面积
22m 2.33
.124.0996
.0=⨯==
v N Q A SB S B A B ____B 段每座反应池孔口总面积(m 2)
4v ____孔口流速(m/s )一般采用0.2~1.5m/s 。

设计中取4v =m/s
设每个孔口尺寸为0.8×0.8m ,则孔口数为个58
.08.02
.3=⨯
孔口布置图见附图 2 A 段曝气的出水设计
B 段曝气池的出水采用矩形薄壁堰,跌落出水,堰上水头
m 18.05
4.0%
100242425
.359996.0(
)2(
5
2=⨯⨯⨯+
==)g
mb Q H S
H____堰上水头(m )
Q____A 段每组反应池出水量(m 3/s ),指污水最大流量0.996(m 3/s )与回流
污泥量(%10024
2425.359⨯⨯m 3
/s )之和。

m____流量系数。

一般采用0.4~0.5。

取m=0.4m b____堰宽(m )取b=5.0m
B 段曝气池出水通过DN1500mm 的出水总管,送往B 段沉淀池。

出水总管内水流速度为0.96m/s.
2.4 中间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中间沉淀池的作用是使混合液澄清、污泥浓缩并且将分离的污泥回流到A 段曝气池。

其工作性能对A 段的出水水质和回流污泥。

A 段的出水水质作为B 段
的进水,它的水质是否稳定,将直接影响到B 段的运行。

2.4.1 中间沉淀池池型的选择
中间沉淀池采用带有刮吸泥设施的辐射流式沉淀池。

2.4.2 中间沉淀池面积、直径和有效水深
表5 混合液污泥浓度与v 值之间的关系
MLSS/(mg/L) v/(mm/s) MLSS/(mg/L) v/(mm/s) MLSS/(mg/L) v/(mm/s) 2000 ≤0.4 4000 0.28 6000 0.18 3000
0.35
5000
0.22
7000
0.14
中间沉淀池澄清区的面积和有效水深的计算采用表面负荷法计算。

a .表面积 废水最大流量为996L/s ,混合液污泥浓度为1800mg/L ,查表五,取v=0.38mm/s,则表面积(A )为
2max max m 355728
.06.33600
996.06.3=⨯⨯===
v Q q Q A 设四座中间沉淀池(n=4),则每座中间沉淀池的表面积(A 1)为 A 1=
25.6224
2490
m = b .直径 中间沉淀池的直径(D )为
m 2814
.35
.622441
=⨯=
=
π
A D
c . 有效水深 取水力停留时间为2h ,则有效水深(H)为
m 88.224.06.3max =⨯⨯===
qt A
t
Q H 2.4.3 污泥斗容积的计算
由表四知,取A 段回流比为50%,f=0.75,则回流污泥浓度为
3/kg 2.775
.05.0)
5.01(8.1)1(m Rf R X X r =⨯+=+=
污泥斗容积V S 为
3m 309724
2.78.18
.1619355.01424Xr (X QX R 14=⨯+⨯⨯+⨯=⨯++=
)()())(S V
每个污泥斗容积(V st )为
37754
3097
m V st ==
2.5 二次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二次沉淀池的作用是使混合液澄清、污泥浓缩并且将分离的污泥回流到B 段曝气池,其工作性能对AB 法处理系统的出水水质和回流浓度有直接的影响。

2.5.1 二次沉淀池池型的选择
二次沉淀池采用带有刮吸泥设施的辐射流式沉淀池 2.5.2 二次沉淀池面积、直径和有效水深
沉淀池澄清区的面积和有效水深的计算采用表面负荷法计算。

a .表面积 废水最大流量为996L/s ,混合液污泥浓度为4000mg/L ,查表五,取v=0.28mm/s,则表面积(A )为
2max max m 355728
.06.33600
996.06.3=⨯⨯===
v Q q Q A 设八座中间沉淀池(n=8),则每座中间沉淀池的表面积(A 1)为 A 1=
24478
3557
m = b .直径 中间沉淀池的直径(D )为
m 2414
.3447
441
=⨯=
=
π
A D c . 有效水深 取水力停留时间为2h ,则有效水深(H)为
m 1..2228.06.3max =⨯⨯===
qt A
t
Q H
2.4.3 污泥斗容积的计算
由表四知,取B 段回流比为80%,f=0.75,则回流污泥浓度为
3/kg 1275
.08.0)8.01(4)1(m Rf R X X r =⨯+=+= 污泥斗容积V S 为
3m 464524
1244619358.01424Xr (X QX R 14=⨯+⨯⨯+⨯=⨯++=)()())(S V 每个污泥斗容积(V st )为
35818
4645m V st == 3 参考文献
[1]唐受印,戴友芝主编.水处理工程师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2] 韩洪军主编.《污水处理构筑物设计与计算》(修订版).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3
[3]《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废水卷).化学工业出版社
[4] 史惠祥编.《实用水处理设备手册》.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1
[5] 高廷耀,顾国维,周琪.《水污染控制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
[6] 《给水排水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心得体会
课程设计是一个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平台。

通过这次的课程设计,它使我们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要求的基本设计方法;具备初步的水污染控制工程方案及设备的独立设计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理论知识;明确水污染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能够进行设计计算、工程绘图、查找与使用技术资料、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

这对于培养我们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
的作用。

这次的课程设计还使我明白了自己有许多不足,在很多方面都需要继续努力!
5 致谢
在这次课程设计的撰写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老师在课程设计上给予我的指导、提供给我的支持和帮助,这是我能顺利完成这次报告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老师帮我解决了许多技术上的难题,让我能把系统做的更加完善。

在此期间,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而且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己的设计能力。

其次,我要感谢帮助过我的同学,他们为我解决了不少我不太明白的设计上的难题。

最后再一次感谢所有在课程设计中曾经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