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射线三级评片 夏老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1.2评片环境、设备等要求:
⑪
环境:
要求评片室应独立、通风和卫生,室温不易 过高(应备有空调),室内光线应柔和偏暗,当 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D≤2.5时,为保证透过底 片评定范围内的亮度应不低于30cd/m2,室内亮 度应在30cd/m2为宜。当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 D>2.5时,为保证透过底片评定范围内的亮度应 不低于10cd/m2,室内亮度应在10cd/m2为宜。 室内噪音应控制在<40dB为佳。在评片前,从阳 光下进入评片室应适应评片室内亮度至少为5~ 10min;从暗室进入评片室应适应评片室内亮度 至少为30s。
14
综上所述,一张合格底片的要求是: 1)标记齐全; 2)黑度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3)像质指数符合要求; 4)无影响评片的的缺陷
15
2 评片基本知识:
2.1投影的基本概念:
用一组光线将物体的形状投射到一个平面上 去,称为“投影”。在该平面上得到的图像,也 称为“投影”。投影可分为正投影和斜投影。正 投影即是投射线的中心线垂直于投影的平面,其 投射中心线不垂直于投射平面的称为斜投影。射 线照相就是通过投影把具有三维尺寸的试件(包 括其中的缺陷)投射到底片上,转化为只有二维 尺寸的图像。由于射线源,物体(含其中缺陷)、 胶片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角度变化,会使底片 上的影像与实物尺寸、形状、位置有所不同,常 见有放大、畸变、重叠、相对位置改变等现象。
⑬ 标记: 底片上标记的种类和数量应符合有关标准 和工艺规定,标记影像应显示完整、位置正确。 常用标记分为识别标记:如产品编号、焊接接 头编号、部位编号和透照日期。返修后的返修 标记和扩大检测比例的扩大标记;定位标记: 如中心定位标记、搭接标记等;上述标记应放 置距焊趾不少于5mm。 (搭接标记的检查:纵向和横向焊缝100%透照的 底片应检查搭接标记是否符合要求,以防止漏检)
10
1.4相关知识要求
⑪人的视觉特性:人在较暗的环境中对黄
光最敏感,其次是白色,橙色或黄绿色, 而对红光、蓝紫色光都不敏感。人眼难以 适应光强不断变化的环境,光强不断变化 会使人视觉敏感度下降,人眼极易疲劳。 通常情况下,人眼的目视分辨率是,点状 为0.25mm,线状为0.025mm。太小要借助 放大镜观察。
杭州市特种设备检测院 高级检验师 夏 福 勇 二○○九年八月 苏州
1
1、评定的基本要求 (1)底片质量要求, (2)评定环境、设备的要求,
(3)评片人员条件要求. (4)相关知识的要求2源自1.1底片质量要求⑪
灵敏度:从定量方面而言,是指在射线底片
可以观察到的最小缺陷尺寸或最小细节尺寸;从 定性方面而言,是指发现和识别细小影像的难易 程度。在射线底片上所能发现的沿射线穿透方向 上的最小尺寸,称为绝对灵敏度,此最小缺陷尺 寸与透照厚度的百分比称为相对灵敏度。用人工 孔槽,金属丝尺寸(像质计)作为底片影像质量 的监测工具而得到的灵敏度又称为像质计灵敏度。 要求:底片上可识别的像质计影像、型号、规格 、 摆放位置,可观察的像质指数(Z)是否达到标 准规定要求等,满足标准规定为合格。
8
⑫ 设备
