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悟提升·——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 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 壑,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 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 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 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正如俗话 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雪 梅宋
翻译
梅和雪都认为各自具有早春的特色,谁也不肯 服输。诗人放下笔,因为很难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二者为争春发 生了“摩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 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的情态。这种写法,实 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
——·诗意解读·——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代表作品:《忆江南》《暮江吟》《钱 塘湖春行》《琵琶行》等。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年)白居 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 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自求 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 途径江边时吟成此诗。
——·初读感知·——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 道/残 阳/铺 水 中 , 半 江/瑟 瑟/半 江 红 。 可 怜/九 月/初 三 夜 , 露 似/真 珠/月 似 弓 。
春: 立春落雨至清明。 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夏: 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 夏至无雨三伏热,处暑难得 十日阴。
秋: 立了秋,挂锄钩。 中秋前后是白露,宜收棉 花和甘薯。
冬: 大雪兆丰年,无雪要遭殃。 冬看山头,春看海口。
我型我秀 我是好记星 ——背诵PK
——·新课导入·——
我们学过哪些描绘不同季节景物 的古诗呢?大家一起来做一个古诗达 人,说一说你所知道的相关古诗吧!
——·走近诗人·——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 学家、书法家、画家。与其父苏洵、其 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与黄庭坚并称“苏 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
苏轼(1037 “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 年—1101年) 如,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创作背景·——
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 州时经过九江,和朋友游览庐山时所作。 苏轼十几次徜徉于庐山的灵山秀水之间, 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 是最后一首。
——·会写字·——
暮 吟 题侧峰庐 缘 降 费须逊输
注意这些字的笔画顺序哟。
生字讲解
fēng
峰 (山峰)(峰峦起伏)
造句:湖的周围是连绵不断的山峰。
易错提示:右下是三横,不要少写一横。
逊 (谦逊)(逊色)
造句:谦逊是一切美德的皇冠。 易错提示:本字读“xùn”,不要读成“sūn”。
——·字词练习·——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九寸深,一指宽, 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 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本组第二个句子中的“最多”写出了蟋蟀 的住宅范围在“九寸深,一指宽”这个区间内, 不会超过这个范围,是个预估范围。
日积月累
农谚 (nóng yàn):
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 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 于描绘了两幅幽美的自然 风景。一幅是夕阳西沉, 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 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 的朦胧夜色。
——·诗意解读·——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注释 【残阳】快要落山的太阳。 【瑟瑟】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
青绿色。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 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 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心想。
交流平台
自由读“交流平台”中的内容,思考:这三句 话主要围绕什么方面来说的?
有目的、有重点地仔细观察,是 写好观察日记的前提。
交流平台
一、只有进行细致地观察,才能写得准确。 二、连续观察一段时间。 三、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 用心想。
(5)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到了秋天,每下一次雨,天气就会冷一些,人
们就要注意保暖,加衣服,直到冬天穿上棉袄。
(6)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农历八、九月份天气温 暖,到了十月份冷天里偶尔也会有像春天一样温 暖的时候。
练一练
你能在下列句子中,填上合适的谚语吗?
《暮江吟》描写了深秋时节暮江落 日和露伴新月的美景,展现了一幅色彩 绚丽的秋江暮景图,表达了诗人对傍晚 江畔秋色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积累拓展·——
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①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③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李白 ——张九龄 ——杜甫
书写,题写。
4.街上有穿裙子的,有穿毛衣的,还有穿棉袄的,妈妈 不禁感叹道:“真是_二_八_月,_乱_穿_衣_啊!”
