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译文及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译文及赏析
汉乐府民歌三首
平陵东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
劫义公,在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
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
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
【注释】
平陵:汉昭帝陵墓,在今陕西咸阳西北七十里处。
劫:劫持;绑架。
高堂:官府衙门。
走马:善跑的马。
追吏:逼人的官吏。
恻:悲痛。
漉:渗出;榨出。
犊:小牛。
【译文】
平陵东,陵上种上松柏桐,不知何人劫走我义公。
义公被绑在公堂下,逼他交钱百万,还有两匹善跑的马。
交两匹马,实在难,看见那追缴的官吏我心悲痛。
心悲痛,血和泪水齐流出,回去告诉我家,卖掉那条黄牛犊。
【赏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汉乐府民歌。
大意是说:一个善良的人平白无故地被人绑架去敲诈勒索,被逼无奈,只好叫家人把小黄牛卖掉凑钱来赎身。
诗中虽未直言谁是绑架者,只说“不知何人”,但后来写到“义公”是被劫持到“高堂下”,且面对的是“追吏”,可见绑架者至少是和官府串通一气的。
综观这首叙事诗,情节简单,却又起伏不断;叙述平淡,却又极讲究章法,能在关键处画龙点睛而发人深省。
冷峻的叙事中寓有褒贬,让人明显见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与罪恶。
而这,正是汉乐府民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即以叙事为主要表现形式,真实、广泛、深刻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全诗共四句,分四个层次。
自第二层以下,每层头三个字重复上一层末的三个字。
这种写法古称“顶针”,是民歌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可使全诗脉胳连贯,且层次分明,也使得情感在反复渲染中得以步步加深。
枯鱼过河泣
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
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
【译文】
枯鱼被人带过河,走到河上伤心泣,何时才能思后悔,即使后悔也来不及。
写信给鲂鱼和鲇鱼,告诉他们,千千万万慎出入。
【赏析】
此诗属汉乐府杂曲歌辞,是一首寓言诗。
“枯鱼”就是干鱼。
诗中写一个遭到灾祸的人以枯鱼自比,警告人们行动小心,以免招来祸患。
开头两句突兀而起,奇峭警拔。
诗中说:一条枯鱼过河时,不禁伤心痛哭,悲叹现在后悔已来不及了。
既是枯鱼,何以又会过河?又何以哭泣?何以悔恨?这一切,诗中先不说明。
“何时悔复及”,什么时候失悔还来得及啊!这是用反诘语表示否定,以加强悲叹的语气,加重表现沉痛的心情。
先说结果,后叙原因,可以突出结果。
诗中这样处理,不仅可以突出悔恨,还可避免平铺直叙,使内容富有曲折。
三四两句仍然不直接回答何以过河,何以泣,何以悔,而写枯鱼作书(写信)给鲂、鱮,但枯鱼何以过河,何以泣,何以悔,却在书的内容中自然透露出来,构想非常巧妙。
鲂即鳊鱼,鱮即鲢鱼,诗中用它们代指鱼类,它们就是枯鱼的伙伴。
书仅“相教慎出入”五字,内容却极丰富。
“相教”即相互告诫。
“慎出入”是说无论外出还是归来,都要谨慎小心,千万不可粗心大意。
首先是尽量少外出;即使不得已外出,也要处处留心。
这里不但表现了枯鱼对伙伴们的关切,还透露出枯鱼之所以泣、悔,就是由于当初麻痹大意,以致被人捕去,此刻被人携
过河去,看到过去在里面游嬉过的河水,以后却再也不可能回到那里面去,不禁伤心痛哭,悔恨万分。
它用自己的惨痛教训告诫伙伴,希望它们不要再蹈自己的覆辙。
这既是对伙伴的警告,也是枯鱼对自己的悲悼。
从内容看,此诗可能作于东汉末年。
这时军阀混战,连年不绝,是中国历史上最动乱的时期之一。
曹操在《蒿里行》中曾描写过当时社会的惨象:“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枯鱼过河泣》以鱼拟人,正反映了在东汉末年的动乱社会中,随时都可能有灾祸降临到人们头上的残酷现实。
此诗通篇全用比喻,想象新奇,结构精巧。
清人沈德潜评论此诗说:“汉人每有此种奇想”(《古诗源》),确实显示了汉乐府的高度艺术表现力。
子夜四时歌
秋夜入窗里,罗帐起飘飏。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译文】
秋风吹入窗来,带起罗帐飘荡,思妇夜不能寐,来到窗前,抬头看那月光,想着,那远方的良人。
【赏析】
这首题为《秋歌》的诗原载《乐府诗集》的《子夜四时歌》,分春歌、夏歌、秋歌、冬歌,共75首。
此诗前两句写秋风,渲染气氛;后两句借明月写女子对出征丈夫的思情,意境高远。