①.观片灯:其主要性能应符合JB/T7903,应有足够的光强 度,能满足评片要求,确保透过黑度为≤2.5的底片后可见光度应 为30cd/m2,即透照前照度至少应≥9,487 cd/m2;透过黑度为 >2.5的底片后可见光度应为10cd/m2,即透照前照度至少应 ≥3,200 cd/m2。亮度应可调,性能稳定,安全可靠,且噪音应 <30dB。观片时用遮光板应能保证底片边缘不产生亮光而影响 评片。 ②黑度计:应具有读数准确,稳定性好,能准确测量4.5以 内的透射样品密度,其稳定性分辨力为+0.02,测量值误差应 ≤±0.05,光孔径要求小于等于1.0mm为佳,黑度计至少每6个 月校验一次,标准黑度片至少应每两年送法定计量单位检定一 次。 ③评片用工具:放大镜应为2至5倍,有0—2cm长刻度标 尺。评片人可借助放大镜对底片上缺陷进行细节辨认和微观定 性分析,高倍易产生影像畸变而不采用。评片尺,应有读数准 确的刻度,尺中心为“0”刻度,两端刻槽至少应有200 mm, 尺上应有10×10、10×20、10×30 mm的评定框线。 9
21
22
⑨焊根:焊缝背面与母材的交界处,如图7所示。 ⑩弧坑:由于断弧或收弧不当,在焊道末端形成 的低洼部分,如图9。 11焊道:每一次熔敷所形成的一条单道焊缝,如 图8所示。 12焊层:多层焊时的每一个分层。每个焊层可由 一条或几条并排相搭的焊道组成。如图8所示。 13单面焊:仅在焊件的一面施焊,完成整条焊缝 所进行的焊接,如图8 14双面焊:在焊件两面施焊,完成整条焊缝所进 行的焊接,如图9所示。
5
XXX XXX XXX XXX XX XX
XXX
6
⑭ 伪缺陷: 因透照操作或暗室操作不当,或由于胶片, 增感屏质量不好,在底片上留下的缺陷影像,如 划痕、折痕、水迹、斑纹、静电感光、指纹、霉 点、药膜脱落、污染等。上述伪缺陷均会影响评 片的正确性,造成漏判和误判,所以底片上有效 评定区域内不允许存在有干扰缺陷影像识别的伪 缺陷影像。 ⑮ 散射: 照相时,暗袋背面应贴附一个“B”铅字标记, 评片时若发现在较黑背景上出现较淡“B”字影像 (浅白色),则说明背散射较严重,应采用防护 措施重新拍照,若未见“B”字,或在较淡背景出 现较黑的“B”字,则表示合格。
1.3评片人员要求:
(1)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并通过法定部门考核确认具有 承担此项工作的能力与资格者,一般要求具有RT—Ⅱ 级资格证书人员担任。 (2)具有一定的评片实际工作和经验。并能经常到现场参 加缺陷返修解剖工作,以丰富自己的评片经验和水平。 (3)应具有一定的焊接、材料及热处理等相关专业知识。 (4)应熟悉有关规范、标准,并能正确理解和严格按标准 进行评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工作责任心。 (5)评片前应充分了解被评定的工件材质、焊接工艺、接 头坡口型式,焊接缺陷可能产生的种类及部位及射线透 照工艺情况。 (6)具有良好的视力,校正视力不低于1.0,并能读出距离 400mm处,高0.5 mm间隔0.5 mm一组的印刷字母。
3
⑫ 黑度:
为保证底片具有足够的对比度,黑度不能太小,但因受到 观片灯亮度的限制,底片黑度不能过大。根据JB4730标准规 定,国内观片灯亮度必须满足观察底片黑度Dmin≥2.0。底片 黑度测定要求:按标准规定,其下限黑度是指底片两端搭接标 记处的焊缝余高中心位置的黑度,其上限黑度是指底片中部焊 缝两侧热影响区(母材)位置的黑度。只有当有效评定区内各 点的黑度均在规定的范围内方为合格。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 应符合下列规定:A级:1.5≤D≤4.0;AB级 2.0≤D≤4.0;B级: 2.3≤D≤4.0;透照小径管或其它截面厚度变化大的工件时,经 合同各方同意,AB级最低黑度可降低至1.5,B级最低黑度可 降低至2.0。 采用多胶片技术时,单片观察时单片的黑度应符 合以上要求,A级允许以双片叠加观察,双片迭加观察时单片黑 度应不低于1.3。对评定范围内黑度D>4.0的底片,如有计量 检定报告证明所用观片灯的亮度能满足要求,并经合同各方同 意,允许进行评定。 4
