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十条家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十条家规
家规的释义
家规是指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标准,通常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标准后代子孙的行为准则,也叫家训。
古代的家庭,既是一个生活单位,也是一个生产单位和教育单位。
古人非常重视齐家和治国的关系。
古人把教育子女看成是父母的重要责任,养子必教,养子不教不仅危害自身,也危害他人,更危害国家。
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也是家庭中的重要组成局部,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是使国家更加富强的必不行少的一点。
有用的十条家规
家规是指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标准,通常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标准后代子孙的行为准则,也叫家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用的十条家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盼望能够帮忙大家!
1、无事如有事时提防有事如无事般镇静
训曰: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
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逝矣。
古人云:“心欲小而胆欲大。
”遇事当如此处也。
感悟:人无事的时候,要像有事的时候那样谨小慎微,这样自然安详无事;有事的时候,要像无事的时候那样安定,有魄力。
心欲小而胆欲大,心小和胆大是相辅相承的。
只是当心,就会畏首畏尾,难成大事。
只是大胆又难免错误百出,身陷险境。
苏辙说,“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
”功夫下在平常,多思索,多想方法,多提高自己,不要临时抱佛脚,那样肯定会变得慌乱不堪。
心态一崩,事情自然也就乱了。
时时警觉,细心慎重,雷厉风行,这才是一个合格的主事人。
2、不轻看别人不高估自己
训曰:朕从不敢轻量人,谓其无知。
凡人各有识见。
常与诸大臣言,但有所知、所见,即以奏闻,言符合理,朕即嘉纳。
都统毕立克图汉仗好,且极其诚恳人也。
感悟:我从不轻视人,说谁无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闻,我常对大臣们说,你们只要知道的,就不妨告知我,只要是合理的,我肯定嘉奖接受。
康熙作为皇帝都能有这样的觉悟,对于一般人来说,我们就更不应当看轻别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历、自己的视角,不同的视角合在一起,才能看到世界的全貌。
山不辞石方成其高,水不辞海方成其大。
只有兼收并蓄,容纳百家,才不会管中窥豹,
夜郎自大。
一个人的格局、见识,都由此而来。
倾听别人的建议、想法,是完善自我、事业进阶的必由之路。
3、认错改正,才是成长契机
训曰:凡人孰能无过?但人有过,多不自任为过。
朕则不然。
于闲言中偶有遗忘而误怪他人者,必自任其过,而曰:「此朕之误也。
」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为所感动而自觉担心者有之。
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
感悟:人生在世,谁能不犯错呢?但是大局部人都不愿成认自己错了,我就不这样,我总是主动认错。
别人总是由于我的认错而感动到担心。
而事实上,能够主动认错,多是品德高尚的人。
一个人,假如能够看清自己的错误,坦诚成认,并且积极改正,这个人在道德修养和做事业方面肯定会有所成就。
惋惜现实中我们常常是讳疾忌医、自欺欺人,犯了错误不愿成认,更不会坚决地改正。
这是一个很大的陋俗。
4、慎重,才能人生平稳
训曰:凡人于事务之来,无论大小,必审之又审,方无遗虑。
故孔子云:“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诚至言也!
感悟:对于发生的.任何事情,无论是事大还是事小,肯定要非常慎重,认真地观看和讨论,这样才不会留下后患。
因而孔
子说:“遇事不先问几个‘怎么办’、‘如何办’的人,我最终也要对他所办的事说‘该拿这件事怎么办啊!’”这确实是至理名言!