全诗没有写女人的眼泪、叹息,但由于把感情与秋风、罗帐、明月等景物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气氛,因此,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译文】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赏析】
本篇选自《文选》。
古诗,通常是指古代诗歌。
汉人称《诗经》为古诗,南北朝人称汉魏诗为古诗。
汉诗中有一部分无名氏作品,也许有五六十首,梁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从其中选取了十九首,后人称之为《古诗十九首》。
这些诗的写作时间和地点不一致,大约产生于东汉晚期。
作者大概是一些失意的中下层知识分子,姓名已不可考。
诗的内容主要是反应士子宦途失意,游子思乡以及思妇的怨情。
诗的艺术价值很高,一方面继承了诗三百篇,另一方面又开创了建安魏晋五言诗的风气。
后来的诗人多受其影响。
钟嵘《诗品》评为“一字千金”,诚非过誉。
《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写的是思妇的离愁别恨。
东汉末年,游宦之风极盛,读书人为了寻求出路,求取功名富贵,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奔走。
当时政治异常黑暗,社会极为混乱,出身低下的知识分子,即使满腹经纶,也难于施展。
在这种情况下,亲人远离的痛苦,就显得更为突出。
所以,《古诗十九首》中以夫妻别离、互相思念为题材的作品占了很大比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状况,特别是下层知识分子的思想苦闷。
一个妇女怀念离家远行的丈夫。
她咏叹别离的痛苦、相隔的遥远和见面的艰难,把自己的刻骨的相思和丈夫的一去不复返相对照,但还是自我宽解,只希望远行的人自己保重。
全诗长于抒情,韵味深长,语言朴素自然又精炼生动,风格接近民歌。
本篇可分作两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后十句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追叙初别,着重描写路远相见之难。
开头两句“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是全诗的纲,总领下文。
第二部分,着重刻画思妇相思之苦。
胡马、越鸟二句是说鸟兽还懂得依恋故乡,何况人呢?以鸟兽和人作比,是从好的方面揣度游子的心理。
随着时间的飞驰,游子越走越远,思妇的相思之情也愈来愈深切。
“衣带日已缓”形象地揭示了思妇的这种心情。
她日益消瘦、衰老(“衣带日已缓”、“思君令人老”)和“游子不顾反”形成对比。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是从坏的方面怀疑游子薄幸,不过不愿直说,而是委婉地通过比喻表达心里的想法。
最后两句是强作宽慰,实际上这种心情是很难“弃捐”勿“道”的,心绪不佳,“餐饭”也是很难“加”的。
相思之苦本来是一种抽象的心理状态,可是作者通过胡马、越鸟、浮云、白日等恰切的比喻,带缓、人老等细致的描写,把悲苦的心情刻画得生动具体,淋漓尽致。
蒿里行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译文】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
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
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赏析】
《蒿里行》是汉乐府旧题,为古代的挽歌,汉乐府古辞尚存,见于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相和歌辞·相和曲》。
曹操的《蒿里行》是借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
袁绍等关东诸将起兵讨董卓,结果虽然造成自相戕杀的军阀混战局面,但其始未免不心存忠义,是“心在王室”的正义之举,故首四句仍予以肯定。
“军合”以下六句一转,写关东诸将各怀异心,不免导致争权夺利
的混战。
“踟躇”句以“雁行”喻诸军貌合神离,尤其生动。
“势利”四句,扣紧“势利”二字,写尽诸将的自私心理。
“铠甲”以下四句写战争给军民带来深重的苦难,概括而形象,“生民”二句直抒胸怀,怜世悯人热肠自见,使本诗更具思想深度。
全诗气度雄阔,笔力雄健。
诗以叙事起,以抒发战争带给人民深重灾难之情终,是诗亦是史,“诗史”之誉,足以当之。
燕歌行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译文】
秋风萧瑟,天气转凉,草木的叶子纷纷飘落,白露已然变成寒霜,燕子和大雁也成群结队地飞向南方。
思想你远游异乡满腹愁肠,不愿旅居在外总想回归故乡。
那你为什么还久久地留在他方?我孤苦寂寞独守空房,忧上心来思念你不能忘怀,不知不觉泪水已打湿了我的衣裳。
取过琴弹起一曲清商悲音,伴着琴唱出的是低微的短歌,(琴声也排遣不了我的满怀忧伤,)陪伴我的只有床上明亮的月光。
(抬起头望星空,)只见银河转西,长夜漫漫,牛郎织女在两岸望眼欲穿,――你们倒是有什么罪过呀,为什么被分隔在银河两边!