11
(2)表观对比度与观片条件
①表观对比度:是指那些对显示缺陷不起作 用的所有光线(Ls),如室内环境光线、底 片上缺陷周围的透过光线等,进入眼体,会 使人眼辨别影像黑度差能力下降,这种下降 的黑度差值ΔDa,称为表观对比度,从式中 ΔDa≈0.434(ΔD/1+N’),(式中N’=Ls/L)看出 Ls 越大,N’就越大,即ΔDa越小。所以应尽量 避免那些对显示缺陷不起作用光线进入眼中。
20
组织和机械性能变化的区域,如图4所示。 ⑤熔合区(熔合线):焊缝向热影响区过渡的区域, 仅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出熔合区大小,通常宏观可见 为线状,故称熔合线。如图5所示。 ⑥焊缝:焊件经焊接后所形成的结合部分。 ⑦焊趾:焊缝表面与母材的交界处,称焊趾,焊趾连 成的线称焊趾线,如图6所示。 ⑧余高:超出表面焊趾联机上面的那部分焊缝金属的 高度,如图7所示。
23
⑫焊接缺陷分类: ①从宏观上看,可分为裂纹、未熔合、未焊 透、夹渣、气孔、及形状缺陷,又称焊缝金 属表面缺陷或叫接头的几何尺寸缺陷,如咬 边,焊瘤等。在底片上还常见如机械损伤 (磨痕),飞溅、腐蚀麻点等其它非焊接缺 陷。 ②从微观上看,可分为晶体空间和间隙原子 的点缺陷,位错性的线缺陷,以及晶界的面 缺陷。微观缺陷是发展为宏观缺陷的隐患因 素。
18
2.1.3影像畸变
影像畸变是指得到的影像的形状与物体在射 线投影方向截面的形状不相似。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物体截面上不同的 部分在胶片上形成影像时产生的放大不同,这样 就导致影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不相似。 例如,物体中有一个球孔,当射线中心束不 垂直于胶片平面时,所得到的影像将不再是圆形, 即发生了影像畸变。在实际射线照相中,缺陷影 像畸变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由于缺陷总是具有一 定的体积,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形状常常是不 规则的,这些情况使得透照时总会存在不同部位 放大不同,造成了影像畸变。
16
2.1.1影像重叠
影像的每个点都是物体的一系列点对射线衰 减产生的总结果,或者说是物体一系列点的影像 的重叠。 因此射线检测所得到的影像,是把一个立体 物体表现在平面上,因此,物体质量、结构等方 面的情况,在射线检测的影像上将重叠在一起。 这样,当从不同方向进行射线检测时,对同一物 体得到的影像可以不同。 影像的重叠性使得物体中不同位置的缺陷, 在射线检测的影像上可能表现成一个缺陷,这给 射线检测影像的判断带来困难。
13
(3)评片的基本条件与工作质量关系:
