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合肥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入学考试
语文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1.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任选其中
....6.句.)
①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②_______________,玉盘珍羞直万钱。
(李白《行路难》)
③唇焦口燥呼不得,_________。
(杜甫《矛屋为秋风所破》)
④_______,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⑤___________,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
⑥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
(王安石《登飞来峰》)
⑦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
⑧在《爱莲说》中,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的前四句。
____, ____。
____,_____。
【答案】 (1). 山岛竦峙 (2). 金樽清洒斗十千 (3). 归来倚杖自叹息 (4). 君问归期末有期 (5). 马作的卢飞快 (6). 自缘身在最高层 (7). 吟鞭东指即
天涯 (8). 香远益清 (9). 辛苦遭逢起一经 (10). 干戈寥落四周星 (11). 山河破碎风飘絮 (12). 身世浮沉雨打萍
【解析】试题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竦
峙”“樽”“清”“倚”“作”“卢”“自缘”“吟”“涯”“清”“经”“寥落”“飘絮”“沉”“萍”理解字义去记忆。
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
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一向认为,生命存在的真假无从_______,也不重要,是彼此之间,允许自我“留白”;让每个人在相互dèng视之外,也可以弧独地躲进一个任何他者所无法_______的世界。
那也是我们可以安全地生活一辈子的理由。
假如每个人都是“窥梦人”,企图窥探他人梦境、窥伺他人内心私mì,让“八卦”入住生活,我不知道谁能放心地过完一生。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dèng(_________)视窥伺.(_________)私mì(__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
(3)文中“留白”的意思是:_________。
“八卦”的意思是:________
(4)依次填入选段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辩护侵入
B.辨明侵略
C.辩护侵略
D. 辨明侵入
【答案】(1)瞪:sì:密
(2)弧独:孤独
(3)留有隐私或秘密;无根据的议论、猜测别人的生活。
(4)D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辨析。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此题解答,需要平时的正确认写,准确积累,如“瞪”不要定成“凳”等同音字;dèng(瞪)视窥伺(kuī sì)私mì(密)要注意标注好声调;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形的识记和辨析。
“弧独”应该为“孤独”。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
“留白”加了引号,突出了在特定语境下的词意,再结合“人与人之间”可理解为“留有隐私或秘密”;“八卦”一词也加了引号,所以运用的不是本义,结合语境中“窥伺他人内心秘密”可理解为“无根据的议论、猜测别人的生活”。
解答此题,可结合具体要求及具体语境作答。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
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由“真假”这一语境可辨析为“辨明”,第二处表达的是“进入”的意思,没有“侵略”的意味,所以选“侵入”。
点睛:近义词辨析的方法:1、牢记搭配对象。
有的时候,两个近义词之间的意义并无明显
差别,但是搭配的对象全然不同,或者范围差异很大。
比如“荣膺”的一定是较高规格的荣誉,“荣获”的对象就相对普通。
2、去除同类项,就区别项加以组词区分。
很多时候,两个近义词都具有相同的字眼,比如“遏止”和“遏制”。
可以将相同的字眼,如“遏”去掉,就剩下的字眼组词,前者为“停止”,后者为“控制”。
通过组词加以区分,对于大多数拥有相同字眼的近义词都是相当有效的辨析手段。
3、寻找关键词中的反义词。
有些近义词,比如“真谛”和“精髓”,一个强调的是“真”,一个强调的是“精”,这个时候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真”的反义词是“假”,“精”的反义词是“粗”,也就是说,一个探讨是真假问题,一个探讨的是粗精问题,讨论的问题不一样,语用环境自然也不一样。
4、将两个字的词变成四个字的词。
很多时候,像“钟情”、“包罗”这样的词语,将其扩展为四个字的时候反而容易看穿其本来面目。
“一见钟情”仅指爱情,“包罗万象”则明示了“包罗”范围之广。
面对这些犹抱琵琶半遮面、追求含蓄蕴藉的两字短语,将其扩展为四个字,也是一种重要的辨析手段。
总之,对于近义词辨析题,务必找到真正能将两个词区分开的点,这些点最好本来就生长在这些近义词上,成为我们在考场上推断出正确答案的线索,千万不能蒙混过关,使得本来区分就不大的近义词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模糊。
3. 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填空。
(王伦)说言未了,只见林冲双眉毛别起,两眼圆睁,坐在交椅上大喝道:“你前番我上山来时,也推说粮少房稀。
今日晁兄与众豪杰到此山寨,你又发出这等言语来,是何道理?”A便说道:“头领息怒。
自是我等来的不是,倒坏了你们的山寨情分。
今日王头领以礼发付我们下山,送与盘缠,又不曾热赶将去,请头领息怒,我等自去罢休。
”
选文中A是《水浒传》中的(人物名),他这样说的用心是。
(2)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西游记》中八戒忍受不了五庄观中二仙童的毁骂,一气之下,径到人参园,将树推倒。
B.《琐记》中,看着好似冷静叙述衍太太对自家儿子的狠,对别家孩子的好,实测讽刺她自私阴险。
C.江姐在川北城门口发现丈夫被害,后来从双枪老太婆口中得知,丈夫是因为掩护群众撤退而被捕的。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分两个部分,先描写国内战争,后描写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
【答案】(1)吴用:假意辞别,实则为了激怒林冲
(2)A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第一个空处是吴用。
要想填对,就要读原著,要细读,对经典情节要留下印象,任何评析和讲义代替不了读原著的作用。
当然,从说话有礼貌,有心计,也可以确定是吴用。
第二空处可结合吴用的人物性格以及事情后来的发展来判断吴用这样说的用意。
吴用足智多谋,外号智多星。
吴用说了上段中的话后,林冲大怒,和王伦起了激烈的冲突,最终林冲杀了王伦。
可见吴用说话的用意是激怒林冲,从而杀了王伦。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A项,是错的。
《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孙悟空。
“在万寿山五庄观,悟空等偷吃人参果,推倒仙树”,“悟空在八戒的怂恿下偷盗人参果,八戒囫囵吞枣,不辨其味。