【赏析】
曹丕,三曹之一,建安文学的重要作家,善于学习乐府民歌的表现形式,内容多抒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感情细腻,委婉缠绵,语言浅显,清丽自然。
《燕歌行》为乐府旧题。
燕是北方边地,历来征戍不绝,使得亲人离别,不能团聚,所以《燕歌行》大都用来写离别之情。
曹丕的《燕歌行》共二首,通常指其第一首,即本诗。
本诗被公认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同时,它本身就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平,是曹丕的代表作。
本诗写了一位思妇思念远游在外的丈夫的心理活动,委婉曲折,如泣如诉,可说是用人物自己的口吻写的一篇内心独白。
全诗十五句,按其感情脉络和心理变化,可分为五个层次,即感秋――盼归――思君――遣愁――恨天。
一(1、2、3)感秋。
从物候的变化写秋的来临,即分别从天气候、植物候、动物候几个方面写秋风寒霜、叶落雁归,描绘出一幅肃杀、凄清的秋景图,既点明了时令,描写了环境,又渲染了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忧郁、悲凉的感情基调。
这种感物起兴的开头方式带有鲜明的民歌特点。
二(4、5、6)盼归。
紧承上一层,写盼望丈夫归来的急切心情,点明抒情主题。
然而不直抒胸臆,却先宕开一笔,从对方反写游子怀乡,惆怅思归。
这样写,既表明思念是双方共同的心愿,丰富了诗的内容,又变换了抒情角度,使行文有了波澜。
这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抒情方式,大家熟知的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二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借想象兄弟登高思念自己,实写自己“倍思亲”之情;又如柳永《八声甘州》中“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一句,设想佳人闺情,以写自己的思念。
此处亦然,明写丈夫恋乡思归,实写自己一日三秋的盼归之情。
末句顺势责问:“为何你滞留外乡,迟迟不归呀?”嗔怪中表达出情深意切,爱恨交集,因爱生恨,因思生怨的复杂心理。
三(7、8、9)思君。
由上层写对方转写自身,极写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把忠贞不渝又百无聊赖,满腹思念却无处诉说的愁苦、凄楚、忧郁、幽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凄婉动人。
其中,“空”字,当然不是说家徒四壁,而是暗示:没有心上人在,所有的一切都成了虚无,没了意义。
“不觉泪下沾衣裳”是一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泪”是思的外在表现,“泪下”而“不觉”,正是动情之处。
“沾衣裳”则突出了相思之苦,忧愁之深。
这一句活画出那种只有自悲自叹,黯然垂泪的无奈情形,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四(10、11、12)遣愁。
这种悲苦的心情实在难以承受,无奈之中,拿过琴弹起一支琴曲,这不是一般欢娱时的消遣,而是极度悲愁而又无以消解时的排遣。
言为心声,曲亦为心声,所以此情此境,弹唱的也只能是
哀怨低回的商调短歌,而不是高昂欢畅的长歌。
琴声与心声交相感应,心声即琴声,琴声亦即心声。
然而遣愁的结果却是愁思难消--“明月皎皎照我床”一句营造出一片清冷、空寂的氛围,表现了思妇惆怅、寂寞的心情,既是写景,又是暗示借琴遣愁的结果。
这句诗从《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化出,隐含其下句“忧愁不能寐”的意思,只是更含蓄了。
五(13、14、15)恨天。
承上层,由室内月光写到室外星空,由星空写到银河,由银河自然地到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彼此相爱却被分隔银河两岸,每年只能在七夕相聚一次,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浪漫而凄美的神话爱情故事。
思妇借牛女以自比,只字不提自身,却处处对应自身:写牛女的钟情,就是写自己的相思;慨叹牛女不能相会,就是慨叹自己夫妇不能团聚;说牛、女无罪受罚,其实也就是控诉上天的不公和自身的不幸。
这一层,
综合运用类比和反诘的方式,含蓄婉曲,意味深长。
以上五个层次,张弛有致,层次分明,脉胳清晰,转接自然顺畅。
全诗一再变换抒情角度,运用赋、比、兴多种表现手法,综合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等方法,从各个侧面反复渲染思妇的情绪,表达充分而不给人重复堆砌之感,不愧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精品。
白马篇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译文】
白马装饰金属马龙头,轻捷向西北奔驰。
请问哪家的少年?幽州并州游侠少年。
少年离开家乡,扬名沙漠边垂。
平时过去手执良弓,楛木杆的箭多么参差不齐。
拉开弓弦射破左边的靶子,向右开弓穿破箭靶子。
扬起手迎上去射中攀援如飞的猴子,俯下身子射裂箭靶子。
强健轻快超过猴猿,勇敢剽悍像豹子无角龙。
边疆多紧急的情况,胡人多次出动。
(紧急的)文书从北方传来,快马加鞭登上高堤。