①从底片上所获得的质量信息: A.从底片上获得缺陷的有无、性质、数量及分布情况等。 B.获得缺陷的两维尺寸(长、宽),沿板厚方向尺寸可用黑 度大小表示。 C.能预测缺陷可能扩展和张口位移的趋向。 D.能依据标准、规范对被检工件的质量做出合格与否的评价。 E.能为安全质量事故及材料失效提供可靠的分析凭证。 ②正确评判底片的意义: A.预防不可靠工件转入下道工序,防止材料和工时的浪费。 B.能够指导和改进被检工件的生产制造工艺。 C.能消除质量事故隐患,防止事故发生。 ③良好的评判条件,是底片评判工作质量保证的基础。 A.评片人的技术素质是评判工作质量保证的关键。 B.先进的观片仪器设备是评判工作质量保证的基础。 C.良好的评片环境是评判人员技术素质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
12
②观片条件对识别度的影响:
A.底片黑度与识别度的关系:在低黑度区域。识别度 ΔDmin变化不大,在标准黑度区域内(1.5~4.0),识 别度ΔDmin随着底片黑度的增大而提高,在高黑度区 域(≥4.0)ΔDmin随底片黑度增大而降低,即高黑度底 片对细小金属丝观察不利。所以底片黑度过高或过低 都不利于金属丝影像的识别。 B.观片灯亮度与识别度的关系:增大观片灯亮度能增大 可识别金属丝影像的黑度范围。 C.环境亮度对识别度的关系:周围光线使人眼感觉到 的底片对比度变小,从而使得可识别的黑度范围减小, 识别度下降。
17
2.1.2影像放大
影像放大是指在胶片上成像的尺寸大于影像 所表示的物体的实际尺寸。 当射线源可视为是一点源时,得到的影像将 都是一个放大的影像,从投影关系不难理解这一 点。影像放大的程度与射线源至被透照物体的距 离相关、与影像所表示的物体和胶片的距离相关。 当射线源尺寸大于缺陷尺寸时,缺陷的实际情况 将变得复杂化,这时候需考虑象的位置。简单地 说,可以认为,在一般的情况下,影像都存在一 定程度的放大。
19
2.2焊接基本知识
⑪常用的焊接名词术语解释 ①接头根部:焊件接头彼此最接近的那一
部分,如图1所示。 ②根部间隙:焊前,在接头根部之间预留 的空隙,如图2所示。 ③钝边:焊件开坡口时,沿焊件厚度方向 未开坡口的端面部分,如图3。 ④热影响区:焊接或切割过程中,材料因 受热的影响(但未未熔化)而发生的金相
1.2评片环境、设备等要求:
⑪
环境:
要求评片室应独立、通风和卫生,室温不易 过高(应备有空调),室内光线应柔和偏暗,当 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D≤2.5时,为保证透过底 片评定范围内的亮度应不低于30cd/m2,室内亮 度应在30cd/m2为宜。当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 D>2.5时,为保证透过底片评定范围内的亮度应 不低于10cd/m2,室内亮度应在10cd/m2为宜。 室内噪音应控制在<40dB为佳。在评片前,从阳 光下进入评片室应适应评片室内亮度至少为5~ 10min;从暗室进入评片室应适应评片室内亮度 至少为30s。
14
综上所述,一张合格底片的要求是: 1)标记齐全; 2)黑度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3)像质指数符合要求; 4)无影响评片的的缺陷
15
2 评片基本知识:
2.1投影的基本概念:
用一组光线将物体的形状投射到一个平面上 去,称为“投影”。在该平面上得到的图像,也 称为“投影”。投影可分为正投影和斜投影。正 投影即是投射线的中心线垂直于投影的平面,其 投射中心线不垂直于投射平面的称为斜投影。射 线照相就是通过投影把具有三维尺寸的试件(包 括其中的缺陷)投射到底片上,转化为只有二维 尺寸的图像。由于射线源,物体(含其中缺陷)、 胶片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角度变化,会使底片 上的影像与实物尺寸、形状、位置有所不同,常 见有放大、畸变、重叠、相对位置改变等现象。