后因道童谩骂,悟空怒毁仙树,慌忙逃走”等内容。
4.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为弘扬中国的礼仪文化,某学校准备行以“礼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请你参与其中。
(1)为营造浓厚的礼仪文化氛围,你班准备出一期以“礼仪”为主题的黑板报,请身为宣
传员的你设计两个版块名称。
①②
(2)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
你被评为校“礼仪之星”学校委托你邀请市礼仪专家梁教授来校讲座。
见面时,你会说:“梁教授,(久违、久仰)大名!”
呈邀请函时,你会说:“梁教授,敬请(莅临、光临)指导!”
临别时,梁教授赠书一本,你会说:“您的大作一定认真 (阅读、拜读)!”
(3)聪聪家来客人时,妈妈总喜欢给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
这种待客礼节你赞成吗?说说你的看法。
(4)下面是明明同学参加活动后写的一段感受。
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A】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们,如果不能发扬和继承这种优良传统,就不能真正做一个快乐的人。
看,【B】如果我们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是良好的、有序的。
我们生活的校园就会变得优美、整洁、每处细节都焕发着文明的光辉。
①【A】处画线的语病,应将“”和“”互调位置。
②【B】处画线句有语病,应在“”后加“”
【答案】(1)示例一:礼貌用语大串联;示例二:礼节规矩我传承;
示例三:礼仪知识我知晓。
(2)①久仰②莅临③拜读
(3)示例一:我赞成。
中国是礼仪之邦,热情待客是中国人的传统礼仪,客人来了帮其夹菜,正显示出主人的热情好客,能让客人感觉亲切、温暖。
示例二:我不赞成。
主人不知道客人的喜好,如果客人不喜欢吃,又不好拒绝,会觉得尴尬。
(4)①发扬:继承
②我们:养成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版块名称要与“礼仪”有关,名称用语要精练,要适合学生的口味。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
“久仰”:有形容仰慕以久的意思,表示敬慕。
“久违”:好久没见。
“莅临”多用于书面用语: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
尤指上级到来,是很恭维的表达。
“光临”:多用于口语:敬辞,称宾客来到。
例如:敬请光临,
欢迎光临指导。
“拜读”,就是恭恭敬敬,怀着敬意去阅读作者的书信、作品等,是一个有教养,有礼貌,懂礼仪的人的敬辞。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两种选择皆可,但必须具有充分的理由。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A】处画线句子,搭配不当。
错在“发扬和继承这种优良传统”,应改为“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
【B】处画线句,成分残缺。
应改在“我们”后加“养成”。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二、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台风的功与过
①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
由于台风带来的狂和暴雨常常会造成人类重大的生命或财产损失,因此,人们提起台风总是望而生畏。
然而多数人并不了解,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
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
②盛夏时节,我国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常严重干旱,造成大片农作物干枯,这时人们会盼望台风带来降水。
台风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根据统计,这些地方每年7月—9月有59%—76%的降水是台风带来的;未来,由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降水将越来越少,而台风带来的暴雨性降水和丰富的风能资源量所占比重将增大。
③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以上,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也使地球保持着热量平衡。
台风发展和维持的
主要
..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随着台风
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的移行,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暑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
④台风一方面通过缓解高温酷暑,节约了因防暑降温支出的生活用水和用电量,缓解了电力的紧张程度;另一方面也使大、中、小型水库蓄满水,使水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转,从而节约了大量原煤;而且台风登陆时陆地下垫面会迅速削弱其风速,因此风害也被大大减轻,甚至不再成害而可以被人们用于风力发电。
⑤台风过后海洋表面温度明显下降,其原因是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迫使海浪剧烈运动、海水上翻。
由于海水上翻,海洋底部的浮游生物和营养物质会被卷上来,鱼饵增多,自然有利于鱼群生长。
⑥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益处外,台风的气压会引发地面上无法察觉的“慢地震”,使地壳中的能量逐渐释放,避免产生大型地震。
慢地震是以数小时到一两天的时间,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释放地底能量,与一般地震在数秒、数分钟间产生剧烈的震动方式完全不同。
2009年6月,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了我国台湾地区一个研究团队的论文,文中数据表明,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会引发长时间而缓慢释放能量的慢地震,这或许反而让台湾免于受到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5.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海浪的剧烈运动,海水的上翻都是由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所赞成的。
B. 慢地震是一种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来逐渐释放地底能量的地震,并与台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C. 我国台湾地区免受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是因为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
D. 台风的出现尽管不能节约大量的煤炭资源,但能对人类的农业、渔业等方面产生有益的影响。
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
6. 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台风有哪些“功”?