长驱直入击败匈奴,向左进攻压倒鲜卑。
放弃性命锋利的刀尖,性命怎么可以顾惜?父母尚且不顾及,怎么提得上孩子和妻子?名字编在战士名册,不能心理顾念私事。
献身奔赴国难,对待死不在意像回家。
【赏析】
曹植的这篇《白马篇》是本人非常喜欢的一篇诗文。
先不说别的,它一改子建后期阴郁低迷的冷色调文风,写的实在够荡气回肠,够豪气冲天、够鼓动人心!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曹子建,一个并不如一般人认为的纵情美酒、放浪形骸的浪漫诗人,而是一个有着建功立业、策马边疆的豪情壮志的热血男儿!都说乱世出英雄,这才是有着独特的三国气质的男儿,这才是当之无愧的枭雄之子!!
白马篇成诗于曹植的青年时代,诗中有两句说:“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查南匈奴在建安二十—年(216)已臣伏于曹植之父曹操(详见《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从这个角度看,《白马篇》当作于这以前。
曹植生于初平三年(192),建安二十一年时是二十五岁,写《白马篇》的时候他也就二十岁左右;诗中充满了青年人的朝气和豪情。
建安本是东汉末年献帝在位时的年号,共二十五年(196—220),而文学史上的所谓建安时代则要长一些,一般地说它包括这二十五年及其前后共约五十年左右时间,也就是从董卓作乱的中平六年(189)起,到魏明帝曹睿去世的景初二年(238)。
这是—个苦难深重的时代。
但是这又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无数的仁人志士面对内忧外患,都纷纷立下决心要稳定局面,收拾外忧,平定内患。
曹植本人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
但我们都知道,曹植的一生极其坎坷。
出生帝王之家,难免处处受绊。
先是兄弟反目,后是父亲的不信任,渐渐地,曹植就由一个热血青年退化成一个忧郁青年,那些年轻时代的驰骋沙场杀敌建功的梦,也随着岁月而褪色了。
因此,受种种条件的
制约,他留给后世的基本上都是文学上的丰碑。
日本著名汉学家吉川幸次郎说,曹植是“从六朝到唐初的诗神”。
当然,到了唐朝后期,天宝年间出了个杜甫,“诗神”的宝座便让给了和子建仅一字之差的子美了。
后话,后话。
回到《白马篇》本身来看。
诗的一开头便给我们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一个骑着白马的游侠快马加鞭往西北方向奔驰。
主人公非常厉害,从小就扬名沙漠边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英雄。
值得一提的是:何谓游侠?游侠是官方的吗?非也非也,游侠是属于民间的武士,用司马迁的话来说就是“救人于厄,振人不赡”,有点类似与绿林好汉。
在封建秩序稳定的时期,游侠之风便渐趋衰糜,但是一到乱世,尤其是像东汉末年的这种天下大乱的历史时期,游侠之风便会非常盛行,因此才有了我们的这一篇《白马篇》。
英雄当然不会是空有其名,名副其实的英雄才是真英雄。
曹植深谙此道,因此接下来连用四句对诗详尽地刻画了我们这位游侠的英姿。
除此之外,我们的这位游侠还并不把他的一身武艺献给黑道,他有着一颗爱国心,国难当头,匹夫有责。
因为边城告急,所以才有了一开始的“连翩西北驰”,才有了后来了“厉马登高堤”。
最后的八句算是游侠的内心独白,将勇士视死如归、国家至上的心情刻画地淋漓尽致。
至此,一个乱世的英雄形象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同样的,也深入人心。
只可惜,曹植一生都未能如他所写的这般驰骋沙场,报国成仁。
这位终老聊城的陈思王,是文学上的奇迹,是建安风骨的宠儿,却永远都做不了他想做的自己。
咏荆轲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①。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②。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③。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④。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⑤。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⑥。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⑦。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⑧。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⑨。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⑩。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⑾。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⑿。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⒀。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⒁。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⒂!