⑬ 标记: 底片上标记的种类和数量应符合有关标准 和工艺规定,标记影像应显示完整、位置正确。 常用标记分为识别标记:如产品编号、焊接接 头编号、部位编号和透照日期。返修后的返修 标记和扩大检测比例的扩大标记;定位标记: 如中心定位标记、搭接标记等;上述标记应放 置距焊趾不少于5mm。 (搭接标记的检查:纵向和横向焊缝100%透照的 底片应检查搭接标记是否符合要求,以防止漏检)
10
1.4相关知识要求
⑪人的视觉特性:人在较暗的环境中对黄
光最敏感,其次是白色,橙色或黄绿色, 而对红光、蓝紫色光都不敏感。人眼难以 适应光强不断变化的环境,光强不断变化 会使人视觉敏感度下降,人眼极易疲劳。 通常情况下,人眼的目视分辨率是,点状 为0.25mm,线状为0.025mm。太小要借助 放大镜观察。
杭州市特种设备检测院 高级检验师 夏 福 勇 二○○九年八月 苏州
1
1、评定的基本要求 (1)底片质量要求, (2)评定环境、设备的要求,
(3)评片人员条件要求. (4)相关知识的要求2源自1.1底片质量要求⑪
灵敏度:从定量方面而言,是指在射线底片
可以观察到的最小缺陷尺寸或最小细节尺寸;从 定性方面而言,是指发现和识别细小影像的难易 程度。在射线底片上所能发现的沿射线穿透方向 上的最小尺寸,称为绝对灵敏度,此最小缺陷尺 寸与透照厚度的百分比称为相对灵敏度。用人工 孔槽,金属丝尺寸(像质计)作为底片影像质量 的监测工具而得到的灵敏度又称为像质计灵敏度。 要求:底片上可识别的像质计影像、型号、规格 、 摆放位置,可观察的像质指数(Z)是否达到标 准规定要求等,满足标准规定为合格。
8
⑫ 设备
①.观片灯:其主要性能应符合JB/T7903,应有足够的光强 度,能满足评片要求,确保透过黑度为≤2.5的底片后可见光度应 为30cd/m2,即透照前照度至少应≥9,487 cd/m2;透过黑度为 >2.5的底片后可见光度应为10cd/m2,即透照前照度至少应 ≥3,200 cd/m2。亮度应可调,性能稳定,安全可靠,且噪音应 <30dB。观片时用遮光板应能保证底片边缘不产生亮光而影响 评片。 ②黑度计:应具有读数准确,稳定性好,能准确测量4.5以 内的透射样品密度,其稳定性分辨力为+0.02,测量值误差应 ≤±0.05,光孔径要求小于等于1.0mm为佳,黑度计至少每6个 月校验一次,标准黑度片至少应每两年送法定计量单位检定一 次。 ③评片用工具:放大镜应为2至5倍,有0—2cm长刻度标 尺。评片人可借助放大镜对底片上缺陷进行细节辨认和微观定 性分析,高倍易产生影像畸变而不采用。评片尺,应有读数准 确的刻度,尺中心为“0”刻度,两端刻槽至少应有200 mm, 尺上应有10×10、10×20、10×30 mm的评定框线。 9
21
22
⑨焊根:焊缝背面与母材的交界处,如图7所示。 ⑩弧坑:由于断弧或收弧不当,在焊道末端形成 的低洼部分,如图9。 11焊道:每一次熔敷所形成的一条单道焊缝,如 图8所示。 12焊层:多层焊时的每一个分层。每个焊层可由 一条或几条并排相搭的焊道组成。如图8所示。 13单面焊:仅在焊件的一面施焊,完成整条焊缝 所进行的焊接,如图8 14双面焊:在焊件两面施焊,完成整条焊缝所进 行的焊接,如图9所示。
5
XXX XXX XXX XXX XX XX
XXX
6
⑭ 伪缺陷: 因透照操作或暗室操作不当,或由于胶片, 增感屏质量不好,在底片上留下的缺陷影像,如 划痕、折痕、水迹、斑纹、静电感光、指纹、霉 点、药膜脱落、污染等。上述伪缺陷均会影响评 片的正确性,造成漏判和误判,所以底片上有效 评定区域内不允许存在有干扰缺陷影像识别的伪 缺陷影像。 ⑮ 散射: 照相时,暗袋背面应贴附一个“B”铅字标记, 评片时若发现在较黑背景上出现较淡“B”字影像 (浅白色),则说明背散射较严重,应采用防护 措施重新拍照,若未见“B”字,或在较淡背景出 现较黑的“B”字,则表示合格。
