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庆第一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大庆第一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新高考语文试卷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西蒙的爸爸
莫泊桑
十二点的钟声刚刚敲过,学校的大门就开了,孩子们争先恐后、你推我挤地涌出来。
可是,他们不像平日那样很快散开,却在三五成群地低声谈论。
他们听完了又互相转告一个十四五岁的大孩子说的这句话:“你们知道吧……西蒙……嘿嘿,他没有爸爸。
”
布朗肖大姐7岁的儿子也在校门口出现了。
这当儿,一群群还在交头接耳的同学,突然爆发出一片残忍的笑声,像在狂欢中的野人一样,他们很自然地牵起手来,围着他一边跳,一遍又一遍地叫:“没有爸爸,没有爸爸!”
他气得发了狂,正好脚底下有几块石头,他拾起来,使劲朝折磨他的那些人扔过去,他们吓得四散奔逃。
现在只剩下这个没有爸爸的小家伙一个人了,他撒开腿朝田野里奔去,他想投河自杀。
天气很热,也很舒适。
和煦的阳光晒着青草。
河水像镜子似的发亮。
西蒙感到几分钟的幸福和淌过眼泪以后的那种困倦,恨不得躺在暖烘烘的草地上睡一会儿。
突然一只沉重的手按在他肩上,一个粗壮的声音问他:“什么事叫你这么伤心呀,小家伙?”
西蒙回过头去。
一个长着鬈曲的黑胡子和黑头发的高个儿工人和蔼地看着他。
他眼睛里、嗓子里满是泪水,回答:“他们取笑我……因为……我……我……没有爸爸……没有爸爸。
”
工人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认出了这是布朗肖大姐的孩子。
虽然他到当地不久,可是他已经隐隐约约地知道一些她过去的情况。
“好啦,”他说,“别难过了,我的孩子,跟我一块去找妈妈吧。
你会有……会有一个爸爸的。
”
“您愿意做我的爸爸吗?”
孩子看见那人不回答,又说,“您要是不愿意,我就再去投河。
”
那工人把这件事当做玩笑,微笑着回答:“当然喽,我很愿意。
”
“您叫什么?”孩子接着问,“别人再问起您的名字,我就可以告诉他们了。
”
“菲列普。
”那人回答。
西蒙沉默了一会儿,把这个名字牢牢记在心里,然后伸出双臂,无限快慰地说:“好!菲列普,您是我的爸爸啦。
”
工人把他抱起来,突然在他双颊上吻了两下,很快地跨着大步溜走了。
第二天放学以后,那个大孩子又想重新开始,可是他像扔石子似的,冲着他的脸把话扔了过去:“我爸爸叫菲列
普。
”
周围响起了一片高兴的喊叫声:“菲列普谁?……菲列普什么?……菲列普是个啥?……你这个菲列普是打哪儿弄来的?”
西蒙没有回答;他怀着不可动摇的信心,用挑衅的眼光望着他们。
大孩子得意地搓着手,说:“因为你要是有的话,他就应该是你妈的丈夫。
”
西蒙窘住了,不过他还是回答:“他反正是我的爸爸。
”
布朗肖大姐的儿子垂下头,心事重重地朝卢瓦宗老大爷开的铁匠铺走去。
菲列普就在那里干活儿。
西蒙走进去的时候,谁也没有注意。
在这一阵不常有的静寂中,响起了西蒙尖细的嗓音:“喂,菲列普,刚才保罗对我说您不完全是我的爸爸。
”
“为什么?”工人问。
孩子天真地回答:“因为您不是我妈的丈夫。
”
菲列普一动不动地站着,他在沉思。
菲列普突然弯下腰,对西蒙说:“去跟你妈说,今儿晚上我要去找她谈谈。
”
他来到布朗肖大姐家敲门的时候,已经是满天星斗了。
年轻女人来到门口,很为难地说:“菲列普先生,像这样天黑以后到这儿来,不大合适。
”他想回答,可是他望着她,结结巴巴地不知说什么好了。
这时,他突然说:“只要您愿意做我的妻子,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没有回答,不过西蒙相信他听到阴暗的房间里有人倒下去。
接着,他突然被他的朋友抱起来。
他的朋友用一双巨人般的胳膊举着他,大声对他说:“你可以告诉你的同学们,你的爸爸是铁匠菲列普·雷米,谁要是再欺侮你,他就要拧谁的耳朵。
”
第二天,快要上课的时候,小西蒙站起来,用响亮的声音说:“我的爸爸是铁匠菲列普·雷米,他说谁要是再欺侮我,他就要拧谁的耳朵。
”
这一次再没有人笑了。
因为大家都认识这个铁匠菲列普·雷米,有他这样的一个人做爸爸,不管是谁都会感到骄傲的。
(有删减)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小说富于生活气息,富有人情味,透过简单的情节,表现了纯朴美好的人情人性。
本小说语言朴实简洁,但又不失隽永含蓄。
B.本小说情节环环相扣,一线展开。
文章的开篇,已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故事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开。
可谓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C.小说开篇采取点面结合手法,既描绘了学生放学时候的场面,又巧妙地安排了主角西蒙的出现。
使得文章情节能够有条不紊地展开。
D.表面上看,菲列普是一个非常有担当的人;其实,他一方面乘虚而入,一方面在舆论上造势,迫使布朗肖大姐不得
不接受他,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E.本小说为塑造西蒙这一形象,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技巧。
写同学们的调皮捣蛋,反正是要突出西蒙这个7岁的孩子希望拥有父爱、获得保护的心愿。
(2)请简要概括西蒙的心理变化过程。