【注释】
①燕丹:燕太子名丹。
士:指春秋战国那些诸侯的门客。
赢:秦王姓嬴氏。
强赢:指秦国。
这两句是说燕太子丹喜欢供养门客,用意在向秦王报仇。
②百夫良:能抵抗百人的良士,另一种说法认为是百人之中最雄俊者。
岁暮:晚年,或年深日久。
荆卿:即荆轲,卿是尊称。
这两句是说燕太子丹招募勇士,年深日久得到了荆轲。
③君子:指荆轲。
死知己:为知己者而死。
燕京:燕国的都城。
这两句是说荆柯抱着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手持宝剑离开燕京去为燕太子丹报仇。
④素骥:白马。
广陌:大道。
我:荆轲自称。
这两句是说白马在大道上长啸,燕太子丹等人慷慨送行。
⑤危冠:高冠。
长缨:系冠的丝带。
这两句是说荆柯怒发冲冠、猛气动缨。
⑥饮饯:饮酒送别。
易水:源出河北易县西,东流至定兴县西南入拒马河。
四座:周围座位。
这两句是说在易水上饮酒送别,周围坐的都是英豪。
⑦渐离:高渐离。
筑:古乐器名,象答,十三弦,颈细而曲,用竹敲打。
宋意:燕国勇士。
这两句是说高渐离击筑,宋意高歌。
⑧萧萧:风声。
淡淡:同澹澹,水动摇的样子。
荆轲出发时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
这两句是说悲风萧萧,寒波澹澹。
⑨商、羽:都是音调名。
古代乐调分宫、商、角、征、羽五音,商音凄凉,羽音慷慨。
这两句是说筑奏商调人们都为之流涕,奏羽调人们则慷慨震惊。
⑩这两句是说心中知道此去必死,但可传名于后世。
⑾盖:车盖。
飞盖:车奔驰如飞。
秦庭:秦的朝廷。
这句和上句是说荆轲登车飞驰去秦,连头也没回。
⑿凌厉:奋勇直前的样子。
逶迤:迂曲长远的样子。
这两句是说奋勇直前飞越万里路程,迂回曲折经过上千座城镇。
⒀图:指荆轲所献燕国督亢地图。
穷:尽。
事:指行刺之事。
豪主:指秦始皇。
怔营:惶惧。
这两句是说地图舒展到尽头,行刺的事自然发生了,秦始皇当时非常惊恐。
⒁剑术疏:剑术不精。
奇功:指刺杀秦始皇的事。
这两句是转述鲁勾践的话,惋惜荆轲剑术不精,以致大功未成。
⒂其人:指荆轲。
余情:生气。
这两句是说荆轲虽然死了,但他的精神却流传千古。
【译文】
燕太子丹善于收养门客,志向是到嬴姓的秦国报仇。
要从招募的壮士中百里挑一选杰出的,年深日久后选中了荆轲。
君子汉愿为知己者死,荆轲决定离燕国京都赴秦为太子丹报仇。
荆轲启程前随行的白色骏马在路上嘶鸣,周围都是一片为其送行的慷慨激昂之气。
荆轲的怒发撑起了高高的帽子,豪猛之气冲击着系帽的长丝带。
在易水河边为荆轲摆酒设宴以壮行色,周围坐席上都是英雄壮士。
琴师高渐离以名为‘筑’的乐器奏出悲壮的乐曲,勇士宋意则高唱激人的歌声。
岸边上哀风萧萧,易水中寒波淡淡。
乐声中的‘商’调使人悲痛流涕,‘羽’调的高亢激越则使壮士动容。
心中清楚这是一去不归的征程,但会将英明流传于后世。
荆轲登车的时候果敢得没有回头后看,高速奔腾的马车朝秦国而去。
快速行驶了万里之遥的路程,途中漫长曲折经历上千座城池。
当向秦王晋献燕国地图时匕首一现就自然暴露出了刺杀一事,这使秦王嬴政大吃一惊而怔在那里。
可惜荆轲的剑术不够精熟,这一举世奇功没能实现。
荆轲这个人虽然死去了,但人们对他的怀念之情却会千载流传。
【赏析】
关于荆轲之事,《战国策·燕策》与《史记·刺客列传》都有记载,其基本情节是相似的。