5._一_场_秋雨_一_场_寒_,_十_场_秋_雨要_穿_棉_, 从秋分开始,天气就 一天比一天冷。
6.今年夏天没下什么雨,奶奶说:“_夏_雨_少_,秋_霜_早_。”
讨论交流
你还知道其他季节的农谚吗?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理解“瑟瑟、
可怜、缘”的意思,读准多音字“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
庐山
——·初读感知·——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 看/成 岭/侧 成 峰 , 远 近/高 低/各 不 同 。 不 识/庐 山/真 面 目 , 只 缘/身 在/此 山 中 。
诗人抓住了庐山的不同姿 态来谈感受,赞美了庐山雄 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 朗读时,整体基调是高昂的, “远近高低”要读出起伏感, “真”“只”要读重音。
这首诗阐述了梅和雪的关 系,缺一不可,结合在一起, 才能组成美丽的春色。前两 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 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 语。
——·诗意解读·——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注释 【降】服输。 【骚人】诗人。 【阁】同“搁”,放下。 【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交流平台
观察的法宝(方法):
细致、 耐心
1
4
学会 思考
抓住 特点
2
3
按顺序
词句段运用 连一连,为下面的动物找到家。
狗鼠鸟猪马鱼牛虎
窝洞巢圈塘厩穴棚
读下面两组句子,注意画圈的词语,体会每 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本组第二个句子中的“逐渐”写出了爬山 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体现了一 种变化过程,符合常识。
——·诗意解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面目】面貌,这里指庐山的景色。 【只缘】只因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 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 讨论 ·——
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 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诗。默写《题西林壁》。
3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
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会认字·——
m sè yuá xián sā xùn shū
暮ù 瑟n缘 g降 骚o 逊 输
多音字
jiàng (降落)(迫降)
降 xiáng (投降)(劝降)
造句:敌人威逼利诱,想使革命者投降,只能是徒劳的。
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 子”之首。
——·合作探究·——
这首诗一共写了几组对比?分别是哪些?
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 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 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天空中,悬 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
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 “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 情,把感情推向高潮,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领悟诗情·——
卢 钺
∙
——·走近诗人·——
卢钺,自号“梅坡”,宋朝末年人, 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 也不多,与刘过是朋友,以两首雪梅诗 留名千古。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无法考证,当 作于宋末的一个初春日,梅花开放,作 者赏玩之时。
——·初读感知·——
雪梅
[宋] 卢钺
梅 雪/争 春/未 肯 降 , 骚 人/阁 笔/费 评 章 。 梅 须/逊 雪/三 分 白 , 雪 却/输 梅/一 段 香 。
语文园地三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交流平台
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 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 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只有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写得准确。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 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 逐渐变成灰色。
作者不但观察细致,还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
1.“为什么都十月份了还这么热呀?”我很疑惑地问爸爸。 爸爸不禁莞尔:“_八_月_暖,_九_月_温_,_十_月_还_有_小_阳_春。” 2.大雁一旦开始南飞,就要下霜了,真是_八月_里_来_雁_门_开_, _雁_儿_脚_上_带_霜_来_。 3.俗话说“_立_了_秋_,_把扇_丢_”,意味着气温开始走下坡路了。
(2)二八月,乱穿衣。 指农历二月天气由冷转热,农历八月天气由热
变冷,乍热乍冷,变化不定,加上各自的体质差异, 人们穿衣自然有薄有厚,不尽相同。
(3)夏雨少,秋霜早。 如果夏天雨水少,秋天的霜降就会来得早。
(4)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
到了八月,大雁就开始南飞,为过冬做准 备。大雁一旦南飞,预示着天气变冷了,要下 霜了。
一、多音字组词。
pū (铺床) 铺 pù (店铺)
jiàng (降落 ) 降 xiáng (投降 )
二、比一比,再组词。 暮(日暮) 幕(屏幕)
峰(山峰) 锋(锋利)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走近诗人·——
白居易(772年-846年), 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 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注释 【可怜】可爱。 【似】好像。 【真珠】珍珠。 【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月弯如弓。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翻译
九月初三的这个夜晚是多么的可爱啊!那露 珠像珍珠一样明亮,月亮像弯弓一样挂在天空。
表现诗人对大 自然的喜爱之情。
可怜九月初三夜, 这里运用了
露似真珠月似弓。 两个比喻,体会这 两个比喻的妙处。
注释 【逊】不及;比不上。 【却】这里指“应该是”,与上句的“须”对称。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翻译
其实,梅花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花差三分 的,而雪花却输给梅花所带的一段清香。
——·知识锦囊·——
梅花有什么可贵品质?
梅花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大 多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 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 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日积月累
1.立了秋,把扇丢。 2.二八月,乱穿衣。 3.夏雨少,秋霜早。 4.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 5.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6.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你能说说自己喜欢的谚语,并讲讲谚语的含义吗?
(1)立了秋,把扇丢。 立秋之后,天气变凉爽了,可以把扇子丢一旁了。
——·诗意解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翻译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 看,庐山是峭拔挺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 处、低处看庐山,庐山会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的前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千姿百 态的庐山风景。作者的观察角度从横到侧, 从远到近,从高到低,给读者以空间感,从 不同角度体现了庐山的美。
翻译
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太阳,斜照在江水之 上。夕阳照映下的江水,一半呈现青绿色,一半 呈现红色。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因为残阳已接近地平线, 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好像 铺在水面上;同时“铺”也显 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 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诗意解读·——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