(3)本文是如何塑造西蒙的爸爸的?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4)请概括本文的主旨。
你对菲列普认子娶妻的行为作何感想?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雅乐,原是周代统治阶级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充满仪式感的音乐舞蹈来彰显至高无上的王权。
雅乐在历朝历代被不断补充与丰富,作为皇家重要仪式中的一部分而留存下来。
近年来,国内掀起复古热潮,流行音乐领域的“中国风”,街头的汉服装束,均体现着一种时尚文化的新貌。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对于汉文化的详尽解读方式,极致地体现出东方文明的源远流长。
而“新雅乐”的诞生,秉承了“中正和平之性,翩翩君子之风”的儒家哲学思想,以具象的文化形态体现出典雅、淡雅、雅正的审美诉求,并将“以礼塑身,以乐兴国”作为终极艺术使命。
“新雅乐”在艺术创作视野中严格遵循着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粹所在,用声音与舞蹈重温昔日的良辰美景。
“新雅乐”融合了传统文化中的韵味。
古典诗词文化与乐舞文化在“新雅乐”中得到了良好的传承与创新拓展。
《礼记·乐记》有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在古典雅乐的精神指向中,“诗、乐、舞”三位一体,密不可分。
这也使古典文集《诗经》和《楚辞》中收录的文本大多可以入乐表演。
当代“新雅乐”受其启发,作曲家林海依古词填曲创作《关雎》,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文重现于世,追忆周代社会风俗景象。
“新雅乐”敏锐察觉到书法与水墨的文化要素,在《墨香》等舞蹈的编创中,舞者一袭素衣,甩着水袖,以优雅的舞姿在行云流水间诠释着书法独到的抑扬顿挫之感。
现代感十足的编曲方式用古琴和钟磬等古乐配器奏出,在歌声与音乐旋律的交相辉映中体现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
从唱腔特性来看,古人曾形容雅乐之声“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
又有《乐记·师乙篇》中讲到的“累累乎端如贯珠”,虽只有寥寥数句,但足见雅乐演唱时声音洪亮、气息连贯、以美至归的特点。
当代歌者经过科学的发声系统训练,在演唱能力方面驾轻就熟,针对古典雅乐对于歌唱审美的要求,在声音塑造上体现“圆、润、糯”的特点,体现出与中国古典美学如出一辙的含蓄、柔美、空灵、醇厚。
从传承的角度来看,“新雅乐”抛弃了礼乐制度在政治和思想层面的捆绑之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对意境美的追求上。
作为一种艺术,自身对审美观的独到见解和追求,是其不断发展并在全社会范围内辐射延续的基础。
“新雅乐”亦如此。
雅乐文化在沉睡中被唤醒,历经追溯、复原、创新、重塑。
“新雅乐”之“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鲜明的文化特征钩沉历史,将“形式美”与“内涵美”融会贯通,传递着“以礼修身,以乐感人”的优秀品格。
(摘编自罗丽《“新雅乐”:是重现,更是重生》,选自《光明日报》2019.11)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王朝的礼乐制度“礼崩乐坏”,但雅乐音声并未消亡,而是作为皇家仪式留存千年。
B.秉承“新雅乐”的创作方法,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极致地体现出汉文化的源远流长。
C.当代新雅乐受到诗、歌、舞三位一体关系的启发,用音乐舞蹈重现了《关雎》诗文之美。
D.“新雅乐”自身对审美有独到见解和追求,是其在广泛的社会范围内得到延续和发展的基础。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雅乐、新雅乐的发展沿革入笔,引出对新雅乐文化的内涵的阐述。
B.文章从新雅乐的文化韵味等三个方面,论证了新雅乐对于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
C.文章在论证新雅乐的唱腔特性时,将古今雅乐进行了对比。
D.由文章严密的论证,可以得出新雅乐是一种传播传统文化的优质载体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雅乐在艺术创作中遵循古典文化的精粹,以“雅”为律,融合了传统文化中的韵味。
B.新雅乐“圆、润、糯”的唱腔特点,含蓄、柔美、空灵、醇厚,符合古典雅乐的审美要求。
C.新雅乐将形式美与内涵美融合,摆脱了礼乐制度中的束缚,使古典诗乐文化焕然重生。
D.新雅乐融合了诗词文化、书法文化,也必然能将中国其他传统文化一一唤醒。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儒家君子观在中国古代具有广泛而巨大的影响力,在这种观念下塑造出来的君子人格是古代中国人修身进取的典范,它培养出传统中国人特有的风骨,也体现出传统中国人人格的精神气度。
在当代,儒家君子观在培育理想人格、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美好人生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明确何谓儒家的“君子”,这是我们在当代传承和实践这种观念的基本前提。