陶渊明的这首诗显然是取材于上述史料,但并不是简单地用诗的形式复述这一历史故事。
诗的头四句,从燕太子丹养士报秦(报,报复、报仇之意),引出荆轲。
不仅概括了荆轲入燕,燕丹谋于太傅鞫武,鞫武荐田光,田光荐荆轲,燕丹得识荆轲,奉为“上卿”等等经过,而且,一开始便将人物(荆轲)置于秦、燕矛盾之中,又因为这个人物是最出众、最雄俊的勇士(百夫良,超越百人的勇士),于是乎他自然成了矛盾一方(燕)的希望之所托。
那么,故事的背景,人物的位置,及其肩负之重任,大体都已亮出,所以说这四句是“已将后事全摄”。
正因为如此,矛盾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等等悬念,也就同时紧紧地系在读者的心上。
下面接着就写荆轲出燕,在临行前,史书中有荆轲等待与其同行的助手,而“太子迟之,疑其改悔”,引起荆轲怒叱太子,且在一怒之下,带着并不中用的秦舞阳同行的记载。
诗人略去这一重要情节,而代之以“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这后一句逗出下文,而前一句显然是回护了燕丹的过失,但这样写却与首句的“善养士”相呼应。
既使得内容和谐统一,一气贯注,也使得笔墨集中,结构浑成。
易水饯行,《战国策》与《史记》是这么写的:“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由平缓而渐趋激昂。
诗人则不然,他首先插入:“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素骥,白马。
马犹如此,人就自不待言了,诗的情绪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
因而“雄发”二句的刻画——头发直竖,指向高高的帽子;雄猛之气,冲动了系冠的丝绳——虽不无夸张,但却由于情真意足而显得极其自然。
易水饯别,也正是在这种气氛中酝酿和展开的激昂悲壮的一幕。
高渐离、宋意……一时燕国的豪杰,都列坐在饯席之上。
寒水哀风,击筑高歌,声色俱现,情景相生,送者、行者,无不热血沸腾,慷慨流涕。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又一笔折到行者,道出了行者的决心,写出了行者的气慨,而这也就是这幕戏的意图与效果之所在。
“登车”六句写荆轲义无反顾,飞车入秦。
使上述的决死之心与一往无前的气慨,从行动上再加以具体的表现。
其中“凌厉”二句亦属诗人的想像,它好似一连串快速闪过的镜头,使人物迅逼秦廷,把情节推向高潮,扣人心弦。
诗中以大量笔墨写出燕入秦,铺叙得排荡淋漓,而写到行刺失败的正面,却是惜墨如金,只用了两句话——“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前一句洗练地交代了荆轲与燕丹在地图中藏着利刃以要劫、刺杀秦王的计谋,同时也宣布了高潮的到来,后一句只写秦王慌张惊恐,从对面突出荆轲的果敢与威慑,而对荆轲被秦王左右击杀等等,则只字不提,其倾向之鲜明,爱憎之强烈,自在不言之中。
作者以有限的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