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现代中国物质文明发展史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案
专题六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
第二讲现代中国物质文明发展史
(包括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科技成就)
【学法导航】
1.要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等基本概念;要从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上思考,分析各项制度、政策形成的原因与意义影响
2.旧中国人们的物质生活、交通和通讯、大众传媒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3.改革开放后,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指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终于实现摆脱贫困落后的愿望。在20世纪末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4.误区提醒:
(1)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到相当程度的产物,与所有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无关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有何区别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在农业合作化前,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农民只是享有经营和使用权。
②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础建设。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一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
③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
④发展后果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和现代化。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3)中国近现代每一次社会习俗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向中国的渗透是主要的外部原因
【典例1】2006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代表们围绕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话题展
开热烈讨论。有代表强调,我们一定要吸取历史的教训,警惕新农村建设刮起“大拆大建设”。其中“历史的教训”主要指下列哪一事件
A.新中国的成立B.三大改造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D.“文化大革命”
答案:C
解析:注意关键词“农村”“大拆大建设”。
【典例2】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下对这两种制度的分析评价,正确的是
A.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是作用完全不同的两种经济政策
C.是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D.是为了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答案:C
解析:A、D项所述不符合1953年的史实,两次改革的前提条件都是坚持公有制,B项错误【典例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格局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青岛、厦门、上海浦东和新疆伊宁四个城市(地区)对外开放的先后顺序应是A.青岛厦门浦东伊宁 B.浦东厦门青岛伊宁
C.厦门青岛浦东伊宁 D.厦门浦东青岛伊宁
答案:C
解析:以下开放时间:厦门于1980年,青岛于1988年。浦东于1990年,伊宁于1992—1993年
【典例4】阅读下列材料: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从中国的近代屈辱到现代崛起的艰难历程中得出的基本结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夷货非衣食所急。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材料二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凡有一地一矿一事视为可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
其成绩,而又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摘自《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七
⑴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外方面的主张有什么不同?各自出于何种考虑?
材料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要筛选、移植国外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经营管理方式,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摸索经验;要把沿海生产的“洋货”向内地销售,繁荣国内市场,满足人民需要;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1985年1月31日)
⑵材料三与材料二的主张看似相同,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一本质差异是什么?
⑶材料三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⑷上海浦东开发是中国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而早在20世纪初中华民族不少仁人志士就提出了开发浦东的最初设想。开发浦东的美好设想在20世纪初难以实现,而在20世纪末却喜获成功,造成不同命运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
(1)材料一主张闭关锁国。认为中国无需与外国通商;闭关可以阻止外国入侵,防止内外勾结。材料二主张在维护中国主权的条件下,积极引进外资。为民族工业的发展,解决资本短缺问题
(2)材料二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材料三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3)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发展艰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为浦东的实践创新提供了可靠的精神财富和支柱
解析:回答第(1)问时注意材料一中的关键词“绝之则内外隔”,材料二中的“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第(2)问的“本质”,在此题中为性质,即资本主义性质或社会主义性质。第(3)问是回答对外开放的格局。回答第(4)问时要从中国国情思考