首先,从词源学的角度看,君子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位者”,即指统治阶級的成员。
先秦时期,这一含义一直都是君子的基本内涵。
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顾颉刚说:“君子小人,先秦以上以身份地位分,此时之君子指在官位者。
”这一含义也广泛见诸儒家经典中。
如《诗经》《尚书》中的君子即多指此义。
其次,经孔子转化后,君子的“位”的意义大大降低,而主要成为一个侧重人的德性的概念,所谓“或称君子者何?道德之称也”。
在《论语》中,君子一词共出现百余次,主要是就“有德”而言。
比如“君子喻于义”“君子怀德”“君子去仁,恶乎成名”等。
虽然在孔子这里,君子一词主要成为德性概念,但“位”的属性仍然得以保留。
及至孟子、荀子等人,君子仍然是兼具“德”“位”属性的概念,如孟子日:“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最后,完美的君子形象还必须具有智慧和审美的特征。
一个欠缺智识、外表邋遢之人,任其德性多高,在儒家这里都难以称为君子。
所谓“君子博学深谋”“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总体来看,儒家的君子是一个兼具“位”“德”“智”“美”等多种属性的复合概念,它涉及对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道德水准、智慧水平、心理素质等全方位的评价。
这正如荀子所说:“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不过,从历史实践的角度来看,儒家的君子主要是一个德性概念,即侧重以道德水准界定何为真正的君子。
而儒家所谓“德”,从其根本来说,乃是一种“生”德,所谓“天地之大德日生”。
而民生问题,则构成“生”的首要问题。
因此,能够体悟上天创生万物之德,能够仁民爱物、关心民生,能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构成儒家评判君子的一个基本标准。
儒家的君子观从根本上说是要人类对自身的生命特性有一种精神自觉,明确人类自身存在的义务,从而最终达到以正确的方式建构人类自身、谋求人类的未来的目的。
儒家的君子观的基本精神是对“义”的坚守,“君子喻于义”,在儒家这里,它集中表现为人在维护天地宇宙生态系统和谐运行的道义担当上。
“君子之道,天之道也”,而“天道之大在生物”,故“君子协进生物之功,可以配天”。
儒家的君子观蕴含着十分深刻的促使人向上向善的道德理念、追求完美人格的教化思想和仁者爱人、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因而科学对待儒家君子观,应当对儒家君子观中蕴含的这些积极因素给予充分肯定,并努力将这些积极因素自觉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当中,如此儒家君子理念才能在当代重新焕发活力。
(摘编自张舜清《传统儒家君子观在当代的传承与实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统儒家君子观的影响下,所塑造出来的君子人格,体现出了传统中国人人格的精神气度。
B.先秦以前依据身份地位划分君子和小人,把在官位者称为君子,这体现了君子一词的基本含义。
C.君子的概念经孔子转化后,主要成为一个德性概念,“位”的意义虽大大降低,但仍然得以保留。
D.儒家君子观的最终目的在于让人类以正确的方式建构自身、谋求人类的未来,体现出道义担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分析了传统儒家君子观在中国古代的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第二段从三个不同角度,深入地论述了儒家君子观在当代传承和实践中的意义。
C.第三段先总结了儒家君子的多种属性,之后提出儒家评判君子的一个基本标准。
D.文章多处使用了道理论据,使论述具有说服力,也使文章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多次出现,这让古代文人能以此修身养性,塑造出理想人格。
B.只要一个人能够仁民爱物、关心民生,并为人民服务,在儒家那里就能被称为君子。
C.因为儒家的“德”从根本说是--种“生”德,所以民生问题构成“生”的首要问题。
D.要想发挥儒家君子观的现实意义,必须科学对待这种观念,让它创新性地运用于当代。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
夫寒者利裋(shù)褐,而饥者甘糟糠。
天下嚣嚣①,新主之资也。
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
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②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
天下,天下息矣。
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
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
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
