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探析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古诗不仅仅在文化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先进的传统文化,而且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写照。

那么如果端正了教与学的态度,并正确掌握教与学的方法,就能使我们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诗教学中的我最常采用的是意象捕捉法。

那么何为意象捕捉法呢?“意象”是由“意”和“象”组成,这里的“象”就是客观事物,而象外之象就是“意”。

中国古诗中经常出现“月亮”这个意象,用在不同地方其意义不同。

“月亮”可表示思念家乡,如“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象征纯洁的爱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还表示寂寞等意象。

因此,捕捉意象法就是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式,即诗中意象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个意象及它想要传达的是什么,最后要求学生领会诗中的画面、形象和语言的特色。

我们认为,意象捕捉在古诗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 有利于促进画面的生成
古诗中出现的意象一般不止一个,而是一连串,且这些意象不是孤立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由颜色深浅、虚实、远近组成的一幅幅画。

在古诗教学时,老师首先要学生找出其中的意象,然后,指导学生按作者的情感流程把这些意象串联起来,犹如身临其镜。

不妨来看一首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浅塘湖春行》
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写,诗中句句都是意象,处处有景。

也处处活动着诗人的身影,移步换景,景中有人,象中有兴,情义盎然,如诗如画。

生动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是一曲优美的春的颂歌!教学时,教师应声明:写景诗当然需要形象鲜明,突出景色特征,更主要的还应象中有人。

而学生也只有在准确的把握意象及诗人的观察方向,方可进入诗人的心灵,悟出真谛!前四句是诗人眼中的环境风物。

后四句是诗人抒诉这样特定的环境风物中的心情。


与人两组画相互对应、交织。

很多时候,与其说我们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看画,看那些一系列鱼贯地越过的动态画面。

一个人善于或不善于读诗,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他能否将凝固不动的文字,迅速转换成活跃飞动的图画。

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在其智力发展不完全的情况下,好动不好静。

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个年龄特征,授之以正确的阅读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很必要的。

诗里绝不能没有画面,否则失去了依凭是很难把激动的感受、深微的意绪表现出诗来的,诗歌画面之所以一般呈现动态,是要发挥“语景”之所长而掩其所短。

《钱塘湖春行》里出现五个虚词:“初、谁、渐、才、最”,它们所起的重要作用,就是把一副副画面从外部串联在一起,此外,远渐,俯仰,动静结合,有力的推动这些画面加速运动。

2 有利于理解语言的双层性
很多优秀古诗具有言意两层性。

“言”超脱了客观存在而成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即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意”则超越了客观实在的“象”的局限,而且有象外之意,意外之意,即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意”假于“象”,假“象”而见“意”。

表象只是手段,表意只是目的。

所谓“诗贵意”(李东阳《蘼堂诗话》)。

”象”要形象生动如在眼前,而“意”则要不尽,愈多愈善,使“意”含于“象”。

例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诗中尽见这种词语,它们联合起来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言有尽而意不穷者,天下至言也。

”(苏轼语)韩愈《咏雪赠张籍》中的“穿细时双透,乘危忽半摧”二句描写了下雪时雪花的特性:无处不到,能从两面穿到细缝,拼命高攀而半途坍塌。

诗人观察落雨细致精确,描写形象生动,如在眼前。

字面上似精工写雪,实际上含有更深层的意象,那便是对社会上那些善于钻营、拼命高攀的势利小人的嘲讽,活画出他们的嘴脸。

诗人的这层意思深藏在摩
写雪的“象”之下的,于是这个“象”便不仅仅只是雪之景象了,而且是势力小人钻营攀附之象。

此外还有,温庭筠“鸡升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等。

3 有利于形象的塑造
诗歌具有形象性,一首好的诗歌离不开形象的塑造,优秀古诗更是如此。

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应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在我们头脑中再现作者诗中所要表达出来的形象。

由此可见,在古诗教学中,正确掌握并灵活运用意象捕捉法,对于恢复文言教学的应有地位,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得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