7. 第①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8. 第③段画线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9. 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能概括本文主旨的话,并简述由此引发的思考。
【答案】5. B 6. ①带来降水;②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③节约生活用水
用电,缓解电力紧张程度;④节约原煤,用风力发电;⑤有利于鱼群生长;⑥避免产生大型地震。
7. 打比方。
用“江河中的涡漩”来比喻“台风”,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台风的形状。
8. 不能去掉。
文中的“主要”是“绝大部分”的意思,表明“水汽绝大部分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如果去掉,则表明“水汽全部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9. 主旨: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
思考:台风有过更有功,提醒我们事物常常有两面性,只有了解相关科学知识,才能全面,科学地认识事物,用辩证、理性的眼光看待自然事物。
【解析】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内容的分析与概括。
这是一道选择题,从文中找出与四个选项相对应的内容,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正确的选择。
A项,“海浪的剧烈运动、海水的上翻都是由……造成的”错误,原文倒数第二段“台风过后海洋表面温度明显下降,其原因是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迫使海浪剧烈运动、海水上翻”。
C项,“我国台湾地区免受……大地震的侵袭”缺少了“或许”,原文最后一句“这或许反而让台湾免于受到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
D项,错在“我国台湾地区免受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
应改为“台风的出现有助于人类节约大量的煤炭资源,又能对人类的农业、渔业等方面产生有益的影响。
……”
..................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重要内容的归纳能力。
归纳文章的内容可先找到问题对应的段落,再对每一小节的内容进行概括、整理。
文章第二至六段,具体介绍台风对人类的“功用”,第二段表现台风能改善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和美国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第三段介绍“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第四段介绍台风“缓解了电力的紧张程度”,“用于风力发电”;第五段介绍台风“有利于鱼群生长”;第六段介绍“台风的气压会引发地面上无法察觉的‘慢地震’,使地壳中的能量逐渐释放,避免产生大型地震”。
据此归纳整理出答案。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结合句子内容来看,用了生动的比喻,即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以此来说明台风的形状,更加生动形象。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解答此类题先说明词语的意思,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再说明删去此词句子的意思,最后强调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答题首先明确观点:不能删去;“主要”表示范围,是“大部分”的意思,意思是说其水汽大部分来自于低纬度的热带洋面,并非表示全部,如果删去,则变成全部来自于低纬度的热带洋面,与事实不相符。
最后强调一下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即可。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感悟和个性化解读文章的能力。
根据文章的写作内容及标题,可以看出本文的主要表现台风有功也有过,而且重点表现它的“功”,由此可见,文章的主旨句为首段的“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
围绕着事物的两面性来阐述自己的阅读思考即可。
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目光
李汉荣
①依我看,我们积攒的,主要是一些目光。
②为什么我们记起某些②为什么我们记起某些往事时,心上和身上会有温暖或滚烫的感觉?那肯定是我们的体内,存放着温暖或滚烫的目光。