1.3评片人员要求:
(1)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并通过法定部门考核确认具有 承担此项工作的能力与资格者,一般要求具有RT—Ⅱ 级资格证书人员担任。 (2)具有一定的评片实际工作和经验。并能经常到现场参 加缺陷返修解剖工作,以丰富自己的评片经验和水平。 (3)应具有一定的焊接、材料及热处理等相关专业知识。 (4)应熟悉有关规范、标准,并能正确理解和严格按标准 进行评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工作责任心。 (5)评片前应充分了解被评定的工件材质、焊接工艺、接 头坡口型式,焊接缺陷可能产生的种类及部位及射线透 照工艺情况。 (6)具有良好的视力,校正视力不低于1.0,并能读出距离 400mm处,高0.5 mm间隔0.5 mm一组的印刷字母。
3
⑫ 黑度:
为保证底片具有足够的对比度,黑度不能太小,但因受到 观片灯亮度的限制,底片黑度不能过大。根据JB4730标准规 定,国内观片灯亮度必须满足观察底片黑度Dmin≥2.0。底片 黑度测定要求:按标准规定,其下限黑度是指底片两端搭接标 记处的焊缝余高中心位置的黑度,其上限黑度是指底片中部焊 缝两侧热影响区(母材)位置的黑度。只有当有效评定区内各 点的黑度均在规定的范围内方为合格。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 应符合下列规定:A级:1.5≤D≤4.0;AB级 2.0≤D≤4.0;B级: 2.3≤D≤4.0;透照小径管或其它截面厚度变化大的工件时,经 合同各方同意,AB级最低黑度可降低至1.5,B级最低黑度可 降低至2.0。 采用多胶片技术时,单片观察时单片的黑度应符 合以上要求,A级允许以双片叠加观察,双片迭加观察时单片黑 度应不低于1.3。对评定范围内黑度D>4.0的底片,如有计量 检定报告证明所用观片灯的亮度能满足要求,并经合同各方同 意,允许进行评定。 4
11
(2)表观对比度与观片条件
①表观对比度:是指那些对显示缺陷不起作 用的所有光线(Ls),如室内环境光线、底 片上缺陷周围的透过光线等,进入眼体,会 使人眼辨别影像黑度差能力下降,这种下降 的黑度差值ΔDa,称为表观对比度,从式中 ΔDa≈0.434(ΔD/1+N’),(式中N’=Ls/L)看出 Ls 越大,N’就越大,即ΔDa越小。所以应尽量 避免那些对显示缺陷不起作用光线进入眼中。
20
组织和机械性能变化的区域,如图4所示。 ⑤熔合区(熔合线):焊缝向热影响区过渡的区域, 仅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出熔合区大小,通常宏观可见 为线状,故称熔合线。如图5所示。 ⑥焊缝:焊件经焊接后所形成的结合部分。 ⑦焊趾:焊缝表面与母材的交界处,称焊趾,焊趾连 成的线称焊趾线,如图6所示。 ⑧余高:超出表面焊趾联机上面的那部分焊缝金属的 高度,如图7所示。
23
⑫焊接缺陷分类: ①从宏观上看,可分为裂纹、未熔合、未焊 透、夹渣、气孔、及形状缺陷,又称焊缝金 属表面缺陷或叫接头的几何尺寸缺陷,如咬 边,焊瘤等。在底片上还常见如机械损伤 (磨痕),飞溅、腐蚀麻点等其它非焊接缺 陷。 ②从微观上看,可分为晶体空间和间隙原子 的点缺陷,位错性的线缺陷,以及晶界的面 缺陷。微观缺陷是发展为宏观缺陷的隐患因 素。
18
2.1.3影像畸变