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
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
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
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
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
是二世之过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注释:①嚣嚣:百姓苦苦哀叫。
②收孥(nú):古时,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为官奴婢。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囹圄而免刑戮虚:使……空
B.更.节修行,各慎其身更:改变
C.而主不收恤.恤:顾虑
D.是以牧.民之道牧:统治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吾尝终日而.思矣
B.约法省刑,以.持其后宁伪睡以.觇之
C.刑戮相.望于道儿童相.见不相识
D.下虽.有逆行之臣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
3.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将皇帝的位置礼让给天下贤士。
B.而暴乱之奸弭矣
因而,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
C.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
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推诿。
D.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
②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
5.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集中指出秦二世为政之失,旨在总结秦速亡的教训,作为汉王朝巩固政权借鉴。
B.贾谊直接指出秦二世是平庸的君王,未能及时修正始皇的错误,导致败亡。
C.选文既有为政之道的宏观对比,又有陈涉与秦朝实力的对比,从而凸显作者的政见。
D.本文以赋的笔法写政论文,行文多骈偶、排比、铺陈,文气丰沛,一气呵成。
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秦二世治国理政的错误表现。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1)
杜牧
去夏疏雨余,同倚朱阑语。
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
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
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
(注)张郎中,即张文规,出为安州刺史。
公元841年,诗人途经安州,曾与张文规同游。
本诗写于公元842年诗人再一次途经安州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细雨将停未停,诗人和友人在朱阑边谈心,首联的“同倚”渲染了二人关系亲密。
B.去年看到的楼下流水,现在不知道流到哪里,颔联表达了诗人对同游人的思念之情。
C.诗歌前四句追忆旧游,后四句重在渲染离愁,先记叙,后抒情,诗歌行文脉络分明。
D.诗人从去夏的相逢,写到今年的别离,语言自然,全诗寄寓了诗人功业无成的伤感。
2.这首诗是如何表达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钻之弥坚,瞻之在前,____。
(《论语》)
(2)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_____,__。
”(《楚辞·渔父》)
(3)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4)驾一叶之扁舟,____。
寄蜉蝣于天地,_____。
(苏轼《赤壁赋》)
(5)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____,____。
(林逋《山园小梅》)
7、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80字左右。
①中华民族有着英雄书写的悠久历史。
远古时代,“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坚忍不拔和一心为民的品质与情怀;在现当代,英雄主义的书写被赋予极强的“唤醒”功能。
请从《平凡的世界》《红岩》《呐喊》《边城》中选择一个英雄人物,谈谈他(她)的“唤醒”功能。
要求:符合原著,表达清晰。
②垃圾分类是一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生活环境,节约使用资源。
继上海之后,北京将于2020年5月1日大力推行垃圾分类。