慎之又慎、审之又审,这是我们在处理麻烦问题,或者面对重要选择的时候最应当实行的态度。
许多人推崇坚决,决断,殊不知那些做事坚决的人不是不慎重,不是没有审之又审,而是早已经将这些功夫修炼地炉火纯青,所以才能在很短时间做出正确的打算。
果敢、坚决与慎之又慎、审之又审的态度是不冲突的,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根底。
没有这个根底,所谓的坚决、决断,就必定带来不好的结果。
5、心中有“敬”,谨终如始
训曰:当无事时,敬以自持;而有事时,即敬之以应事物;必谨终如始,慎修思永,习而安焉,自无废事。
盖敬以故意,则心体湛然。
居中,即如仆人在家,自能整饬家务,此古人所谓敬以直内也。
感悟:在没有事的时候,用“敬”来约束自己的操行;在有事的时候,以“敬”去应付一切。
做任何事情,都要始终如一、慎重当心,坚持慎重持重、从长计议的做事原则,并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这样就不会有什么过失、错误发生。
所以说,一个人心中假如有了“敬”意,那他的身心就会处在一种厚重、澄清的状态之中。
把“敬”放在心上,就犹如仆人在家,自然能够整理
好家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敬”能够使一个人的内心变得正直的含义。
“敬”是处事修身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能够恭慎地对待人与事,就能够使内心变得正直;能够敬重他人及一切事,就能处理好纷纭简单的人际关系,做起事来也会游刃有余。
6、慎独是人生的至高境地
训曰:《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是为圣第一要节。
后人广其说,曰:“不欺暗室。
”所谓暗室有二义焉:一在私居独处之时,一在心曲隐微之地。
夫私居独处,则人不及见;心曲隐微,则人不及知。
惟君子谓此时,指视必严也,战战栗栗,兢兢业业,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斯诚不愧于屋漏,而为正人也夫。
感悟:康熙认为,慎独是称为圣贤的第一要节。
他把慎独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在自己独处的时候修慎独。
另一个方面是说在我们内心的隐微之处,要修慎独。
这两个地方都是只有我们自己能发觉而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所以肯定要战战栗栗,兢兢业业,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无论在什么样的状况下都能持守内心,把外在的道德标准变成内心的修养,这样的人才是真的强大。
老子言:“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战胜别人不值得夸耀,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
懂得慎独的人,战胜私欲,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成为什么样
的人,这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境地。
7、怀善念行善事最能安详平和
训曰:凡人处世,惟当常寻高兴,高兴处自有一番吉利景象。
盖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
是故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此诚至理也夫!
感悟:人生一世,内心应当充盈着高兴安详,人的心里美妙,自然产生善念,心中忿怒,自然产生恶念,所以古人说,和善的念头一发出,人就会有福气;恶的念头一产生,就会有厄运。
高兴和蔼念,在我们身上所起的作用特别大。
曾子曾说,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
求神拜佛,不如保持和善,和善才是一个人最好的护身符。
存善念,吐善言,行善事,必得善果。
8、节饮食,慎起居
训曰:节饮食,慎起居,实却病之良方。
感悟:克制饮食,留意起居,这才是不生病、保持身体安康的秘诀。
人身上大多数的病痛,可以说都从不良的习惯中来。
节饮食,慎起居,虽然只有简洁的六个字,却是我们远离病痛的良方。
否则,等着病痛已经上身,就只能依靠药物了。
9、修身养性,重在平日功夫
训曰:凡人修身治性,皆当谨于素日。
朕于六月大暑之时,不用扇,不除冠,此皆平日不自放纵而能者也。
感悟:修身养性,都是表达在平日的一言一行中,必需把功夫用在寻常。
我在酷热的夏天,无论多么热,我都不用扇子,不摘帽子,就是由于平日里严格要求自己,从来不放纵自己,才能做到这样。
人最难的是自律,修身养性更是如此,若能时时抑制自己,到处以高标准要求自己,那自然能变成一个更胜利的自己。
10、吃苦耐劳为福分
训曰:世人皆好逸而恶劳,朕心则谓人恒劳而知逸。
若安于逸则不惟不知逸,而遇劳即不能堪矣。
故《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由是观之,圣人以劳为福,以逸为祸矣。
感悟:人性本身好逸恶劳,而实际上,只有在劳动之余,一个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安逸;假如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那么他感受到的不是安逸,而是无聊。
始终无所事事,意味着他们将来也没法吃苦耐劳,做出什么大事了。
《易经》上说:“天道运动昼夜不息、周而复始,在运动中存在和进展,君子应当效法天道,自强不息。
”所以,圣人把辛苦作为福分,安逸当成祸害。
自古以来,圣贤教育子女,都是熬炼孩子,让孩子亲力亲为,吃苦耐劳。
汉朝的萧何为孩子预备了一块贫瘠的封地,曾国藩总
是让孩子自己清扫卫生,自己洗衣服。
让孩子小时候多吃点苦,不是什么坏事,总是捧着惯着,只能养出好逸恶劳的败家子。
在逆境中,不但可以激发孩子的潜力,让孩子布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还能磨炼心智,让孩子真正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