影像畸变是指得到的影像的形状与物体在射 线投影方向截面的形状不相似。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物体截面上不同的 部分在胶片上形成影像时产生的放大不同,这样 就导致影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不相似。 例如,物体中有一个球孔,当射线中心束不 垂直于胶片平面时,所得到的影像将不再是圆形, 即发生了影像畸变。在实际射线照相中,缺陷影 像畸变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由于缺陷总是具有一 定的体积,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形状常常是不 规则的,这些情况使得透照时总会存在不同部位 放大不同,造成了影像畸变。
16
2.1.1影像重叠
影像的每个点都是物体的一系列点对射线衰 减产生的总结果,或者说是物体一系列点的影像 的重叠。 因此射线检测所得到的影像,是把一个立体 物体表现在平面上,因此,物体质量、结构等方 面的情况,在射线检测的影像上将重叠在一起。 这样,当从不同方向进行射线检测时,对同一物 体得到的影像可以不同。 影像的重叠性使得物体中不同位置的缺陷, 在射线检测的影像上可能表现成一个缺陷,这给 射线检测影像的判断带来困难。
13
(3)评片的基本条件与工作质量关系:
①从底片上所获得的质量信息: A.从底片上获得缺陷的有无、性质、数量及分布情况等。 B.获得缺陷的两维尺寸(长、宽),沿板厚方向尺寸可用黑 度大小表示。 C.能预测缺陷可能扩展和张口位移的趋向。 D.能依据标准、规范对被检工件的质量做出合格与否的评价。 E.能为安全质量事故及材料失效提供可靠的分析凭证。 ②正确评判底片的意义: A.预防不可靠工件转入下道工序,防止材料和工时的浪费。 B.能够指导和改进被检工件的生产制造工艺。 C.能消除质量事故隐患,防止事故发生。 ③良好的评判条件,是底片评判工作质量保证的基础。 A.评片人的技术素质是评判工作质量保证的关键。 B.先进的观片仪器设备是评判工作质量保证的基础。 C.良好的评片环境是评判人员技术素质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
12
②观片条件对识别度的影响:
A.底片黑度与识别度的关系:在低黑度区域。识别度 ΔDmin变化不大,在标准黑度区域内(1.5~4.0),识 别度ΔDmin随着底片黑度的增大而提高,在高黑度区 域(≥4.0)ΔDmin随底片黑度增大而降低,即高黑度底 片对细小金属丝观察不利。所以底片黑度过高或过低 都不利于金属丝影像的识别。 B.观片灯亮度与识别度的关系:增大观片灯亮度能增大 可识别金属丝影像的黑度范围。 C.环境亮度对识别度的关系:周围光线使人眼感觉到 的底片对比度变小,从而使得可识别的黑度范围减小, 识别度下降。
17
2.1.2影像放大
影像放大是指在胶片上成像的尺寸大于影像 所表示的物体的实际尺寸。 当射线源可视为是一点源时,得到的影像将 都是一个放大的影像,从投影关系不难理解这一 点。影像放大的程度与射线源至被透照物体的距 离相关、与影像所表示的物体和胶片的距离相关。 当射线源尺寸大于缺陷尺寸时,缺陷的实际情况 将变得复杂化,这时候需考虑象的位置。简单地 说,可以认为,在一般的情况下,影像都存在一 定程度的放大。
19
2.2焊接基本知识
⑪常用的焊接名词术语解释 ①接头根部:焊件接头彼此最接近的那一
部分,如图1所示。 ②根部间隙:焊前,在接头根部之间预留 的空隙,如图2所示。 ③钝边:焊件开坡口时,沿焊件厚度方向 未开坡口的端面部分,如图3。 ④热影响区:焊接或切割过程中,材料因 受热的影响(但未未熔化)而发生的金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