③为什么我们记起某些场景时,心上和身上会有被碎玻璃扎伤的感觉,甚至会有锥心刺骨的感觉?你锁定这些场景,在深处找寻,一定能找到几束凶狠、敌意的目光,或者找
到几缕失望、忧伤、悲凉的目光。
从这些目光里,你会想起谁让你受到伤害,你又让谁受到伤害。
④几十年里,我见过的人少说也有几百万了,而能留在记忆里的,不过是那些欣赏、柔软、关切、智慧或恶意、冷漠的目光。
它们像流星雨或火山灰,都存贮在你内心的岩层里了。
几十年下来,我见过了多少生灵?在记忆里藏得最深的,还是那些与我交换过目光的生命。
我曾与大槐树上的花喜鹊交换过问候的目光。
我制止了上树捉鹊的猫和捣鹊窝的人。
它们与我交流,总是温热的目光和喜悦的语言,让我的心充满喜悦。
⑤身体老了轻了,我们的生命却反而越来越重。
那些好的目光,如宝石珍珠,存放在内心最重要的房间,我们经常于静夜抚摸它们,回味它们,被它们再次照拂,同时又为无法再次回到那些眼睛面前,表达谢意和敬意,而感到遗憾和痛心;而那些不友好的目光,恶意的、冷漠的,虽说时间已稀释了它们的份量,然而记忆还是时常被它们袭击,就如同跋涉过水深火热,双腿乃至浑身的骨头,难免被风湿性疼痛折磨。
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比我们的理性要精确得多,理性接纳了的,被理性过滤掉的,身体和心灵都悉数收藏,而且原汁原味原质。
⑥人生的质量,除了身体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身体内部储存的目光的质量。
⑦圣人体内,一定存放着高质量的目光。
这样的目光,如水如雪,如雨如棉,如黑夜的灯、冬日的炉火,如妩媚的青山、雨后的草叶,如月光里展开的大海深沉而博大,如闪电穿透长夜又无声地消融于长夜……我读《论语》,读《庄子》,读佛经,读列夫•托尔斯泰,读到了他们眼睛里的目光,以及内心里储存的目光。
圣人从目光的丛林中走过,从生灵的泪雨血河里趟过,他们的眼睛望见了苦海的深处,望见了生存莽原上伤痛的背影。
同时,他们的眼睛又与长夜远处、星空高处某个神圣的目光对接,于是,一种深达海底又接星辰的伟大心胸展开于他们体内,发自于人的内心却蕴藏了宇宙般深广思想和爱意的目光,终于降临世间。
⑧于是,我经常问自己:
⑨你的体内该存放怎样的目光?你渴望收藏的那些好的目光是在陆续凋零,还是在陆续生长?你如何在紫外线等有害射线频频伤害的大地上,捕捉并珍藏那些美好的光线?穿过日渐破败的森林,你怎样寻找种子那暗淡的目光,在长久地与它对视之后,你是否播种它,并祈祷在雨过天晴的早晨,看见一株嫩芽,噙着泪珠,表达着胆怯的希望?于是,你重新确认,备受欺凌的大地并没有掉头远去,她仍在这里,她用伤口做眼睛,辨认着那些再次向她走来的人们,向她投来怎样的目光?
⑩是的,我收藏着来自历史、来自自然、来自生活、来自人群的各种各样的目光。
⑪同时,我投去的目光,也将被收藏,被某棵树收藏,被某朵花收藏,被某条河流收藏,被某盏灯收藏,被夜半的某颗星收藏,被近处或远处的某个心灵收藏。
⑫就这样,我们的目光,改变着白昼的光线,也改变着夜晚的品质,甚至,或多或少地,改变着宇宙的质量……
10. 作者为什么说“身体老了轻了,我们的生命却反而越来越重”?
11. 李汉荣的散文“意气贯通,浑然天成”。
试以本文结构为例,谈谈你的理解。
12. 文章选取“目光”这一具体表情来阐释人生感悟,这一思维视角的妙处何在?
13. 本文语言特色鲜明,富有表现力,试举一例并加以赏析。
14. 最后两段文字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10. 因为我们的生命积攒了诸多的目光;好的目光被我们存放,并常常照佛我们的身心,我们又因无法对其表达谢意和敬意感到遗憾和痛心;不友好的目光时常袭击我们的记忆;被理性接纳了的和被理性过滤掉的,身体和心灵都悉数收藏。
11. 示例一:文章结构自由舒展,取材纵横古今中外、包揽人情世事,而以“目光”这一意象为焦点,步步推进,水到渠成,自然形成严密的结构。
示例二:文章总体上从“目光”的重量和质量来展开篇章。
先说我们的生命越来越重是因为存放了诸多的目光,其中包括了不同质量的目光。
在此基础上,再谈存放目光的质量与人生质量的关系。
两者具有内容上的承接和逻辑上的递进关系。
12. 建立起“目光”这一具体表情与内在思想品质之间的联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是灵魂的折射。
所以写“目光”就是写心灵,写思想,写品质;“目光”与具体生活的关系更直接、更密切。
将具体形象的目光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而表现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感悟,即避免了空洞说教,又不落俗套,使文章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13. 示例:第⑨,采用设问句式,有问有答,以问作答,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美与善的向往与追求、对生态环境的忧思、对生命的关爱和亲近自然的渴望,有效引发了读者对该存放怎样的目光的思考。
14. 示例一:一个人以真善美的心灵对待他人和自然万物,那么,他人和自然万物就会变得真善美;我们大家都以真善美的心灵对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质量就会变得更好更高。
示例二:作者渴望用真善美涵养人们的心灵,表达了对真善美品质的呼唤和对美好世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