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10:第9课 屈原列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列传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梳理屈原的生平并能简要地概括。

3.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对屈原的人生经历作出评价。

4.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教学重难点】
1.依据内容可以对屈原的所作所为作出合理的评价。

2.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教学方法】
朗读、点拨、研习、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以大屏幕展示来代替自己的开场白。

展示内容是“青史上你留下一片洁白,朝朝暮暮你行吟在梦泽”。

让我们一起寻找梦泽江边的我们可爱的三闾大夫——屈原。

教师出示板书:屈原列传
二、屈原生平
1.根据同学们对内容的了解,用自己的话概括屈原的生平。

如果用一个字概括他人生中的几个阶段,哪些字可以用到呢?
任——疏——绌——迁——沉
教师板书这几个字。

2.分析生平
“任”的意思是什么?信任。

“疏”的意思是什么?疏远。

“绌”的意思是什么?罢官。

“迁”的意思是什么?放逐。

三、对屈原的生平进行评价
要求学生从任一角度进行评价。

角度提示:
1.“任”的角度:才能。

他凭什么得到信任?
2.“沉”的角度:追求。

他为何自沉,为什么选择了这种方式结束人生?
3.中间过程的角度:遭遇。

他遭遇的背后是什么在作祟?
板书:才能遭遇追求
才能: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劝杀争议;告诫不与秦王会等政治才能。

追求:他的自沉是高洁的追求与污浊的世俗矛盾冲突之后的选择,这样选择的目的正是他对命运的抗争。

第三段的语句和与渔父的对话可证明。

中间过程:遭遇来自亲信的愚蠢和宠姬的谄媚。

结果是“王听之不聪”。

第5段和第7段的内容,可以发现一些端倪。

因为贪婪钱财因为听信宠姬,最后后悔没有杀掉张仪;秦王想与怀王相会的时候,屈原也及时阻止,但他却听信了子兰的话最终连性命也丢掉了。

四、司马迁的评价
以上是学生从对文章理解的角度对屈原生平的评价,下面看司马迁如何评价屈原?
司马迁的总评——
文章在最后写道:“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这里说“悲其志”,那屈原的“志”是什么呢?第三段有“推此志”,这两个“志”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

“推此志”的含义小,这里的意思是高洁正直的品行。

而“悲其志”的含义是总说,指的是屈原无论怎么做都是为了振兴楚国。

“想见其为人”,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站在司马迁对屈原评价的角度来看他的为人。

统观全文思考,学生可以自由交流。

教师板书:悲其志为人
交流结果预想:
一是才能出众。

二是通过对《离骚》的高度评价赞美了他志洁行廉、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气节。

三是通过写楚国的外交失败,显现了屈原对楚国的眷顾和怀念。

四是借批评楚怀王不识忠奸,衬托屈原的正直和忠诚。

五是借与渔父的对话表现了屈原高洁的人格追求。

六是通过写宋玉之徒来反衬屈原敢于直谏的品行。

总结:政治才能;志洁行廉;正直忠诚;直谏从容。

而以上的这些内容都可以体现在他的整个生平当中,无论哪个人生阶段都可以用“悲”字来呈现司马迁的情怀。

即为他的政治才能不被重用,志洁行廉的不被赏识,正直忠诚的不解,直谏从容的不听而痛惜。

不用——不识——不解——不听
四、写作特点(独辟蹊径)
我们现在再看屈原的生平,发现他的一生是很简单的,没有丰富的生活内容,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

而从内容所占的篇幅上看,涉及生平的内容很少。

而更多的是评价,这与我们学过的列传类的文章不同,原因是这篇文章不是以叙传为主,而是议论和评价。

那为什么司马迁在叙述屈原生平的时候,写了很多的议论和评价,倾入了自己的心胸热血?
简单地讲就是打抱不平。

一是对屈原高洁人格的推崇;二是对世道不公的愤怒。

而这一切的根源又是寄寓自己内心的愤懑。

因为两人的人生经历有相似之处,感同身受。

都是在政治上受到迫害而开启了文学之门。

都属于“发愤之所为作也”,都是“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报任安书》)。

五、评价之评价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们单纯的看这句话,前句说的是史学价值,后句说的是文学价值。

那么通过我们上面的分析,这句话在本节课中怎么理解?
《史记》与《离骚》都属于发愤之作,而司马迁正是借助了屈原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

两人境遇相同,精神相通,都传达出了同样的愤懑之声。

板书:愤
如果说《诗经》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诗,那屈原则用《离骚》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诗人,而司马迁则用《史记》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人。

请同学们一起朗读第3段,体会字里行间的感同身受的情态。

六、思考(曲高和寡)
所以从“人”这一点上来说他们两个人完全可以相容。

但两者也有不同,从抒发愤懑的角度讲一个是直抒胸臆,一个是寄寓笔下的人物;从人生的选择来讲,一个选择了隐忍苟活,一个选择了自沉汨罗。

那么你如何看待他们的“生”与“死”?
最后作者在结尾写道:“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作者惊讶屈原为何没有游走他国施展自己的才能?当他看到《服鸟赋》中作者认为死与生是同样的,被放逐和被重用都不必
看重的时候,他就茫然自失了。

面对司马迁的困惑,你怎么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