为助力此项措施的推行,请提出你的合理性建议。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③“逆行者”是指那些灾难来临之际逆着逃生的方向朝着灾难点儿进发的人们。
不管是在扑灭四川凉山森林火灾时不幸殉职的多名消防战士,还是在疫情蔓延时临危受命的84岁的钟南山、73岁的李兰娟和那些不惧生死的白衣天使,他们都是和平年代的“最美逆行者”。
请你为他们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诗歌。
要求:感情真挚,语言流畅。
8、当学习《祝福》中有关鲁镇人对絮絮叨叨的祥林嫂态度的内容时,老师讲了一则寓言故事,请你读了这则故事后,写出老师通过这则故事所阐明的观点。
(不超过50字)
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
有一次,主人捉住猪,猪大声嚎叫,猛烈地抗拒。
绵羊和乳牛讨厌猪的嚎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
”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羊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啊。
”
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我家乡深山的阴处有一种植物,叫“山海棠”。
即便生在僻处,无人观赏,可它依旧是一丝不苟地向上挺拔了枝叶,开出鲜艳欲滴的花朵。
我很是不解,曾对祖父说:“它真是不懂人间世故,既然开在深山无人识,便大可以养养精神、偷偷懒,没必要下多余的工夫。
”祖父瞪了我一眼,说:“你究竟是太年轻,看重功名,内心浮躁,不知人间真相。
在山海棠那里,它只按自己的心性而活,生为花朵,就要往好里开,至于能不能被人看见、被人夸奖,它从来都不会去想。
可是,一旦有人走到它跟前,它的俊相就会烫了这人的眼睛,让人从心底里生出敬意。
”
请你根据自己读这段文字的体会,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全文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1、 (1) A E
(2)受到同学嘲弄时,他愤怒,失落;得到菲列普的安慰和鼓励之后,他渴盼有个父亲;当菲列普答应愿意做他的父亲时,他快慰;第二次被同学语言攻击之后,他低落、疑惑;菲列普确定做他的爸爸之后,他自豪而坚定。
(能结合作品
内容,概略分析出西蒙情绪起伏的过程,即可)
(3)正面描写:①外貌、神态描写,如“鬈曲的黑胡子和黑头发”刻画菲列普的长相、身材和身份。
“和蔼地看着他”写出他的慈爱。
②语言描写,如“只要您愿意做我的妻子,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写出他的率真果敢。
③动作描写,如“用一双巨人般的胳膊举着他”,表现他勇于担当。
侧面描写:①他人对西蒙的羞辱,西蒙的无助,衬托出他人格的温厚。
②第三段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了他的可蔼可亲。
(4)A.本文主旨:本文描写了一个私生子西蒙备受同学侮辱,终因为铁匠菲列普的博爱而赢得父爱的故事,颂扬了菲列普的担当精神,赞美了从菲列普、西蒙和布朗肖大姐身上体现出的美好人情人性,也批判了当时社会上鄙视私生子家庭、鄙视生活困厄者的错误思想。
B.菲列普认子娶妻的行为值得赞扬。
因为:①他敢于迎击世俗目光,迎娶一个有了私生子的女子,这需要非凡的勇气和气魄;②他能主动去关心并保护一个孩子的尊严,这不仅需要善良温厚的情怀,更需要勇于担当的精神。
【解析】
(1)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解答该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然后结合选择项的信息到原文中寻找相关的答题区间,接着将选择项的信息与原文中所得出的信息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本题:
A项,正确。
B项,“激烈的矛盾冲突”、“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言过其实。
C项,“点面结合”不确。
从开头来看,是场面描写和语言描写。
D项,“一方面乘虚而入,一方面在舆论上造势”理解菲列普这一人物有误。
从小说全文来看,菲列普关心西蒙,当西蒙被欺负时,让他说自己是他的爸爸,最后菲列普向西蒙的母亲求婚,表现的是费烈普伟大的英雄情怀,并不是趁人之危。
E项,正确。
故选AE。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结合中心事件,梳理文章情节;再结合具体情节中人物的表现,即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揣摩人物心理变化;最后组织语言,按情节发展分点作答。
本题:
结合原文“他气得发了狂,正好脚底下有几块石头……他撒开腿朝田野里奔去,他想投河自杀”可见其气愤、低落;结合原文“西蒙沉默了一会儿,把这个名字牢牢记在心里,然后伸出双臂,无限快慰地”可见其欣慰;结合原文“布朗肖大姐的儿子垂下头,心事重重地朝卢瓦宗老大爷开的铁匠铺走去”可见其心情低落、疑惑;结合原文“小西蒙站起来,用响亮的声音”可见其自豪坚定。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