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高二-拓展阅读 拜谒甘地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拜谒甘地墓
这个建筑与甘地墓之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历史逻辑。
印度门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英国参战而牺牲的九万印度士兵,仅仅这个说法还不足以引起我对印度门的长时间仰望,因为在世界各地,这样的战死纪念碑太多了。
牵动我感情的是这样一个历史记载:这九万士兵牺牲前都以为,这样死命地为英国打仗,战争结束后英国一定会让他们的印度独立,而战场上的英国军官也信誓旦旦。
但等到战争结束,根本没那回事,全都白死了。
这不能不深刻地刺痛印度人民的心,其中一个就是甘地。
在这么一个心理背景下,这九万印度士兵的亡灵就不仅仅是去诉说某种勇敢精神,而是集体的愤怒呼喊。
甘地就是在英国不讲信义之后,领导民族独立运动的。
他把以前英国政府授予他的勋章交还给殖民政府,发起一场以和平方式进行的“不合作运动”来对抗英国。
但是,人民喜欢暴力,甚至对不同意见、不同宗教的人也施行暴力,尤其是在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更是暴力不断,甘地便以长时间的绝食来呼吁停止暴力、争取和平。
他的这种态度势必受到多方面的攻击,有些极端分子几次要杀害他,政府也要判他的刑,而他则绝不抵抗和报复。
他说:“如果我们用残暴来对付腐败,那么残暴所带来的也只能是腐败。
如果印度想通过残暴来取得自由,那么我对印度的自由将不感兴趣。
”终于,人民渐渐地懂得了他,殖民者也为他这种柔弱中的不屈所震惊,他成功了,印度也取得了独立。
没想到不久之后,他还是被宗教极端分子所杀害。
甘地墓在新德里东北部的朱木拿河畔,占地开阔,但真正的墓园却不大。
我按印度人的习惯,赤脚进入,手上捧着花。
墓体为黑色大理石,约十六平方米,四周有矮墙,矮墙外面是草地,草地延伸到二十米远的地方,有一圈黄石高台,把整个墓园围住。
我们把花轻轻地放在墓体大理石上,然后绕墓一周。
墓尾有一具玻璃罩的长明灯,墓首有几个不锈钢雕的字,是印度文,我不认识,但我已猜出来,那不是甘地的名字,而是甘地遇刺后的最后遗言:“嗨,罗摩!”
一问,果然是。
记得前些天我在介绍印度的宗教恩怨时曾经说过,罗摩是印度教的大神,喊一声“嗨,罗摩”,相当于我们叫一声:“哦,天啊!”
那么,这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墓碑了。
说是最后遗言,其实是最后的呼叫。
生命最后发出的声音最响亮又最含糊,可以无数遍地解读又无数遍地否定,镌刻在墓碑上让后人一遍遍地去重复。
甘地思考过“不杀生、不报复”的宗教观念与民族独立斗争之间的关系,精彩的思考变成了胜利的行动;他也思考过现代工业文明与土俗古老文明的关系,忧郁的思考变成了坚定的行动。
胜负成败综合在一起,胜利占了上风,但又立即为胜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他面对自己关爱过的暴徒只能喊一声:“哦,天啊!”
这样一个墓碑在今天更加意味深长。
甘地一直认为人口问题是印度的第一灾难,说过“我们只是在生育奴隶和病夫”的至理名言。
现在他在墓园向外张望,只需看到一小角,就足以让他惊叫一声:“哦,天啊!”离开甘地墓后,我心中一直回荡着甘地的声音,那么,还是让他用印度语来发音吧:“嗨,罗摩!”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被尊称圣雄甘地,他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
他的“非暴力反抗”的主张,也就是他说的“nonviolent protest”,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那些争取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作者写顺道经过庄严的印度门来到甘地墓,通过对印度门纪念对象及印度人民思想变化的介绍,巧妙地把交代行程与叙说甘地走上民族独立运动之路的原因结合起来。
文章内蕴对圣雄甘地的崇拜之情,赞颂了甘地“柔弱中的不屈”精神,但又以“没想到不久之后,他还是被宗教极端分子所杀害”的悲剧,对甘地非暴力思想表达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